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过程开始: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条战线:西、东、南三线三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开始: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
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苏德战争爆发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发动国、军事集团德国、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德国、轴心国集团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①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②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③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①前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范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也是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
②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二战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的,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战的教训(1)各大国在战争开始不应推行绥靖政策,应将法西斯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2)各大国应早一点消除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积极联合;(3)在战争初期对遭受法西斯势力侵略的弱小国家给与物质和道义上的帮助等。
二战的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团结就是力量。
一战与二战的对比表.doc两次世界大战比较项目根本原因背景直接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矛盾激化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扩军备战民族主义恶性发展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军备战,挑起局部战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侵略苏联寻求集体安全失败,避战自保性质时间范围双方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掠夺战争1914年~1918年(4年)欧洲为主,包括亚洲(大西洋)同盟国——协约国初期:1914~1915年西线-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中期: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主动权)索姆河战役(战场优势)海上-日德兰大海战(封锁同盟国)东线-德军反攻后期:1917~1918年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1939年~1945年(6年)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四大洋)法西斯轴心国——反法西斯同盟国(一)局部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二)世界大战A.爆发: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1940年北欧、西欧沦陷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国沦亡不列颠之战B.扩大: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C.转折:1942年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D.胜利:1943年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诺曼底登陆(加速灭亡)1945年雅尔塔会议(战中、战后)易北河会师、柏林战役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波茨坦会议(《波茨坦公告》)美投原子弹、苏对日作战日本无条件投降进程重大战事美国参战(利益、霸权、借口)中国参战(北洋、山东问题)奥、土、保投降(国内革命帝国瓦解)德国投降(基尔起义、柏林十一月革命)直接损失30多个国家卷入,军民伤亡3900余万,军费开支1805亿美元,间接损失1516亿美元1.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3.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61个国家卷入,军民伤亡9000余万,军费开支1.1万亿美元,物质损失共4万亿美元1.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两种制度并存、发展)2.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亚多国建立并形成阵营3.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