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2.52 KB
- 文档页数:2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地理学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其发展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课题。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学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为城市的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指导。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的初期,自然地理学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城市通常会选择在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河谷地带建设,以减少建设成本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沿海地区,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到海洋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海潮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
此外,地质条件也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不稳定的地质构造可能会导致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在选址时要避开这些区域,保障城市的安全。
人文地理学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人口分布、民族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情况,从而合理规划居住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
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在城市中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文化特色的塑造。
比如,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需要规划专门的民族文化街区,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会结构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城市中不同阶层的需求和利益,为制定公平合理的城市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地理学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城市的产业布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分析,可以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并根据产业的特点和关联度,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通常需要靠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获取人才和技术支持;制造业则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原材料供应等因素。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广义理解的区域规划是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所进行的总体部署,而狭义区域规划则仅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规划。
区域规划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统一体,它属于比自然生态系统更近一级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属于综合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1 以全面分析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确定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向;2 调整和改善工业布局;3 合理利用土地;4 预测人口增长;5 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布局和分工;6 协调重大基础设施与居民点和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布局;7 保护和美化环境等。
从事区域规划与设调不仅是整个地理学的任务而且在完成局部的规划与设计任务时,还必须吸收许多其它学科的专家参加。
所以自然地理学家是区域规划与设计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它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及综合评价的研究,是区域规划中设计经济结构,制定区域最佳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方案的科学基础。
拟定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重要的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去设计生产力布局与结构即以自然结构为基础去拟定区域经济的长期性的生产力结构与布局蓝图。
在这方面综合自然地理学对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区、分类的研究将成为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科学基础。
为了使自然环境与资源结构的研究能直接应用于区域规划,还必须对整个区域及区域内的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开展综合评价,并根据各个自然综合体及其资源系统的整体优势来确定它们的应用功能。
只有这样,区域规划上作者才有可能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正确地拟定长远的生产力结构与布局蓝图,制定地域最佳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方务即进行最优化的经济设计。
所以,综合自然地班学所进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也是区域经济设计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第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关于自然综合体综合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是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与建设的科学依据。
南京师范大学《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题集及答案师姐高分重点考研题库一、什么是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
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
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特点(一)全球性由于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因此许多自然现象和过程都不受国界的限制。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也已经走向全球化,著名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气候灾害影响遍及全球3/4范围,就是一个实例。
自然地理学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采用全球范围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研究范围,已经能从隧道扫描显微镜和离子探针的原子尺度到全球地震台网的和轨道卫星所提供的数据得出的全球图像。
从地表的地学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飞机和卫星对地面的遥感监测,大陆和海洋的超深钻探,天然和人工地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探测等,为自然地理学的全球观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与此相适应,80年代起一系列大型国际地球科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推出,如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世界气候计划(WC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已形成了对地球的全球立体研究网络。
(二)多尺度性另一个特点是地球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
以往对不少地学问题争论不休,特别是环境预测问题上出现互相矛盾、脱离实际的情况,症结之一就是不在一个时空尺度下讨论问题所致。
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未来指向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中国地理学未来指向■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对科技产生十大需求:产业优化与升级的需求,农业发展的需求,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国际贸易压力的需求,城市化的需求,人口健康的需求,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需求,改善环境的需求,国家安全的需求。
这十大需求都与地理学有密切关系。
要以这些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作为“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技术的作用,为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地理学问题做出贡献。
地理学自身也要在满足国家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地理学在国家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转向重视科学发展观、实现“五统筹”(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对内与对外)的发展进程中,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优势,选好主攻方向,组织综合性研究项目,并不断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争取直接参与国家宏观决策的论证和制定,为满足上述十大国家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在若干主攻方向上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结合中国国情和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在某些领域集中攻关、突破,自立于国际地理科学之林,并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此,要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强调地理学的理论建设,深化地理学理论和方法。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地理特点,加强地理科学内部的联系,改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地理过程、环境演化、城市与区域发展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占领国际学术前沿阵地。
■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我国幅员辽阔、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多样,具有“地利”条件;我国人口多、历史久、典籍富、民族众、文化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深刻;我国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冲突尖锐,为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应用气候学、应用地貌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是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参与解决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而发展出来的应用性分支学科。
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应用气候学是利用气候学原理,解决人类有关问题的实用学科。
主要任务是,根据各专业部门对气候的特殊要求,在工程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使其最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最有效地防御气候灾害。
例如对台风灾害的及时预警可有效地减少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地
省市的经济损失,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充足的保证。
再有,资源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资源的地域分布、结构特征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学科,内容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这些资源的评价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资源地理学的深入研究对战略物资的需求,开展土地利用、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及企业选址和设计规模的需要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医学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医学和地理学相互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地球人文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人体健康提供合理的理论和措施。
对环境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特别是慢性疾病、心血管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收集研究生活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技术地区的人群生理和健康状态的资料;从多方面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建立医学地理学监测系统,为拟订有效的保健计划和防治设施以及新经济区的开发方面提供依据;环境污染所致健康和疾病的环境分析和评价等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提了相当宝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