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和经济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8.77 MB
- 文档页数:26
新疆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xx年xx月xx日contents •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新疆的自然资源利用•新疆的经济发展历程•新疆的经济发展前景•新疆的经济发展案例目录01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位于中国西北部,亚欧大陆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地理位置*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疆域地理位置与疆域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气温与降水*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寒冷干燥。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山脉、盆地和高原*地形复杂多样,山脉、盆地和高原占据了主体,天山山脉横贯全境。
沙漠和戈壁*的沙漠和戈壁分布广泛,占到全疆总面积的30%左右。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8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尤为丰富。
矿产资源*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同时也是中国的粮仓和棉花产区。
生物资源自然资源02新疆的自然资源利用1土地资源利用23*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丰富*的土地类型十分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适合发展多元化的农业和林业。
土地类型多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土地利用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03工业用水随着工业的发展,*的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工业用水效率有待提高。
水资源利用01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区域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02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重较高,农业用水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矿产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铜等,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能源结构调整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的煤炭和石油开采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变,风能和太阳能得到了大力发展。
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旅游产业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专题7 地貌》教学设计和衷高级中学冯静一.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
2.地位作用岩石与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
教材将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于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在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
在本专题(专题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绍了板块运动(专题5),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动力因素,又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和类型(专题6)。
为本专题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铺垫。
可见本专题在整个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专题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3.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3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主要的地貌类型”;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第三课时主要学习“地貌与经济建设”。
4.教学目标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练习册、学情。
(《上海市地理课程标准》对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要求级别是B,具体由教师根据学情把握。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地理环境对经济竞争优势的塑造引言: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地理因素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愈发激烈。
了解地理环境对经济竞争优势的塑造,有助于各国更好地发展自身经济,提升竞争力。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位置。
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例如,沿海城市由于接触海洋,便利的海运交通使得这些城市更容易形成贸易中心。
作为海上交通的枢纽,这些城市在海洋贸易、港口物流等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的不便,可能在这方面存在劣势,但同时内陆地区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可以发展农业和资源开采等产业。
二、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形地貌是指地表的地势和地貌特征。
不同的地形地貌对经济的影响有所不同。
例如,山地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在农业发展上面临诸多困难。
但是,山地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倾斜地势发展旅游业,因而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竞争优势。
河流的存在也为沿岸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沿江城市的特殊竞争优势。
三、气候的影响气候是地球上长期统计得来的天气状况。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
例如,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的热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
而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但这些地区却可能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发展木材加工和矿产开采等产业,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的地区,可以自给自足,发展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
例如,亚马逊河流域的丰富水资源为该地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条件,使得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而一些缺水地区则需要通过引江或者水源转移等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的匮乏问题,否则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限制。
结论:地理环境对经济竞争优势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欢欢摘要: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著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著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和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湟水流域,经六盘山麓、鄂尔多斯高原,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围,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黄土地貌。
在长白山、大岭、高原东部以及滇东、黔西、桂西有广泛的玄武岩喷发,形成熔岩地貌。
如长白山峰顶的天池就是一个火口湖;在黔东南、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省级行政单位多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南海,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著名的海湾有湾,湾淤泥质海滩为红树林海岸。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一地理学案5 专题6 岩石与矿物专题7 地貌班级姓名学号1、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2、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课前预习】一、岩石与矿物1、岩石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地壳中含量排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是氧、硅、铝,其中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花岗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石英、长石。
4、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1.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它是在地球_内力___和__外力__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 主要地貌类型有_流水_地貌、_喀斯特__地貌、海岸地貌、__风成___地貌、_黄土___地貌。
3.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_深切而狭窄__;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河床遭受_侧蚀___形成_曲流__,凹岸不断遭受__侵蚀__,而泥沙在凸岸不断_堆积;下游河床平缓,流水_堆积_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_三角洲平原___。
以我国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___丹霞__地貌,也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
4 .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_石灰__岩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各省区。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芽、_石林__、溶蚀盆地、__落水洞__,还有相对高度较大的“__峰林_”和“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指__溶洞___。
5.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我国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_杭州湾以南__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_杭州湾以北__的沿海地区。
6. 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地貌有__风蚀洼地___、风蚀柱、_风蚀蘑菇____、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主要有__沙漠(沙丘)_和黄土。
分布于中国内陆荒漠里的雅丹地貌也是一种_风蚀__地貌。
《地貌与经济建设》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包括其优势和限制。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思考的能力,能够从地理角度思考经济发展问题。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梳理1、让学生查阅资料,总结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2、要求学生分析每种地貌类型在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国内外不同地貌区域的经济发展案例,如我国的四川盆地、东北平原,以及国外的瑞士山地等。
2、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地貌是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工业、交通、旅游等经济活动的。
(三)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或所在城市的不同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2、学生需要记录所考察区域的地貌特征,并观察当地的经济活动类型,如工厂分布、农田状况、交通线路等。
(四)方案设计1、假设给定一个特定的地貌区域,如一片丘陵地带,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经济发展方案,包括适合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2、学生需说明设计方案的依据,即如何考虑地貌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三、作业形式1、书面报告(1)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知识梳理和案例分析的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书面报告应包括图表、数据等支撑材料,以增强说服力。
2、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后的讨论和交流。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考察结果和小组的观点。
3、个人方案展示(1)学生个人展示自己设计的经济发展方案。
(2)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四、作业评估1、知识掌握(30%)(1)对不同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的描述是否准确。
(2)对案例中地貌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是否深入、全面。
2、实践能力(30%)(1)实地考察记录是否详细、准确。
(2)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观察和分析中。
3、创新思维(20%)(1)设计的经济发展方案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中国地貌特征软件二班张欢欢摘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着特征。
本文讲述了中国地貌特点及分类,人口分布、城市选址、农业发展等经济建设与地貌分布间的关系。
以及民族地区地貌与全国地貌的异同,同时介绍了几个世界着名地貌以及它们的特征分布。
关键词:中国地貌基本特征,地貌形态,经济建设,着名地貌一、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类型复杂多样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如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
又如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面海拔─155米,是全国最低的洼地。
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出露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占全国同类岩石的42%。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作用强烈,发育了典型的地貌。
黄土高原边缘的民族地区,西起流域,经麓、,东止西辽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内,堆积的黄土经流水作用,侵蚀发育了现代的各种。
在、大岭、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滇东、、桂西有广泛的喷发,形成。
如长白山峰顶的就是一个;在、桂中、桂西北和桂东南发育了红层丘陵,滇中发育了红层高原,滇南发育了红层山地。
中国大陆民族地区的多居内陆,远离海洋,但广西壮族自治区濒临,曲折的海岸线长达1500公里,着名的海湾有钦州湾,湾内淤泥质海滩为。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
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级阶梯上的民族地区,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56.7%。
这里集中了全国以外的主要中山。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介绍:地理环境是指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经济发展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和社会繁荣程度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得到发展、完善和提高。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
其次,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决定了资源的流动性和市场的拓展程度。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再次,地理环境对气候与农业生产有着深远影响。
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情况。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气候差异,进而对农业发展和粮食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对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理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地震多发地区等,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经济发展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增加,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活动也增加,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这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资源污染等。
其次,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也会产生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了土地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城市的扩张对周边土地和环境造成了影响。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也会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