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20
- 格式:ppt
- 大小:269.00 KB
- 文档页数:13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一:早期的政治制度1. 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⑸宗法等级制: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①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 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4)宋——增设参知政事等副宰相,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补充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部分基础知识背诵版2011.12★资料说明:本资料根据课标和讲课笔记整理,主要目标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熟悉,并对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有总体认识。
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方法与具体目标:1构建知识结构2理解重点内容3记忆基本历史事实4熟悉历史语言表达5利用关键词记忆法、串联记忆法、特殊意义记忆法等。
★Ⅰ中国古代史(夏约公元前2070---1840)教材知识总结构: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政治: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总结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特征(秦--清1840年前)●政治:经历了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实行重农抑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文化:文化呈现出多元统一的特征,思想、文艺、科技成果突出。
由于时代环境不同,文化成就也有差异,但后期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1归纳夏商周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实行井田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铸造业发达,出现妇功,商人出现●政治: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色彩浓厚,等级森严。
●文化:出现甲骨文,周易,青铜文明,天干地支纪年法*★2归纳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铁犁牛耕出现(春秋)和推广(战国),修建水利工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土地逐渐私有化,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要求进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为增强以争霸或兼并的实力,要求改革。
●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法家思想较为受国君重视。
*★3归纳秦汉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政治: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关系奠基时期,秦汉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历代封建王朝沿袭●经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丝织业发展,杜诗发明水排,统一度量衡,出现了半两钱和五铢钱,海外贸易出现丝绸之路。
2011 届高考历史文史知识重要知识点文综备考文史知识历史修养类练习题及重要知识点(二)二、文史知识(一)先人称呼1、姓氏根源姓氏的发源能够追忆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期间,所以中国的很多古姓多数是女字旁或底。
如:姬、姜、姒、姚等。
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战国期间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日常有姓。
其余根源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此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2)谥号谥号是后代依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呼,有褒贬之意。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怜悯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敬褒美之词构成的特别称呼。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纪称呼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 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 岁。
而立: 30 岁。
不惑: 40 岁。
知天数: 50 岁。
花甲: 60 岁。
古稀: 70 岁。
耄耋: 80 岁、 90 岁。
期颐: 100 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 ( 孟) 、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次序,伯( 孟 ) 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先人字前常加排行序次,字的后边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
此外,父之兄称“伯父” ,父之次弟称“仲父” ,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5、先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2011届高考历史文史常识重要知识点综备考史常识历史素养类练习题及重要知识点(二)二、史知识(一)古人称谓1、姓氏姓氏的起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大都是女字旁或底。
如:姬、姜、姒、姚等。
有的则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宋、吴、越、秦、楚、韩、赵、魏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其它方法略。
2、谥号、庙号、尊号(1)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克定祸乱曰武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3、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
孩提:2~3岁。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4、兄弟排行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向父”等。
另外,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古人的名,字,号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2011年高考历史重点、热点问题汇总一、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三二轮复习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一、隋唐的对外交通及对外政策1、对外交通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
2、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以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对外政策全面开放。
鼓励外商贸易,允许定居、任官、通婚;使节、商人云集。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1、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高考的每一轮复习都有它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一)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
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二)封建国家的大统一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更为频繁。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治铸、水利技术沿“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知识点1中国教育的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_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1)"_"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_"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1)"_"结束后,_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_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知识点高三历史考试是一个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学生们需要回顾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历史。
1. 历史朝代变迁要想理解历史,首先要掌握各个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三国魏蜀吴和南北朝等,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和制作关键朝代变迁表格进行复习。
通过了解朝代的兴衰变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
2. 历史思潮和人物历史思潮和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学习这些人物和思潮,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3. 历史事件和战争历史事件和战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中的热点内容。
学生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战争,如抗日战争、三国战争等,以及这些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重要事件,如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后果,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
4. 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不仅仅是战争和政治的历史,同时也包括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了解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何种贡献。
5. 文化和艺术历史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来展现。
学生们需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如诗词和书法的创作,中国古代的建筑和雕塑等。
了解这些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
总之,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是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和加深,需要学生们能够整体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