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
- 格式:pdf
- 大小:578.12 KB
- 文档页数:7
胫骨平台三柱理论
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示意图见图1 。
取胫骨平台俯面观,A 点为胫骨结节,0 点为胫骨棘连线中点,c 点为腓骨头前缘,B 点为胫骨平台内侧嵴。
胫骨平台被0 A 、O C 、0 B 三条线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别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及后侧柱,将累及皮质破裂定义为柱骨折。
胫骨平台面俯视后外侧髁骨折塌陷、劈裂、向后移位:
选用后外侧入路,切口可以直,可以“L”:
上海六院骨科罗从风教授对三柱理论的认识已经有很深的造诣,根据的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于后柱骨折均选择入路解剖相对简单的后内侧入路,应用解剖如下图:
“后内侧倒L形切口”:沿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进入,将半腱半膜肌及肌腱向内侧牵开,向外牵开腓肠肌内侧头,紧贴胫骨平台后侧骨面向外侧分离,实践证明只要肌松充分,术中可充分显露后外侧柱骨折块。
该切口且胫后血管神经束被小腿三头肌包绕保护,损伤风险低,避免
了传统后外侧入路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
后内侧入路之术中图引用上海六院罗教授高清图片:
当然对于后柱的显露可以选择后外侧入路,但外侧入路时有腓总神经经过,所以入路时需游离神经避免损伤。
从股二头肌及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间隙分离进入。
后外侧入路:。
胫腓骨近端骨折AO分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注:A型属于关节外,只有B、C属于胫骨平台骨折AO分型)A——关节外骨折A1——撕脱性骨折1、腓骨头撕脱骨折2、胫骨结节撕脱骨折3、前方或后方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A2——干骺端简单骨折1、矢状面斜形骨折2、额状面斜形骨折3、横断骨折A3——干骺端粉碎骨折1、外侧或内侧完整楔形骨折块2、外侧或内侧粉碎楔形骨折块3、轻度或明显移位的复杂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B1——单纯劈裂骨折1.外侧关节面骨折涉及边缘部、或矢状面骨折、或额状面前方或后方的骨折2.内侧关节面骨折涉及边缘部、或矢状面骨折、或额状面前方或后方的骨折3.斜行骨折累及胫骨嵴及内侧或外侧关节面B2——单纯压缩性骨折1、外侧关节面完全压缩骨折(单块压缩或马赛克型压缩)2、外侧关节面局限性压缩骨折3、内侧关节面压缩累及中央部、或前方或后方或全关节面压缩B3——劈裂压缩骨折1、外侧关节面前外侧或后外侧或前内侧后内侧骨折2、内侧关节面前外侧或后外侧或前内侧后内侧骨折3、斜行骨折累及胫骨嵴及内侧或外侧关节面C——完全关节内骨折C1——关节面简单、干骺端简单骨折,胫骨结节和髁间隆突完整或累及胫骨结节或累及髁间隆突1、轻度移位骨折2、单髁发生移位3、双髁发生移位C2——关节面简单、干骺端粉碎骨折1、内侧或外侧完整楔形骨折块2、内侧或外侧粉碎楔形骨折块3、复杂骨折C3——关节面粉碎伴干骺端简单骨折或干骺端外侧或内侧楔形骨折或干骺端复杂骨折或干骺端-骨干复杂骨折1、外侧2、内侧3、外侧和内侧。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三柱分型手术结合早期功能康复治疗效
果观察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多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早期功
能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观察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
三柱分型手术结合早期功能康复治疗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44例经手术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
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24-68岁,平均年龄45.6岁。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三柱分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且在入院后48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为采用经皮泡腔内固定技术进行开放复位,然后采用钢板、螺钉或
钢丝进行内固定。
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早期功能康复治疗,包括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和康
复训练。
三、观察指标
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估、X线和CT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
随访时间为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
四、结果
经过早期功能康复治疗后,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估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X线和CT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五、讨论
六、结论
三柱分型手术结合早期功能康复治疗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
随访的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结果。
schatzker classification分型Schatzker classification(夏茨克分型)是用于描述胫骨平台骨折的一种分类系统。
它由加拿大外科医生Carlton Schatzker在1979年提出,用于将胫骨平台骨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以下是Schatzker classification的主要分型:Type I: 纵向裂隙骨折描述:Type I是胫骨平台骨折中最简单的类型。
它是一种纵向的骨折,沿着胫骨平台的纵向方向发生。
通常只涉及一条裂隙,并且没有明显的移位。
Type II: 带有一小段片断的裂隙骨折描述:Type II是带有一小段骨折片断的裂隙骨折。
该类型的骨折通常发生在胫骨平台的一侧,片断可能会轻微移位。
Type III: 轻度压缩骨折描述:Type III是一种轻度压缩骨折,胫骨平台上的骨折片断会发生轻度压缩和移位。
Type IV: 带有两个碎片的裂隙骨折描述:Type IV是一种带有两个碎片的裂隙骨折。
通常涉及两条裂隙,并且骨折片断之间可能发生较大移位。
Type V: 重度压缩骨折描述:Type V是胫骨平台骨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
骨折片断发生严重压缩和移位,通常涉及到胫骨平台的大部分区域。
Type VI: 胫骨平台分离骨折描述:Type VI是最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
在此类型中,胫骨平台完全分离,形成不稳定的关节断裂。
这些分型描述了胫骨平台骨折在不同方向上的骨折形态。
通过确定骨折的类型,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干预和保守治疗,以及预测骨折的预后。
然而,对于复杂的骨折,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型的组合,因此具体的治疗策略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定制。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规范标准一、解剖:解剖:1、骨:①内侧平台相对较大,从前向后、从内向外都是凹陷的;外侧平台相对较小,从前向后、从外向内都是凸起的。
外侧平台高于内侧平台,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另外,从前向后胫骨平台有大约10°的倾斜。
这两点会知道临床螺钉打入的方向。
②内外侧平台被胫骨的髁间隆起分开。
髁间隆起有内外两个结节。
前交叉韧带附着于前内侧结节的前方,后交叉韧带附着于后侧髁间区并延伸到干骺端的后侧面。
③胫骨结节可以用来定位手术的入路。
它位于平台下2——3厘米处,为髌腱附着。
髂胫束沿着胫骨外髁展开,附着于Gerdy结节上。
2、软骨:每侧平台都被一个半月形的纤维软骨覆盖,它们通过半月板胫骨韧带-冠状韧带附着于胫骨上。
二、损伤机制:1、胫骨平台的损伤常由于:①由外向内(造成外翻畸形,典型的保险杠骨折)或者由内向外(造成内翻畸形)的侧方暴力——剪切力;②轴向暴力——压缩力;③轴向和侧方暴力混合。
临床上产生最常见的劈裂骨折、压缩骨折或两种皆有的劈裂压缩骨折。
2、单纯的劈裂骨折更常见于年轻人。
年轻人软骨下骨较坚固,能抵御压缩应力,但不能抵御剪切应力;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密度下降,对压缩应力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
50岁以后劈裂加压缩骨折更为常见,甚至可以由低能量损伤引起。
3、暴力的大小不仅决定骨折的粉碎程度,还决定关节的移位程度,并相关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例如:外翻应力导致外侧平台的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的损伤。
三、损伤结果:1、ORIF在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意义:①膝关节周围损伤后如果单纯管型石膏固定,超过3周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关节僵硬,理疗对其毫无作用。
②塌陷的关节骨块没有任何软组织联系,牵引不会使其复位。
因此,只有关节内骨块被解剖复位,下肢的力线被恢复(只有通过ORIF),并且早期主动活动,主要的并发症才会避免。
2、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的压缩和劈裂都会导致轴向力线的偏斜,而关节面的对合不良也会导致力线偏斜。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胫腓骨近端骨折AO分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注:A型属于关节外,只有B、C属于胫骨平台骨折AO分型)A——关节外骨折A1——撕脱性骨折1、腓骨头撕脱骨折2、胫骨结节撕脱骨折3、前方或后方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A2——干骺端简单骨折1、矢状面斜形骨折2、额状面斜形骨折3、横断骨折A3——干骺端粉碎骨折1、外侧或内侧完整楔形骨折块2、外侧或内侧粉碎楔形骨折块3、轻度或明显移位的复杂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B1——单纯劈裂骨折1.外侧关节面骨折涉及边缘部、或矢状面骨折、或额状面前方或后方的骨折2.内侧关节面骨折涉及边缘部、或矢状面骨折、或额状面前方或后方的骨折3.斜行骨折累及胫骨嵴及内侧或外侧关节面B2——单纯压缩性骨折1、外侧关节面完全压缩骨折(单块压缩或马赛克型压缩)2、外侧关节面局限性压缩骨折3、内侧关节面压缩累及中央部、或前方或后方或全关节面压缩B3——劈裂压缩骨折1、外侧关节面前外侧或后外侧或前内侧后内侧骨折2、内侧关节面前外侧或后外侧或前内侧后内侧骨折3、斜行骨折累及胫骨嵴及内侧或外侧关节面C——完全关节内骨折C1——关节面简单、干骺端简单骨折,胫骨结节和髁间隆突完整或累及胫骨结节或累及髁间隆突1、轻度移位骨折2、单髁发生移位3、双髁发生移位C2——关节面简单、干骺端粉碎骨折1、内侧或外侧完整楔形骨折块2、内侧或外侧粉碎楔形骨折块3、复杂骨折C3——关节面粉碎伴干骺端简单骨折或干骺端外侧或内侧楔形骨折或干骺端复杂骨折或干骺端-骨干复杂骨折1、外侧2、内侧3、外侧和内侧。
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及疾病分型胫骨平台大体外观:胫骨平台内、外侧平台和髁间隆起是构成胫骨平台的三个骨性支撑结构解剖胫骨平台骨折占老年人骨折的 8%,其中外侧平台骨折多见,占55%~70%。
胫骨平台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骨皮质薄弱,其坚硬程度低于股骨髁。
因此,胫骨平台较股骨髁更容易受到损伤,是膝关节内骨折的好发部位。
外侧平台:外侧平台较小,关节面为三角形,中部微凸(冠状面和矢状面),后外侧有腓骨小头支撑。
(因腓骨小头的支撑作用,致使外侧平台多发生粉碎性或凹陷型骨折。
外侧平台发生劈裂骨折时,应力会作用在腓骨头、颈上。
如果应力超过腓骨头、颈的极限支撑强度,即可造成腓骨头、颈骨折)。
内侧平台:内侧平台较大,关节面为卵圆形,中部微凹(冠状面和矢状面),内侧副韧带附着于平台内侧平台下方。
内侧髁承重占膝关节的60%,软骨下骨非常厚实。
内侧平台和内侧关节面比外侧平台和关节面更坚固,且关节水平位置略低。
因此。
与内侧平台相比,外侧平台更容易骨折。
累及内侧平台的骨折通常为高暴力造成的损伤,多为劈裂骨折,经常合并膝关节骨折脱位。
在胫骨平台外侧向内髁置入螺钉时,应注意螺钉误入内侧平台的关节面。
内侧平台关节面较低、微凹陷,因此由胫骨平台外侧置入螺钉时,应注意螺钉误入内侧平台关节面。
胫骨髁间嵴:为内、外侧平台关节面中间的隆起部分,没有软骨覆盖。
髁间嵴前区:内侧半月板的前角附着于髁间嵴的前内侧,其后方有前交叉韧带止点附着,外侧半月板的前角附着于髁间嵴前区的后外侧。
髁间嵴后区:呈向后下10° 斜坡,内侧为内侧半月板的后角附着,其后方为后交叉韧带止点附着,外侧为外侧半月板后角附着。
胫骨平台骨折常伴随半月板前、后角损伤或者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平台周围的骨性标志:胫骨结节:胫骨关节面下方 2 cm 左右的一骨性突起,是髌韧带的附着点。
胫骨结节损伤后可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鹅足止点:在关节面下方,位于胫骨平台前内侧,是股薄肌、半腱肌和缝匠肌三者肌腱的共同止点。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研究进展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中一种少见、非常特殊的类型。
由于骨折位置偏后,有腓骨阻挡,邻近又有血管神经,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困难。
一旦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发生关节面不平整,甚至塌陷,导致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
因此,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仍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现就近年国内外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分型、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治療方法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1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或屈曲位时遭受垂直和(或)外翻应力,使胫骨平台后外方受到股骨外髁撞击所致。
由于股骨外髁的骨质强于胫骨平台后外方,撞击后通常造成胫骨平台后外髁在冠状面上劈裂或塌陷骨折,而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通常暴力不大,骨折关节面塌陷程度和皮质劈裂长度一般较为局限。
若受伤暴力较大,则可伴发腓骨小头劈裂骨折,更严重者可同时造成后内侧髁骨折,即所谓的后侧髁双髁骨折。
另外,暴力严重时可使胫骨相对于股骨向前移位,从而造成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甚至引起邻近血管神经损伤。
前交叉韧带也容易在膝关节屈曲外翻外旋时受伤,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损伤机制相似,因此两者容易同时发生[1]。
2 诊断一般根据患者受伤史、损伤机制、临床表现以及X 线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胫骨平台后外髁骨折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
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骨折线主要位于冠状面上,正位X 线片冠状面的骨折线常常模糊不清,侧位片虽可显示冠状面骨折线,但内、外侧平台的重叠不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移位及塌陷程度,因此正侧位X 线片并不能良好地显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CT 检查应作为常规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
其次,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伴发交叉韧带、半月板等损伤的概率极高,应尽可能行MRI 检查,并结合查体进行综合判断损伤情况。
超清多图:带你重温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及治疗原则,必看!在本文中,我们重温了胫骨平台稳定性的重要概念,并再次强调了在制定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手术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在1950年代,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还没有标准化。
石膏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能避免下肢短缩,这使得后期尝试复位移位的骨折块时变得很困难。
牵引可以用于控制下肢短缩。
牵引的张力可以通过韧带牵拉机制使有软组织附着的骨折块复位。
没有软组织附着的压缩关节骨折块则无复位。
随后,在1960年代初期,AO发表了指导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重点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绝对稳定、矫正轴向畸形和早期活动。
大多数早期研究认为关节稳定性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关键的目标,但未能指出哪些骨折块负责关节稳定性以及如何恢复关节稳定性。
1974年,Schatzker发表了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根据骨折的复杂性、患者的年龄和骨质,分为六种主要类型,按严重程度升序排列。
Schatzker分类主要基于平片和两个平面的CT断层扫描。
大多数骨折的主要平面为前后位。
Schatzker认识到不稳定作为手术指征的重要性,并建议怀疑关节稳定性存疑时在麻醉下进行膝关节检查。
2018年,Kfuri和Schatzker重新审视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定义了劈裂楔形骨折块的三维位置对于决定手术入路和支撑钢板最佳位置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劈裂楔形骨折块是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重温了胫骨平台稳定性的重要概念,并再次强调了在制定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手术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胫骨近端的解剖胫骨的关节面和附着的软组织提供两个功能:(a)稳定性:胫骨平台与关节面自然容纳股骨髁以及使股骨髁保持在正常位置的能力;(b)重量传递:恢复正常的负重能力。
胫骨近端骨骺有两个独立的髁,各自的表面均有软骨。
外侧髁凸起且较小,内侧髁凹陷且较大。
每个关节面都由相应的半月板部分覆盖。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胫骨平台骨折是指一种以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为主要表现的骨折类型。
由于胫骨远端关节面附着了膝盖关节,关节水平承受身体重量及运动产生的力,所以该部位骨折通常与关节内韧带损伤有关。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是根据骨折线的形态进行划分。
下面介绍常见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
1. Schatzker 分型Schatzker 分型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也是最常见的胫骨平台骨折,主要通过骨折线的形态来划分。
它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6类,其中1-2型是单纯性骨折,3-6型则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关节软组织损伤。
1型:垂直型骨折,仅限于胫骨平台,一般为单纯性骨折;2型:顶点型骨折,胫骨平台上中央骨折线朝上,一般为单纯性骨折;3型:外侧型骨折,胫骨平台向外侧出现分离骨折,骨折线向内侧弯曲;4型:内侧型骨折,胫骨平台向内侧出现分离骨折,骨折线向外侧弯曲;5型:双平台型骨折,包括胫骨平台的内外两侧,骨折线相互交错;6型:压缩性骨折,为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一般见于暴发型骨折等高能量损伤。
2. AO 分型AO 分型是一种以胫骨平台骨折器械治疗为目的的分类方法,根据关节面的骨质缺损范围进行分类。
AO 分型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3型,具体如下:A型:胫骨平台关节面轻微突出,骨皮质完整,一般为单纯性骨折;B型:胫骨平台关节面有明显的缺损,但缺损不穿透骨干,一般为不稳定性骨折;C型:胫骨平台关节面有明显的缺损,且缺损穿透骨干,一般为高度不稳定性骨折。
3. Luo 分型Luo 分型是一种针对MPFL(内侧乃至外侧韧带)受损,限制K-wire穿刺及钢板固定的情况,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3型,具体如下:L1:骨折线位于关节面中心或稍外侧,可通过皮肤中心点穿刺;L2:骨折线位于关节面外侧或稍内侧,需通过两次皮肤穿刺来穿刺钻孔;L3:骨折跨越整个胫骨平台,需要在骨折区域建立切口,才能穿刺及钢板固定。
4. Stannard 分型Stannard 分型是一种基于手术治疗原则的分类方法,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5型,具体如下:I型:胫骨平台关节面骨折,骨皮质完整,无滑移及旋转,不伴随软组织损伤;II型:胫骨平台关节面分离伴有骨皮质撕裂,关节不稳定;III型:胫骨平台关节面分离伴有骨皮质断裂,伴随着关节韧带和肌腱的拉伤和撕裂,有一定的关节不稳定性;IV型:胫骨平台骨折,关节不稳定,通常伴有游离体或关节面碎片;V型:伴有胫骨纵向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