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 格式:doc
- 大小:177.67 KB
- 文档页数: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教案: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行线的定义;
2. 掌握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2. 构建平行线的示意图;
3. 一些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行线吗?请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板书平行线的定义。
二、讲解(10分钟)
1. 准备一个平行线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平行线,并请他们描
述平行线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之间的性质是什么?
3. 说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所分割的平行线段与这两条平行线的相应线段成比例。
三、练习(25分钟)
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收作业并进行讲解。
四、拓展(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
1. 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解答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并掌握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证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3. 能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方法。
难点:1. 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内在联系。
2. 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
四、教学准备: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生活情境,展示两组直线平行时线段的比例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
3. 合作交流: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证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5. 巩固提高: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概念的理解、证明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尝试证明其他图形中线段的比例关系。
2. 组织学生参观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布局、道路的设计等。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结论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结论可以用以下两个定理来描述:
1. 三角形法则:如果在两条平行线上有两个相交线段,那么这两条线段被平行线切分的部分成比例。
具体表述为:如果AB和CD是两条平行线,并且有两个交叉
线段EF和GH,那么EF/GH = AB/CD。
2. 价恩斯定理:两条平行线被一组相交线段切割所形成的任意两条线段之间的比值,等于这两条线段所在平行线之间的比值。
具体表述为:如果AB和CD是两条平行线,其中EF和GH
是这两条平行线上的两个交叉线段,那么EF/GH = AB/CD。
这些定理指出,在平行线上切割的线段之间存在比例关系,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线段的比例来推导未知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段分线段成比例证明平行线段分线段成比例,这个听起来挺复杂的吧?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友谊赛,参与者是两条平行线,还有一条小线段在中间起着分割的作用。
想象一下,两个好朋友在操场上玩耍,两个平行的线段就像这两个朋友,永远保持着同样的距离,绝不会走得太近,也不会远离彼此。
而那个小线段,就是他们之间的小桥梁,连接着这段友情。
这个道理特别简单。
就好比你跟朋友一起分享零食,你们每人分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这时候,假设你们有两种零食,巧克力和薯片。
你把巧克力分给自己和朋友,结果每个人都有一份,而薯片也是如此。
这不就形成了一种比例吗?对了,平行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就像你们分享零食一样,永远保持着一致,谁都不会吃亏。
再想象一下,咱们画一条横线,把它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
就像把一个巧克力棒横着放在两块巧克力之间,哈哈,想想就让人馋了。
这个横线就把两条平行线分成了几个小部分。
每个部分就像小朋友们分到的零食,分得公平,分得合理。
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示这几个部分的关系,像是把一根长棍子折成几段,折得越整齐,比例就越好。
所以,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再深入一点,可以发现,平行线段的比例关系不仅仅是数学题,它其实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息息相关。
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
如果某个人的工作量比另一个人多,那可能就不太公平了。
就像你吃巧克力的时候,朋友却只得到了几片薯片,这样的情况谁都不想看到,对吧?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原理。
假设我们有一条长长的公路,两旁都是平行的绿树。
你在公路中间跑步,想象一下,左边的树和右边的树永远保持着相同的距离。
然后,你在中间画一条线,标记一下你跑过的距离,结果你发现,无论你怎么跑,这两侧的树之间的距离始终都是一致的。
这就是平行线段分线段成比例的最佳体现,真的是让人感到神奇呢。
想想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吧!每当你看到平行线,就像看到朋友们齐心协力,分享快乐一样。
这种简单而又美好的关系,正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的源泉。
D BE F4.1-4.2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与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考纲要求:1.探索并理解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地证明过程;2.能独立证明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地推论1、推论2;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与推论地区别4.能应用定理和推论解决相关地几何计算问题和证明问题一:知识梳理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地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地线段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地中点与另一边平行地直线必推论2:经过梯形一腰地中点,且与底边平行地直线2.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地对应线段推论:平行于三角形地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地直线.所截得地三角形地三边与原三角形地三边二:基本技能: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如图△ABC 中点D 、E 三等分AB ,DF ∥EG ∥BC ,DF 、EG 分别交AC 于点F 、G ,则点F 、G 三等分AC ( )四边形ABCD 中,点M 、N 分别在AB 、CD 上若AM=BM 、DN=CN 则AD ∥MN ∥BC ( )3. 一组平行线,任意相邻地两平行线间地距离都相等,则这组平行线能等分线段. ( )4. 如图l 1//l 2//l 3且AB=BC ,那么AB=BC=DE=EF ( )5.如图,DE ∥BC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则:BCDEAC AE AB AD ==( )三:典型例题1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AB 地五等分点.2 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E 是CD 地中点.求证EA =EB .4 3. 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地中线,M 是AD 地中点,BM 地延长线交AC 于N ,求证:AN=21CN .4.如下图,梯形ABCD 中,AD//BC ,∠B=60°,AB=BC,E 为AB 地中点,求证:△ECD 为等边三角形.5:已知:△ABC 中,E 、G 、D 、F 分别是边AB 、CB 上地一点,且GF ∥ED ∥AC ,EF ∥AD求证:.BC BDBE BG =6.已知:△ABC 中,AD 为BC 边上地中线,过C 任作一直线交AD 于E ,交AB 于F.求证:FB AFED AE 2=A CGCB E D Fl 3l 2 l 1 A7:如图,已知:D 为BC 地中点,AG ∥BC ,求证:FCAFED EG =DCAG8.已知:△ABC 中,AD 平分∠BAC , 求证:DCBDAC AB =(提示:过C 作CE ∥AD 交BA 地延长线于E )9:△ABC 中,AD 平分∠BAC ,CM ⊥AD 交AD 于E ,交AB 于M ,求证:AMABDC BD =四:能力提升1.如图1所示,F 为AB 地中点,FG ∥BC ,EG ∥CD ,则AG =,AE =.2.如图2,直线l 过梯形ABCD 一腰AB 地中点E ,且平行于BC ,l 与BD ,AC 、CD 分别交于F 、G 、H ,那么,BF =,CG =,DH =.3.如图3,已知CE 是△ABC 地中线,CD=21AD,EF ∥BD ,EG ∥AC ,若EF=10cm ,则BG =cm ,若CD=5cm ,则AF=cm.4.已知:如图,B 在AC 上,D 在BE 上,且AB:BC=2:1,ED:DB=2:1求AD:DF5.△ABC 中,DE ∥BC ,F 是BC 上一点.AF 交DE 于点G ,AD:BD=2:1,BC=8.4cm 求(1)DE 地长(2)AFAG(3)ADE ABC S S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学会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2)运用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导过程。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
(2)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图形、实例。
(2)教具:使用模型、图纸等教具,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回顾直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定义。
(2)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条平行线是否分线段成比例?2. 自主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分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
(2)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讲解与示范:(1)讲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演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导过程。
4. 练习与巩固:(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 应用拓展:(1)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
五、课后作业(1)已知一组平行线分两个线段,其中一个线段长度为8cm,另一个线段长度为12cm,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一个长方形被一组平行线分成两个小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为10cm,宽为6cm,求这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把握要点,领会概念】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⑴定理: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_.说明:①对应线段是指两条平行线所截的线段.②对应线段的比相等是指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一条直线上与它们对应的线段的比.⑵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________,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⑷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注意:这四个定理主要提出由平行线可得到比例式;反之,有比例可得到平行线。
首先要弄清三个基本图形:★这三个基本图形的用途是:①由平行线产生比例式基本图形(1): 若l1//l2//l3,则或或或基本图形(2): 若DE//BC,则或或或基本图形(3): 若AC//BD,则或或或注意:在这里必须注意正确找出对应线段,不要弄错位置.②由比例式产生平行线段基本图形(2): 若, , , , , 之一成立,则DE//BC.基本图形(3): 若,,,,, 之一成立,则AC//DB. ③ 基本图形(1)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平行线所截,如果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另一条 __________ 截得的线段也 _________. ㈡ 本讲内容所需要的计算与证明方法计算方法: 1.利用引入参数求解相关命题的方法. 2.会利用比例式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证明方法: 会证比例式及等积式,会添加必要的辅助线求解相关命题. 【典型例题剖析】▲题型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概念及性质的应用例1.如右图,已知L 1//L 2//L 3,下列比例式中成立的是:( )A .BC CE DF AD = B.AF BCBE AD = C. BC AD DF CE = D.CEBEDF AF = ★方法归纳: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的比例式中,四条线段与两条直线的交点位置无关,关键是线段的对应,可简记为:例2.(河北省)已知:如图,l 1∥l 2∥l 3,AB=3,BC=5,DF=12.求DE 和EF 的长.例3.如图,DE ∥AC ,EF ∥AB ,AC=14,AD :DB=3:4,则AF 的长是( )A 6B 10C 8D 9A B L 1C D L 2E F L 3例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交于O ,过O 作底的平行线,分别与两腰交于E 、F ,则 ( )A OE= OFB OE=OFC OE=2OF DOE+OF=BD例5.如图,DE BC ∥,且DB AE =,若510AB AC ==,,求AE 的长.例6.(2011•牡丹江)在△ABC 中,AB=6,AC=9,点D 在边AB 所在的直线上,且AD=2,过点D 作DE ∥BC 交边AC 所在直线于点E ,则CE 的长为__________ 例7.(2013•乌鲁木齐)如图,AB ∥GH ∥CD ,点H 在BC 上,AC 与BD 交于点G ,AB=2,CD=3,则GH 的长为 ___ .例8.(2013•贵州)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在DC 上,若DE :EC=1:2,则BF :BE= _________ .▲题型二:构造平行线证明成比例的线段 例1.在△ABC 中,AD 平分BAC ∠,求证:ACABDC BD =.ED CBA例2. 如图,在□ABCD 中,E 为AB 中点,,,EF 、AC 相交于G ,求 .例3 如图,D 是△ABC 的AB 边的中点,F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DF 交AC 于E 点.求证: EA:EC=BF:CF例4 如图,菱形ABCD 内接于△AEF,AE=3,AF=5,求菱形ABCD 的边长.分析: 有平行线就能得到比例线段,求线段的长有时需要使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本题给出了用比例式建立方程求线段长的一种常见方法,注意掌握解题的思路.例5. 如图,AB ∥GH ∥CD ,若AB=a ,CD=b ,GH=c ,求证:ba c 111+=.。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学会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证明两条线段成比例。
(3)能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过程,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证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
(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三角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回顾线段、射线、直线的基本概念。
(2)生活实例:展示两幅画面,一幅是铁路交叉处,另一幅是桥梁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现象。
2. 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直线、射线、线段,鼓励学生发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实例。
(2)学生分组实验,用量角器和直尺测量不同角度的平行线分线段,记录数据,分析规律。
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规律。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总结。
4. 知识讲解:(1)讲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过程。
5. 案例分析:(1)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问题。
第六讲 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课前小练】 1.(1)若
._____,32=+=y
x y
y x 则 (2)若._____,0654=+≠==a c b a b c 则
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3(x-1)2-27=0; (2)4x 2-8x-3=0.
【新课讲解】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右
左
右上左上右右上左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左上===,,……” (3)由下面的定理的基本图形(1)和(2)得出推论
例1.如图1,已知直线l 1∥l 2∥l 3, 如果AC =6,CE =8,BF =21,则BD 的长为_______.
图1 变式1 推论图
变式1.如图2,直线l 1∥l 2∥l 3,已知AG =0.6,BG =1.2,CD =1.5 ,则CH =__ _.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几何语言:在△ABC 中,
∵ ,∴
定理的基本图形和结论:
A 型基本图形
X 型基本图形 (4)
(2) (3)
3.例题精讲
例2.如图:在△ABC 中E,F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两点且EF//BC, (1)如果AE=7,EB=5,FC=4那么AF 的长是多少? (2)如果AB=10,AE=6,AF=5那么CF 的长是多少?
变式2.如图,已知AB ∥CD ,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 A.AO OD =BO OC B.AO AD =OB BC C.OA OB =OD OC D.OA OB =BC AD 变式3、(易错题)如图3,在三角形ABC 中,点E ,F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且有EF ∥BC ,
如果EB AB =45,则AC FC =( ) A.94 B.59 C.54 D.95
图2 例3图 图4 例3.如图,已知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边AB ,AC ,BC 上的点,DE ∥BC ,EF ∥AB ,且AD ∶DB =3∶5,那么CF ∶CB 等于( )
A .5∶8
B .3∶8
C .3∶5
D .2∶5
变式4.如图4,AD 是△ABC 的中线,AE =EF =FC ,BE 交AD 于点G ,则AG
AD
=__ __.
例4.如图,在△ABC 中,点D 是AB 上的点,过D 作DE//BC 交AC 于点E ,过E 作EF//DC 交AD 于点F.已知AD=62,AB=8,求(1)
.)2(;AB
AF
AC AE
练习5.如图,BD=CD ,AE :DE=1:2,延长BE 交AC 于F ,且AF=4cm ,求AC 的长.
A B
【课后作业】
1.如图1,AD ∥BE ∥CF ,直线l 1、l 2这与三条平行线分别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已知AB =1,BC =3,DE =2,则EF 的长为( )
A . 4
B . 5
C .
6 D . 8
图1 图2 图3 2.如图2,直线l 1∥l 2∥l 3,直线AC 分别交l 1,l 2,l 3于点A ,B ,C ,直线DF 分别交l 1,l 2,l 3于点D ,E ,F ,AC 与DF 相交于点G ,且AG =2,GB
=1,BC =5,则为( )
A .
B . 2
C
.
D .
3.(2015•潍坊)如图5,在△ABC 中,AD 平分∠BAC ,按如下步骤作图:第一步,分别以点A 、D 为圆心,以大于AD 的长为半径在AD 两侧作弧,交于两点M 、N ; 第二步,连接MN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
第三步,连接DE 、DF .若BD =6,AF =4,CD =3,则BE 的长是( ) A .2 B . 4 C .6 D . 8
4.如图4,已知直线l 1∥l 2∥l 3,直线AC 和DF 分别与l 1,l 2,l 3相交于点A ,B ,C 和点D ,E ,F ,如果AB =1,EF =3,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BC ∶DE =3
B .B
C ∶DE =1∶3 C .BC ·DE =3
D .BC ·D
E =1
3
5.如图5,l 1∥l 2∥l 3,AB BC =2
3
,DF =15,则DE =__ __,EF =__ __.
图4 图5 图8
6如图6,在△ABC 中,已知MN ∥BC ,DN ∥MC .小红同学由此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 ①AN CN =AM AB ;②AD DM =AM MB ;③AM MB =AN NC ;④AD AM =AN AC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7. 如图,点E 是▱ABCD 的边AB 延长线上的一点,DE 交BC 于点F .若BE AB =1
3
,EF =2,BF
=1.5.求DF ,BC 的长;
8.如图,点F 在边AB 上,且AF :BF=1:2,D 是BC 延长线上的一点BC :CD=2:1,连接FD ,与边AC 交于点N ,求FN :ND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