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方法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5
血液检查发展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血液检查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血液检查,医生可以获取到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围绕血液检查的发展历程展开阐述,从早期的简单检查方法到现代的高科技检测技术。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们对血液的认识相当有限。
古代医学家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尿液和便便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直到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理论,即血液、黄胆、黒胆和粘液的平衡与健康有关。
这种理论为后来的血液检查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血液检查开始有了一些进展。
1828年,法国医生拉·纳塔诺(L.Navier)首次提出了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血液检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德国科学家埃尔斯伯格(C.Elsberg)于1842年发现了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贫血的关联。
20世纪初,血液检查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00年,奥地利医生卡尔·朱斯特(K.Paul Ehrlich)提出了“血液细胞计数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数量的计数,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这一方法成为了现代血液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血液检查的科技含量也逐渐提高。
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更加细微的血液细胞结构。
20世纪60年代,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的研发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
这些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血液检查的效率和精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进入21世纪,血液检查迎来了更加革命性的变革。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血液检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信息。
通过对血液中的基因进行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背景和潜在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此外,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使得血液检查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细胞和蛋白质的活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边缘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能够将图像中物体的边界部分提取出来。
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边缘检测算法也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文将从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开始,逐步介绍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限制,边缘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像素的差异性来进行的。
经典的边缘检测方法包括Laplacian、Sobel和Prewitt等算子。
这些算子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卷积来计算出边缘强度和方向。
然而,由于这些算子对噪声敏感,并且无法很好地保持边缘的连续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些新的边缘检测算法被提出。
其中最著名的是Canny边缘检测算法。
Canny边缘检测算法是由John Canny在1986年提出的,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多步骤的操作来检测图像中的边缘。
首先,Canny算法通过高斯滤波器来平滑图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然后,利用梯度计算来寻找图像中的边缘。
最后,通过非极大值抑制和双阈值处理策略来消除边缘上的噪声和非边缘。
Canny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边缘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噪声抑制能力和较好的边缘连续性。
它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边缘检测的基准算法。
然而,Canny算法在计算复杂度和运行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提高边缘检测的速度和效果,研究人员又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学习和优化的边缘检测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大量的标注好的图像样本,通过训练模型来实现边缘检测。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基于深度学习的边缘检测方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训练,自动学习到图像中的边缘特征。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在许多任务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结起来,边缘检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经典算子到Canny算法,再到基于学习和优化的方法的演进。
中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摘要:众多事实已证明,中国从上古时代起就已对医疗、环境、军事、材料、运输、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无损检测与诊断。
本文列举了笔者所知射线、磁粉、超声、(电磁)涡流和声振动等无损检测技术始于中国的时间、地点和先驱者姓名以及部分早期的发展史料,说明我国的现代无损检测已持续了近百年。
简略地勾画从古代到现代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无损检测;中国;简史笔者自从步入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实验室以来,初次接触无损检测这一领域,对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历史,发展等知之尚少,利用了自然辩证法这一课程研究思路以及专业方向上的资料,对中国无损检测技术进行了一个简略地回顾。
1我国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1)中医靠“望、闻、问、切”诊病,其中的切即切脉、按脉———由感触到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种类、所在和轻重,而“望”就是目视观察。
显然“望”“闻”和“切”即是我国最古老的“无损检测”,因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此等记载,更不用说司马迁著《史记》中的(战国人)《扁鹊传》了。
(2)东汉顺帝阳嘉无年(公元132年)太史令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人,公元78-139年)发明“候风地动仪”———世界最早的地震仪。
《后汉书》载:“……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徵,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之。
”这是我国最早用仪器进行的无损检测。
(3)唐朝杜佑(公元731-812年)所撰《通典》《拒守法》中载“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以新甖(小口大腹之盛酒瓦器)用薄皮裹口如鼓,使聪耳者于井中,讬甖而听,则去城五百步内悉知之。
”从而防备敌方(特别是骑兵)的突然袭击。
说明我国唐朝天宝年(公元742-755年)前早已掌握此项技术。
(4)根据硬物敲击木材、石料、墙壁等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它们质地的优劣———有无空腔,破裂等缺陷。
历史悠久,始于何时待查。
(5)瓷器店员双手抛接稻草捆成的瓷碗束把(每束把捆瓷碗数十),凭束把落回双手时的声音辨别瓷碗在运输过程中有无破损。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从根源上保障食品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趋势,也成为当前全社会众目睽睽的焦点。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化学技术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仪器技术落后,分析深度有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后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实现了重大的进步。
现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张完整的检测体系,主要涉及到食品来源追溯、交叉感染识别、化学成分分析、物理参数检测、微生物检测等方面。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无一不显现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当前的技术条件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大趋势如下。
1. 多学科交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合作。
除了各种检测技术之外,还需要涉及到仪器技术、微生物学、生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因此,未来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将各个领域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共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 高效快速目前,大多数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都比较繁琐,而且需要很长的检测时间。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高效快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3. 精度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核心是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未来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趋势是精度提高。
例如,基于生物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成分,并且具有更加精准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 应用广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农场和超市中使用具有菌种识别功能的模块式检测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食品安全检测。
建筑知识: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建筑物质量检测是指检验建筑物的建造质量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可行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技术手段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阐述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我国的建筑物质量检测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技术领域,随着新型建材的不断涌现和施工工艺的改进,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初期,建筑物质量检测主要依赖人工检测,工程管理人员基于经验和感觉判断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并进行质量验收。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化检测仪器的引入,为建筑物质量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如金属探伤仪、超声波检测仪、红外热象仪等。
近年来,无人机、地面雷达、激光扫描计等高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建筑物质量检测中。
这些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建筑物质量检测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发现隐蔽缺陷,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二、技术手段1.无损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电磁铁、超声波、磁粉检测等方法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测。
这种检测技术具有使用方便、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等特点,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即时检测出不良隐患,避免了后期发生的质量问题。
2.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技术是指将建筑物的结构模型输入计算机软件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的结构和力学特性进行模拟计算,进而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种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可靠、精准等特点,可以为建造方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经济可行性。
3.传感器网络传感器网络是指通过将各种传感器设备布置在建筑物内外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位移、应力、温度、湿度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及时发现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并及时处理。
这种检测技术具有低成本、智能化、实时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质量检测的精度和效率,并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是紧密相关的。
空气质量监测的历史空气污染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开始注重,例如明末清初的转鼓、漏斗、大便加石灰等类似防霾的方式都是当时的空气污染控制手段。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基于科学的观察和相关实验,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个空气污染检测设备于美国纽约市启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空气污染物连续监测仪。
该站点的目的是识别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定量地测量空气中的大气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浓度。
从那时起,随着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空气质量检测技术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1967年,美国发现居住性室内污染。
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它的职责是监管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下,空气质量监测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并迅速普及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当前空气质量监测的技术现状目前,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建立和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现空气质量实时预警和精细化管控。
以下是目前主要的 air quality monitoring technology:1. 集中式监测:这种类型的监测系统在城市中心通常设置一个或几个控制点,每个控制点监控空气中的污染物,监测结果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这种监测方式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优点,但存在监测空间覆盖范围小、数据无法实时更新的缺点。
2. 分布式监测:分布式监测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分布式设置多个监测点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每个监测站点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云端,使监测转换为线上管理。
这种监测方式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和传输、覆盖面积更广的特点,但成本较高。
3. 个人智能手机监测: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手机中的传感器应用程序来检测污染物的浓度。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诸多领域,特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目标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任务之一,旨在识别图像或视频中所有感兴趣的目标,并为每个目标提供精确的边界框。
这一技术在自动驾驶、安全监控、智能零售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方法进行全面的综述,总结其发展历程、主要方法、性能评估以及未来趋势。
本文将回顾目标检测技术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传统方法到基于深度学习的现代方法。
接着,重点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包括R-CNN系列、YOLO系列、SSD等主流方法,并详细分析它们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本文还将讨论目标检测任务中的关键挑战,如小目标检测、遮挡目标检测、多目标检测等,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在性能评估方面,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目标检测数据集和评价指标,如PASCAL VOC、COCO等,并对比不同方法在这些数据集上的表现。
本文将展望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算法优化、模型轻量化、实时性能提升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发展历程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旨在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和定位图像中的目标对象。
自2014年以来,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从最初的R-CNN到现如今的YOLO、SSD等先进算法,不断刷新着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早期,深度学习目标检测主要基于Region Proposal的方法,如R-CNN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系列算法。
R-CNN 通过选择性搜索(Selective Search)算法生成候选区域,然后对每个候选区域进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实现了目标检测的初步突破。
然而,R-CNN存在计算量大、训练复杂等问题,后续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如Fast R-CNN和Faster R-CNN。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际上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在一些机械工业领域中得到少量应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发展起来。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首先在军工领域(特别是航空工业)以及和军工相关的重工业领域和科研机构开始注重 X 射线、磁粉、渗透、超声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其中不少工作是在苏联援华专家指导下进行,当年的一批年轻人加入到了无损检测技术行业,成为今天被我们尊称为我国无损检测界的“爷爷辈”,他们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部分历史资料:超声检测:1951-1954 年航空工业系统(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以及相关的研究所)、机械工业系统的上海综合实验所(上海材料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等开始陆续引进苏联、德国的超声波探伤仪;1952 年铁道科学院孙大雨仿制苏联узд-12 型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3 年江南造船厂吴绳武烧制钛酸钡压电陶瓷成功;1954 年长春机电研究所笪天锡、吴绳武仿制加拿大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4-1955 年长春机电研究所开办超声波探伤技术和仪器调试及试制培训班;1957 年上海中原无线电厂仿制苏联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5-1958 年江南造船厂仿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式脉冲回波超声探伤仪并陆续有改进型,即“江南I、IB、IC、II、IIB、III 型”;1959 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首先制造出超声探伤试块;1960 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开始了超声探头的研制;1962 年汕头无线电厂(汕头超声波仪器厂前身,现为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超声仪器分公司)以姚锦钟为首研制成功 TS-II 工业用电子管式脉冲回波超声探伤仪和 TS-I 医用超声诊断仪,并陆续研发系列型号和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 CTS-4561112 型等;1962 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陈小泉和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现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叶 xx 合作研制出“69 型超声波谐振探伤仪”用于检查蜂窝结构胶接质量; 1962~1965 年航空工业系统的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仲维畅研制出“松花江-III、IV、65-I 型声阻探伤仪”;1963 年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研制出“松花江-I 型超声波(谐振)测厚仪”;1966 年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仲维畅研制出“松花江-IX 型胶接质量检查仪”;1967 年多家单位联合研制出“声谐振式胶接强度检验仪”;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国产的金属胶接质量检测仪研制成功;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研制出晶体管式超声波探伤仪并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CTS-88A8C;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研制出CTS-2122 型大规模集成电路晶体管式超声波探伤仪批量生产投入市场,随后又研制成功 CTS-2326 型等;1988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的武汉科声技术公司(后为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蒋危平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字超声探伤仪KS-1000 型;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江苏几家单位研制出应用单片机芯片的半模拟、半智能型电子管超声波探伤仪;2008 年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国产第一台具有 TOFD 功能的数字式超声探伤仪 HS-800型;2008 年以后,国产超声相控阵、TOFD 等最新技术的超声检测仪器相继面世并投入市场2011 年,浙江大学研制出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仪用于管线检测,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出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仪用于桥梁斜拉索的在役原位检测……射线检测:1915 年山东济南共合医道学堂(齐鲁大学前身之一)已经有了国外进口的医疗诊断用 X 光机;抗日战争期间,1939 年新加坡华侨捐赠了 X 光机(现陈列在北京宋庆龄故居),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也带来了工业 X 光探伤机;1953 年 10 月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100kV 医用大型 X 光机;1954 年上海锅炉厂引进匈牙利 X 射线机;1957 年哈尔滨锅炉厂引进苏联60Coγ射线机;1959 年上海探伤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工业用 X 射线探伤机;1960 年丹东射线仪器厂试制成功工业用 X 射线探伤机和 X 射线管;1963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张企耀研制成功60Coγ射线探测铸铁装置;1964 年上海锅炉厂引进英国137Csγ射线检测装置;1966 年丹东工业射线仪器厂仿制苏联 200kV 工业 X 光机成功;1973-1989 年我国 X 射线机进入仿制国外 X 射线机并大发展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已经能够自行生产60Co、192Ir等γ射线源;进入 21 世纪后,国产工业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加速器、工业 CT(图像增强器、X 射线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仍为进口)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应用较普遍的检测设备,自行研制的 X、γ射线机性能、结构也都有了很大改善并大量投放市场,有了国产中子射线检测装置,γ射线源及中子源的生产品种也大大增加……磁粉检测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英美援华和爱国华侨捐助,已经引进了磁粉探伤设备,如 1939 年新加坡华侨带入英国磁粉探伤仪用于云南修理厂(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无损检测应用),滇缅公路上的爱国华侨汽车维修大队、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使用了从国外带来的便携式磁粉探伤机,1941 年的昆明空军修理厂已应用磁粉探伤仪,1949 年以前,国民党南京飞机场维修部、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有美国进口的台式磁粉探伤机(蓄电池式直流磁粉探伤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利用变压器(包括交、直流电焊机)作为交流电源的触棒法磁粉检测焊缝已经较为普遍,军工行业和重型机械行业在苏联援华专家帮助下引入苏联的床式磁粉探伤机,开始将磁粉探伤技术应用于产品检测;1957 年上海联达华光仪器厂(上海探伤机厂前身)杨百林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手提式交直流磁粉探伤机;1958 年上海探伤机厂杨百林试制成功台式磁粉探伤机;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进入仿制国外磁粉探伤机的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进入磁粉探伤机系列化、半自动化、磁粉检测辅助器材完善化的时期,并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先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郑文仪研制出国产荧光磁粉并迅速在航空工业得到推广应用;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半自动化及专用磁粉探伤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半自动化、自动化磁粉探伤设备得到迅速发展,如采用自动爬行器和 CCD 摄像记录,此外,配套的辅助器材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如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灵敏度试片、标准试块,黑光灯已经从高压汞灯发展到 LED 黑光灯,还有中空球形彩色磁粉等……渗透检测1949 年以前,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采用煤油为基础的渗漏检测(油-白垩法);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领域应用的渗透检测主要是以煤油+滑油或机油为渗透剂载体,军工行业和重型机械行业在苏联援华专家帮助下引入苏联的渗透检测材料,开始将渗透探伤技术应用于产品检测;20 世纪 60 年代初,首先在航空工业开始采用以荧光黄作染料的荧光渗透检测;1964 年以后国内自行研制的渗透检测材料投入应用,并以沪东造船厂陈时宗等研制成功的着色渗透剂为代表;1970 年后国产荧光染料 YJP-15 出现,开始生产自乳化型和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进入 21 世纪后,国产渗透检测材料的质量、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适用于各种特殊行业、材料的渗透剂也发展迅速,如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天然气运输容器等,以及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灵敏度试片、标准试块……涡流检测1960 年国内多个单位开始了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1962~1964 年航空工业系统的南京金城机械厂岳允斌研制出涡流导电仪;1963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王务同研制出我国首台涡流检测装置;1966 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陈小泉研制出 6442 型便携式涡流探伤仪;1993 年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出亚洲首台全数字式涡流检测仪;进入 21 世纪后,如阵列涡流检测技术、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远场涡流检测技术、三维电磁场成像技术等最新涡流检测技术的商品化国产仪器陆续面世……声发射检测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首先开始声发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单通道声发射仪器以后,发展到今天的国产声发射系统已经能达到 200 通道……其他1953 年 10 月出版汤良知编著的《现代放射学基础》可能是我国第一部射线检测专著;1955 年 10 月出版朱定翻译的《焊接接头的质量检验》;1957 年 7 月出版龚再仲、廖少葆编著的《工业 X 射线探伤基础》;1957 年 12 月出版于在兹编的《工业无损探伤法》(磁粉、射线、超声),可能是我国第一本无损探伤专著;1959 年 6 月出版杜连耀、应崇福翻译的《超声工程 [美]克洛福德著》;1963 年在河北省北戴河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无损探伤技术学习班;一批物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无损检测技术界,成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史中的骨干力量;1964 年上海锅炉厂开始应用氦质谱仪检漏;1964 年 4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举行了首次全国无损探伤会议;1977 年丹东仪表研究所创刊《无损检测》-后改名《无损检测技术》-再改名《检测与评价》-最终定名《无损探伤》作为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会刊;1978 年 11 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成立;1978 年上海材料所增开《理化检验通讯-无损检测》,1979年创刊《无损检测》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会刊;1980 年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首创开办无损检测本科专业(1982年招收第一届),随后开办了无损检测干部专科(1987年招收第一届)、函授大专(1987年招收第一届)、专业证书班(1989 年招收第一届);1981 年首届射线检测 II 级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班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举办;1982 年首届超声检测 II 级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班在北京重型电机厂举办;1985 年昆明师范专科首创开办无损检测成人大专(2 年制,只办了一届)……20 世纪 80-90 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专著出版的巅峰时期……【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料可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编辑的《中国无损检测年鉴》以及《无损检测》杂志 2011 年 Vol.33 增刊“中国的无损探伤始于何时、何地、何人?(作者:仲维畅)”。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的无损检测技术实际上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就已经开始在一些机械工业领域中得到少量应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发展起来。
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首先在军工领域(特别是航空工业)以及和军工相关的重工业领域和科研机构开始注重 X 射线、磁粉、渗透、超声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其中不少工作是在苏联援华专家指导下进行,当年的一批年轻人加入到了无损检测技术行业,成为今天被我们尊称为我国无损检测界的“爷爷辈”,他们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部分历史资料:超声检测:1951-1954 年航空工业系统(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以及相关的研究所)、机械工业系统的上海综合实验所(上海材料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研究所、哈尔滨锅炉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等开始陆续引进苏联、德国的超声波探伤仪;1952 年铁道科学院孙大雨仿制苏联узд-12 型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3 年江南造船厂吴绳武烧制钛酸钡压电陶瓷成功;1954 年长春机电研究所笪天锡、吴绳武仿制加拿大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4-1955 年长春机电研究所开办超声波探伤技术和仪器调试及试制培训班;1957 年上海中原无线电厂仿制苏联超声波探伤仪成功;1955-1958 年江南造船厂仿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管式脉冲回波超声探伤仪并陆续有改进型,即“江南I、IB、IC、II、IIB、III 型”;1959 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首先制造出超声探伤试块;1960 年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开始了超声探头的研制;1962 年汕头无线电厂(汕头超声波仪器厂前身,现为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超声仪器分公司)以姚锦钟为首研制成功 TS-II 工业用电子管式脉冲回波超声探伤仪和 TS-I 医用超声诊断仪,并陆续研发系列型号和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 CTS-4561112 型等;1962 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现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陈小泉和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现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叶 xx 合作研制出“69 型超声波谐振探伤仪”用于检查蜂窝结构胶接质量; 1962~1965 年航空工业系统的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仲维畅研制出“松花江-III、IV、65-I 型声阻探伤仪”;1963 年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研制出“松花江-I 型超声波(谐振)测厚仪”;1966 年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刘毓秀、仲维畅研制出“松花江-IX 型胶接质量检查仪”;1967 年多家单位联合研制出“声谐振式胶接强度检验仪”;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国产的金属胶接质量检测仪研制成功;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研制出晶体管式超声波探伤仪并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如CTS-88A8C;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汕头超声波仪器厂研制出CTS-2122 型大规模集成电路晶体管式超声波探伤仪批量生产投入市场,随后又研制成功 CTS-2326 型等;1988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的武汉科声技术公司(后为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蒋危平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数字超声探伤仪KS-1000 型;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江苏几家单位研制出应用单片机芯片的半模拟、半智能型电子管超声波探伤仪;2008 年武汉中科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出国产第一台具有 TOFD 功能的数字式超声探伤仪 HS-800型;2008 年以后,国产超声相控阵、TOFD 等最新技术的超声检测仪器相继面世并投入市场2011 年,浙江大学研制出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仪用于管线检测,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出磁致伸缩导波检测仪用于桥梁斜拉索的在役原位检测……射线检测:1915 年山东济南共合医道学堂(齐鲁大学前身之一)已经有了国外进口的医疗诊断用 X 光机;抗日战争期间,1939 年新加坡华侨捐赠了 X 光机(现陈列在北京宋庆龄故居),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也带来了工业 X 光探伤机;1953 年 10 月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100kV 医用大型 X 光机;1954 年上海锅炉厂引进匈牙利 X 射线机;1957 年哈尔滨锅炉厂引进苏联60Coγ射线机;1959 年上海探伤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工业用 X 射线探伤机;1960 年丹东射线仪器厂试制成功工业用 X 射线探伤机和 X 射线管;1963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张企耀研制成功60Coγ射线探测铸铁装置;1964 年上海锅炉厂引进英国137Csγ射线检测装置;1966 年丹东工业射线仪器厂仿制苏联 200kV 工业 X 光机成功;1973-1989 年我国 X 射线机进入仿制国外 X 射线机并大发展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已经能够自行生产60Co、192Ir等γ射线源;进入 21 世纪后,国产工业 X 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加速器、工业 CT(图像增强器、X 射线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仍为进口)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应用较普遍的检测设备,自行研制的 X、γ射线机性能、结构也都有了很大改善并大量投放市场,有了国产中子射线检测装置,γ射线源及中子源的生产品种也大大增加……磁粉检测在抗日战争时期,由英美援华和爱国华侨捐助,已经引进了磁粉探伤设备,如 1939 年新加坡华侨带入英国磁粉探伤仪用于云南修理厂(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无损检测应用),滇缅公路上的爱国华侨汽车维修大队、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使用了从国外带来的便携式磁粉探伤机,1941 年的昆明空军修理厂已应用磁粉探伤仪,1949 年以前,国民党南京飞机场维修部、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有美国进口的台式磁粉探伤机(蓄电池式直流磁粉探伤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利用变压器(包括交、直流电焊机)作为交流电源的触棒法磁粉检测焊缝已经较为普遍,军工行业和重型机械行业在苏联援华专家帮助下引入苏联的床式磁粉探伤机,开始将磁粉探伤技术应用于产品检测;1957 年上海联达华光仪器厂(上海探伤机厂前身)杨百林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手提式交直流磁粉探伤机;1958 年上海探伤机厂杨百林试制成功台式磁粉探伤机;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进入仿制国外磁粉探伤机的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进入磁粉探伤机系列化、半自动化、磁粉检测辅助器材完善化的时期,并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初,首先由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郑文仪研制出国产荧光磁粉并迅速在航空工业得到推广应用;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自行研制的半自动化及专用磁粉探伤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半自动化、自动化磁粉探伤设备得到迅速发展,如采用自动爬行器和 CCD 摄像记录,此外,配套的辅助器材也都有了很大发展,如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灵敏度试片、标准试块,黑光灯已经从高压汞灯发展到 LED 黑光灯,还有中空球形彩色磁粉等……渗透检测1949 年以前,上海综合实验所已经采用煤油为基础的渗漏检测(油-白垩法);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领域应用的渗透检测主要是以煤油+滑油或机油为渗透剂载体,军工行业和重型机械行业在苏联援华专家帮助下引入苏联的渗透检测材料,开始将渗透探伤技术应用于产品检测;20 世纪 60 年代初,首先在航空工业开始采用以荧光黄作染料的荧光渗透检测;1964 年以后国内自行研制的渗透检测材料投入应用,并以沪东造船厂陈时宗等研制成功的着色渗透剂为代表;1970 年后国产荧光染料 YJP-15 出现,开始生产自乳化型和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进入 21 世纪后,国产渗透检测材料的质量、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适用于各种特殊行业、材料的渗透剂也发展迅速,如用于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天然气运输容器等,以及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灵敏度试片、标准试块……涡流检测1960 年国内多个单位开始了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1962~1964 年航空工业系统的南京金城机械厂岳允斌研制出涡流导电仪;1963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王务同研制出我国首台涡流检测装置;1966 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陈小泉研制出 6442 型便携式涡流探伤仪;1993 年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研制出亚洲首台全数字式涡流检测仪;进入 21 世纪后,如阵列涡流检测技术、脉冲涡流检测技术、远场涡流检测技术、三维电磁场成像技术等最新涡流检测技术的商品化国产仪器陆续面世……声发射检测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首先开始声发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单通道声发射仪器以后,发展到今天的国产声发射系统已经能达到 200 通道……其他1953 年 10 月出版汤良知编著的《现代放射学基础》可能是我国第一部射线检测专著;1955 年 10 月出版朱定翻译的《焊接接头的质量检验》;1957 年 7 月出版龚再仲、廖少葆编著的《工业 X 射线探伤基础》;1957 年 12 月出版于在兹编的《工业无损探伤法》(磁粉、射线、超声),可能是我国第一本无损探伤专著;1959 年 6 月出版杜连耀、应崇福翻译的《超声工程 [美]克洛福德著》;1963 年在河北省北戴河举办了全国第一次无损探伤技术学习班;一批物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无损检测技术界,成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史中的骨干力量;1964 年上海锅炉厂开始应用氦质谱仪检漏;1964 年 4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举行了首次全国无损探伤会议;1977 年丹东仪表研究所创刊《无损检测》-后改名《无损检测技术》-再改名《检测与评价》-最终定名《无损探伤》作为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会刊;1978 年 11 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成立;1978 年上海材料所增开《理化检验通讯-无损检测》,1979年创刊《无损检测》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会刊;1980 年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首创开办无损检测本科专业(1982年招收第一届),随后开办了无损检测干部专科(1987年招收第一届)、函授大专(1987年招收第一届)、专业证书班(1989 年招收第一届);1981 年首届射线检测 II 级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班在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举办;1982 年首届超声检测 II 级人员培训与资格鉴定班在北京重型电机厂举办;1985 年昆明师范专科首创开办无损检测成人大专(2 年制,只办了一届)……20 世纪 80-90 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无损检测技术专著出版的巅峰时期……【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史料可参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编辑的《中国无损检测年鉴》以及《无损检测》杂志 2011 年 Vol.33 增刊“中国的无损探伤始于何时、何地、何人?(作者:仲维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