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42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运输的载体》之所以做为循环系统的第一节,首先因为这章在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是如何排除体外的?这必须经过血液循环才能实现。
可见本章和前两章的联系密切,也为学习第四章做好铺垫。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靠血液的循环实现的”。
并由此展开血液运输的功能,血液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呢?这主要与血液的成分有关系的自然过渡。
二、教学设计理念21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生物学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血浆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会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技能。
(2)通过观察血液成分、分析实验现象、人血的永久涂片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去医院收集血常规化验单及出血过多对人生命的危害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认识血液对生命的意义,并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血细胞的种类、数目、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血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五、课前准备教师: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物质运输的载体-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3.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二、教学内容
1.物质运输概念
2.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3.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三、教学重点
1.植物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2.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四、教学难点
1.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五、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巩固。
2.案例教学,动态展示,小组探究。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
1.讲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
1.学习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的过程。
2.了解物质的运输和基本载体。
3.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听取教师讲解。
3. 讲解
1.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载体。
4. 探究
1.组织小组实验探究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物质的吸收运输和消化过程。
5. 总结
1.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七、教学评价
1.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解决。
2.对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
八、教学要求
1.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内容,条理清楚地做实验报告。
九、教学材料
1.鲁科五四学制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
十、教学时间
1.2课时。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知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运输方式。
2. 使学生掌握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2. 物质运输的方式3. 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4. 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5. 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相关实验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运输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物质运输的载体图像和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运输的过程。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 第二课时:各种物质运输载体的特点和功能3. 第三课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4. 第四课时:物质运输的相关实验和观察5. 第五课时:总结与复习六、教学内容6. 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本节课将深入探讨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包括载体蛋白的作用、通道蛋白的特性以及运输蛋白的饱和性和选择性。
7.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学生将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膜上的受体和信号转导过程。
八、实例分析与问题解决8. 实例分析:氧气的运输与血红蛋白通过分析血红蛋白如何运输氧气,学生将理解结合蛋白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血液运输氧气的过程。
9. 实例分析:钠-钾泵与细胞内环境稳定学生将通过分析钠-钾泵的工作机制,了解细胞如何维持内外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平衡,以及这对细胞功能的重要性。
十、实验设计与分析10. 实验设计:探究物质运输速率学生将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运输速率,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影响运输速率的因素。
《物质运输的载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本节内容又为后续学习血液循环、呼吸系统等知识做好了铺垫。
教材首先介绍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接着详细阐述了血细胞的种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具体组成和功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说出它们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涂片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血液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关注血液疾病患者,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2)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
(2)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血液涂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2)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运输的载体,如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理解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淋巴液、细胞等。
3. 物质运输的机制: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
4. 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机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解释物质运输的定义和作用。
3. 介绍物质运输的载体:讲解血液、淋巴液、细胞等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4. 讲解物质运输的机制:阐述被动运输、主动运输、扩散等机制。
5. 分析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讨论温度、浓度梯度、载体数量等对物质运输的影响。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载体、机制和影响因素。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物质运输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质运输的载体的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 互动环节:进行一个小实验,如观察血液样本或使用模型来展示淋巴液的流动,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
《物质运输的载体》讲义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物质的运输是至关重要的。
从氧气、营养物质的摄取,到代谢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高效而精准的物质运输系统。
而在这个系统中,各种载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
一、血液——物质运输的“高速公路”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物质运输载体之一。
它就像是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将各种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物质。
这些物质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提供营养和运输代谢废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它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从而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血小板则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
二、细胞膜——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守门人”每个细胞都被一层细胞膜所包围,细胞膜也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运输载体。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它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而一些较大的分子和离子,如葡萄糖、氨基酸、钠离子等,则需要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出细胞。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运输一种或一类特定的物质。
这种特异性保证了细胞能够有选择地摄取所需的物质,同时排出不需要的或多余的物质。
此外,细胞膜上还存在着一些通道蛋白,如离子通道。
它们能够允许特定的离子快速通过细胞膜,以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和电位差。
三、脂蛋白——脂肪运输的“专车”脂肪在人体内的运输是通过脂蛋白来实现的。
脂蛋白主要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乳糜微粒主要在小肠黏膜细胞中合成,负责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
简述载体转运的定义和特点载体转运的定义和特点载体转运:是指物质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有的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行,有的则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行。
载体可以是离子、小分子、大分子或它们的复合物。
载体转运具有如下特点:(1)不同载体转运同一物质的速率不同。
同种物质在不同载体上的转运速率不同,不同物质也可在同一载体上转运不同速率。
(2)载体的数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载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电解质浓度、膜通透性等是影响其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
(3)载体转运的方向可逆。
不同载体从膜两侧运送的物质不同,它们所运输的物质并非总是全部回到膜的同一侧,有时也可能是部分被运走,部分则留在膜的另一侧。
载体转运对物质跨膜转运有重要意义。
例如,葡萄糖从红细胞转运到肾小管时,载体是Na+,因为血浆Na+高于肾小管内液Na+,所以只能通过载体而不能通过Na+,这样Na+就可以从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到血浆,被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又如,脂肪酸从小肠上皮细胞转运到淋巴结的过程,脂肪酸需要载体,而进入淋巴结的脂肪酸需要通过载体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
1。
利用载体促进离子的跨膜转运载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电解质浓度、膜通透性等是影响其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
脂肪酸跨膜转运的主要载体是磷脂,而磷脂主要来源于植物油,所以常把磷脂叫做油脂。
磷脂分子中的长链分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其中磷脂酰乙醇胺起转运作用。
磷脂的跨膜转运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磷脂酰胆碱穿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修饰,形成磷脂酰乙醇胺;第二步是穿过内质网进入高尔基体,进行糖基化修饰;第三步是被磷酸化,产生乙酰基团,然后进入高尔基体内膜与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颗粒,在内质网内运输。
2。
利用载体促进小分子的跨膜转运此外,还有许多低分子物质能够通过载体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尿素等。
因为载体带负电荷,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一般都不会发生构象改变。
有的物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转运,如氨基酸既可以通过载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也可以通过载体反向从高浓度到低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