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4古诗二首(暮江吟秋夕)
- 格式:docx
- 大小:13.13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第九课《古诗二首》1.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
他写这首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他仕途的失意。
2.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苏轼游览了庐山,游兴正浓,忽然读到一首写庐山的诗,诗中说庐山横看像山岭,侧看像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看了,哈哈大笑起来说:“诗人也真是的,为什么要说身在山中呢?尽管人在山中,就不能远近高低地看个够吗?”说着说着,苏轼陷入了沉思。
过了很久,突然拍着后脑勺说:“是了,是了。
”吟成了《题西林壁》。
3. 解释题目中的词语:暮:傍晚。
江:长江。
吟:吟诵。
瑟: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瑟弹奏悲凉的曲子。
4. 《暮江吟》写了深秋的暮色。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水,是诗人抓住这美妙的时刻,忍不住吟诵的。
那江水之中有夕阳的影子,水波荡漾,波光闪动,残阳在水中的倒影一半儿红色,一半儿绿色,这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一句用“铺”字很妙,这个“铺”字说明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了,几乎贴着地面照过来。
天气又晴朗又暖和,一切景物都笼罩在柔和的夕阳光影之中,活像一匹红绿相间的锦缎。
“瑟瑟”是碧绿色。
由此可知前两句写的是暮江在夕阳下的自然景色。
这两句的中心字眼是“铺”和“瑟”。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一道月牙露出来,像一条斜弯形的银弓。
又一道月牙升起来,先是一撇,像风中的玉簪横斜;再一捺,仿佛给天空挂上了一眉新月。
新月形如弯弓,恰似被白居易误写成“玉弓”。
同是月亮,晚上的月牙和白天的圆月大不相同:月牙把它的光周期短的光(青光)全射出来,所以它像银色的弓把斜挂在西天;而圆月是把它的光周期较长的黄光反射出来,所以我们在夜晚看到它像个金盘悬挂在空中。
现在正是深秋季节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所以西湖上没有一丝波浪,只有那月牙形的晶莹露水滴露在湖面上闪闪发光。
课文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这首七言绝句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写,展现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残阳:夕阳,即将西沉的红日。
铺:铺展,形容“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情景,“铺”字很形象,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瑟瑟:在诗中形容江水的碧绿。
“瑟瑟”本意形容轻微的声音或微微颤抖,而在诗中,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夕阳斜射下,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因此也可直接解释为碧绿。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把精巧的弯弓。
可怜:可爱。
似:好像。
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古诗(暮江吟秋夕)》教学设计小学语文A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暮江吟秋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暮江吟》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示的意境。
5.练读,将自身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习背诵。
四、作业: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誊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四年级古诗暮江吟知识点小朋友们,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首非常优美的古诗——《暮江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吧。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内容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暮江吟”。
“暮”就是傍晚的意思,“江”指的是江水,“吟”呢,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所以,从题目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傍晚时分江边的景色。
诗的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夕阳西下的画面。
“残阳”指的是快要落山的太阳。
那“铺”字用得可太妙啦,它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在江面上平铺开来的样子,就好像是给江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呢?这是因为江水被残阳照射的部分呈现出红色,而没有被照射到的部分则是青绿色,也就是“瑟瑟”的颜色。
这种对比,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想象出了江面色彩斑斓的样子?接下来,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把时间推移到了夜晚。
“可怜”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可怜哦,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那露珠就像珍珠一样圆润晶莹,天上的月亮像一把弯弯的弓。
这两句通过对露珠和月亮的描写,展现出了秋夜的宁静和美丽。
再来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比作真珠,把月亮比作弓,让我们更加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景物的特点。
而且,前两句写夕阳下的江面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夜晚的露珠和月亮则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
那么,学习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背诵和理解古诗,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在考试中,关于这首诗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比如,让你解释某些字词的意思,像“可怜”“瑟瑟”;或者让你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还可能会问你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暮江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暮江吟》知识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文主题:《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注释]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真珠:珍珠。
鉴赏:1、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傍晚所见到的红日西沉的江景: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
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
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之元日课堂笔记①主要内容:《元日》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
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及组词《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一、课题
暮江吟
二、概述
暮江吟是一首古代古典诗歌,诗人记录了自己在暮江吟歌的深刻体验和思想感受,语言优美抒情,充满诗情画意,表达出对清幽乡野的一份深情怀恋之情。
三、课文
暮江吟
唐·郭璞
暮江吟清秋夜,水深波翻月明岸。
凄凉芳草何处觅?归来少年复何省。
四、分析
(一)意象分析
1.暮江吟:暮江,晚上江的景象;吟,唱歌;故此描写晚上江边唱歌的情景;
2.清秋夜:清,晴;秋,秋季,清秋,晴朗的秋夜;
3.水深波翻:水深,江水深深;波翻,浪涛激荡;
4.月明岸:月明,月亮明亮照耀;岸,江岸,江边;
(二)主题分析
诗人在暮江边,听着萧瑟清秋的夜晚,看着水深波翻,月明岸边,唱歌抒情,怀念起过去曾来此山水之间的当年少年时光,无限怀恋,又有凄凉感染全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往事的怀恋之情。
五、学习重点
1、增强审美感受,学会欣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2、学会体会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3、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文学美感,体会优美的文学情怀。
六、学习反思。
4古诗二首(暮江吟秋夕)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3.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风格不同的乐曲,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意境联想诗歌。
2.指名回答,相机背诵有关的古诗。
3.导入、板题。
4.读题,认“暮”字,学写“暮”“吟”两个字。
5.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境。
1.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交流汇报,相机找出相关的诗句并诵读。
3.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相机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妙处。
)
4.画一画诗歌(选前两句或后两句)表现的意境。
5.练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7.赛读、评议。
8.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用毛笔写一写。
3.读读背背与夜晚有关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暮江吟》。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三、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
四年级语文教案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四、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
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