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 第42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97.96 KB
- 文档页数:13
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第一个专题,是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肥西特产三河糯米酒为背景介绍发酵的原理、制作方法和检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爱国爱家的情感。
本模块应用必修一中细胞呼吸的知识点,又涉及选修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内容。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多数基础不扎实,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也是有限的,但对课外知识求知欲望还是较强的,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此外,在必修1的细胞呼吸的中学生对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经了解,这将有利于设计糯米酒的制作方案,但实际应用于理论的差异,以及学生知识体系还未完善,在糯米酒的制作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仍然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2)说明糯米酒制作的原理,列举其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意义(3)区别消毒和灭菌。
2.能力目标(1)可以正确解释一般的实验器具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解释其中的原理。
(2)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以及酿酒的基本操作技能。
(3)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制作流程,进行讨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2)根据发酵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
(3)关注生活,体验米酒制作的乐趣,交流感受。
四、教学重点(1)米酒制作的原理。
(2)区别制作过程中的消毒和杀菌。
五、教学重点(1)米酒制作的原理。
(2)制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什么是发酵?我们县特产中有没有与发酵有关?兴趣小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糯米酒这些糯米酒怎样制作出来呢?学生通过品尝感受家乡的美好引起学生兴趣,并点明本课题的应用原理学生活动(20分钟)兴趣小组学生利用实验图片①小组学生先介绍糯米酒的优点(广告形式)②糯米酒的制作过程其他学生对制作过程提出问题①为什么糯米酒很甜,又有酒味?酒曲是什么?②为什么要把温度控制在20度?③为什么还要酿造过程中先敞口放置并搅拌,后期为什么要密封?④酿酒过程中怎样保证没有其他微生物污染?学生自主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并尝试对可能的实验影响因素交流回答利用兴趣小组实验,解决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也让学生在做中学;利用生生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教师总结(15分钟)一、糯米酒的制作过程二、发酵的制作流程糯米、大米等原料→淘洗→浸米→蒸米→发酵→加入酒药/拌酒曲→发酵→成熟醪液→过滤 →灭菌→成品三、发酵结果分析重铬酸钾检测酒精实验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四、发酵中涉及的微生物根霉菌、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形态、繁殖、菌落、生存环境以及代谢类型五、发酵的原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学生回顾酵母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还原性糖和酒精检测方法总结发酵应用中的原理、制作流程和检测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建构知识体系操作关键的讨论操作关键:(1)怎样防污染?(2)怎样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条件?(3)怎样设计实验装置优化发酵过程?(4)为什么装入材料时,需要将米中间留一个深窝?(果酒中制作会在装置中留2|3的空气)(5)为什么“先来水后来酒”?正确使用一般的发酵装置,分析发酵的核心应用,以及实验装置的设计利用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酵的核心问题和应用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片观看肥西县地区的发酵工艺成果和微生物们学生感受肥西特产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家的情感教育课堂拓展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家人完成一些发酵过程,并交流心得体会八、课堂练习1、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多选)(BCD )A、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B、酵母菌主要的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C、酵母菌只在酒精发酵中发挥作用D、酵母菌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2、下列条件不是酵母菌快速生长繁殖因素的是( C )。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_教学设计第一篇: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_教学设计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生物组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选修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专题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围绕着“ 传统发酵食品制作工艺”展开,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
掌握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模拟发酵的最佳条件,初步了解食品的加工生产的某些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制作果酒、果醋、腐乳的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泡菜的腌制与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测定等操作技能。
4.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的装置。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用简约科学术语表达问题的能力。
2.注意实验流程的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体验和感受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养成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维护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明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原理,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探索影响发酵食品品质的条件,及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酒、醋、腐乳、泡菜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传统发酵产品。
今天,复习一些传统发酵技术。
(二)授课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一、习题练习1、据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填空①装置中a为充气口,用于向装置内;b为, 用于排出co2;c为出料口,用于。
②b长而弯曲,目的是防止的污染。
③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约1/3空间,目的是:先让酵母菌进行.快速繁殖,耗尽02后再进行;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造成发酵液溢出。
④使用该装置制作果酒时,应充气口a,制果醋时,应将充气口a连接气泵,输入。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肥西三中:邱昌宏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科目:高中生物教学对象:高二理科学生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围绕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展开,主要是通过学习果酒、果醋、腐乳及泡菜的制作技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的能力。
重点是三项技术的制作原理和设计装置,难点是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本课题与微生物联系密切,人类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历史悠久。
通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微生物,初步了解发酵知识,具备初步的动手能力,摸索发酵的条件和要点,同时注意实验的严密性,为后面两个课题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
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过程与方法:讲解、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持
之以恒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而这一内容又和生活紧密联系,很多同学都喝过酒,也吃过醋,所以他们对本课题感兴趣,但实验操作又需要很长时间,他们又难以持之以恒。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再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来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和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六、教学过程:。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两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与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品是运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
对应的“教学提示”包括: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利用酵母菌、醋酸菌分别制作果酒和果醋。
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分析与发酵有关的历史资料,建构发酵的概念。
2.通过分析制作传统发酵食品的实例,建构传统发酵技术的概念,归纳传统发酵技术的优点和缺点,认同传统发酵食品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尝试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从与发酵有关的历史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发酵和传统发酵技术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发酵的原理,亲身体验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并利用本地资源,安排学生参观醋厂,让他们感受小规模发酵制作与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区别和联系,发展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案设计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教案设计引言: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发酵技术是一种古老而且有效的食品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食材进行发酵,不仅能提高食材的可食性和营养成分,还能改善其口感和保存性能。
本教案旨在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这一有益于人类生活的传统技术。
一、教育目标:1. 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3. 学习并掌握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步骤;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发酵技术- 传统发酵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酶作用进行食物生物转化的方法。
- 通过发酵过程,能够改变食材的形态、口感、味道和保存性能等。
2.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酸奶:将乳品发酵为酸奶,提高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 面粉发酵:将面粉发酵制作面包、发酵面皮等,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 醋:将水果或麦芽发酵制作成醋,具有调味作用和促进食欲的功效。
- 豆豉:通过豆菜细菌的发酵作用,制作豆豉,提升对豆类食物的消化吸收。
- 桃酒:将水果或米饭发酵制作成桃酒,具有调节脾胃功能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3. 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步骤Step 1: 准备食材,如乳品、面粉、水果等。
Step 2: 选择合适的菌种或酵母,加入到食材中。
Step 3: 控制发酵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时间等。
Step 4: 监测发酵过程,注意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Step 5: 完成发酵后,根据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如过滤、烹饪等。
4.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传统发酵技术进行实践,如制作酸奶、发酵面包或桃酒等。
要求学生记录下操作步骤、观察结果和感想,并进行小组分享。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详细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操作步骤,并通过案例演示进行实地操作。
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发酵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 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发酵技术的应用。
2. 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烧杯、漏斗、酒精灯等。
2. 实验材料:面粉、酵母、水、糖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酵?发酵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重点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演示传统发酵技术的实验操作,包括制作酵母溶液、和面、发酵等步骤。
4. 学生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操作,完成传统发酵技术的实验。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其他发酵技术,如酸奶、豆腐等。
6. 作业布置(5分钟)学生回家后,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了解其制作原理,并在下节课分享。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2. 学生对发酵技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发酵产品在生活中应用的认知程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课后作业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了解其制作原理。
2. 总结传统发酵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3. 思考如何改进传统发酵技术,提高发酵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六、教学内容章节名称: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传统发酵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传统发酵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学难点:1.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含答案)[学习目标] 1.简述传统发酵技术的特点,说出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
2.概述微生物发酵的原理。
3.尝试制作泡菜、果酒和果醋,说出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的概念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腐乳的制作(1)参与的微生物:酵母、曲霉和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腐乳的特点: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便于保存。
3.传统发酵技术(1)概念: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类型: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3)发酵产品: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有腐乳、酱、酱油、醋、泡菜和豆豉等。
判断正误(1)发酵是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缺氧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2)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参与腐乳发酵()(3)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真菌的有氧呼吸()答案(1)×(2)√(3)√解析(1)微生物的细胞呼吸也称为发酵,人们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在适宜的条件下(不一定是缺氧条件),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任务一:建构发酵的概念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资料一 夏禹时期,已有了关于杜康造秫酒的传说。
我国酿造白酒的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白酒一般是以谷物为原料,加酒曲发酵而成的。
资料二 1857年,法国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菌引起的。
资料三 酒曲是用来酿酒的一种原料,又称块曲或砖曲,以大麦、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经过粉碎,加水混捏,压成曲醅,形似砖块,大小不等,让自然界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而制成。
研究人员用显微镜观察酒曲,发现酒曲内含有根霉、曲霉、毛霉、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等几十种微生物。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及其制作过程。
4. 发酵技术在现代发酵产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酵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传统发酵技术的制作过程。
2. 教学难点:发酵技术的原理,传统发酵技术的制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酵技术。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讲解: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讲解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及其制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如发酵豆腐、发酵面食等。
4. 展示: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了解其制作原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酵技术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传统发酵技术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3. 考察学生对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发酵技术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 实验材料:发酵食品制作所需的原料和工具。
4. 网络资源:关于发酵技术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教案编写与审查:1个课时。
2. 教学内容讲解:2个课时。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食品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3.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分类和特点。
4.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5. 发酵技术的现代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酵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发酵技术的应用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 总结归纳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发酵技术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传统发酵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分类、特点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发酵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归纳:对发酵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强调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
6. 拓展延伸:介绍发酵技术的现代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并总结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重点关注学生对发酵技术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的理解,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
1.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品是运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生疏乳酸菌、酵母菌和醋酸菌的构造和代谢类型。
2.科学探究:把握泡菜、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把握。
3.社会责任:争辩泡菜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教学过程:【导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提及的葡萄酒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来的。
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还可以制作葡萄醋,葡萄酒和葡萄醋都是以葡萄为原料发酵而来的饮品,为什么一个是醇厚浓香、耐人寻味的酒,一个却是酸味严峻、口感绵产的醋呢?它们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不同?葡萄酒和葡萄醋都是由葡萄发酵而来;但是一个经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另一个经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了醋酸,因此口感不同。
从传统发酵技术到发酵工程:约9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等发酵成含酒精的饮料。
1857 年,巴斯德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菌引起的。
1897 年,科学家觉察了酶在酵母菌发酵中的作用。
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化技术得到了应用,发酵生产的工艺和设备不断完善,传统的固体发酵开头向半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演化,作坊式手工生产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向进展。
20 世纪40 年月,在厌氧发酵技术的根底上,建立了深层通气液体发酵技术。
1957 年,通过人工诱变特定微生物,获得具有更高生产力量的突变类型。
20 世纪70 年月以后,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的进展,使发酵工程进入定向育种的阶段。
20 世纪80 年月,科学家开头运用数学、动力学、化学工程原理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发酵过程进展综合争辩,以更加合理地把握发酵过程,目前人类已经能够自动记录和把握发酵过程的全部参数。
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发酵(1)概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原理: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产生不同代谢产物的力量,因此利用它们既可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多种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