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六微专题2
- 格式:pptx
- 大小:899.79 KB
- 文档页数:2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清圣祖实录》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世宗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清高宗实录》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2.西汉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目的是劝说汉代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的迷信思想④儒家思想维护着君主统治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4.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5.即位之初,汉武帝虽然遭受挫折,但在选取贤良方正时,留意收揽儒生,授以官职。
同时,鼓励学者研读儒家典籍,使五经传习更有系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武帝彻底摆脱了汉初的“无为”治国思想B.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得到加强D.儒家思想只符合西汉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6.董仲舒认为,天是有道德属性的人格神,人是上天按照自己面貌创造出来的,天人之间通过五行之气等中介互相感应。
这种思想即( )A.君权神授 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 D.顺应自然7.尊儒兴教,将教育、考试、选官三者结合起来,是汉武帝时代的大创造。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东茂名一模)《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
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
2.(2019·广东二模)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
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B.儒家影响的扩大C.贵族政治的衰落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为成王之臣,先秦与西汉以来史料对周公称呼从王到公的变化,反映出西汉以来,史书记载注重君臣称呼之别,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强调对周公称呼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影响下,注重君臣之别,体现不出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3.(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故选B项。
题型二材料情境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材料情境类选择题试题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历史现象,或是历史故事,或历史传说、历史典故等,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迁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具有试题新颖、迁移运用能力强、具体历史情境中解决历史问题的特点;主要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题例解]
(2017·11月浙江选考,T29)1930年6月30日,法军比规定的日期提前五年从莱茵区撤出,同日,法国外长白里安将关于建立“欧洲联邦”的“备忘录”寄往欧洲各国。
“备忘录”建议在国联内建立一个欧洲安全体系,下设“欧洲议会”“常设政治委员会”“秘书处”;提出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共同市场”,以促进各国商品、资本和人员的流通。
“备忘录”反映了()
①《洛迦诺公约》的精神②欧洲联合的设想由来已久③维护《凡尔赛和约》对德原则④谋求法国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详细分析:选C。
“备忘录”的精神明显与《凡尔赛和约》极力削弱德国的原则相左,排除③,其余各小项均符合题意。
[解答技巧]
(1)确定时空: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时代,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如宋代东南沿海一些民间崇拜等。
(2)关联知识:通读材料情境,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如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3)判断选择:据题干情境,结合“设问”和“备选项”进行判断,清楚各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情境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如本题说明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等。
- 1 -。
微专题2 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形成:中共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地位: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考向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021·全国甲卷)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
”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析:由材料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不是说发达国家就不会有革命,“不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失去”一词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排除D项。
必考热点二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从地域经济到经济全球化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本必考热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
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高频考点7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32.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详细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土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B33.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详细分析:“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见落后的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广种未必多收”可见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得出农业应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 .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 .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 .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 ) 年限1年以下 1—2年 2—5年 5—10年 10— 15年 15— 20年 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主线一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文化变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主线二中共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并中国化的产物,其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统治危机。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3.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中体西用”思想1.内涵:“中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
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3.评价(1)积极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冲击了保守的传统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三、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早期维新派主张从学习西方的科技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等。
3.影响: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小题提速练(六)(分值:48分,建议用时:20分钟)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
这说明()A •王权权威提高B •官僚政治萌发C.宗族等级严格D •周王权威削弱A [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辅政大臣,说明王权的权威提高,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血缘政治,官僚政治萌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政权政治,不是宗族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中辅政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王权的加强,而不是削弱,故D 项错误。
]2•—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C [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由“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D项表述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可以排除。
]3. (2017河南省高三质检)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A •注重实用性B •优先服务于农业C •满足了社会生产D •讲究“天人合一”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是王祯的主张,与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