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 格式:doc
- 大小:184.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古诗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关于离别的唐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题西林壁》 - 诗题:《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完整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 诗题:《游山西村》 - 作者:陆游(宋) - 完整诗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 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 作者:王维(唐) - 完整诗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故人庄》 - 诗题:《过故人庄》 - 作者:孟浩然(唐) - 完整诗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独坐敬亭山》 - 诗题:《独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唐) - 完整诗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 诗题:《望洞庭》 - 作者:刘禹锡(唐) - 完整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 诗题:《忆江南》 - 作者:白居易(唐) - 完整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诗题:《乡村四月》 - 作者:翁卷(宋) - 完整诗文: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 诗题:《四时田园杂兴》 - 作者:范成大(宋) - 完整诗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注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乡偶书(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救勒歌北朝民歌救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治活。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年级课外必背的十首送别诗四年级送别古诗有哪些古人交通不便,因此一旦与人分别,很难再会,所以离别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时刻。
为了显示这一时刻的重要性,他们会设宴饯行,举酒相祝,此时,写诗相赠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送别诗。
今天小楼就跟大家分享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送别诗,和大家一起品读古人的离愁别绪。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才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一首另类经典,它却一改送别诗黯然忧伤的情调,变得豪迈激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2、千古送别第一诗——王维《渭城曲》王维的《渭城曲》(又作《送元二使安西》),被宋代刘辰翁评为古今第一,还被后人改成歌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古。
王维的这首《渭城曲》,一改送别诗的灰暗色调,意境变得明丽清新,诗中所写不再是离别的伤感凄凉,而是对友人浓浓的深情和美好的祝愿。
3、王维《山中送别》离别什么时候最伤感,不是送别的时候,而好友已经离去,一个人回到家里,关上门,此时黄昏降临,内心的孤寂袭来,这才是最伤感的时候。
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正是抓住这样一个时刻,抒写他内心的离别之情。
结句”春?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朋友刚离去,便问“归不归”,可见诗人内心难以抑制的离愁。
4、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写这首《芙蓉楼送辛渐》时,是一个被贬的官员,时时遭受谗言的攻击,因此诗中的重点并不是离愁别绪,而回应友人对自己的关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并不是对友人洗刷谗言的辩白,而是告诉友人,自己有冰清玉洁的精神,无惧他人之谗言,此情此景,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5、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别孟浩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这绝对是文学史上最经典的送别场景。
像李白孟浩然这样的风流名士,离别之时自然不可能“儿女共沾巾”,因此,诗中的离别之情是克制的,你能感受到浓浓的深情,但却没有深切刻骨的悲伤。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第五课古诗两首1苏轼,远近高低各不同。
,。
2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疑无路,。
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李白故人西辞,。
,唯见长际流。
2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下册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
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
,春来江水绿如蓝。
?宋绿遍山原白满川,声里雨如烟。
闲人少,才了又插田。
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唐西塞山前,肥。
,绿,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年级上册:一水间,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册 [](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下册: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卧月明。
宋·一叶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宋·茅檐低小,溪上。
醉里,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
《》唐·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上册(节选),。
今我来思,。
唐·杜甫,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
宋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一点影下。
青山绿水,红叶黄花。
唐大漠沙如雪,。
何当,快走踏清秋。
下册原文煮豆持作羹(g e n g),漉菽以为汁。
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诗词解析人教版新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别诗两首诗词解析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1.课文重点词:生字:鹤(hè) 孟(mèng) 陵(líng) 辞(cí) 唯(wéi)写7个:孟、浩、陵、辞、唯、舍、君多音字:舍:shě舍弃舍得;shè宿舍校舍。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空:kōnɡ空气;真空;kònɡ空地;空隙近义词:辞-别反义词:朝-夕2、诗句意思(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烟花三月”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3.中心思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4.原文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月下扬州。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
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
(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
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
(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
(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
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
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
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
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
《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预设:送别的内容、时间相似,送别的地点不同,分别在江边、客栈,送别时关注的景物不同(柳谐“留”的音),离人要去的目的地不同,一个是黄沙漫漫、寂寥荒僻的塞外,一个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的江南(此处出示课件中的图片),情感也就有了不同,一个因去扬州,有更多的祝福,一个去因友人去塞外,而有更多的担心和牵挂。
想象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和安西这送别的酒喝了几轮?从哪里看出来的?想象一下:他们是怎样喝的?会说些什么?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写下这首诗,过了六年之后,他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竟成为了他与元二这位朋友的永别,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试想,当元二听到王维去世的消息时,身在远方的他一定会记得渭城话别的那个早晨,那青青的柳舍旁,王维曾为他写下一首送别的绝唱,读:~~~~~~~
四、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两首送别的诗《山中送别》《别董大》,
请大家自由读读,想想,悟悟诗中的景所传达出的情。
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搜集、诵读,感受诗人凝练的文字背后那份浓浓的情谊,想想诗人们送别的方式和心绪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