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R7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7.20 KB
- 文档页数:2
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Ki67、MVD、P7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肾细胞癌起源于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是肾脏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目前肾癌的检查方法较多,但CT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肾癌检查方法。
本研究将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与肿瘤组织的MVD、Ki67、P73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求更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并为其术前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5岁。
30例中18例为体检中偶然发现,5例腰痛,4例出现肉眼血尿。
1.2 设备及扫描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64排螺旋CT行双肾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使用高压注射器由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300mg I/ml)60~80ML不等,流速为3~5ml/s,螺距1.2,层厚8mm,扫描过程在病人平静呼吸下屏气后进行。
1.3 病理染色收集蜡块标本进行切片、烤片,随后行HE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
1.4 影像学观察指标由两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放射诊断专家,采取双盲法对所收集肾癌病例的囊变及坏死、大小、出血、强化程度等CT 征象进行分析,记录分析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处理,实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资料为等级资料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P0.05为具有统计学的差异性。
2 结果2.1 CT表现 30例肾透明细胞癌26例出现囊变坏死,出血3例,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边界不清楚24例,27例皮质期强化值40Hu,17例肿块直径5cm。
2 . 2 病理、免疫组化结果 HE染色,癌细胞排列呈腺泡样,胞浆透明,核小深染。
10例肾透明细胞癌Ki67(+),14例(++),4例(+++);MVD表达均数为56.328.65;P73表达(-)为4例,(+)4例,(++)16例,(+++)2例。
肾透明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作者:蔡雅丽黄永础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20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肾透明细胞癌20例,6例病灶直径<3cm,14例病灶直径≥3cm。
7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8例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
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
20例病灶MRI检查均有异常表现,与CT表现大致相符,能更加清晰显示出血、囊变及假包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结论 CT对于肾透明癌的发现率较高,MRI则能更好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假包膜,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73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a)-0181-02肾细胞癌又称肾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5%,男性为女性的3倍;肾癌亚型中大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约占肾癌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肿瘤生于肾实质内,恶性程度高,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浸润、压迫、破坏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肿瘤血行转移早,临床预后往往不佳。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肿块就诊。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标准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标准主要采用Fuhrman分级系统,该系统将肾透明细胞癌分为四个等级,具体如下:
1. Fuhrman分级I级:肿瘤细胞的形态正常,细胞核小而形态规整,核分裂少,细胞排列有序。
2. Fuhrman分级II级:肿瘤细胞的形态较正常细胞略有不规则,细胞核大于正常细胞,核分裂活跃度增加。
3. Fuhrman分级III级:肿瘤细胞的形态进一步变异,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核分裂更加明显,细胞排列紊乱。
4. Fuhrman分级IV级:肿瘤细胞的形态高度异型性,细胞核巨大,核分裂活跃,细胞排列混乱。
除了Fuhrman分级系统外,肾透明细胞癌的分级还可以根据肿瘤大小、核/浆比例、有丝分裂指数以及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等因素进行评估。
这些分级标准有助于医生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的生存期。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有肾透明细胞癌方面的疑问,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咨询和诊断。
1。
[泌尿影像]“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临床资料男,65岁。
发现右肾占位1个月。
尿检:RBC 5〜6个。
图1A图1B图1C图1D影像学报告描述轴位肾增强CT皮质期(图1A),右肾下极见一直径约45mm类圆形肿块(星),明显不均匀强化,内伴低密度坏死区(箭头),边缘局部不规则,可见小结节状突出(箭),提示病变侵犯肾包膜及肾周间隙。
增强CT髓质期(图1B),病变呈相对稍低密度(星),坏死区仍显示低密度(箭头)。
皮质期冠状位MPR(图1C),肿瘤上部与肾实质分界清晰,可见假包膜(箭)。
CTA(图1D),病变(星)由肾动脉分支供血(箭),邻近见异常纡曲肿瘤血管(箭头)。
影像学诊断与最后诊断影像学诊断:右肾癌。
最后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原发肾细胞肾癌来源于肾小管上皮,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泌尿系统中仅次于膀胱癌,列第二位,其中透明细胞癌占65%〜80%,是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多40岁以上,中位年龄为65岁,男:女为2 : 1〜3 : 1。
透析患者原位肾发生肾细胞癌的比例明显增高(图2,星)。
肾癌多发者少于5%(图3,箭),家族性肾癌多灶的比例高,如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36%〜45%合并肾癌),特征为年轻化、多中心、双侧性。
临床表现主要为肉眼或镜下血尿,其他包括腰痛、腰腹部肿块、高血压、发热、锁骨上淋巴结增大等。
透明细胞癌比其他类型肾细胞肾癌的预后差。
图2图3影像学要点:影像学检查是肾细胞癌诊断的直接依据,可明确诊断并对肿瘤分期。
①CT和MRI表现为肾肿块,病灶较小时密度和信号多比较均匀,如果出现液化、坏死或出血则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出血的密度或信号与其期龄有关。
透明细胞癌细胞质内存在脂质,MRI 反相位可出现信号降低,发生率约为60%。
②肾癌一般有明显强化,CT值上升多超过20HU,皮质期强化明显,髓质期强化程度减低,呈相对低密度或低信号。
肾细胞癌又称肾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5%,男性为女性的3倍;肾癌亚型中大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约占肾癌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肿瘤生于肾实质内,恶性程度高,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浸润、压迫、破坏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肿瘤血行转移早,临床预后往往不佳。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肿块就诊。
20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GE公司8排螺旋CT机扫描。
患者常规禁食8h,检查前30min内口服温开水600~800mL,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射造影剂碘海醇80mL(300mg/mL),注射速度2.5mL/ s。
扫描范围为横隔至髂前上棘,层厚10mm,间隔10mm,螺距为0.75。
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气。
CT平扫完成后注射对比剂,分别进行皮质期(扫描延迟时间为20~30s)和实质期(扫描延迟时间为80~90s)增强扫描。
M RI检查采用GE公司1.5T MR I扫描机,腹部体线圈。
患者取仰卧位,平扫包括F S P G R T1W 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冠状位及同反相位、FR FS E T2W I脂肪抑制序列横轴位和FI EST A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
动态增强采用对比剂G d-D T P A,10~20m L 经肘静脉团注(2m L/s),采用3D/L A V A原始+重建横轴位及F S PG R T1W I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开始后20~30S、40~50S、100~120S,扫描层厚为5mm,间隔1.5m m。
肾透明细胞癌MDCT表现与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透明细胞癌病例术前MDCT表现特点,结合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6例患者CT平扫均发现肾脏占位,肿瘤最大径可达12 cm,形态多样并突向肾外。
平扫示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可见不同程度钙化。
增强皮质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CT值为+50~+170 Hu,增强幅度达+120 Hu。
假包膜征象5例。
病理镜下细胞实性排列11例,囊性排列5例;见小泡样结构15例,不规则钙化3例,厚簿不均假包膜5例;16例病例中均示包浆内富含脂肪,显示出血2例。
结论CRCC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点,MDCT 对CRCC的术前诊断在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标签:肾透明细胞癌;螺旋CT;动态增强;病理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是肾癌中最常见的肿瘤,约占70%[1]。
而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一种腺癌,是最为常见的腹膜后恶性肿瘤。
吴佩军等[2]报道,肾透明细胞癌的血供丰富,血行转移快,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不佳,术后5年生存率极低。
因此,了解CRCC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现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6例CRCC病例的MDCT表现特点结合术后病理组织学类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CRCC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54.0±9.6);病变位于右侧7例,左侧9例,均为单侧发病;临床症状以腰痛、血尿及腹部包块为主,其中腰痛并血尿4例,腰腹部不适并腹部包块2例,单纯腰腹部不适3例,无任何明显不适症状均为常规体检经超声发现肾脏占位7例。
1.2 检查方法1.2.1 CT检查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
肾脏透明细胞癌的部分 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肾脏透明细胞癌部分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20年8月确诊的64例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按照病理分级,I级和II级为低级别组,一共有50例,III级别和IV级为高级别组,一共14例,并对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患者的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CT值在排泄期、髓质期、皮质期以及平扫期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且P>0.05.同时高级别组患者的肿瘤长径要比低级别组的要大,其假包膜不完整、容易坏死,且静脉癌栓与肿瘤累及肾盂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低级别组,且差异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包膜最薄处、最厚处以及厚度差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且P>0.05.结论肾脏透明细胞癌部分CT征象和病理分级之间没有相关性,但是静脉癌栓、假包膜特征以及累及肾盂与病例分级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其可在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应用。
关键词:肾脏透明细胞癌;CT征象;病理分级;相关性在肾癌的病例类型中,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疾病,其预后效果不好。
肾透明细胞癌的症状并不显著,一般在早期没有什么症状体现,一些症状相对较为隐匿,一些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可能会伴有轻微的乏力或者发热症状。
在医学临床上,通常会将肾脏透明细胞癌进行分级,按照其恶性程度以及染色质模式与大小、核仁的形状、核大小来明确特定等级[1-2]。
在准确判定肾透明细胞癌病理核分级后,再选择临床治疗方案,这对于提升肾透明细胞癌的预后效果非常有利。
本文主要对肾脏透明细胞癌部分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20年8月确诊的64例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按照病理分级,I级和II级为低级别组,一共有50例,III级别和IV级为高级别组,一共14例。
“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肾透明细胞癌1【影像学诊断要点】①由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常伴发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影像学经常表现为不均质的病变。
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伴出血时可夹杂稍高密度。
②MRI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及稍低混杂信号;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回波像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③CT、MRI多期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及“快进快出”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图1)。
④肿瘤的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质期明显地不均匀强化,肿瘤的CT值经常较平扫时高出100Hu,甚至与正常的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仿;肾实质期肿瘤内的造影剂迅速排出,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
⑤体积非常小且位于肾脏皮质内的病灶,在皮髓质期很有可能因与正常肾脏皮质密度相仿而难以发现,而肾实质期则可清晰显示病变的轮廓。
⑥肾癌易侵及静脉并形成瘤栓,表现为患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粗,腔内可见软组织影,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可有强化(图2)。
MRI则表现为本应流空无信号的血管腔内出现软组织信号。
瘤栓长者可达右心房。
⑦转移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内转移灶的增强表现多数与原发肿瘤相似,亦表现为“快进快出”(图3,图4)。
2【相关临床】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肾细胞癌的70%~80%,起源于肾脏皮质,多以膨胀性生长为主。
多为单发;在散发病例中,多中心或双侧发生较少,少于5%。
图1肾脏透明细胞癌女,57岁,发现右肾肿物1个月A、B(CT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横断面):右肾下极见一边缘清晰圆形肿物,皮髓质期(A)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皮质,肾实质期(B)病变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脏实质,强化方式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C(CT增强扫描肾实质期矢状面重建图像):病变向肾脏轮廓外隆起,并与集合系统关系密切图2肾脏透明细胞癌,伴下腔静脉及肾静脉瘤栓男,56岁,左侧腰部不适半个月A~D(CT增强扫描冠状面重建图像):左肾上极见一圆形肿物,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外缘稍毛糙,肾门及肾周脂肪内可见多发条索,皮髓质期(A)病变呈较明显不均匀片状强化,左肾中下部肾实质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对侧,肾实质期(B)病变及肾脏实质强化程度均与皮髓质期相仿。
WDR72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WDR72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的表达,分析癌与正常组
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差异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TCGA和GEPIA数据,分析WDR72在ccRCC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临床意义。
结果:WDR72在ccRCC中表达量较正常肾组织低,其表达量与患者性别、分期、病理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
WDR72表达量与ccRCC患者总生存率有关。
结论:在ccRCC中表达量较正常肾组织低,这种表达差异与ccRCC部分恶性表型存
在明显相关性,且WDR72低表达患者总体生存期降低。
【关键词】ccRCC;数据挖掘;WD Repeat Domain 72;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1-0044-02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在全球所有肿瘤发病率中居于第16位,而病死率居第
17位[1]。
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80%[2]。
早期可依靠
手术治疗,而晚期靶向治疗非常重要,因此早期诊断指标及药物靶点研究具有临床意义。
WD重复结构域72(WD Repeat Domain72,WDR72)基因,编码一种有8个WD-40重复序
列的蛋白质。
在泌尿系疾病中,其与慢性肾病、膀胱癌[3]有关,但与肾癌的关系尚无报道。
本文拟通过数据库数据分析探索WDR72与ccRCC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GEPIA数据库平台对TCGA中ccRCC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探索WDR72在ccRCC的表达水平及表达差异对预后的影响。
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全部ccRCC患者WDR72表达量及一
般资料的原始数据并进行统计整理,对患者表达量差异与临床指标关系进行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
使用R 3.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GEPIA分析结果中523例ccRCC及100例肾组织,结果提示WDR72在ccRCC中表达
量更低 (P=0.000)。
2.2 TCGA中537例样本数据,以WDR72表达中位数为界值分高低表达组,将资料对比,WDR72表达低的患者偏向男性、肿瘤晚期、分化程度低、浸润深、易合并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相关,P<0.05。
见表。
表 WDR72表达量与ccRCC临床关系
2.3 通过GEPIA平台进行生存分析,高低表达组均为258例样本,WDR72高表达的ccRCC患者较低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更佳(LogrankP=2.3×10-13)。
3.讨论
WDR72与糖尿病、牙釉质发生、神经认知[4]、肾结石、慢性肾病、肾性酸中毒相关[5]。
肿瘤疾病中,WRD72与食管癌[6]、膀胱癌相关。
但在肾癌中,WDR72的表达及意义未见研
究报道。
本结果表明,WDR72在ccRCC中的表达较正常肾组织中更低,而低表达与男性、低
分化、更晚期、合并淋巴及远处转移等恶性表型相关。
生存分析提示,WDR72低表达的ccRCC患者OS更差。
综上WDR72在ccRCC中表达量低,这种低表达与多种恶性表型有关,
且使患者OS下降,我们有理由推测WDR72在ccRCC中是一种抑癌基因,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证实。
我们需要进一步WDR72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分子机制,以期发现一种敏感度更高的早期
诊断标志或是治疗靶点,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 Siegel Rebecca L,Miller Kimberly D,Jemal Ahmedin.Cancer statistics,2019[J].CA Cancer J Clin,2019,69:7-34.
[2]王涛,郭启振.基于数据挖掘分析VHL,PBRM1,TTN,SETD2,BAP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
及预后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27(20):3663-3666.
[3] Mares J,Szakacsova M,Soukup V,et al.Prediction of recurrence in low and intermediate risk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cDNA microarray results [J].Neoplasma,2013(60):295-301.
[4] LeBlanc Marissa,Kulle Bettina,Sundet Kjetil,et al.Genome-wide study identifies PTPRO and WDR72 and FOXQ1-SUMO1P1 interaction associated with neurocognitive function[J].J Psychiatr Res,2012(46):271-8.
[5] Rungroj N,Nettuwakul C,Sawasdee N,et al.Distal renal tubular acidosis caused by tryptophan-aspartate repeat domain 72 (WDR72) mutations[J].Clin.Genet.,2018(94):409-418.
[6] Warnecke-Eberz Ute,Metzger Ralf,H?lscher Arnulf H,et al.Diagnostic marker signature for esophageal cancer from transcriptome analysis[J].Tumour Biol,2016(37):6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