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解决问题》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九单元《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材和练习册2. 计数器3. 小木块或者小球等物品,用于进行加减运算的实际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再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回答,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2. 讲解: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例如:如果有2个苹果,再给你3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4. 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有2个糖果,再给了我3个糖果,我一共有几个糖果?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六、板书设计1. 加法:2 + 3 = 52. 减法:5 2 = 3七、作业设计2. 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如果有5个苹果,再给你3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测试卷(二)一、填空题.1、某校举办数学和英语竞赛,结果有30人在英语竞赛中获奖,有22人在数学竞赛中获奖,其中有14人在两科竞赛中都获奖,在这次竞赛中,一共有()人获奖.2、三(1)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5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0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2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三(1)班共有()人.3、三(1)班有30个同学参加两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其中参加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有16人,参加航模小组的有19人,两个课外小组都参加的有()人.4、兔子爱吃的水果有:西红柿、苹果、梨、菠萝、西瓜;猴子爱吃的水果有:桃子、梨、菠萝、西瓜、香蕉.兔子和猴子一共爱吃()种水果.5、把两根6厘米长的木条接在一起,重叠部分是1厘米,接好后的木条长()厘米.6、三年级学生都参加了羽毛球和乒乓球组,其中27人参加了羽毛球组,19人参加了乒乓球组,有5人两组都参加了,三年级共有学生()人.7、李华家住阳光小区,他家的楼房从前面数是第4排,从后面数是第7排,这个小区一共有()排楼房.8、一次测试有两道题目,答对第一题的有26人,答对第二题的有18人,两题都答对的有9人,两题都没有答对的有4人,一共有()人答题.9、将两块长50厘米的木板钉在一起(如下图),钉在一起重叠的部分长5厘米,钉好后的木板长()厘米.二、选择题.10、某班有15人参加数学竞赛,有12人参加作文竞赛,其中8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这个班参加数学和作文竞赛的共有()人.A. 27B. 19C. 1111、三(1)班有40人,会折纸船的有24人,会折千纸鹤的有16人,两种都不会的有8人,两种都会的有()人.A. 16B. 24C. 812、三年级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做对第一题的有2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23人,这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2人,只做对其中一题的有()人.A. 39B. 17C. 27三、直接写出得数.13、直接写出得数.84-48=______ 65+27=______67-42=______ 84+14=______ 1244+= 6477-=四、列竖式计算.14、竖式计算:465+278=15、竖式计算:324+128=16、竖式计算:423-86=17、竖式计算:482+461=五、解决问题.18、三年级有36人喜欢看动画片,有23人喜欢看电视剧,既喜欢看动画片又喜欢看电视机的同学有18人(没有不喜欢的),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9、李红、郑芳、王慧玲三人都参加了数学竞赛,已知:李红答对15道题,郑芳答对8道题,王慧玲答对10道题,郑芳答对的题李红也都答对了,王慧玲答对的题中,李红有5道题答对了.1.李红和郑芳一共答对了多少道题?2.李红和王慧玲一共答对了多少道题?参考答案1、【答案】38【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问题.【解答】获奖的总人数=数学获奖人数+英语获奖人数-两科均获奖人数.已知有30人在英语竞赛中获奖,有22人在数学竞赛中获奖,其中有14人在两科竞赛中都获奖,在这次竞赛中,那么获奖的一共有:30+22-14=38(人),故此题答案为38.2、【答案】43【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问题.【解答】已知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5人,其中包括做完数学作业的,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0人,其中也包含做完语文作业的,两者相加就多加了一次两种作业都完成的人,即32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则共有学生:35+40-32=43(人),故此题答案是43.3、【答案】5【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的问题.【解答】已知30个同学参加两个课外活动小组,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其中参加机器人兴趣小组的有16人,参加航模小组的有19人,求两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共有多少,列式计算为:16+19=35(人);求两个课外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列式计算为:35-30=5(人),故此题答案是5.4、【答案】7【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问题.【解答】根据题意,兔子爱吃的水果有:西红柿、苹果、梨、菠萝、西瓜,共5种;猴子爱吃的水果有:桃子、梨、菠萝、西瓜、香蕉,共5种.兔子和猴子都爱吃的有:梨、菠萝、西瓜,共有3种,所以兔子和猴子一共爱吃的水果有:5+5-3=7(种),故此题答案是7.5、【答案】11【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的问题.【解答】根据题意,求两根6厘米长的木条的长度,列式计算为:6+6=12(厘米);有1厘米重叠求两根木条接在一起的长度,列式计算为:12-1=11(厘米),故此题答案是11.6、【答案】41【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的问题.【解答】三年级共有学生的人数=参加了羽毛球组的人数+参加了乒乓球组的人数-两组答案第1页,共4页都参加了的人数.三年级学生都参加了羽毛球和乒乓球组,其中27人参加了羽毛球组,19人参加了乒乓球组,有5人两组都参加了,三年级共有学生:27+19-5=41(人).故此题答案是41.7、【答案】10【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问题.【解答】李华家住阳光小区,他家的楼房从前面数是第4排,前排有3排楼,从后面数是第7排,后排有6排楼房,这个小区的楼房有:3+1+6=10(排),故此题答案是10.8、【答案】39【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解答】根据题意,答对题的人一共有:26+18-9=35(人),两题都没有答对的有4人,所以答题的人有:35+4=39(人),故此题答案是39.9、【答案】95【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问题.【解答】将两块长50厘米的木板钉在一起,钉在一起重叠的部分长5厘米,求钉好后的木板长多少厘米,列式计算为:100-5=95(厘米).故此题答案是95.10、【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的问题.【解答】根据题意,某班有15人参加数学竞赛,有12人参加作文竞赛,其中8人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求这个班参加数学和作文竞赛的共有多少人,列式计算为:15+12-8=19(人),选B.11、【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重叠问题.【解答】已知三(1)班有40人,会折纸船的有24人,会折千纸鹤的有16人,两种都不会的有8人,那么会至少一种折纸的有:40-8=32(人);则两种都会的有:24+16-32=8(人).选C.12、【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解答】三年级同学参加数学竞赛,做对第一题的有28人,做对第二题的有23人,这两道题都做对的有12人,则只做对第一题的有:28-12=16(人),只做对第二题的有:23-12=11(人),只做对其中一题的有:16+11=27(人).选C.13、【答案】36 92 25 98 4 3 7 2【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两位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解答】84-48=36;65+27=92;67-42=25;84+14=98;1244+=34;6477-=27.14、【答案】743【分析】在计算多位数的加法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加起,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解答】竖式计算如下:15、【答案】452【分析】在计算多位数的加法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加起,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解答】竖式计算如下:16、【答案】337【分析】在计算多位数的减法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十再减.【解答】竖式计算如下:17、【答案】943【分析】在计算多位数的加法时,先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加起,哪一位上的数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解答】竖式计算如下:18、【答案】三年级一共有41人.【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的问题.【解答】根据题意,三年级有36人喜欢看动画片,有23人喜欢看电视剧,喜欢看动画片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为:36+23=59(人);既喜欢看动画片又喜欢看电视机的同学有18人(没有不喜欢的),三年级的人数为:59-18=41(人),答:三年级一共有41人.19、【答案】1.李红和郑芳一共答对了15道题.2.李红和王慧玲一共答对了20道题.答案第3页,共4页【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集合的问题.【解答】1.李红、郑芳、王慧玲三人都参加了数学竞赛,李红答对15道题,郑芳答对8道题,郑芳答对的题李红也都答对了,郑芳答对的题包含了李红答对的所有题,即李红和郑芳一共答对了15道题.2.李红答对15道题,王慧玲答对10道题,王慧玲答对的题中,李红有5道题答对了,李红答对的题目加上王慧玲答对的题目减去两人都答对的题目(重叠部分)就是她们一共答对的题目,求李红和王慧玲一共答对了多少道题,列式计算为:15+10-5=20(道).答:李红和王慧玲一共答对了20道题.。
第九单元测试卷(一)一、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三年级学生喜欢的图书人数调查表种类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漫画书人数18 12 8 41.喜欢( )的人数最多。
A.连环画B.故事书C.科技书D.漫画书2.喜欢( )的人数最少。
A.连环画B.故事书C.科技书D.漫画书3.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比喜欢连环画的少( )人。
A.10B.6C.4D.84.喜欢连环画的和喜欢科技书的一共有( )人。
A.30B.20C.26D.12二、填表。
1.小丽统计她所在班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人数情况。
《喜羊羊与灰太正正正狼》《猫和老鼠》正《西游记》正《七龙珠》把喜欢各种动画片的人数填在下表。
《喜羊羊与灰太( )人狼》《猫和老鼠》( )人《西游记》( )人《七龙珠》( )人2.李明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
根据上图填表整理。
水果葡萄桃子苹果香蕉人数( )()()()三、数气球。
1.用合适的方法统计上面的各种气球。
2.黄色的气球比红色的少( )个,绿色的气球比红色的少( )个。
3.红色的气球和蓝色的气球一共有( )个。
四、三年级同学的生日在4个季节的人数统计如下。
季节春夏秋冬人数 17 10 23 16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共调查了( )名同学。
2.( )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3.春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共有(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答出来。
五、解决问题。
1.下面是育才小学三年级同学参加某次安全知识竞赛的成绩。
(单位:分) 97 61 54 88 75 93 78 90 9589 58 84 80 100 69 90 75 9482 98 84 88 68 91(1)整理上面的数据,并填写下表。
育才小学三年级同学参加安全知识竞赛成绩统计表成绩/分1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人数(2)( )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分数段的人数最少。
(3)按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达标,60分以下为待达标,把上面的成绩重新分段后填写下表。
第九单元达标作业一、填一填。
1.鸡和兔一共有6只,数了数,腿共有20条。
鸡和兔各有多少只?(1)假设6只全是鸡,那么一共有( )条腿,这样就比20条少了( )条;要使腿正好是20条,就要在其中( )只上各添上2条腿。
这说明兔有( )只,鸡有( )只。
(2)假设6只全是兔,就有( )条腿,比20条多( )条;要使腿减少到20条,就要在其中( )只上各减去2条腿。
这说明鸡有( )只,兔有( )只。
2.5角和1元的硬币共有7枚,共5元,其中5角的有( )枚,1元的有( )枚。
3.小华做了20道数学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1分。
小华得了76分,他做对了( )题,做错了( )题。
二、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7个头;从下面数,有20只脚。
鸡和兔各有只?1.列表法解答:通过列表可知,鸡有( )只,兔有( )只。
2.假设法解答:三、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鸡兔同笼,头有20个,脚有56只,那么兔有( )只。
A.12 B.13 C.8 D.72.青蛙和鸭子在同一条河中,头有13个,脚有36只,那么有( )只青蛙。
A.5 B.8 C.10 D.33.一只小松鼠采松果,晴天每天可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如果一连几天共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晴天( )天,雨天( )天。
A.8 B.6 C.4 D.2四、解决问题。
1.实验小学四(2)班44名学生去划船,一共乘坐10条船且都坐满,其中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
大船、小船各有几条?2.刘老师买了3元和5元的两种笔记本共20个,用来奖励进步较大的同学,共用去78元。
这两种笔记本各买了多少个?3.在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中,四(1)班42名学生共收集了210条建议。
男生平均每人收集4条建议,女生平均每人收集6条建议。
四(1)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呢?4.李大伯家有9个凳子,其中有3条腿的,也有4条腿的,凳子腿的总数是32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重叠问题练习题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重叠问题练习题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重叠问题练习题1、小朋友排队做操,小明从前数起排在第4个,从后数起排在第7个。
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2、学校组织看文艺演出,冬冬的座位从左数起是第12个,从右数起是第21个。
这一行座位有多少个?3、同学们排队去参观展览,无论从前数还是从后起起,李华都排在第8个。
这一排共有多少个同学?4、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
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从右数起都是第4个。
跳舞的共有多少人?5、为庆祝“六一”,同学们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鲜花队,小华的位置从左数第2个,从右数第4个;从前数第3个,从后数第5个。
鲜花队共多少人?6、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入场参加校运动会,梅梅的位置从前数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5个;从左数、从右数都是第3个。
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7、把两段一样长的纸条粘合在一起,形成一段更长的纸条。
这段更长的纸条长30厘米,中间重叠部分是6厘米,原来两段纸条各长多少厘米?8、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在一起,钉成一块长35厘米的木板。
中间重合部分长11厘米,这两块木板各长多少厘米?9、两根木棍放在一起(如图),从头到尾共长66厘米,其中一根木棍长48厘米,中间重叠部分长12厘米。
另一根木棍长多少厘米?10、三(1)班有学生55人,每人至少参加赛跑和跳绳比赛中的一种。
已知参加赛跑的有36人,参加跳绳的有38人。
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几人?11、两块木板各长75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长130厘米的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多少厘米?12、三(5)班有42名同学,会下象棋的有21名同学,会下围棋的有17名,两种棋都不会的有10名。
两种棋都会下的有多少名?13、三(4)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7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42人,两种作业都完成的有31人,每人至少完成一种作业。
三(4)班共有学生多少人?14、两块木板各长90厘米,像下图这样钉成一块木板,中间重合部分是15厘米,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总长多少厘米?15、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种。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03~104页的内容及相关习题。
2.“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趣题。
本单元借助《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介绍,激发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兴趣。
在分析解答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最普遍的想法——猜测。
例1是在古代趣题的基础上呈现的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
在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呈现了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
3.“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对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提出了挑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化繁为简是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备已学知识1.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2.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假设法”“猜测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备重点难点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备知识讲解知识点“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问题导入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教材104页例1)过程讲解1.明确题的类型题中所出示的问题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
2.“鸡兔同笼”问题简介“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趣味名题,出自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下卷,因其计算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的只数而得名。
3.读题,理解题意已知鸡和兔的头数和脚数,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4.探究解题方法(1)列表猜测法。
先猜测鸡和兔各有几只,再验证脚的只数是否对应,经过不断猜测、尝试,最终找到答案。
第九单元推理找规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数学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推理与证明”领域中的“找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出一些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找出一些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一些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找出更多的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找规律的方法和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第九单元推理找规律2. 目录:(1)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3)教学难点(4)教具学具准备(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作业设计(8)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
2.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使学生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难点能否突破,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