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3
专题7.3 地貌与经济建设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经济建设的影响。
2.学会运用地貌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的实例分析,懂得经济建设必须符合地貌特征,遵循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积极教学法五、教学思路:六、教学过程:(复习)小游戏:复习地形部位。
(引入)图片: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楼房倒塌事件,其中与地貌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貌对经济的影响。
一、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最为落后?(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分析:中国2010人均购买力评价。
根据图表分析图中人均购买力最低的四个地区是甘肃、西藏、云南和贵州。
其中三个是西南地区的。
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落后的地区?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某些地区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地貌的角度分析:1、海拔高度;2、地表起伏状况;3、地貌物质组成。
1、海拔高度。
例如:海拔较高的高原——高寒农业和高原牧业(青藏高原)2、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坡度越大,受侵蚀越大。
①坡度3~7°——等高种植。
②坡度超过7°——修筑梯田。
③超过25°——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业或留作自然保护地。
3、地貌物质组成。
(1)流水地貌——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有利于农业生产。
(2)黄土地貌——土质疏松,富含矿物,但水土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3)喀斯特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
由上可以判断出西南地区最为贫穷,从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看主要是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大(地势崎岖),可修筑梯田,地貌物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
二、为什么北京可以有五环、六环公路?(地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为北京地处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向四周或棋盘式扩展。
地理地貌的课程设计一、引言地理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演变和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的总称。
了解地理地貌不仅能增加对地球的认知,还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个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3. 掌握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如侵蚀、堆积、风化等。
4. 培养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分布和影响。
(3)地貌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包括侵蚀、堆积、风化等。
(4)地图阅读和地形判断的方法。
(5)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地理地貌的知识,并辅以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理解。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类型的地貌现象,加深对地貌的认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4)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评估方式:(1)考察:组织书面测试,检验学生对地理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地观察报告: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后完成观察报告,探讨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3)小组讨论记录: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反馈方式:(1)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2)集体讨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和总结学习经验。
(3)评价报告:向学生提供评价报告,指出其优点和改进之处,帮助其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五、课程设计进度安排本课程设计共有10个课时,按以下进度安排实施:1. 第1-2课时:介绍地理地貌的定义和重要性。
地理地形地貌教学设计一、引言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地理地形地貌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形地貌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的地形地貌类型;3. 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球模型进行地形地貌的观察和分析;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地考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地形地貌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地形地貌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包括构造运动、风化侵蚀、水体侵蚀等因素对地面的影响。
(2)常见的地形地貌类型:以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等为例,向学生介绍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和分布情况。
(3)地图和地球模型的运用:通过分发实际地图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进行地形地貌的观察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地形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2.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图像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究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他们在小组中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地形地貌的观察和分析任务。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或平原地带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地形地貌的真实情况。
四、教学过程安排1. 阶段一:导入(约10分钟)通过观看地貌图像或短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特殊地貌,引发他们对地形地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阶段二:知识讲解与学习(约30分钟)(1)讲解地形地貌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构造运动和风化侵蚀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地形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河流、湖泊等,并通过图示讲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
《地貌与经济建设》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1、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2、认识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方面。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在特定地貌条件下进行合理的经济建设规划。
4、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所学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常见的地貌形成过程,如河流侵蚀与堆积、风力侵蚀与堆积、冰川作用等。
(二)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地区的地貌资料和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分析地貌是如何影响该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经济活动的。
例如,以我国的四川盆地为例,分析其地形封闭、气候湿润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如种植作物类型、产量)和工业布局(如能源工业、制造业)的影响。
再如,以沿海平原地区为例,探讨其平坦开阔的地形对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如港口建设)以及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2、给出一些因不合理利用地貌而导致经济发展受阻或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问题。
比如,某些山区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措施。
(三)实地考察1、要求学生选择所在地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如附近的山丘、河流沿岸等),观察地貌特征,并记录周边的经济活动(如农田、工厂、道路等)。
2、让学生分析所考察地貌对当地经济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方案设计1、假设学生是一个地区的规划师,给定一个特定的地貌条件(如山地、沙漠边缘等),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合理的经济建设方案,包括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方面。
2、学生需要在方案中说明如何充分利用地貌优势,规避不利因素,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专题7地貌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貌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地貌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及作用过程。
2. 学生能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如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地貌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貌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地球地貌景观的欣赏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对我国地貌多样性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地貌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貌现象,增强地理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貌学基本概念:地貌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因素。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貌学概述2. 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及作用过程:- 内动力因素: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 外动力因素:水流、风力、冰川、生物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3.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及分布:- 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林等。
- 河流地貌:河谷、河曲、三角洲等。
- 冰川地貌:冰斗、U谷、冰碛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貌类型的多样性4. 我国主要地貌类型分布及特点:-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我国地貌类型及分布5. 地貌观察与分析方法:- 实地考察、地图分析、遥感图像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大纲进行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地貌与经济建设》说课稿通过青藏铁路的建设图片引入正课:青藏铁路的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高寒、缺氧、多冻土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一、地貌与农业:影响因素:湿润:种植业低纬度低海拔干旱:畜牧业1.海拔高度山地:林业高海拔高原:高寒作物和高原畜牧业2.地表起伏和地形坡度和坡向流水地貌:冲积土黄土地貌:黄土3.地貌的物质组成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火山土看我国商品粮分布图二、地貌与工程建设1.海拔高度的影响:青藏铁路2.地质基础的影响:三峡大坝的选址为什么在南津关,美人沱和三斗坪中选择了三斗坪为三峡大坝的坝址?分析资料:地质基础影响地铁施工2003年7月1日9时左右,上海中山南路847号上海市音像制品批发交易市场5层楼房发生倾斜,主楼裙房倒塌。
这是正在施工中的地铁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大量流沙涌入,引起地面大幅沉降所致。
3.地表起伏的影响: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的宝成铁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通过图片说明:伟大的成昆铁路4.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看洋山深水港图片属于海蚀地貌,港阔水深,现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集装箱港三、地貌与城市建设1.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39个特大城市中的27个在东部平原地区2.地貌制约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格局看兰州,北京和拉萨的市区分布图分析:**河谷和山地的制约使兰州城市沿黄河东西狭长方向延伸***拉萨↑和北京→在高原和平原上,城市街区为棋盘状****受山地地貌的制约,山城重庆呈现立体发展的态势练习:因地貌和气候很多大城市有雅名,除山城重庆以外,还有泉城;江城;日光城和冰城等四、地貌与旅游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的展示说明地貌可以直接育景或间接育景。
最后小结: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哪些对环境和生活起到了积极影响?哪些产生了不良后果?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积极影响负面影响课堂教学设计:《地貌与经济建设》●知识目标:知道地貌与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地貌对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的影响●情感目标: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中国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 培养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对我国的地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地形有什么了解?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
2. 讲解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 讲解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地形图,分析地形特点及地形区的分布。
2. 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地形分布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山脉。
2. 总结我国地形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案标题:高中地理地貌讲解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
4. 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貌的概念和分类。
2.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难点:1. 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
2. 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和教具。
2. 幻灯片或投影仪。
3. 地图和图片。
4. 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貌特征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1. 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
2. 讲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风蚀、水蚀、冰蚀、重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3. 利用地图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例子,并解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示范演示:1. 准备一些模型或实物,如风蚀地貌的沙丘、河流冲积平原等,用于示范和讲解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2. 通过观察和描述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帮助他们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地貌特征。
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图片和其他资源,收集有关该地貌特征的信息,并制作展示文稿。
3. 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出问题以促进讨论和学习。
巩固练习:1. 提供一些地貌特征的图片,要求学生识别并描述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2.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他们回答关于地貌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拓展应用:1. 给学生布置一个地貌考察任务,要求他们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并记录不同类型地貌特征的实例。
2. 学生可以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照片,并撰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份展示文稿,介绍他们的考察结果和观察心得。
《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貌与经济建设》是高中地理上册专题7“地貌”中的重要内容,地貌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广。
本课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洋泾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大城市,学生对地貌、对应用地貌知识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亲身体会不足。
教学目标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貌对农业,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小组的讨论,提高选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进一步理解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树立与环境相协调、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貌对农业、工程建设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基于学生在完成主要地貌类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学习之后进行,以案例呈现、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学习用地貌论知识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合作探究
活动主题一:地貌与农业生产
(一)实例分析:《墨西哥奥里萨巴山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积温:指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指标温度期间的累积总和。
最为常用的是》100C 积温,即一年中日平均气温》100C期间所有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1、在《墨西哥奥里萨巴山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图上读出香蕉、甘蔗、苹果、小
麦在图中分布的大致高度。
2、为什么图中各农作物的分布高度不同?
(二)练习: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处将布局粮食种植
业、果树栽培业和蔬菜、畜禽业,
请你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
原则,选择最合适的地点,并说
明理由。
(三)拓展延伸: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活动主题二:地貌与道路工程建设
(一)实例分析:《丘陵山区的道路建设》
山区道路建设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
如果像平原地区那样,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实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这将会增加工程量和工程难度,严重破坏山体,从而导致山体的不稳定性,引发地貌灾害。
但道路选线也不能完全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会使道路过分曲折和起伏,使线路不顺,运营困难。
因此,在丘陵山区进行道路建设,首先要了解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的主要特征,利用地形图及航空照片熟悉沟谷、农田水利、居民点等的分布状况,并作详细的实地勘查,合理设计,使线路尽可能在顺直而工程量又最小、外界干扰较少的地段通过。
1、在道路建设方面,山区与平原地区的造价和施工难度的大小有何区别?
2、山区道路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灾害是什么?导致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哪
些?
(二)拓展延伸:造成舟曲泥石流重大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在旅游途中遇到泥石流,如何逃生?
(三)练习: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
建一条公路,是经过A处还
是B处施工比较容易,为什
么?
2、如果要修建坝体高度为
10米的水库,根据等高线,
选择何处筑坝比较合适?请
在图上用“#”标出位置。
活动主题三:地貌与城市发展
(一)实例分析:《我国城市的特征》
我国早期城市主要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早期城市大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两岸低地和冲积平原地带,这里的坡度约在1/5000~1/10000范围之内。
此外,地形位置条件还会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等,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某些特定的形式。
如:十堰市城市规划、保定市城市规划图。
1、早期城市大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两岸低地和冲积平原地带的原因是什么?
2、兰州与北京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二)拓展延伸:在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汶川县遭遇毁灭性灾难,震后关于汶川县城是异地重建还是就地重建,请发表下你的看法。
(三)练习:读“我国东部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
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
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其中一
个村落,形成一个城镇。
请选
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说明
理由。
三、成果分享
展示、交流部分小组学习结果,教师加以评价,并对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指正。
四、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