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研究声音现象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帮助儿童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声音的奥秘》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材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展开。
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理解声音中含有丰富的信息。
再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让学生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物体发声的现象。
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每个学生都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对声音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积累不足,形象思维缺乏,概念模糊。
从教学进程来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涉及较少,尽管学生生活中就不乏用手或借助工具来敲打物品使其发出声音,但不代表本课的实验适合大步子教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会有一定距离。
为此,教师应领会教材编写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声音现象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并能描述声音中含有的丰富信息,及其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
2、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不同声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2、能观察、比较、描述各种物体的发声现象,在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状态中归纳科学结论。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声音王国,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对声音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初步探究,制造声音。
(5分钟左右)1.同学们刚刚听到那么多不同的声音,那你能制造声音吗?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保鲜袋,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请每个小组先思考再动手试试,看看你们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实验研究,教师巡视)2.班级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实验情况?教学预设: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3.小结:同学们通过吹、搓、弹、拍等方法发出了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制造声音方法的过程比较分析,初步将“发声”与“动”建立联系。
三、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1.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方法能使物体发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口令声、音乐声、风声、水声、国歌声)有了声音,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应用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振动——》声音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声音产生原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9《声音的产生》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以及声音的传播。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实验又有探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
2.难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挂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发言等方面进行。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声音,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2、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各种方法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了解各种昆虫发出声音的不同方式,懂得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体验并描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气球、小尺、试管、泡沫屑、音钹等等。
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想一想在我们周围世界中有哪些声音。
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3页的一首小诗: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周围的声音。
呼呼的风声,淅淅的雨声,还有朗朗的读书声……咦,为什么声音有大有小?咦,为什么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世界,究竟藏着多少奥秘?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事物。
3、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风声,有雨声,有动物的声音,还有人类发出的声音……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4、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课。
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聆听周围的声音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让大家在课间时到学校操场上,闭上眼睛听一听周围有哪些声音?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树叶的沙沙声、同学们的笑声、喊声、尖叫声、奔跑的声音、乒乓球落在桌面上的声音、踢足球的声音、裁判吹哨子的声音等等。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可真多呀!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周围到处充满了声音,我们能不能制造出各种声音呢?三、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教师引导:下课的时候,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现在让我们想办法制造声音。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年12月1日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要求)(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
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
(及时给予鼓励)(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师:豆为什么会跳舞?师:鼓皮是怎么动的?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是这样吗?(板书)师:这样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呢?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箭头)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
(演示使用生1:不会动的;豆不会o O O O O生2:豆在跳舞O O O O生3:因为敲过了;。
因为鼓皮(面)在动。
生4:上下在动。
生5:都在动, 0 0 0 0生6:都在上下动;来回^3; O O O O O O O生7:振动生8: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
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三)小结提升四)巩固提局,拓展延伸(五)总结评价方法)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2)(课件打出)活动内容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玻璃瓶、鸟笼、水杯、弹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打开和关闭电灯开关后听到的声音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20分钟):(1)呼吸产生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靠近同学的耳朵,大声地吹气,可以观察到同学耳边有声音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引出声音是通过空气的震动传播产生的。
(2)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示范拿起一把钥匙,在空中轻轻敲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使用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敲击,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3)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介绍声带是人产生声音的器官之一,通过呼吸将空气送到喉咙,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结区域,然后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形成的过程。
3. 声音的传播(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准备一个玻璃瓶,加水后用手指蘸水,然后轻轻滑过瓶口,可以观察到发出了声音。
解释由于空气的振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通过声音传播链路图: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展示声音传播链路图,包括声源、声波、传播介质、接收者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4. 实验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以下问题:(1)不同材料的振动是否会影响声音的传播?(2)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并通过板书的方式呈现。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向学生介绍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提醒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9.《声音的产生》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1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通过物质传播。
6.1.2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
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科学探究:
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音频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