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鲁人版 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电子题库:第二单元第5课知能优化训练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5
[学生用书P36~P37]一、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解析:选AE。
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各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赞美她。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电子题库第四单元十五知能优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āo)揪.过来(jiū)天赋.(fù)琐.碎(suǒ)B.肉搏.(bó) 诚挚.(zhì) 岩.层(yán) 奥.秘(ào)C.上溯.(shuò) 显赫.(hâ) 哀悼.(dào) 发掘.(juã)D.参与.(yǔ) 粗鄙.(bǐ) 深渊.(yuān) 折.磨(zhã)解析:选B。
A项中“剖”应读pōu;C项中“溯”应读sù;D项中“与”应读yù。
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之振惊熠熠闪耀不厌其烦审时度势B.愤世疾俗举国哀悼诚挚问候游刃有余C.众目仰望探索奥密目光敏锐与世长辞D.不知疲倦至善至美勇往直前厉行节约解析:选D。
A.振—震;B.疾—嫉;C.密—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中国人漫步太空这个消息飞快地在世界各国________!②现代化城市需要高雅艺术,而高雅艺术更需要现代化城市的扶持,这已是无可________的事实。
③“天宫一号”成功飞天,世界将再一次被这个古老的民族________。
A.流传置疑震撼B.留传置疑震撼C.流传质疑震慑 D.留传质疑震慑解析:选A。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如消息、事迹、故事等)。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秘方、技艺等)。
置疑:用于否定。
质疑:提出疑问。
震撼:震动,摇撼。
震慑:震动使害怕。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中国奖牌总数在奥运会上开始名列前茅....。
B.汶川大地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但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的全新表现是有目共...睹.的C.京西某精装楼盘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放出去的近两百套房源仅一天便十室九...空.,买房人十分踊跃。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 上册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五知能优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剡.(Shàn)溪 渌.(lù)水 木屐.(jī) 天暝.(mínɡ) B .山巅.(diān) 澹.(dàn)澹 石扉.(fēi) 訇.(hōnɡ)然 C .云霓.(ní) 鸾.(luán)鸟 惊悸.(jì) 恍.(huǎnɡ)然 D .嗟.(jiē)叹 荡漾.(yànɡ) 著.(zhù)衣 战栗.(lì) 解析:选D 。
“著”应读“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天姥连天向.天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 脚著.谢公屐著.我旧时裳C.⎩⎪⎨⎪⎧ 烟涛微茫信.难求自可断来信.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风雨不动安.如山解析:选B 。
均为动词,穿。
A.向:面对,朝着/假使;C.信:的确,实在/使者,指媒人;D.安:怎么/安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云青青兮欲雨.晋军.函陵 B.⎩⎪⎨⎪⎧ 对此欲倒东南..倾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栗.深林兮惊.层巅越国以鄙.远 D.⎩⎪⎨⎪⎧ 却.匈奴七百余里闻.寡人之耳者解析:选C 。
C 项中“栗”“惊”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鄙”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
A 项中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下雨”“驻军”。
B 项中均为名词作状语,“在……东南”“在早晨;在晚上”。
D 项中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使……听到”。
4.名句默写。
(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
(2)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电子题库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肯(zhînɡ)黯.(àn)然禅.让(chán)称.颂(chēnɡ)B.辅.佐(fǔ) 著.称(zhù) 折.腰(zhã) 天真罄.露(xīnɡ)C.舟楫.(jī) 轩冕.(miǎn) 恬.淡(tián) 蓬蒿.(ɡāo)D.怪癖.(pǐ) 宫阙.(quâ) 模.糊(mï) 贬黜.(chù)解析:选D。
A项“禅”读shàn;B项“罄”读qìnɡ;C项“楫”读jí,“蒿”读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缘德高望重孤僻隐居山林B.典型高风亮节显贵暗香浮动C.体恤高卧陇中扬弃姑置匆论D.样板梅妻鹤子内涵疏影横斜解析:选C。
陇—隆;匆—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温总理真诚的话语,贯串演讲始末,感人至深的话语令我眼中________热泪。
②在航天精神的作用下,嫦娥奔月,把美丽的神话变成了世人________的史话;神舟系列翱翔太空,国人飞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③美国总统布什于当地时间9月28日发表声明,对美国国会两党就救市方案细节达成一致表示赞赏,并________国会尽快批准这一方案。
④霍洛曼空军基地训练项目中的黑猩猩,通过对灯光和声音做出________,学习如何执行简单任务。
A.饱含传诵督促反应B.饱含传颂敦促反应C.包含传诵敦促反映D.包含传颂督促反映解析:选B。
①“包含”仅指里面含有,“饱含”指充满,根据语境,应选“饱含”。
②“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根据语境,应选“传颂”。
③“督促”与“敦促”都有催促的意思,但是“敦促”仅指催促,而“督促”还有监督的意思。
根据语境,应选“敦促”。
④“反映”多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而“反应”可以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
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
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
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
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
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特劫走,父亲对女儿的失踪大为震惊并且怪罪于西西弗,深知内情的西西弗对阿索玻斯说,他可以告诉他女儿的消息,但必须以给柯兰特城堡供水为条件.他宁愿得到水的圣浴,而不是天火雷电。
他因此被罚下地狱。
荷马告诉我们西西弗曾经扼住过死神的喉咙。
普洛托忍受不了地狱王国的荒凉寂寞,他催促战神把死神从其战胜者手中解放出来。
1.怎样理解“无效无望的劳动”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无效无望的劳动",说明了诸神对西西弗的残酷,从而引起下文的西西弗的抗争。
答案:文本的“无效无望的劳动”,说明了惩罚的残酷,为下文写西西弗的抗争作铺垫.2.作者借荷马之口要点明自己的什么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借荷马之口,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态度,又提出了问题,启发人们思考。
201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版必修4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分析这首诗中“弃妇”和“氓”的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弃妇”是一个大胆追求幸福和美好幸福的恋爱生活却中途被弃的女子形象。
“氓”是一个对爱情不专一、始乱终弃的男子形象。
2.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通过一个弃妇的自述,深刻地反映了在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受压迫妇女的愤怒和不平。
3.举例说明这首诗所使用的“比”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这句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句比喻女子被弃时容貌憔悴衰老。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亲:亲戚解析:选C.A项,论:判罪.B项,当:判处.D项,亲:双亲。
2.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C.为.降虏于蛮夷D.何以女为.见解析:选D。
A、B、C三项都是动词,D项,是语气助词。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本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能一同治罪呢?(2)你明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让两国相互攻打,匈奴灭亡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二、语言运用4.观察下边的漫画,仿照给出的例句,展开联想,写出反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与鱼的悲剧类似的例子。
2020学年高二语文电子题库第二单元第5课知能优化训练鲁人版必修4[学生用书 P36~P37]一、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解析:选AE。
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各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赞美她。
2013学年高二语文第四册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鲁人版必修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凫渚.(zhǔ)笼.(lǒnɡ)罩深邃.(suì) 尘滓.(zǐ)B.矜.(jīn)持谬.(miù)论慰藉.(jí) 心襟.(jīn)C.造诣.(yì) 绮.(qǐ)丽泾.(jīnɡ)渭镂.(lòu)刻D.幽咽.(yè) 休憩.(qì)束缚.(fù) 滑稽.(jī)解析:选B。
“慰藉”中“藉”应读jiè。
2.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钟鸣鼎食毋庸赘言丰腴寂寥B.萍水相逢回溯而上颓圮调和C.迥然不同凄婉迷茫真谛攫住D.矫柔造作冰清玉洁尘滓窗扉解析:选D。
柔—揉。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____。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解析:选B。
钟爱:指特别疼爱;非常喜爱。
喜爱:指对某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产生兴趣。
“喜爱”符合语境。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
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或接二连三。
句中是形容雪花飞舞的样子,用“纷纷扬扬”最恰当。
浮动:指漂浮移动,流动。
飘动:指(随着风等)摆动。
“浮动”符合语境。
好像:有些像,像。
犹如:如同。
“犹如”符合语境。
4.(2011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学生用书P41~P42]一、语段阅读(一)阅读戴望舒《雨巷》的首尾两节,回答后面的题目。
撑着油纸伞,独自..在悠长、悠长彷徨..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首节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加点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2.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抽象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做“丁香”,我们眼前仿佛走过一位高洁紧蹙眉头、飘香淡淡又转瞬即逝的江南女子.3.这两节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反复(或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
作用:①这两节诗在形式上相同,文字也基本相似,这样回环往复,更强化了诗人孤独伤感、凄婉迷茫的思想感情。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将那些无耻小人比作鸷鸟,说明他们必定会失道寡助。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答案:C2.对选文《离骚》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揭示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澜变化.B.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不同流合污。
C.语言上运用了许多联绵词,如“陆离”“芙蓉"等,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
D.诗人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叙说了自己流放的经历。
答案:D3.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自己与众不同的品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用“鸷鸟"“芰荷”“芙蓉"“高冠"“长佩”等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高洁和清白。
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1.(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倜傥B. 捉襟见肘C. 冰雪聪明D. 而是【答案】D【解析】【答案】A【解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的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②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2.(5)母亲去世后廉希宪哪些行为可以体现出他重视孝道?A.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B.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C.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D.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答案】C【解析】(1)“左右”是“分布”的地点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尤号难治”中“难治”是“号”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在家人或亲戚死后”错误庐指古人为守丧而构筑在墓旁的小屋“守丧”多为父母而非亲戚【答案】C【解析】(3)C项“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有误由原文中的“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可知廉希宪是说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忠正贤良的臣子只是君主任用不任用他们罢了他并未举荐任何人【答案】(4)①廉希宪彻底查办这件事情把情况陈述出来使皇帝知道(皇帝)杖责阿合马免去他所兼任的职务并(将其)归属负责该事务的官员②臣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付上天我非常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权众多小人逢迎依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真正的)大病啊【解析】(4)①穷治彻底查办以把状情形闻使……得知罢罢免②委委托托付专政独揽政权阿附逢迎附和【答案】(5)滴水不进痛哭吐血在草土上睡觉在墓旁建造屋舍居住皇帝下令让他恢复官职后出门穿素服回家穿丧服【解析】(5)根据题干中“母亲去世后”可定位到文中“丁母忧”这一关键词其后“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縗绖”便是廉希宪重视孝道的具体表现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条概括即可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A. 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B. 颔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C. 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化之功、高风亮节D. 诗歌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答案】B【解析】(1)B项“颔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理解有误“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颔联从史书、百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答案】(2)①“下拜”“荐”照应题目中的“谒” 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乎真情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深切悼念强化情感【解析】(2)“下拜春祠荐渚苹”的意思是“在濂溪先生的祠堂前下跪祭拜献上沙渚中的萍草来表达我的景仰之情” 其中的“下拜”指“下跪祭拜” “荐”指“祭献” 正好照应题目中的“谒”(拜访)与首联中的“凛衣巾”(令人敬畏)相呼应“下拜”“荐”都是诗人的动作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再次表明了诗人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在内容上卒章显志在结构上收束全诗同时“下拜春祠荐渚苹”和“千年私淑心丧后”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打通一条暗道读者便能在暗道中进行艺术的探险B. 历史与现实之间构成了互文结构历史与现实模糊了界限二者之间没有区别C. 文学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审美世界应该建立在一定现实生存世界的基础上D. 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要有历史影子历史影子体现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指向【答案】B【解析】(1)B项“二者之间没有区别”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作品内容既反映了现实又反映了历史而不是历史与现实之间没有区别【答案】C【解析】(2)C项“充分肯定了玄幻小说……”错误依据文章第二段的“这类小说的玄幻世界却不具备审美的永恒性”“无法完成艺术审美的永恒”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充分肯定另外“具有一定的历史穿透性”是作者的希望并不是对玄幻小说的评价【答案】C【解析】(3)A项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小说时间一旦不明确限定于某一时代其产生的审美距离则会将现实世界充斥的时代功利性加以过滤和净化在空灵与静谧的美学空间中有利于表现人性的纯美或挣扎……因而增强了作品表现的生活厚度”B项“就不能贴近某一时代的人与事”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完全贴近某一时代的人与事” 可以贴近但不可“完全”贴近D项对“就是好的小说”条件表达不充分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的是“好的小说还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开拓出一个富有张力的人性空间这个空间的内部并非仅仅由世俗生存的社会关系构成也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生命世界而是将一定的生命个体放置在特定的冲突之中倾听生命颤动的各种声音” 意味着“开拓出一个由世俗生存的社会关系构成的、富有张力的人性空间让读者倾听生命颤动的各种声音”只是好的小说的条件之一故选C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呼吁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B. 乡村物质生活比城市差、缺乏适合知识分子的职业等问题目前还没得到彻底解决C. 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可在提供文化和医疗服务、办理乡村社会调查等方面发挥作用D. 人才是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答案】B【解析】(1)A项“吴景超发表文章对此表示反对”错误吴景超并不反对知识分子为广大乡民服务C项身处都市的知识分子不能“办理乡村社会调查”D项“提高下乡人才的待遇” 并非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途径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三个知识分子”不属于举例论证【答案】C【解析】(3)C项“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没有影响”分析错误结合“人才匮乏仍然是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严重短板”可知人才向城市聚集对乡村建设有影响6.(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6.(2)小说多次使用比喻手法表现人物内心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出主人公内心状态6.(3)文中大伯是一个有着“平凡人、英雄心”特点的无名英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小说通过大伯回忆这个形式来展开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时空转换增强了艺术张力B.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形式来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C. 故事的矛盾焦点集中体现在运送伤员的军列征用上从中来展现众多英雄人物形象D. 文末大伯交代了和女排长的恋情以及未婚的原因开拓了情节进一步表现了人物深化了主旨【答案】B【解析】(1)B项文中没有用外貌描写【答案】(2)①“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表现出大伯要完成任务而又不忍心把伤员丢下的无奈和沮丧②“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烘托出大伯找不到那些伤员和女兵时内心的茫然与焦虑③“天骤然亮起来像舞台的幕布倏地拉开”有助于表现惨象即将展现时大伯的震惊与悲伤【解析】(2)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本从中找出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人物内心的句子然后分析出主人公内心状态文中大伯与女排长交涉一番后“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 表明大伯要完成任务而又不忍心把伤员丢下的无奈和沮丧当大伯将物资运往前线返回后“凄苦的北风像饥饿的猩猩在咻咻地吼”一句环境描写烘托出大伯找不到那些伤员和女兵时内心的茫然与焦虑“天骤然亮起来像舞台的幕布倏地拉开”一句借助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大伯即将得知众人牺牲的消息时的震惊与悲伤据此理解分析即可【答案】(3)①平凡人曾是志愿军连长却安居在乡下面对任务难处也会有犹豫列车驶离后忍不住回头有着挂恋与担忧养伤期间与女排长产生了恋情面对战友、恋人的牺牲有着巨大的悲痛②英雄心关键时刻具有区别轻重缓急的决断能力为完成任务不怕困难与危险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使命感把战时大局、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幸福、恋人安危的前面的大局意识只讲付出而不许立碑、不求留名的默默奉献精神【解析】(3)从小说的开头可知大伯曾是志愿军连长却安居在乡下可见其留恋故土而从后来在执行任务的犹豫以及列车驶离后忍不住回头“他不敢瞅她不敢瞅那些脸上写满痛苦的伤员他像霜打的秋菠菜深深埋下头去” 可看出他有着挂恋与担忧从“她是我负伤住院时相识的恋人本来我们说好要在战争结束后结婚的我一辈子不再娶妻也是为了她”“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眼泪竟然噼里啪啦地一颗一颗掉下来”可知其也有着丰富的情感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有平凡人的一面从“但是他还是咬着牙说‘对不起请诸位下车这列火车被征用啦!’”“记住千万不要给我立碑我不要名字!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那么多志愿军战士很多都是无名英雄!”等情节可看出大伯关键时刻具有区别轻重缓急的决断能力为完成任务不怕困难与危险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同时有只讲付出而不许立碑、不求留名的默默奉献精神这些可以看出大伯的“英雄心”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等人发现侏罗纪具膜质翅膀的恐龙——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标本是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领团队在辽宁晚侏罗纪地层考察时获得的一件新化石发现于燕辽生物群晚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63亿年)的海房沟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复原了浑元龙它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为杂食性研究人员认为其代表一种新的擅攀鸟龙类浑元龙的正型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擅攀鸟龙类化石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答案】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长臂浑元龙化石它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擅攀鸟龙类化石为了解擅攀鸟龙类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解析】文段中从开头到“为杂食性”是叙述一件事关键信息为“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 从“研究人员认为”到末尾有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擅攀鸟龙类”和“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注意概括时应对原文信息加以整合8.(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8.(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8.(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答案】C【解析】(1)注意前后句的关联与限制承接上文主语应为“外卖” 强调外卖需要食安“守门员” 据此排除A、B两项“不仅……而且……”不合逻辑且繁复排除D项故选C【答案】D【解析】(2)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语境中强调外卖这一行业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应填“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中强调政府及主管部门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应尽自己的责任应填“责无旁贷”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语境中强调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法律法规的情势非常紧迫应填“迫在眉睫”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语境中强调外卖送餐员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了解的很清楚应填“一目了然”故选D【答案】B【解析】(3)原句语病有二其一“伴随”与“使得”的同时使用导致主语残缺其二“问题”与“关注”搭配不当A项主语残缺C项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故选B2023-2024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古人称赞《史记》是“实录”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是难能可贵的①即使是一些大人物②也被拂去神圣灵异的光环③洋溢着良史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④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⑤到了司马迁的笔下A. ①⑤②④③B. ③⑤①②④C. ③①⑤②④D. ①②⑤④③【答案】C【解析】③句的主语为《史记》恰好与前文衔接因此③句为首句排除A、D 根据语序习惯正确语序应该是“即使是一些大人物到了司马迁的笔下……” 因此①句在⑤句前面排除B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以及《苏武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②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欲为郑鄤脱罪下吏部行谴A.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B.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C.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D.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答案】B【解析】(1)由后面的“被执”可知“战败”的主语是“黄道周” 而不是前面的“大清兵” 故应在“战败”前断开排除A、D两项“囚服著书”省略主语“黄道周” 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文中指郑鄤这一大贤之士”错应指太子【答案】C【解析】(3)C项“但皇上下诏责备他”错应为“(同僚)上书推荐并要让位给黄道周”【答案】(4)①况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②皇帝怀疑黄道周因为不受重用而心生怨恨想要为郑鄤开脱罪责(就把黄道周)交付吏部责罚处置【解析】(4)①故事按照旧例膝行用膝盖跪行向前独否唯独……不这样目慑用眼睛盯着威吓②不用不受重用怨望怨恨行谴责罚处置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A. 上片写景叙事“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B. 运用移情手法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 下片深情寄语“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D. 劝诫语重心长“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答案】C【解析】(1)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错误“诗书事业青毡犹在”是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祐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祐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答案】(2)第一问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①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②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解析】(2)第一问辛词中“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 是幻想的一种情状写从此以后只能在回忆中想象兄弟到半夜仍在长谈充满欢声笑语的场景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意思是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由此可见两句诗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第二问辛词中“小窗风雨”是眼前的实景而“中夜笑谈清软”是虚写诗歌由实到虚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李诗中“何当”为设想之词“巴山夜雨”是眼前实景诗歌虚中有实写了诗人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3)三则材料虽然都报道了C919的试飞但又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6分)()A. 材料一用“滑向跑道继而滑行、加速、离地昂起机头一飞冲天”等短句写C919起飞时的状态简促有力也与飞机起飞的速度相宜B. 材料二中记者在说明制造大飞机C919的困难时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来报道这样既使报道的消息十分真实又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C. 材料二介绍了大型民机是人类制造产品中最难的一类而中国民用航空业技术积累又薄弱可想而知中国要制造这类客机是多么困难D. 材料三中指出中国国产C919喷气式客机虽然属于大飞机系列其实仍然是窄体客机但它首飞成功就与波音737和空客A320形成了竞争势力【答案】D【解析】(1)D项“它首飞成功就与波音737和空客A320形成了竞争势力”错误材料三的表述为“中国希望C919最终能与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形成竞争”【答案】B【解析】(2)A项“属于消息中的背景内容”错误这是作者的感受属于主体部分的内容C项“但削弱了国外媒体的权威性”错误属于过度解读D项“都体现了C919首飞的消息内容”错误材料二的“大飞机研制究竟有多复杂”标题没有体现首飞的消息只是指出大飞机制造的复杂性故选B【答案】(3)①材料一主要报道了C919试飞的详细过程材料二主要报道了中国制造C919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艰难历程材料三主要引用国外媒体消息对C919的意义、影响、未来的市场以及对于中国地位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报道②三则材料围绕着C919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立体式解说有助于读者对C919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解析】(3)结合“据了解 C919飞机将有6架原型机进行不同任务的试飞今年下半年第二架试飞飞机将面世”“15点19分 C919稳稳降落在浦东机场第四跑道随后减速滑行至S1停机位”可知材料一主要报道了C919试飞的详细过程结合“在规模上研制民机需要大量人力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为了按时按质按预算地将飞机交付给第一家用户往往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波音公司的波音777项目投入了约6500名员工空客公司为制造超大型的A380飞机动用了约6000名员工而参与C919研制的人员数目或许更加庞大产业链涵盖国内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的近20万名员工”可知材料二主要报道了中国制造C919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艰难历程结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成为C919的首家用户中国希望C919最终能与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形成竞争在回报丰厚的窄体客机市场分得一杯羹目前世界范围内现役客机中超过50%是窄体客机”可知材料三主要引用国外媒体消息对C919的意义、影响、未来的市场以及对于中国地位的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报道第二问主要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重点理解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农耕社会教化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家训文化则是其中效力突出的一种B. 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若无齐家睦族的教化则社会很难治理和维持稳定和谐C. 儒家本身的深刻玄奥和晦涩难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儒家思想的传播D. 儒家思想通过类似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样的家训著作才得以在社会上有效传播【答案】D【解析】(1)D项“才得以在社会上有效传播”错误根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可知是“更大范围”而非“有效”【答案】A【解析】(2)A项“主次顺序”错误根据“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可知靠后的维度更加重要【答案】B【解析】(3)A项“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错误应是“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C项“家训族规能弥补国家法的诸多不足”错误应是“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D项“中国自古以来”错误应是“宋明以来”故选B6.(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6.(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刻画和读者感受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必修5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必修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帆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上面是金黄灿烂的阳光……/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1.阅读全诗,你觉得“帆〞在远方寻求什么?把什么遗弃在故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寻求自由,追逐理想.(2)把懦弱和平庸遗弃在故乡。
2.“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在弓起了腰轧轧地作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移。
它闪着刺眼的白光。
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
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
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
而帆,在狂风暴雨中顽强前行,向着理想和光明,与风暴作斗争。
3.诗歌中“故乡〞“作响〞后面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乡〞后省略了在故乡停泊时的场景,“作响〞后省略了与风暴搏斗的具体画面。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狙.击/咀.嚼唆.使/疏浚.濯.濯童山/卓.尔不群B.燥.热/水藻.包庇./媲.美掎.角之势/倚.老卖老C.砧.板/玷.污省.亲/省.察兵荒.马乱/ 惊惶.失措D.木讷./缴纳.模.样/模.具胁肩谄.笑/冲锋陷.阵解析A项读音依次是:jū/jǔ,suō/ jùn,zhuó/zhuó。
B项读音依次是:zào/zǎo,bì/pì,jǐ/yǐ。
C项读音依次是:zhēn/diàn,xǐng/xǐng,huāng/huáng。
D项读音依次是:n è/nà,mú/mú,chǎn/xiàn。
)答案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雏形逸兴遄飞消声匿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B. 渲泄茅塞顿开相濡以沫坐收渔人之利C. 证券化险为夷固若金汤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 寒暄众口烁金开门揖盗山雨欲来风满楼解析A项消—销;B项渲—宣;D项烁—铄。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针对吉尔吉斯斯坦动荡局势,有关专家指出,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后,经济、民生和腐败等没有根本解决,导致______不断扩大并最终引发骚乱。
(2)中国外交部13对“日方称中国海军直升机在其海域附近飞行是‘危险行为’作出______,称“有关海域是公海”。
(3)有关干群关系的调查数据令人困惑:大多数公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而55%的公务人员认为干群关系“很融洽”。
为何在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上,出现如此大的______?A.事态回应偏颇B.事端回复偏差C.事态回应偏差D.事端回复偏颇解析事态:事情的状态,局势。
事端:是指蓄意造成的纠纷,事故。
[学生用书P31~P32]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选自《滕王阁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潦水:蓄积的雨水..B.俨骖于上路俨:整治C.穷岛屿之萦回穷:困苦D.窜.梁鸿于海曲窜:逃避隐居解析:选C。
穷:极。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烟光凝而.暮山紫②地势极而.南溟深③穷岛屿之.萦回④谁悲失路之.人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B。
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之:是助词,可解释为“的”.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俨骖于上路B.云销雨霁,彩彻区明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D.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解析:选D.A.伊:通“严";B。
销:通“消”;C.机:通“几”。
4.对文中相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2013学年高二语文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一)鲁人版必修4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纶.巾(lún)樯.橹(qiánɡ)酹.江月(lèi) 舞榭.歌台(xiè)B.草芥.(jiè) 剽.掠(piāo)锱.铢(zī) 妃嫔媵.嫱(yìnɡ)C.仓庾.(yǔ) 囷.囷(qūn)雉堞.(dié) 庸人自扰.(yōu)D.缅.怀(miǎn) 荒诞.(dàn)溯.流(shuò) 硕.大无比(shuò)解析:选B。
A.“纶”应读“ɡuān”;C.“扰”应读“rǎo”;D.“溯”应读“sù”。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廊腰慢回金戈铁马故国神游抱薪救火B.日削月割钩心斗角鼎铛玉石锱铢必较C.楚人一炬不遐自哀瓮中之鳖情有独钟D.慷慨陈词枉废心机名垂青史无动于衷解析:选B。
A.慢—缦;C.遐—暇;D.废—费。
3.(2011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产生适合 B.提出引发合适C.提醒产生合适D.提醒引发适合解析:选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提出”无此意。
“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
“合适”一般作形容词,“适合”一般作动词,结合语境应该用“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学生用书P25]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坦率地说,一看到金字塔我就被它们迷住了。
我知道,当哲学家看到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建筑只是一堆墓冢时,会感到痛苦或可笑。
但是难道人类在谢奥普斯金字塔里看到的只是一堆石块或一具骷髅吗?人类建造这样一座陵寝不是感到自身的乌有。
而是出于追求永恒的本能。
这座陵寝不是死亡的临界,而是进入永生的标志。
这是一座矗立于永恒世界边缘的永恒之门。
西西里的迪奥多拉斯说:“埃及人认为人生有如白驹过隙,毫无意义。
相反,他们非常注重让高尚的德行成为死者留在活人中间的长久记忆。
因此,他们把活人的居所视为寄居躯体的驿站,而把死者安息的陵墓叫做永恒的家园。
所以,国王对修建宫殿显得漠不关心,营造陵寝却倾尽财力。
”1.请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类建造这样一座陵寝不是感到自身的乌有。
而是出于追求永恒的本能。
2.作者引述迪奥多拉斯的话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为了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3.作者对面前的金字塔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金字塔的建造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存、人生不朽的一种向往和渴盼,使作者对其产生了由衷的赞佩之情。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阜.盛(pù) 角.色(jué)簇.拥(cù)联袂.(mèi)B.竹箸.(zhù)亲昵.(nì) 拂.尘(fú)存殁.(mò)C.漱.盂(sòu)枭.雄(xiāo)杜撰.(zhuàn)栈.道(zhàn) D.牲醴.(lǐ)喘.息(chuǎn) 暖.昧(ài)诊.断(zhēn)解析:选B。
A项,“阜"读“fù”。
C项,“漱”读“shù"。
D 项,“诊”读“zhě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粹精络精疲力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授予予人口实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立即若即若离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毫发毫无二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解析:选D.A项,精络—经络.B项,祸福予共—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一言既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是一个“行者”。
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出来.A.也躬身体现B.更躬行发挥C.更躬身体现D.也躬行发挥解析:选B。
第一个横线处应是递进关系。
躬行:是亲自去实行,符合语境。
“发挥”跟句中“威力”一词搭配恰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
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诗意油然而生。
[学生用书P36~P37]一、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
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解析:选AE。
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各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赞美她。
(2)让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因时间久远而泯灭。
(或答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3.文中加点的“对此”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隐藏那两条玉臂的目的和愿望。
4.文章最后作者说“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偶然追求”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失去(或说“舍弃”)手臂是偶然的,但因此使维纳斯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残缺之美是人们追求的。
二、语言运用5.按照“因……而……”的格式补全下列语段,使上下文语意贯通,构成排比。
缺憾也是一种美。
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身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安娜则因早逝而给人留下了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
缺憾让美永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句子的仿写能力。
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按照“因……而……”的格式,只要我们联系历史和现实生活找到体现缺陷美的恰当例子即可。
答案:(示例)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西施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6.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
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涵的美。
这也是一些书法艺术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书法、意象、体味、神髄。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丰腴.(yù)毋庸.赘言(yōnɡ)擎.着(qínɡ)B.迥.然(jiǒnɡ) 玉笏.(hù) 回溯.(sù)C.攫.住(jué) 驰骋.(chénɡ) 匀称.(chèn)D.捅.坏(tǒnɡ) 譬.如(bì) 峪.口(yù)解析:选B。
A.“腴”应读“yú”;C.“骋”应读“chěnɡ”;D.“譬”应读“pì”。
2.下列各项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罗浮宫玉臂矫揉造作舍弃B.博物馆俊美身才匀称故宫C.羞答答赞颂出神入画希腊D.米洛斯气氛消魂勾魄交涉解析:选A。
B.才—材;C.画—化;D.消—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长期以来,这座杰作以其耐人寻味的诗意和难以________的含蓄美而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②整个体态采取螺旋状上升转向,显得________变化。
③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________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A.捉摸赋予原型B.捉摸富于原形C.琢磨富于原形D.琢磨赋予原型解析:选B。
捉摸:意为猜测,预料,多用否定;琢磨:意为加工使精美,多指文章,因此①句选“捉摸”。
赋予:指交给,多指上对下;富于:指富有,因此②句选“富于”。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因此③句选“原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维纳斯失去了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之外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B.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如此秀丽迷人,真是美轮美奂。
C.米洛斯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秀美的无数双玉臂。
D.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解析:选D。
A项,“之外”多余;B项,“美轮美奂”用错,应修饰高大建筑物;C项,定语语序错,应是“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
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
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
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
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
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
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
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5.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所言观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臂”,恰恰是课文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失去双臂,维纳斯反而显得更加秀丽迷人。
在课文中这一意思有不同层次的表述: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就生命形态而言,作者说是“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或者说“变幻无穷的生命之梦”。
6.“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米洛斯的维纳斯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7.作者为什么说“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害怕复原,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8.为什么说断臂的维纳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双臂的“无”,反而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反而能在人们想象之中产生“无数”,甚至“变幻无穷”,类似于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