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并能识别不同的声音来源。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不同声音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到声音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1. 一支弹性较大的橡皮筋2. 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3.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铁板、塑料板、玻璃瓶等)4. 实验台5. 手提录音机或手机等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简单介绍声音的产生,并提问学生:你们听到过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何种运动或变化造成的。
Step 2:实验观察1. 将弹性橡皮筋拉紧,然后松开,并让学生观察和听取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解释声音是由橡皮筋的快速振动引起的,并将此现象与吹奏乐器的原理进行联系。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并让他们振动其中一段观察声音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绳子振动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和绳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Step 4:实验记录1. 学生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两个实验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比较和讨论录音的结果。
3.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包括声音的来源、产生方式和声音特点等。
Step 5:声音的来源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源的图片,如人说话、拍手、风吹树叶等。
2.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些声音的来源。
3. 学生两两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并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六、巩固与拓展1. 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声音辨认,从一系列声音中选择正确的声音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够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五种不同的声音及其来源,并制作声音来源的图片。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
首先让学生感受声音,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其次让学生用保鲜袋制造声音,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最后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发声方式。
教学时,学生在感受声音——制造声音——实验验证——解释现象——拓展感受的层层递进环节中,经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能“制造”声音。
但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专门去探究声音的奥秘,对科学探究过程更没有真正领会其严谨性,也不具备独立的科学探究能力,欠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因此,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专一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操作活动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中,经历声音产生的研究过程。
科学态度:学生在操作实验中亲身感受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同时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声音有关的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音叉、水、水槽、小鼓等。
学生材料:尺子、水、塑料瓶、音钹、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声音。
(3分钟左右)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录音:(国歌声、鸟鸣声、铃声、汽车喇叭声、婴儿哭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2.在这些声音中,你对哪种声音最难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初中物理声音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能够运用声音产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2. 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回声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纸屑或泡沫、土电话。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到的声音。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传播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音叉振动产生声音a. 展示音叉,引导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
b. 将音叉放在乒乓球上,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c. 让学生用手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2. 实验二: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a. 展示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b. 拉紧橡皮筋,使其振动,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三:纸屑或泡沫振动产生声音a. 将纸屑或泡沫放在桌子上,使其振动。
b. 引导学生观察纸屑或泡沫的跳动和声音的产生。
4. 总结实验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四:土电话实验a. 学生两人一组,用土电话进行实验。
b. 询问学生是否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观察土电话的传播效果。
2. 实验五:空气传播声音a. 让学生面对墙壁,大声喊叫,观察是否能听到回声。
b. 解释回声的原理。
3. 实验六:液体传播声音a. 将一个闹钟放入水中,让学生听到闹钟的声音。
b.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实验现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声音的产生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声音的图片,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尺子、鼓等物体产生声音,并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2.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名学生轻敲桌子,感受声音的传播。
2. 讨论: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音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2. 讲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提问:你们还有哪些关于声音的问题?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写在作业本上。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声音的产生(敲击物体发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敲击不同物体,感知物体发声的现象,并能区分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在探索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声音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并通过敲击实验感知。
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物体被敲击后发声的现象。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解释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不涉及复杂科学解释)。
三、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敲击物体发声的实验,让幼儿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讨论教学法:组织幼儿讨论实验结果和自己的发现。
观察教学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物体在敲击过程中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说话声、笑声、音乐声。
那你们知道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做一些好玩的实验,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好奇心。
(二)敲击物体发声实验(10分钟)实验准备:准备小鼓、木鱼、金属铃铛、木块等不同材质的物体,以及小木棒(用于敲击)。
实验步骤:教师拿起小鼓,用小木棒轻轻敲击鼓面,发出“咚咚”的声音,同时引导幼儿观察鼓面:“小朋友们,你们听,小鼓发出声音了。
你们再看看鼓面,有什么变化呢?”幼儿会看到鼓面在快速地上下跳动。
接着,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敲击木鱼、金属铃铛和木块,让幼儿倾听声音,并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时的状态。
(三)讨论与分享(10分钟)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我们看到小鼓、木鱼、铃铛和木块被敲击后都发出了声音,而且它们在发声的时候好像都在动呢。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声音传导装置(如绳子、硬纸板等)、音乐播放器等。
2.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
3. 教学素材:有关声音的图片、音频素材等。
4. 教学环境:安静的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35分钟)(1)利用音叉实验:让学生体验一下音叉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并观察不同高低音的音叉振动频率和声音的变化。
(2)使用声音传导装置:用绳子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声音传导装置,让学生体验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用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对水和不同材料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4. 讨论总结(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与概念讲解部分进行对比,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请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音源的声音,然后通过音频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2. 讨论与问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4.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进行拓展活动时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1.2《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音调与音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的第1课内容。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围绕物体怎样发出声音,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产生的科学概念,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观察不同的发声物体,比较、归纳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帮助学生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感知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学会辨别和描述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意义;其次,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初步将“发声”与“动”联系起来,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运用声音产生的概念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同时结合不同动物的发声方式进一步深化概念认识,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声音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对声音形成了最直观的感受,生成了不同的生活经验,也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有关声音的科学知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前概念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他们大多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
所以,带领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真正奥秘,并且将发声物体振动可视化,实现学生前概念的正确转变,这恰是我们本课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正在读书,校园大课间活动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6.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一个声音都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课间丰富的声音,让学生运用“听和说”表达从这些声音中所获得的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以及从学生最想研究的声音问题中追溯本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本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1.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2.学生交流汇报。
3.交流: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
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
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刚才大家提到的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4.思考:这里有一个塑料袋,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呢?5.(示范)学生代表说一说:准备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用一个动词概括是什么? 6.全班活动,要求: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
7.教师控制:开始!——停!8.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动词”。
10.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让塑料袋发出声音”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先“思”后“做”,围绕“用了哪些动作方式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去制造声音,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去主动发现,并形成探究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分析和学习,认识到声音的产生离不开力。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介绍实验器材3.谈话:(出示实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实验器材。
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实验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5.教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A、摸喉咙(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B、钢尺(一手在桌边缘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一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钹(敲击音钹三下,然后轻轻按在肚子上)D、气球和音箱(把气球挂在音箱前面,然后打开音箱,观察气球的运动)E、泡沫和矿泉水瓶(把泡沫屑放在空的矿泉水瓶中,然后对着瓶口吹,泡沫的运动)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因此,要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实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8.实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活动中: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小组汇报,教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注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0.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须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1.学生思考并回答。
12.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
13.回看5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指导学生以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来重新解释和表达结论。
反证:14.谈话: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会消失吗?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改变上面的实验去证明?哪位同学来试试?15.学生示范如何使发声中的音钹、钢尺、气球、喉咙和音箱停止振动。
16.交流:通过刚才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17.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按要求对5种发声物体进行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对记录单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又通过反证使学生认识到振动停止,声音消息,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认识。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中进行比较与分析五种物体发出声音时现象的共同现象特征,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现象1.描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些振动有时还能带来很奇妙的现象(展示音叉和水鼓)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学耳朵边,用锤子敲击音叉的侧面。
演示2:用鼓槌敲击鼓面3.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如何用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这个科学概念来解释?4.学生回答.5.思考1:敲响音叉后,接近水面,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点水,用鼓槌敲击水鼓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6.教师演示音叉激水。
7.播放《水鼓表演》视频8.追问:物体的振动带来了什么神奇现象?你如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刚才的现象呢?9.学生汇报。
10.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四、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1.谈话: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
那么,大自然中的动物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的呢?2.播放视频《动物的叫声》。
3.交流: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4.学生汇报,教师PPT总结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类、鱼类发声的方式。
5.小结:无论人、动物、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物体,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有利于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释自然界动物是如何发声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本节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知识点的前后呼应。
]五、拓展应用1.拓展练习1:解释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动感受音乐。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交流:我们是如何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的?4.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声音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关于声音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9.声音的产生动作方式:拍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敲力作用物体振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摩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打……【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