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6-材料资源概览-研究生新生培训
- 格式:pptx
- 大小:5.35 MB
- 文档页数:37
9月12日上午9:30,我校2014级研究生入学教育在第一教学楼五楼会议室举行。
研究生部全体老师、各培养单位党支部书记及2014级383名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79名,首批博士研究生4名)参加了入学教育大会。
会议由研究生部副主任陈振勇教授主持。
学校副厅级调研员、研究生部主任霍红教授满怀深情地向各位新生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学科建设、科研师资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概况,着重介绍了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取得的成绩,她希望全体研究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积极探索的求知态度,尽快融入成体大家庭,成为一名真正的成体人,并祝愿新同学在读期间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研究生部综合科、学位科和培养科三个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分别就导师双选、课程设置、学位申请与授予、学籍管理规定及研究生助奖贷等学生高度关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解读。
下午2014级研究生参加了本培养单位的专业教育和导师见面会。
研究生入学教育旨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生活,找准成长定位,确立自身发展目标,厚积薄发,广博致远。
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计划及课程表(学术型硕士)*为C类课程,专业必修课,每个学生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授课方式为参与导师所在实验室或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组会,学习掌握研究技能;***专题培训包括:文献检索(管理),如何做实验记录,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提高实验效率,如何规范做图,如何写好科技论文等;****总计4学时,单独安排上课时间,现代工学院新生(外校考入)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注:1)硕士生英语-综合、硕士生英语-阅读、硕士生英语-听力以及硕士生英语-口语均为网上选课;需要上硕士生英语的学生只需任选以上四门课程中的一门即可;2)本学期上课时间:2016年8月29日(新生至9月12日)至2016年12月25日(共17周);复习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8日(共2周)光学工程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计划及课程表(学术型硕士)*为C类课程,专业必修课,每个学生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授课方式为参与导师所在实验室或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组会,学习掌握研究技能;***专题培训包括:文献检索(管理),如何做实验记录,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提高实验效率,如何规范做图,如何写好科技论文等;****总计4学时,单独安排上课时间,现代工学院新生(外校考入)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注:1)硕士生英语-综合、硕士生英语-阅读、硕士生英语-听力以及硕士生英语-口语均为网上选课;需要上硕士生英语的学生只需任选以上四门课程中的一门即可;本学期上课时间:2016年8月29日(新生至9月12日)至2016年12月25日(共17周);复习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8日(共2周)*为C类课程,专业必修课,每个学生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授课方式为参与导师所在实验室或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和组会,学习掌握研究技能;***专题培训包括:文献检索(管理),如何做实验记录,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提高实验效率,如何规范做图,如何写好科技论文等;****总计4学时,单独安排上课时间,现代工学院新生(外校考入)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注:1)硕士生英语-综合、硕士生英语-阅读、硕士生英语-听力以及硕士生英语-口语均为网上选课;需要上硕士生英语的学生只需任选以上四门课程中的一门即可;2)本学期上课时间:2016年8月29日(新生至9月12日)至2016年12月25日(共17周);复习考试时间: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月8日(共2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授课计划及课程表(博士生)专题研讨课主要面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和普通博士生。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入学指南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二O一四年九月新生报到程序第①步学院验证报到:研究生新生持《录取通知书》、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到所在学院验证报到地点领取、填写《报到程序单》,进行(验证)报到登记。
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入学前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新生需验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同时提交本人证书复印件或《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入学前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研究生新生需验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同时提交本人学位证书复印件;直接攻博研究生新生需验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同时提交本人证书复印件;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新生凭《录取通知书》、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直接办理报到手续。
入学前为非应届毕业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新生不需要提供学历证明,直接进行报到登记即可。
第②步缴纳学费(住宿费):凡需要交纳培养费和申请住宿交纳住宿费的新生,凭《录取通知书》、第③步办理户籍续。
第④步回学院报到处提交材料:新生凭《录取通知书》和《报到程序单》(交纳培养经费的新P5附表。
新生到所在学院办理报到手续时,须完成以下工作:(1)现场缴费处交费生向管理人员出示交费收据,确认是否交清培养经费。
(2)向学院提交党(团)组织关系;(3)提交个人近期免冠照片2张(1寸);(4)领取校园一卡通(矿大在职人员除外);(5)提交本人有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1张第⑤步办理住宿:新生凭《录取通知书》、《报到程序单》、《住宿费收据》、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教宿办理点(硕士全体:请到文昌校区学1楼121办理。
请研究生办理完上述手续后,将《报到程序单》上交学院备案。
其它注意事项一、新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材购买清单》购买公共课程教材。
二、新生报到时,由学院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报到章,返回给本人留存;三、9月5日学院统一组织新生参加201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并提前10分钟在指定的区域就座。
四、全体新生于9月5日通过研究生院网站“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选课,用户名为学号,初始密码为本人身份证号中的八位出生日期(实例:19850901)。
《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材料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结构和应用的学科,涉及到材料的合成、加工、性能测试以及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将介绍一份2000字的《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材料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材料学专业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和宽广的学科基础,能够分析和解决材料学领域中的关键问题。
2. 具备材料的合成和加工工艺的研发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
3. 具备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的技能,能够评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4. 具备材料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够将材料应用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
二、培养内容和方式1. 基础理论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系列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热学等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材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材料应用等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技术,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了解材料应用的领域。
3.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材料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以及参与学术会议等。
通过学术研究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工程实践和实习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要求和评价方式1. 学习成绩: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考试,取得合格的学习成绩。
学院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和排名,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
2. 学术研究成果: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
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精选五篇]第一篇: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材料学学科一、专业领域简介材料学学科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材料学科之一,创建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金相实验室。
1953年首届物理冶金专业本科生毕业,1962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评为冶金工业部和辽宁省的重点学科。
1998年本学科隶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并于同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
依托本学科进行建设的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材料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粉末冶金、金属腐蚀与防护和焊接等二级学科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学科方向。
形成了以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传统材料的改进优化为主,在保持金属材料优势领域的同时,努力向陶瓷材料和材料应用技术方面拓宽的研究特色。
近年来,本学科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结构更趋合理、团结进取、集教学和科研功能为一体的学术梯队,崛起了以左良教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大型科研团队,一批在国外和国内培养的博士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主体力量。
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3人,其中教授18人(含博士导师16人),80%拥有博士学位。
三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六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近五年,培养博士后10人、博士90人、硕士400余人。
在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始终与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及机械制造业的技术进步紧密配合,相互促进。
在16Mn钢创国际名牌、工程机械用钢、耐候钢及工程机器用钢开发、模具钢新品种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材料科学
与工程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备掌握先
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以及解决实际材料工程
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
1.基础课程:学生需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专业课程:学生需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
材料合成与加工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材料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
3.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学校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实
践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实际应用技能。
4.科研实践:学生需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进行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的研究工作,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5.学术交流:学生需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相关学者进行
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培养流程
1.入学前培训:学生入学前需参加学校为期一周的入学前培训,学习
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2.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一学期需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3.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需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
4.科研实践:学生在第四至第五学期开始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材料科学技术应用型人才。
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重点加强应用技术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掌握一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社会用人单位从事技术或生产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论文。
二、研究方向.非晶态材料:玻璃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陶瓷材料:功能与结构陶瓷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高分子材料:具有化学或物理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及精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复合材料:无机、有机等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具有光、电、磁、催化、化学、分离等功能的新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纳米材料化学: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性能以及应用研究。
.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以现代物理方法和现代测试技术系统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缺陷与性能。
三、培养年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不少于年,不超过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时间)。
其中论文研究时间不少于年(从通过论文开题到答辩申请)。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实行学分制。
其中学位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和学科前沿专题课程。
公共课每学时计学分,专业课程每学时计学分,实验类课程每学时计学分。
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完成。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总学分一般为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学分,专业实践学分。
课程设置如下:.学位课(学分)①学位公共课(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门,共学分,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分(含理论和实践),《自然辩证法》学分;外国语课程(英语)学分,其中,《英语阅读与写作》学分,《英语听说》学分,《专业英语》学分;专业英语由各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导师组结合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分别教授所带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论文阅读技巧和专业英语论文写作方法等;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汉英互译,并能用英文书写专业论文。
2016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12月28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是首批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拥有包括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三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在内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特色专业、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
本专业拥有以两院院士、973首席、千人及长江学者等为首的一流师资队伍。
依托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湖南省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是学校ESI国际排名首进1‰的学科。
本专业是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以加工制造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的宽口径专业,以有色、稀有金属材料为特色,兼顾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分材料学(方向I)、材料加工(方向II)、材料物理(方向III)、材料化学(方向IV)四个方向培养本科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彻“厚学科基础,宽专业领域,强实践应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针,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及人文科学素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拥有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等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具备国际化竞争能力。
三、培养要求学生通过人文、社科、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等知识的系统学习,接受材料科学研究与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实践、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备研究、设计、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