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资料—痞满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内科学》_第二节痞满_中医世家、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
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
《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
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
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
”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
《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
《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
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
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是什么意思关于《痞满是什么意思》,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痞满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肠胃作用出現失衡,总会造成腹胀的症状,和西方国家医药学的慢性胃炎有一些类似的地区,例如浅表性胃炎,或是是萎缩性胃炎,关键的临床症状便是消化不良,非常容易出現胃下垂的症状表现,经常会出現呃逆呃逆,饮食搭配欠佳等多种多样症状表现。
我们来了解一下。
发病原因辨证论治肠胃同居生活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消化吸收,清升浊降,纳运要和往常一样,则胃充气包装畅。
若因表邪内深陷里,饮食搭配而致,湿痰阻碍,情绪失衡,或脾胃虚寒等各种各样原因造成肠胃损害,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就可以产生痞满。
1.表邪入里风邪侵蚀肌表,医治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肠胃损伤,风邪乘虚内深陷里,结于胃腕,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或暴食暴饮,或恣食生冷食物又粗又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水烈性酒及辛辣食物过烫饮食搭配,损害肠胃,以至食谷不融,阻碍胃腕,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3.湿痰阻碍肠胃失健,水液不融,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腕,则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4.情绪失衡多思则郁结,愤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惧则气乱这些,导致气轮逆乱,升降机渎职,产生痞满。
在其中尤以肝气郁结,横犯肠胃,致胃气阻碍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5.药物所伤错用乱用药品,或因他病长期性很多运用小寒热门或有害药品,损害肠胃,内部热寒,堵塞中焦气轮,升降机失司,遂成痞满。
6.脾胃虚寒素体脾胃虚寒,中气下陷,或饱饿不均,饮食搭配而致,或病久损及肠胃,纳运渎职,升降机失衡,胃气壅塞,为之痞满。
总而言之,胃痞的主症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相关。
基本辨证论治为肠胃作用失衡,升降机失司,胃气壅塞。
病理学特性不外实虚两边,实即实邪(食积、湿痰、气滞血瘀)内电阻,虚则脾胃虚寒(气虚或肾阴虚),实虚参杂则二者并行不悖。
脾胃病证-痞满一、A11、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枳实消痞丸加减2、脾胃虚弱,痞满反复发作者,治法宜首选()A.疏肝解郁,和胃消痞B.清热化湿,和胃消痞C.理气宽胸,补泻并用D.补气健脾,升清降浊E.和胃降气,消痞开结3、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A.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B.保和丸加减C.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D.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E.枳实消痞丸加减4、下列情况对痞满和胸痹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病位B.病程C.起病D.诱因E.转归5、痞满以下列何项症状为主症()A.胃脘疼痛B.胃脘满闷C.胸脘痞闷D.脘闷不舒E.胸脘闷痛6、痞满与鼓胀的相同症状是()A.胀满之苦B.外有胀大之形C.触之无形D.按之无痛E.心下痞塞二、B1、A.枳实消痞丸加减B.木香顺气丸加减C.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D.柴胡疏肝散加减E.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1>、痞满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是()A.B.C.D.E.<2>、痞满湿热阻胃证的代表方是()A.B.C.D.E.<3>、痞满肝胃不和证的代表方是()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疑编号100277581,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答疑编号100045297,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6,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章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5,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1,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该题针对“第十六单元单元测试”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045290,点击提问】二、B1、【答疑编号100277594,点击提问】<1>、【正确答案】:E【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5,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6,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该题针对“单元测试-痞满”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100277597,点击提问】。
中医内科学——痞满
细目一:概述
一、痞满的概念及源流
1.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2.痞满的源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和“否膈”等,对病因病机初步认识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效法。
《诸病源候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明清时期,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分虚实论治。
二、痞满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胃痞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痞满的常见病因
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二、痞满的病机及转化
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病理演变: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痞满的诊断要点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
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
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痞满的辨证要点
应首辨虚实,外邪所犯、暴饮暴食,食滞内停,痰湿中生、湿热内蕴、情志失调等所成之痞为实;脾胃气虚,无力运化,或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所致之痞属虚。
二、痞满的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饮食内停、痰饮内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须牢记的架构图】
1.饮食内停证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2.痰湿中阻证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制半夏、苍术、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甘草。
3.湿热阻胃证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4.肝胃不和证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5.脾胃虚弱证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6.胃阴不足证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香橼。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饮食内停证,若食积较重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痰湿中阻证,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加枳实、紫苏梗、桔梗,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之功;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沉香;痰湿郁久化热,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白术、砂仁健脾和中。
湿热阻胃证,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陈皮化湿和胃。
肝胃不和证,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郁金、厚朴,或用五磨饮子加减,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黄芩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制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沉香和胃降气。
脾胃虚弱证,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木香、厚朴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干姜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温胃健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制半夏、茯苓,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祛湿,理气除胀。
胃阴不足证,若津伤较重者,加石斛、花粉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厚朴花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麦芽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润肠通便。
细目五:预防
痞满的预防
患者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寒凉之品。
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