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0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之所以做为循环系统的第一节,首先因为这章在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是如何排除体外的?这必须经过血液循环才能实现。
可见本章和前两章的联系密切,也为学习第四章做好铺垫。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靠血液的循环实现的”。
并由此展开血液运输的功能,血液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呢?这主要与血液的成分有关系的自然过渡。
二、教学设计理念21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生物学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浆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会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技能。
(2)通过观察血液成分、分析实验现象、人血的永久涂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去医院收集血常规化验单及出血过多对人生命的危害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认识血液对生命的意义,并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细胞的种类、数目、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血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五、课前准备教师: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济南出版社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滨海三中执教人:侯照明联系: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滨海三中邮政编码:262737电子信箱:houzhaoming885@物质运输的载体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生物3、课时:2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43~47页的内容。
(2)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
(3)搜集家庭成员的血常规化验单。
二、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认识三种血细胞。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3、掌握关于血型和输血的知识,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围绕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展开,通过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探究,使学生逐步理解血液之所以是物质运输的载体与其组成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为学生构建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知识体系做好铺垫。
教学思路:1、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师生交流记忆、读图或者理解问题的方法,目的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图片,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识概念:贫血,发炎,血清,动脉血,静脉血。
2.理解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3.掌握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了解人体的血量,血型和输血。
(二)能力目标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及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学会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学会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义务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 了解血细胞正常值,能够基本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难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学生往往认为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
所以要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
三' 教学过程激情引入:(课件展示)以义务献血车图片引出——血液。
课件展示讨论题目:1.输血有何意义。
你对义务献血有哪些认识和了解?2.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输血面临哪些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学自由发表对讨论问题的看法,讨论时间为5—10分钟,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并参加讨论。
教师或学生总结:正如同学们提出的输血对人类有很大的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也面临许多的问题,特别是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染病对输血的威胁,所以,不合格的血液非但救不了人的命,反而威胁人的生命。
尽管如此,输血还是拯救因失血而垂危病人的最主要方法。
那么,血液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功能有哪些呢?(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问题探究:探究点一:血液的组成实验引路(课件展示小实验)实验一、观察《血液的成分》的实验结果。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实验一为什么加柠檬酸钠?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为什么?(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课件:动画、图片展示血液分层现象。
展示交流、总结提升:(教师或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和合作探究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一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知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方式。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2. 物质运输的方式3. 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4. 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5. 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相关实验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运输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物质运输的载体图像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的过程。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 第二课时: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3. 第三课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课时: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5. 第五课时:总结与复习六、教学内容6. 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本节课将深入探讨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包括载体蛋白的作用、通道蛋白的特性以及运输蛋白的饱和性和选择性。
7.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学生将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膜上的受体和信号转导过程。
八、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8. 实例分析:氧气的运输与血红蛋白通过分析血红蛋白如何运输氧气,学生将理解结合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血液运输氧气的过程。
9. 实例分析:钠-钾泵与细胞内环境稳定学生将通过分析钠-钾泵的工作机制,了解细胞如何维持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以及这对细胞功能的重要性。
十、实验设计与分析10. 实验设计:探究物质运输速率学生将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运输速率,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运输速率的因素。
3.1 物质运输的载体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关系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是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B.②是毛细血管,适合进行物质交换C.③是血浆,具有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D.我们手臂上的“青筋”是指动脉2.关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B.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C.血液呈红色的原因是由于血浆富含血红蛋白D.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或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叫做贫血3.某人的扁桃体发炎,在他的血常规检查中含量偏高的血液成分是()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4.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器官是()A.血管和血液B.血管和心脏C.心脏和血细胞D.心脏、血管和血液5.如图是显微镜下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贫血患者细胞①的数量高于正常值B.细胞②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C.细胞③因含丰富的血红蛋白而呈红色D.细胞①和细胞③内都没有细胞核6.海陵区沈老师去西藏拉萨第一中学支教,到达高原地区就出现胸闷气短等身体不适状况。
最可能的原因是拉萨地区空气稀薄,氧含量少,导致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人体血液中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的是()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7.血液里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引起()A.缺钙B.营养不良C.发炎D.贫血8.血液化验报告单中的RBC和HGB分别表示()A.血小板和白细胞B.红细胞和白细胞C.红细胞和血红蛋白D.红细胞和血小板9.红细胞的功能是()A.止血B.防御和保护C.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10.下列有关人体的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红细胞体积较小,呈红色B.血液中,红细胞最多C.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D.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二.填空题(共2小题)11.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可发现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数量最少的是。
七年级上册第学历案(1)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2)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标准自评得分1.能正确说出血液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2.能说出各部分名称(每题1分,共7分)任务二:描述血细胞和血浆的功能(指向目标1、检测目标1)活动1:观看“红细胞的功能”视频,思考(指向目标1)1、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2、血红蛋白的特性是什么?3、红细胞有什么功能?活动2:观看“白细胞的功能”视频,观察课本P64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指向目标1)1、当身体某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的?2、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活动3:观看“血小板”视频,思考:(指向目标1)血小板的功能是什么?活动4:观察课本P62“血浆成分示意图”并阅读第一段内容,思考:(指向目标1)1、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血浆有什么功能?2、为什么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基础闯关:(检测目标1)名称形态大小细胞核数量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课堂检测小黄患急性炎症到医院就医,通过验血发现其血液中()(检测目标1)A、红细胞增多B、白细胞增多C、血小板增多D、血红蛋白增多2、某同学不小心划破手指并少量出血,在伤口自动止血中起主要作用的血细胞是()(检测目标1)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吞噬细胞3、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检测目标1)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4、血红蛋白的特性决定了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检测目标1)A、运输氧气B、运输二氧化碳C、运输废物D、运输营养物质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地医生对大量失血的伤员进行输血,结果有些伤员得救,有些伤员却在输血后很快死亡。
伤员输血后很快死亡的原因是()(检测目标2)A.红细胞凝集,不能运输氧B.病菌随血液进入体内,感染疾病C.人体脱水,导致某些生理活动不能进行D.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课后作业1.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对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起重要作用的是()(检测目标1)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2.小明去医院进行了血常规的化验,医生看了化验单后,说她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有炎症,医生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检测目标1)A.白细胞减少B.白细胞增多C.红细胞增多D.血小板减少3、某同学不小心划破手指并少量出血,随让没有包扎伤口,但流血却慢慢凝固,这与下列哪种细胞的作用有关()(检测目标1)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吞噬细胞4.血小板的结构特点是()(检测目标1)A.形状不规则,有细胞核 B.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C.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D.比红细胞大,无细胞核5.无偿献血是我国现行的献血制度,它要求某个年龄段的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出一定数量的自身血液。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运输的载体,如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理解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物质运输的机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
4. 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解释物质运输的定义和作用。
3. 介绍物质运输的载体:讲解血液、淋巴液、细胞等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4. 讲解物质运输的机制:阐述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机制。
5. 分析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讨论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载体、机制和影响因素。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 互动环节:进行一个小实验,如观察血液样本或使用模型来展示淋巴液的流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