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包身工》说课稿包身工说课稿篇一一、内容结构文章内容较长,共50个自然段,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
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
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如“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
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们**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况,描述她们**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指出在*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指出包身工**必然**。
二、思路探究1、把握了文章的总体结构,需要考虑一下,课文的这四个部分,顺序可以打乱重排吗?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其实仔细看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安排材料,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从“四点一刻”一直到了“黑夜,静寂的像死一般的黑夜”,把包身工所遭遇的事情全都浓缩在一天内,所以这四部分顺序不能打乱。
另外,作者并不是仅仅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即本文的副线。
描写包身工**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方式,因此,这四部分的顺序不能打乱;并且作者并没有单独去描述包身工**,而是和一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样顺序就更不能随意去编排了。
主副线有机结合,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同时作者在表现**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
包身工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本篇说课稿主要介绍的是《包身工》这部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一个工人意外感染银屑病,但是由于工作需要仍然坚持上班,并遭到了公司的歧视。
该电影通过描绘工人阶层的艰辛和社会现实,表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电影《包身工》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掌握电影分析法的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该技能分析电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电影的能力,包括人物塑造、情节铺陈和情感抒发等方面;•通过看电影来反思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电影概述《包身工》是由张建亚导演,谷德昭编剧,徐帆、杜旭东、岳丽娜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工人因意外感染银屑病,却在困境中坚持工作,最终收获了同情和尊重。
2. 电影分析2.1 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丰厚的工资,但是他有对工作的热爱和固执的精神。
导演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角色塑造,刻画了一位勤奋而有信仰的普通中国工人形象。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塑造得生动形象,如企业管理者的冷酷、同事的友情和家庭的温暖等等。
2.2 情节铺陈电影中的情节紧凑有序,剪辑非常精细。
电影中铺陈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普通工人的生活,包括他的工作环境、朋友、家庭生活以及他和银屑病的斗争。
通过对情节的铺陈,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观众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思考。
2.3 情感抒发电影中情感渲染的刻画是该片的亮点之一。
电影中充满了关爱和同情,同时也展现了生活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平。
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情感佐证更好地理解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教学可以通过观影后的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内容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带出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 亲身体验法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邀请银屑病患者进行交流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电影中的内容和情感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包身工》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包身工说课稿(优秀3篇)包身工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是**和报告文学,**和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典范作品的学习,让学生感悟**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引导学生体会**工作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和报告文学的要求是:了解**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据此,确立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和封建*****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③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④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⑤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课时,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说教法学法教法:解读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探究延伸,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法:自主、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1、第一环节导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简介包身工-明确什么是包身工:**,受**资本家和*代工老板的双重**;简介时代和创作背景,明确这种这****的根源是半**地半封建社会;简介作者及《包身工》在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里程碑,艺术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突出了帝国**和封建**对*女童的残酷剥削,控诉了他们残暴的****,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包身工》教案(7篇)篇一:课时篇一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三、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 汀(tīng) 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 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2、浏览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光明》半月刊创刊号。
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包身工》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将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和职责;2.掌握包身工的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3.了解包身工在物流业的重要作用;4.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5.学习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身工的含义和职责;•掌握包身工的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
三、教学难点•了解包身工在物流业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包身工》。
包身工是物流运输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包身工的主要职责是对货物进行包装和加固,保证货物安全、完好无损地到达目的地。
以下是本课教学的具体内容:1. 包身工的含义和职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含义和职责。
包身工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首先,对货物进行清点,检查货物数量、规格等信息;其次,根据货物特性进行包装选择、包装方法和加固以保证货物安全;最后,完成包装并对包装进行检查和确认。
2. 包身工的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要想让学生掌握包身工的操作流程和常见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包装物的种类、包装要求等信息,掌握包装带的使用方法和标准,学习如何根据货物特性、运输方式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并掌握加固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教学还需重点讲解包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包装材料破损、加固不足等问题,并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3. 包身工在物流业的重要作用了解包身工在物流业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包身工的职责,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在物流业中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4. 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分析问题,并从中找出合适解决方法,是包身工的重要能力要求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学习如何进行问题识别和分析、如何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包身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夏衍先生的经典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文所在的单元以“关注社会现实”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的典范,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学生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也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精确数据和生动语言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包身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包身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包身工》。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旧社会黑暗制度的憎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引发对她们命运的思考。
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包身工的生活和旧社会的黑暗,培养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
六、板书设计板书《包身工》板书内容:生活状况:恶劣的环境、长时间的劳动、微薄的报酬苦难命运:被压迫、被剥削、没有尊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课文《包身工》的主要内容。
答案:课文《包身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命运。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答案:课文运用了写实、对比等手法,如通过描述包身工恶劣的生活环境和长时间的劳动,突显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包身工说课篇一:包身工教案说课稿二、包身工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了解旧社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罪行2、体会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二、教学要求:通过朗读感悟出作者的感情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领会作者在记叙中流露出的感情四、教学方法:朗读、体会五、教学过程:(一)夏衍介绍及文章背景介绍1、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1929年秋曾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鲁迅、矛盾和创造社、太阳社的团结基础上,于1930.3.2在上海成立)。
参加者有鲁迅、矛盾、郁达夫(不久退出),周扬、夏衍、田汉等50余人。
左联先后举办的刊物有《萌芽》《文学日报》等1936年初,为了适应抗日救亡的新形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1929翻译了高而基的名著《母亲》除了左联,他还曾沈西苓、郑伯奇等人创办了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此后他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新中国成立后,1954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其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风云儿女》,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
但他在那特殊年代被免职,文革中度过8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无法治愈的残疾,后复出担任全国影协主席等职,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2、背景本文是发表在1936年春,1936年年底,他又发表了《〈包身工〉余话》,这是《包身工》的续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两个热情提供包身工第一手材料的人物,冯先生和杏弟。
因为包身工住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一个“禁区”,和外界是完全隔绝的,由警察、巡捕、流氓等层看管封锁的,作者得到杏弟的帮助才得以混进去,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包身工》讲课稿
《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都特不强的报告文学, 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新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老教师授课
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如何体现出它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打算采纳如此一些方法: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我首先将熟悉课文如此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通过布置:(1)“考虑与练习"五─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如此两个作业敦促学生对课文
进行琢磨与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 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与“芦些棒”的故事,再由其她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第2题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
评议的基础上让她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小孩,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差不多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
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小孩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
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
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反动统治。
(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她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与同情,这是全
文的中心思想。
在让学生讨论,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我在黑板上设计了如下板书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日本资本家拿摩温半殖民地
包身工奇妙一仆二主
中国二老板带工的半封建
(主题) 包包身契
通过解释含义,明确了主题之后,我再提纲挈领,让学生
设想与揣摩如何围绕主旨选材与谋篇布局,以及什么缘故要如此做。
二、开辟空间,将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我首先让学生来设想:假如让您来写一篇这类(包身)题
材的文章,您认为首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
在她们回答出“吃、住、劳动、待遇(虐待)、来历、身份、雇主雇佣的缘故、它的现状与未来”等内容之时,我一方面注意运用选
材的注意点进行启发与评价,“宕开一笔”式地顺便训练她们选材,一方面又提示她们:感性的内容与的内容,记叙与议论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写文章时应注意将它们结合起来。
随即我又追踪设问:“假如收集到了如此一些材料,您认为应该按什么结构把它们组织起来?”并出示在后面的结构提纲中用到的、有意打乱的一组方框(编上号),让她们练习排列法,由本人写到黑板上,让其她同学进行比较、鉴不、然后肯定如此的一种结构比较好,而这也正是《包身工》一文的结构,(见本文后所附“板书设计”)。
在接下来向学生讲析如此一种结构什么缘故好(即掌握住了读者心理规律)的道理时,我屏弃了一般人常用的从理论上讲明的方法,运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展开对话的方法,用一些相似的生活情景设问,让学生自己讲出此时的“心理规律”(如看到可怜之人会产生──关切与好奇的心理,看到一家企业全是童工会纳闷──什么缘故不用成年人;看到某单位效益不错,但职工的生活、劳动条件没有改善,会考虑──职工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等等)。
如此做的结果是学生心悦诚服,使教学过程更有启发性与讲服力。
最后我再利用结构图表讲析作者的思路,对全文进行小结。
指出作者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
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一天如此,365也就可想而知了──以
小见大。
副线以议论、讲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工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抨击。
主线是感性的,副线是理性的,两条线索先交织,后交汇;虚实相生,一气呵成;而又纵横开合,有广度,有深度,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既有
角目尺心的直观印象,又有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
文章最后的一点亮色,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一教时的如此一种小结实际上已为在第二教时转入对关键章段句词与议论中富有哲理的警句的分析作了一个特
不好的过渡,(第一课时的作业就设计包括了“考虑与练
习”三──分析警句的内容)。
第二教时开始,我在上承第一教时的结尾,讲明关键章段句词与警句关于理解课文的重要性之后,随即让大伙儿讨论并明确对这些关键章段句词的正确理解,“考虑与练习”三的正确答案、讨论时要求学生运用语法与修辞知识进行、
在第二教时紧接着讲授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我的做法也是让同学们在感受的基础上,自己给报告文学下个定义,分
析一下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让她们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在文中主要表现于针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与严厉的抨击,关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学性与评论性则分不表现为文中主线与副线部分的内容、如此讲的效果,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实际中来,到实际
中去 ;另一方面通过揣摩与板书也使学生们对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体会更真切,印象更深。
三、拓宽内容,对联想与想象起一种暗示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鉴赏文学作品,并进行思维与写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本课第一教时的开始,设计了一个“起兴”式的开头──播放三胡独奏曲《汉宫秋月》的录音,并通过讲述让大伙儿明白:它表现的是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然后启发“类似联想”,让大伙儿想象皇帝周围的宫女尚有不幸的身世、苦闷的闺怨,在人间地狱里生活的一群女小孩的悲愤该有多么强烈。
在激发起她们“挺身而出”进行揭露的动机之耕,用“光有热情不够, 还要有写作本领“一句话,由急趋缓,自然引导到对主题,选材与谋篇布局的学习。
在第二教时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联想”式结尾,我先朗读了深圳作家文夕的小讲《野兰花》的内容提要(见《文学报,文学大众》97年第22期),要求学生:模仿《包身工》的结构框架,充分发挥与想象, 以《包工奶》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与延伸,如此做既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又培养了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
由于宫女、包身工、包工奶在被禁锢、被“包”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把如此三种形象统一在一节课中既拓宽
了教学内容,也对学生学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起到了一种暗示作用。
四、激发兴趣,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
除前面所述,我通过宫女与包er奶,使学生萌生了进行揭露的动机,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外,在整个个两教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让它处在一种音乐氛围之中,如在学生讲述包身工与“芦柴棒”的故事时,我同时配以低微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背景音乐;我在讲述《野兰花》的故事梗概时,也同时配以《汉宫秋月》的背景音乐、如此既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如泣如诉,一唱三叹,首尾呼应的效果,也起到了“在美育中发展智能”,“寓教育于艺术熏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