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_宋杰
- 格式:pdf
- 大小:313.56 KB
- 文档页数:9
陕西汉中有名的历史故事
在陕西汉中,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名为华阴。
这座城池曾经是秦始皇巡游的起点,也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流落的地方。
然而,在这座城池的北面,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城池——陈仓。
据说,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在陈仓策划了一场大胜利。
当时,他派出军队攻打魏国,并设下了一个天罗地网般的阵法。
魏军被困在其中,无法逃脱。
然而,魏国将领司马懿并不甘心失败。
他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张郃,前来突破蜀军的阵法。
张郃果然十分英勇,在战场上杀敌如麻。
可是他却无法突破天罗地网。
诸葛亮看到张郃身边只有几名亲信护卫,并没有其他大军支援。
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放走张郃!于是他命令士兵们故意漏出缺口,引诱张郃趁机逃脱。
张郃看到了希望,便立刻率领亲信冲出了阵法。
但是,他并没有逃脱成功。
因为诸葛亮早已设下了埋伏,等待着他的到来。
张郃被诸葛亮的军队包围,最终不得不投降。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陈仓之战”。
它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光辉而又悲壮的篇章。
如今,在陕西汉中的陈仓城遗址上,还能看到当年战斗的痕迹和遗物。
据说,在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墓穴,里面埋葬着一个神秘而伟大的人物。
他就是当年策划“陈仓之战”的诸葛亮。
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他留下来的故事和传说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着。
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宋杰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4)001
【摘要】刘备攻占汉中后将主力撤回益州,任命魏延率偏师留守.诸葛亮执政后领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将府营设置在沔阳,并在赤崖(岸)储备军资.后又徙府营于南山原上,筑汉、乐二城,实施更戍制度,并屯田于黄沙,造斜谷邸阁,使诸军运米,粮饷筹备充足后进兵关中.由于汉中位于蜀魏接壤的中间地带,道路四集,险阻难攻,蜀汉将主力驻扎此地既能保国门不失,又可威胁曹魏的几个战略方向,所以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1
【相关文献】
1.蜀汉时期汉中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的分析 [J], 刘丹睿;
2.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J], 宋杰;
3.刘备集团精英尽出汉中之战:蜀汉王朝的奠基礼 [J], 郭晔旻
4.明清三国戏曲"蜀汉中心"的历史框架和情感脉络 [J], 张红波
5.明清三国戏曲“蜀汉中心”的历史框架和情感脉络 [J], 张红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末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那段激荡的历史年代,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及名胜,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倾尽全力在益州地区争夺的主战场,被后世称之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那么,为什么汉中地区在当时如此重要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中的记载,对古汉中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汉中”一词的由来;“汉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早期。
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国的国君赵驷率部攻打楚国,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略其属地六百多里。
战役结束后,秦惠文王为了方便管理攻占的土地,在该地设置了汉中郡。
这即是“汉中”一词出现在史料中的最早记载。
据唐代的《括地志》载,初设汉中郡的治所,位于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以东的南郑县,该地正好处于汉水的中游,所以,以水、地为名,取名为“汉中”。
汉中郡初始的地域非常广,其辖境除了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商洛、安康等三个地市之外,还包括了湖北省十堰市及甘肃省陇南、宝鸡等地市的部分地区。
由此可见,汉中郡最初的地域,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省级单位。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中郡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治所及辖境在两汉时期曾出现过多次变动。
西汉时,汉中郡的治所移到了如今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西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中郡划归益州管辖,至东汉时,汉中郡治所又移回了南郑县。
此外,汉中郡的辖境也在两汉时期逐渐萎缩,至汉末三国时期,其辖境已经变为了如今的汉中市地区,即夏、商、周时期的“褒国”全境。
汉中地区的地貌及水系;北魏时期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水经注》中,以汉中地区的古沔水为线索,按照该水系的源头、流经地域及沿途的人文、地理、经济、民俗、古迹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记述。
据该书载,古沔水的源头,即是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玉带河”。
汉中对蜀国的重要性到底多大为何刘备会拼命去争
夺呢
本文导读:汉中对蜀地来说至关重要。
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之时,刘备因为孙权攻荆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之地,因此屯兵公安,令关羽屯兵益阳,准备和孙权拼命。
但是,当刘备听闻曹操拿下汉中之后,《三国志》记载刘备反应;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刘备迅速与孙权和好,准备攻打汉中。
建安22年,公元217年,这里有《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记录法正对刘备说的一段话:「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
这段话详细的说明了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上策;如果实力强盛,可以向北进攻魏国,剿灭敌寇,恢复汉室江上。
中策;可以慢慢蚕食雍凉领土,蓄养实力,等待机会。
下策;实力弱小的话,也可以凭借汉中地势险要从而固守,这样最次也可以保有蜀地。
等待时机。
综合来说汉中对于曹操和刘备都很重要,不过汉中和蜀地的距离更近,如果曹操想占有汉中,需要翻过秦岭山脉,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而刘备保有汉中所需的代价要小很多,刘备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拼死去争夺汉中。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宋杰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刘备、关羽统治下的江陵是蜀汉西征北伐的后方基地,又是荆州战区的指挥中心、主将驻节之所.凭借附近财赋人力的支持,刘备集团在出征益州和襄樊的战
役中获得过巨大胜利.孙权袭取荆州后,在“限江自保”的战略指导下后撤北部防线,移民江南,并将战区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迁往南岸的乐乡,使江陵成为孤悬江北的军
事堡垒,防御态势相当被动,再未给曹魏、西晋造成严重威胁,其战略地位显著下降.【总页数】17页(P5-21)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2
【相关文献】
1.诗书敬重吴荀芷共赏苍松倔性情——与第七届湖北省政协常委、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
2.论神木在明朝军事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3.论吴挺复起经营陇
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文献为中心4.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r——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5.吴蜀往来信使考——入吴蜀使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取汉中》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蜀汉夺取汉中的战争故事。
主要内容包括:
1.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在荆州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势力逐渐壮大。
当时,汉中地区由张鲁统治,曹操欲夺取汉中,以实现对蜀汉的威胁。
2. 战争起因:曹操率兵攻打汉中,张鲁不敌,投降曹操。
曹操得到汉中后,对蜀汉构成威胁,刘备决定趁机夺取汉中。
3. 战争过程: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战,双方各有胜负。
在战争中,刘备采用诸葛亮的计谋,成功击败曹操。
4. 战争结果: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巩固了蜀汉的北边防线,为后来的蜀汉繁荣打下了基础。
5. 战争影响:汉中之战使刘备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也为后来蜀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同时,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善战的将领和智勇双全的谋士,也为后世传颂。
封面“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章梦晗发自陕西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
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
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
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实现。
然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岂能轻易占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就亲率大军西征,击败了割据汉中将近三十年的张鲁,占领汉中。
刘备随后也率军北上,与曹操军队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局面。
这场汉中的争夺战持续两年多时间,最终以曹操撤军、刘备称汉中王画上句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两方的“得与失”耐人寻味。
对汉中势在必得的刘备为何出师不利?战局在何处出现转机?曹操为何发出“鸡肋”之叹?称王后,汉中又是否为刘备集团实行北伐带来实质性助益?带着这些问题,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汉中,对话多名专家,了解“汉中之战”背后的动机、转折以及成果。
险要之地,曹刘必争如今,坐高铁离蓉向北,仅需2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汉中。
“在古代,汉中历来都是四川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必争之地。
”汉中市文史学者、汉中市档案局原局长孙启祥多年以来在研究汉中相关的历史时,都将地理作为重要载体。
据孙启祥介绍,作为四川北部屏障的汉中位于关中(今西安地区)以南,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
而汉中就正好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位于陕西汉中市以西的勉县旧州镇曾因刘备在此称汉中王而被称为“兴刘寨”,后人在此立碑纪念。
(章梦晗/摄)22间,古有“天汉”之称,因其粮草丰盈,更有众多险关庇蔽,地形呈现出一种“南北胶着,东西延展”的特性。
Significance and Effect of Hanzhong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作者: 梁中效[1]
作者机构: [1]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
出版物刊名: 襄樊学院学报
主题词: 汉中;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张鲁;三国文化
摘要:汉中作为三国鼎立的战略支点,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前,汉中是各方关注的焦点,《隆中对策》是各方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升华总结;赤壁之战后,汉中是各方争夺的焦点,汉中归蜀,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地理基础;赤壁之战前后,汉中是西汉遗产继承的焦点,刘邦的统一战略和文化遗产对蜀汉有直接影响;赤壁之战后,汉中是三方人才汇聚的焦点,诸葛亮北伐期间,进一步提升了汉中的文化地位;赤壁之战前后,汉中是民族宗教文化的焦点,张鲁在汉中创立的五斗米道,标志着中国道教的产生。
总之,汉中是无可争辩的三国文化圣地。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智取汉中诸葛亮智取汉中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其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纷争、战乱和英勇故事。
而其中最具传奇色彩和智谋的人物之一,无疑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他以他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谋略,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许多令人赞叹的战略计划,尤其是他智取汉中的故事。
智取汉中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4年,当时曹魏和刘备的蜀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冲突和竞争。
魏国的名将司马懿被派到位于汉中的城市,以防备蜀国进攻。
而诸葛亮认为攻克汉中对于蜀国来说至关重要。
汉中地理位置优越,掌控了进攻张鲁的必经之路,能够提供重要的物资和军事基地。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能力,他决定采取非常之计。
首先,他派遣内应,以唆使魏国军队内部的离间和内斗。
然后,他亲自领兵攻打魏国的箭楼,为蜀国的进攻打下基础。
接着,他开始使用土崩瓦解的计谋,利用连续降雨导致城墙的塌陷和魏国士兵的士气低落。
紧接着,他派遣精锐部队夜袭汉中,制造混乱和恐慌。
在智取汉中的过程中,诸葛亮展现了他对于战争和谋略的深刻理解。
他利用内应策略,将魏国内部矛盾和不信任加以利用,削弱了魏国的统一和士气。
他还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抓住了汉中城墙脆弱的弱点,并借助连续降雨的天灾进一步加剧了魏国的困境。
最后,他运用夜袭战术,给敌人造成惊吓和混乱,使得魏国无法有效组织反击。
最终,诸葛亮在智取汉中的计划取得了成功。
他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战术、地理战术和战术性进攻,最大程度地削弱了魏国的战斗力和士气,使其不得不退守。
而蜀国则成功地占领了汉中这个重要的战略据点,为接下来的战争和事态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诸葛亮智取汉中的故事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谋略。
他善于洞察敌人的弱点,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和天灾等因素,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士气和防守。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蜀国争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并为后来的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葛亮智取汉中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值得敬佩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些城市为何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者:张文静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62期读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人,肯定对襄阳这座城不陌生。
小说里,郭靖、黄蓉夫妇在襄阳抵抗蒙古军队数十年,于城破之际双双殉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悲壮传奇。
其实,对襄阳的军事争夺不仅存在于文学想象中,也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
公元1273年,在困守襄阳六年后,南宋守将吕文焕被迫投降蒙古军队。
此后,蒙军势如破竹,南宋再无回天之力。
这场战争中,攻守双方为何都对襄阳如此看重?襄阳一城的胜败为何能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与襄阳类似的兵家必争之地?对这些问题,《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作了详细的解答。
公元1267年,正当忽必烈意图攻宋时,南宋降将刘整给他出了个主意——以重兵进攻位于鄂西的襄阳,在中路取得突破,如此既能西应巴蜀,又可顺流东下,直取临安。
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计策,将襄阳作为攻宋的重点。
为夺取襄阳,忽必烈放弃了过去游牧民族抄掠袭击而不久驻的传统,而是采用了长期围困、持久作战的方针,修筑围墙、城堡壁垒和各种路障,阻断襄阳与后方的水陆交通线,同时大造战船、操练水军,多次向襄阳地区增调援军,聚重兵于此。
南宋军事重镇襄阳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虽然蒙古军大兵压境,但易守难攻的襄阳却没有轻易被敌军攻破。
《元史》记载:“然城中粮储多,围之五年,终不下。
”直到1273年,在蒙古军的重炮之下,襄阳主将吕文焕见势穷援绝,被迫出降,经历数载的襄阳保卫战至此宣告结束。
蒙古灭宋战争中围攻襄阳的战役,前后历时六年,蒙古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才攻陷了这个枢纽要地。
此后,蒙古军“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元史》),于1276年进入临安,俘宋恭帝,结束了南宋的偏安局面。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宋杰看来,襄阳对于江南政权的屏蔽作用,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襄阳为何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宋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原因。
经略汉中——蜀汉的汉中战略及其得失白给了谁来背锅汉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力,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到263年蜀汉灭亡为止,这五十年的时间里,双方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都和汉中有关。
蜀汉政权的衰亡也与这一地方的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历史现象呢?从地形上来看,北方的上游地区是关中,关中南面的秦岭西抵陇山,西连熊耳山、伏牛山。
高峻险拔。
而四川则位于南方的上游地区,其北大巴山延绵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相连。
浑厚绵长。
汉中就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处在两个上游地区的中间,形成汉中地位的地形主要就是这两列平行耸立,东西横亘的山脉,它们将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截断,形成差异明显的两部分。
因此汉中所体现的利害关系胶着程度自然远非一般天险可能比拟。
南北对峙之中,若北方占据汉中,则双方以大巴山为界,汉中越秦岭北进困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易。
历代攻蜀,从汉中入剑阁灭蜀者居多。
所以《读史方舆纪要》说“巴蜀之根本在汉中。
未有汉中不守而巴蜀可无患者也。
故昔人谓东南之重在巴蜀,而巴蜀之重在汉中。
”因而在曹操占据汉中时“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为了争夺汉中,急书发兵。
杨洪分析当时的局势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蜀汉几乎都感受到了威胁,不惜倾尽蜀中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来夺取汉中。
经过岁余的反复交锋,在占据汉中后,双方以秦岭为界,共享秦岭之险。
秦岭又名南山、终南,宋敏求云:“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相距且八百里。
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之外,莫如终南。
”关中平原通往汉中盆地的道路,大多要穿越秦岭之间的各条峡谷。
顾祖禹引《地志》日:“南山大谷凡六,出奇步险,则南达汉中,东通襄、邓,故后秦姚苌拜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使备南山之险。
”注云:“六谷或日子午、傥骆、褒斜南北分列,此六谷也。
”上述峡谷崎岖险峻,峭壁林立,往往必须架设栈道才得以通行。
作者: 宋杰[1]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许昌学院学报
页码: 1-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1期
主题词: 魏;蜀;吴;经济区域
摘要:三国鼎立政局的形成与各方依凭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曹魏获得最重要的“关
西”“关东”区域,被称为“中国”。
孙吴统治江南,立国之本在扬州的吴、会稽两郡,荆州则因江北平原的失控而显著削弱了财赋来源。
蜀汉所辖之益州以成都平原为中心,汉中盆地与三峡西端作屏障。
赤壁战后,曹操撤退防线、内迁边民,他的后继者也延续了保境安民的策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在国力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最终得以统一天下。
三国汉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刘备和曹操都想要!本文导读:汉中在今天来说,或许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但在三国时期,它却是一座刘备和曹操都十分要想得到的地盘。
作为现在来说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本文将通过另个不同的方面,来为你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今天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中地处陕西,甘肃,四川和湖北的四省交界之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周围200公里的主要城市有广元,陇南,天水,巴中,宝鸡,西安等。
回到三国时期,汉中就是魏国和蜀国的一个边境地区。
其中,汉中到长安的直线距离大概200公里,到成都的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
古代的行军速度大概为30-40公里每天,骑兵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考虑到古代的信息传递十分缓慢,从汉中出发,不管是到长安,还是到成都,在军队做好保密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无论是诸葛亮的北伐还是魏灭蜀的战争,汉中都是一个绕不开的据点。
魏国控制着今天的甘肃和陕西,所以每次诸葛亮北伐,第一站集中的地点都是在汉中,然后根据不同的进攻重点,决定向东或向西进攻。
可以说汉中市诸葛亮北伐的一个桥头堡,也是一个后勤和兵员集中地。
魏灭蜀的战争,主力也是从汉中的地方进攻过来的,西线的甘肃方面也是一个进攻方向。
所以汉中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完全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谁占有了它,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初期汉中掌握在蜀国手里,蜀国可以以此为基地,进行北伐。
后期魏国以汉中为突破,大军进攻蜀国,导致蜀国亡国。
汉中的争夺和归属东汉末年,朝廷的统治名存实亡,各地割据势力抢占地盘,张鲁的势力就是在这时候形成的。
从公元194年,张鲁刘璋反目,一直到215年,张鲁投降曹操,张鲁割据汉中有20多年。
张鲁统治下的汉中,属于一种政教合一的性质,张鲁本人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
他采取宽惠的政策统治汉中,“民夷便乐之”。
“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凭借政权的力量扩大了影响。
五斗米道信徒入道,只需交五斗米。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
汉中地处益州,曹操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了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也不甘心它落入曹操手中,于是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
在汉中之战开始时,刘备在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刘备用“知迂直之计”,善于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成功地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从而争得了这场战争的制胜权,最终占据了汉中,迫使曹军退出了四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统治。
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事篇》中提出,用兵作战最困难之处在于争夺制胜条件。
从刘备、曹操争夺汉中之战中,确实证实了孙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交战之初,曹操据汉中,扼守阳平关这一军事要地,打退了刘备军队的多次进攻,使得刘备处于被动状态之中;而后来,当刘备占据了另一更为有利的军事要地定军山时,形势便完全发生了逆转。
刘备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受制于人变为制人――能够以逸待劳,调动曹军,使曹军疲于奔命,来回奔走,以致于陷入了战不得、进退两难的境地。
正如《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所说: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借助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扼制它的主力,控制其要害,但这必须要循序渐进。
我们在学习上不也应该这样吗?或许不是反客为主,只要成绩在班中中等之上也不是那么难,但主要不是因为他人没考好,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与“反客为主”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成功不经过努力是不可能有的。
要想取得一些成绩,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汉中在我国历史中军事上的地位
汉中平原在我国历史上最重大的意义是我国古代的天下粮仓,汉中盛产粮食,控制了汉中即可拥有稳定的后勤补给保障。
秦帝国的兴起即使因为拥有汉中这个天下粮仓以保障其庞大的战争机器运作。
而从地缘的角度来说汉中四周被山脉覆盖,进出都很困难,如果没有对周边地区的绝对控制权汉中只可自保而不可步视天下。
所以秦灭亡后项羽才封刘邦为汉中王想束缚住刘邦。
三国时期,诸葛亮助刘备夺巴蜀而立汉,也正是看中了巴蜀有汉中这块天下粮仓以及其易守难攻的地缘优势,可以为相对弱小的刘备提供稳固的发展之地与重组的补给。
而蜀汉强大后汉中则成为了其步视天下的障碍,此时汉中的地缘优势则变成了虐势,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4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56期) 古史考辨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宋 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三国时期,汉中因地处关中、巴蜀两大经济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驻兵镇守或向对方出击,所以是蜀魏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但是汉中对蜀魏双方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汉中之得失对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而对曹魏则是“鸡肋”。
蜀汉曾根据其对魏战略屡次调整汉中兵力配置。
姜维在景耀元年放弃汉中外围,退守汉、乐二城,部署严重失误,促成了北线防御体系的崩溃和蜀汉的迅速灭亡。
关键词: 汉中;蜀汉;曹魏;诸葛亮;姜维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01-0005-09收稿日期:2003-08-01作者简介:宋杰(1952-),男,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中,汉中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在这50年里,蜀汉对魏的多次大规模进攻行动都和汉中有关。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17~219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夺取了汉中。
此后蜀汉便常以该郡作为北伐的屯兵基地。
据《三国志》记载,自建安二十四年刘封占东三郡,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兵出骆谷抵渭滨,共计8次由当地发兵进攻曹魏。
在此期间,魏国方面对汉中地区也很重视,曾经五番出动大军进攻汉中,兵力多在10万以上。
这一地区为什么会引起蜀魏双方的争夺?蜀国在汉中的军事部署前后发生怎样的演变?这些变化给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带来哪些影响?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作用秦汉时期的汉中郡地域辽阔,它西起沔阳的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东至郧关(今湖北郧县)和荆山,绵延千里。
秦、西汉时其郡治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属下有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成固、褒中、沔阳12县;东汉时裁至9县,郡治移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割据汉中,改称汉宁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南郑,逐降张鲁,复设汉中郡;但划出该郡东部的西城、安阳二县设西城郡(后称魏兴郡),割锡、上庸二县及武陵地设上庸郡,另设房陵郡,此三郡纳入荆州版图,时称“东三郡”。
至此,汉中郡的管辖范围大致与今汉中地区相同,仅余南郑、褒中、沔阳、成固四县。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该郡后,增设若干县级辖区,数目说法不一,据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考订,蜀汉汉中郡有七县,为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蒲池、南乡、西乡。
汉中地区之所以受到蜀魏双方的重视,成为军事要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汉中处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三国时期,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是南北对峙,南方的吴蜀联盟与占据北方中原的曹魏相互抗衡。
关中平原是魏国西部的经济、政治重心区域,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占有此地后,设置卫觊等良吏,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兴屯田,又多次从临近地区迁来人口,使当地生产迅速恢复,军事力量逐步增强,成为对蜀作战的强大基地。
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
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中间地带,蜀魏两国为了保卫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把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以阻止对方军队入境践踏劫掠,同时也可造5成己方陈兵敌方边境的有利态势。
所以说,占据汉中具有防御入侵和准备出击的双重作用,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割据战争当中两方尽力争夺的前哨阵地。
如顾祖禹所言:“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1](卷56《陕西·汉中府》,p.392)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曹操立刻意识到关中所受威胁,为了不让刘备抢先夺得汉中,进逼秦陇,他迅速于次年率军西征,打败张鲁,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并派遣张领兵侵入巴中,“割蜀股臂”。
刘备随即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倾注全力争夺汉中,经过岁余反复交锋,终于迫使魏军撤退,获得了这块宝贵领土。
此后数十年内,该郡的防御为蜀国的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
如乐史所称:“汉中实为巴蜀捍蔽,故刘先主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
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据蜀,汉中皆为所有。
氐虏接畛,又为威御之镇。
”[2] (卷133《山南西道一·兴元府》,p.229)(二)汉中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汉中之所以受到蜀魏两国重视,另一原因是该郡四通八达,川陕之间多条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衢地”,即现代军事学所说的战略枢纽。
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山脉的几条通道,即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到达汉中后,再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分别进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巴地)。
这五条道路汇集在汉中盆地,以南郑为中心。
下面予以详述:1.雍州方向 在汉中之北,通往关中平原;主要有三条道路,分别为:(1)褒斜道 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余里。
由南郑出发,向西北行至褒中县(今陕西褒城县),进入褒水(今黑龙江)河谷北行,过石门、三交城、赤崖(又称赤岸),抵达褒水源头。
此处和与它对应的斜水(今石头水)河谷有分水岭相隔,古称五里坂。
出谷便是魏国扶风郡县五丈原,面临渭水。
这条道路在秦岭诸道中旅程最短,省时省力,故汉代关中通往巴蜀的驿路就设在此道。
就传世金石铭文来看,两汉时期多次修筑褒斜道路,反映其往来利用的频繁性和重要性。
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所言:“(巴蜀)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2)傥骆道 由汉中盆地东端的成固(今陕西省洋县)入傥水河谷,过分水岭后,再沿骆谷进入关中平原。
傥骆道路程虽短,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3)子午道 该道在长安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转入沣水河谷,翻越秦岭,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池河镇附近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绕黄金峡西到成固县东的龙亭,此处与傥骆道南口相近,两条道路在成固汇合后,再西行至盆地中心南郑。
2.益州方向 在汉中之南,通往四川盆地;主要有两条道路:(1)金牛道 又称“剑阁道”、“石牛道”,即传说中蜀王受秦国欺骗,遣力士为运送石牛所开之道。
自汉中盆地西端古阳平关(今陕西勉县武侯镇)西南行,穿越巴山至葭萌(即蜀汉之“汉寿”,在今四川广元市老昭化北)与陈仓道会合,南行穿剑门山,即天险剑阁,经梓潼、涪(今四川绵阳)、雒(今四川广汉市)到达成都。
这是巴山通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历史上联系长安和成都的主要交通动脉。
《读史方舆纪要》卷56《陕西五·汉中府》曰:“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
”(2)米仓道 自南郑向南行,溯汉水支流濂水而进,穿越巴山山脉的西段———米仓山,再沿宕渠水(今巴水河上游)而行,即到达巴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汉中,张鲁南逃时就是走这条路线。
由此向西可达巴西郡首府阆中,取道西至成都。
若继续顺流而下,则能抵达宕渠(今四川渠县)、垫江(今四川合川),汇入西汉水(嘉陵江),南入大江。
张鲁归降后,曹操命张南徇三巴,曾由此途进军至宕渠之蒙头、荡石,为张飞所败,逃回汉中。
此外,关中入蜀的另一条重要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也和汉中有密切联系。
陈仓道由长安沿渭水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翻越秦岭山脉西端,向西南过散关,沿着嘉陵江北段而下,经河池(今甘肃徽县)、武兴(今陕西略阳)、关城(今陕西阳平关)、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至葭萌(汉寿)与金牛道汇合入蜀。
陈仓道迂回遥远,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较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历来颇受重视。
汉代四川的物资北运秦陇,除走褒斜道外,也经漕运至沮县(今陕西略阳),再走陈仓道进入关中。
这条道路虽然未入汉中境界,但是其途中要枢———沮县(即蜀国之武兴)濒临汉中西陲要塞阳平关,并有水路可通漕运。
曹魏军队如果未占汉中,想走陈仓道入蜀,会受到东侧蜀军的严重威胁,很容易被其出击阻截;蜀军还可以先放魏师通过,随后切断其补给供应,造成魏师乏粮的窘境。
6另一方面,巴蜀政权向关中进军,也可以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沮县北上,走陈仓道穿越秦岭。
例如汉高祖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诸葛亮的二次北伐,都是经过这条道路。
3.凉州方向 由汉中西行,出阳平关至武兴后,除可沿故道北上陈仓,南下关城之外,还可经多条道路通往凉州地区:(1)武都、阴平 这两郡位于汉中之西,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3](卷2《汉中志》,p.155)。
东汉中叶,武都太守虞诩曾动员吏士,开通自沮(今陕西略阳)至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的嘉陵江支流航道。
再往西南即到达阴平。
二郡北与曹魏的天水、南安、陇西等郡接壤,南临益州的梓潼郡,阴平有景谷道(又名左担道)通往江油和涪县,是蜀汉政权西北的侧门,后来邓艾灭蜀便是经由此途。
武都、阴平若是落入敌手,蜀地和汉中西境都会受到威胁,故此刘备曾遣吴兰、雷铜领兵争夺该地,但是败于曹洪。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自汉中起兵,攻占二郡。
汉中和武都之间有水路可以相通,孔明再出祁山时,便由此途以舟船运送兵员粮草。
参见《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
诸葛亮病逝后,武都、阴平又成为姜维北伐的主要屯兵基地。
(2)祁山、天水 由武兴至下辨(今甘肃成县)或河池(今陕西徽县)均有陆路北行,经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一带进入陇西天水郡界。
这组道路可以绕过秦岭西侧,避开其险峻难登的不利地形。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未听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的建议,就是采用了这条较为安全的进军路线。
4.荆州方向 在汉中之东,自盆地东端成固沿汉水而下,可以从秦岭、巴山之间的缺口向东到达西城(今陕西安康),后人称为“西城道”。
循汉水东进过旬阳、锡县(今陕西白河)至郧关(今湖北郧县),东去陆路可入南阳盆地,抵达名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史称“旬关道”。
从郧关东南顺流而下,则到达江汉平原的北方门户———重镇襄阳。
自西城东南陆行,还有一条支路可达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县),然后能够南下秭归,或东去襄阳。
三国时期,这一战略方向也发生过几次军事行动。
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为实现“隆中对”制订的“跨有荆益”战略计划,曾令关羽北攻襄阳,又命刘封乘汉水东进,与孟达配合,占领了东三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