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word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包身工》说课稿包身工说课稿篇一一、内容结构文章内容较长,共50个自然段,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首先要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
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
文章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如“四点一刻”“四点半”“五点”。
根据这个提示可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们**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况,描述她们**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指出在*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35~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指出包身工**必然**。
二、思路探究1、把握了文章的总体结构,需要考虑一下,课文的这四个部分,顺序可以打乱重排吗?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用意何在?其实仔细看课文,就不难理解,作者主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去安排材料,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短语,从“四点一刻”一直到了“黑夜,静寂的像死一般的黑夜”,把包身工所遭遇的事情全都浓缩在一天内,所以这四部分顺序不能打乱。
另外,作者并不是仅仅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即本文的副线。
描写包身工**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的方式,因此,这四部分的顺序不能打乱;并且作者并没有单独去描述包身工**,而是和一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的,这样顺序就更不能随意去编排了。
主副线有机结合,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同时作者在表现**上的纯熟和多样,也令我们叹服。
《包身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包身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均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章强调真实,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学习本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说学情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同时学生与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距较远,他们对旧社会的一些工人的生存状态也不清楚,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文学作品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思考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辅助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文找句,提出质疑。
对于学生而言,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悟”的方式,力求做到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六、说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一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激发求知欲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复习方式,回顾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而我们今天要回顾的这段往事也被称为人间地狱,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此时出示包身工的一系列照片,指名学生描述画面带来的震撼感,从而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揭开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罪恶本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包身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的课文之一,是一篇描写包身工被世人所误解和歧视的散文。
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引发学生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思考,并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散文《包身工》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中包身工的遭遇以及背后的社会原因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理解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和结构,理解主题和意义•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包身工的遭遇背后的社会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和感受课文中的冲突和道德困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态度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思考,谈论他们对弱势群体的看法和态度,如老年人、残疾人等。
2. 阅读和理解(3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包身工》,理解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把握主线和分析冲突。
•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如包身工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成员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包身工会被世人误解和歧视?–这种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你认为如何改变这种现象?4. 思辨探究(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包身工的遭遇背后的社会原因,如社会对不同职业的偏见、社会阶级差异等。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表达对包身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5. 写作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思辨探究的讨论结果,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包身工的认识和关注。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例子,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包身工》说课稿《包身工》说课稿一、说教材《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报告文学,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
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来组织材料,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法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让学生在课下熟悉课文,完成三个问题:(1)准备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请给包身工下个定义。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关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并能合理评价。
2、导语设计上世纪初期的中国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六七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做成的粥和烂菜叶,它们的年龄和我们相仿,甚至比我们还小,可是它们干的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的繁重的纱厂劳动,它们没有欢笑,甚至没有自我。
他们就是——包身工。
20世纪30年代,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含泪向人们哭诉了包身工的悲惨经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2、介绍作家作品,介绍夏衍获得一手资料的艰辛。
3、介绍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
报告文学一般包括: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4、让学生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熟悉课文)5、构成本文的材料可以分为几类?(新闻事实材料、背景材料。
新闻事实材料主要讲包身工一天的活动,背景材料主要讲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本文内容繁琐事实材料,背景材料交叉进行不便讲解,所以先把材料归类,重新拼组,化成两块,一块是新闻事实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一块是背景材料,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6、研究新闻事实材料,文章从那几个角度写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怎样突出包身工生活的不幸?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起床、早餐、上工,写包身工一天的活动。
【导语】包⾝⼯是旧社会⼀种变相的贩卖奴⾪的形式。
被贩卖的是⼥孩⼦,由承包⼈送到⼯⼚做⼯,没有⼈⾝⾃由,⼯钱全归承包⼈所有。
课⽂中提到的是那些⼥孩⼦的⾝体已经以⼀种奇妙的⽅式包给了叫做“带⼯”的⽼板,“包”的标志是事先⽴了“包⾝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孩⼦近乎被拐骗,⽽且是⼀仆⼆主:⼀主是⽇本资本家(⼯头是“拿摩温”);另⼀主是中国的⽼板,带⼯的。
⽇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养成⼯”;中国带⼯者称她们为“包⾝⼯”。
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这⼀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标题中的“包⾝”⼆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对中国⼥童⼯残酷剥削的罪⾏,控诉了他们的野蛮*的统治⼿段,以激起⼈们的义愤和同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包⾝⼯的剪影 已经是旧历四⽉中旬了,上午四点过⼀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消去,蜂房般的格⼦铺⾥的⽣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像⽣⽓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尺深的⼯房楼下,横七竖⼋地躺满了⼗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的空⽓⾥⾯,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般骚动起来。
打呵⽋,叹⽓,寻⾐服,穿错了别⼈的鞋⼦,胡乱地踏在别⼈⾝上,叫喊,在离开别⼈头部不到⼀尺的马桶上很响地⼩便。
成⼈期⼥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地起来开门,拎着裤⼦争夺马桶,将⾝体稍稍背转⼀下就会公然地在男⼈⾯前换⾐服。
那男⼈虎虎地在起得慢⼀点的“猪猡”⾝上踢了⼏脚,回转⾝来站在不满⼆尺阔的楼梯上⾯,向着楼上的另⼀群⽣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等太阳上⼭吗?” 蓬头、⾚脚,⼀边扣着纽扣,⼏个睡眼惺松的“懒⾍”从楼上冲下来了。
⾃来⽔龙头边挤满了⼈,⽤⼿捧些⽔来浇在脸上。
包身工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6号说课者。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说明我对这课书的教学设想。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从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看《包身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地11课,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生动,真是的笔墨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二、从教学目标来看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从本文的特点出发,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叙事脉络以及作者的一轮倾向。
2、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作用的材料。
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运用速度、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抓住有用信息。
3、认识本篇报告文学的思想价值,就能从新闻现实中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1、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叙事脉络。
2、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对课文文体进行切分,学会分析内容和筛选信息。
而教学难点是:1、理解报告文学的文学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记叙手法。
2、咀嚼富有文学性的文字,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我们所教的学生相隔较远,与文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的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了差异,要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包身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职责、情感和心理。
2.学会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小说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小说了解包身工的内心感受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1.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角色与职责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是指为皇帝清扫厕所的仆人。
在整个宫廷中,包身工地位最低、最贫困,生活环境最恶劣。
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清扫厕所,因此也被称为“厕奴”。
2.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情感和心理尽管包身工在宫廷中地位极低,但是他们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却很高。
他们的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小说中包身工的塑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
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职责和待遇都十分艰苦。
由于他们在宫廷中地位最低,所以受到别人的欺负和鄙视。
而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权利和尊严,只能忍受自己的命运。
另外,包身工们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每天都要用手清洗大量的大小便。
尽管如此,包身工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
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但是也有着深刻的友谊和互相照顾。
而他们清洗厕所的过程中还会与大小官员之间发生不同的磨合和关系。
3.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在小说中,包身工们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特别起眼,但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小说作者不仅揭示了明代官场的黑暗面,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在这个充满权力和利益的环境中,人性的较量和挣扎。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引导学生发现包身工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方式发挥测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介绍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包身工的故事和意义。
2.阅读讲解法:让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后,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包身工的形象和心理。
高中语文《包身工》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用教材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古代文学”。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并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包身工》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是表现消灭封建统治的悲壮斗争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彷彿已被磨灭的青年包身工格段的形象,以其自由不屈、机智过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童养媳的凄苦命运,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残酷。
该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与奋斗,生动表现了鲁迅坚持人民立场,反抗封建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其思想;2.掌握小说的结构和基本内涵;3.识别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反映的主要思想;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内容,提升学生鉴赏文学的能力,培养其文化素养;2.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分析《包身工》的电影改编版;3.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思辨学习和实战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生活的情感;2.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认同;3.提高学生对社会、历史、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基本内涵;2.揭示小说中的主要思想,并刻画主要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社会现实,把小说中的思想和主题与人类普遍价值观联系起来。
难点1.如何把古代中国的背景融入到理解小说的分析中;2.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对于封建制度问题的批判;3.如何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小说的主旨和意义,挖掘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小说《包身工》的背景、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内涵。
2.讨论法:通过分析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由讨论、以及教师引导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思考小说中存在的问题、思想和价值,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包身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包身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夏衍先生的一篇报告文学,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东洋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包身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同时,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具特色,如点面结合、细节描写、对比等,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和说明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对于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可能还比较陌生。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以点带面、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2)分析文中的写作手法,如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2、教学难点(1)理解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根源。
(2)引导学生从包身工的遭遇中思考当今社会的劳动保障问题。
人教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
《包身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二)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特征,培养阅读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报告文学所用到的材料,即: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
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报告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和报告文学)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
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依据:“教学建议”指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典范性新闻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培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提高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搜集资料法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解题: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
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
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的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二)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 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
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作者简介:
(五)课文分析: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先将熟悉课文这样一个程序交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分段应抓住文章所写的特定时间和描写的三个场景来分,并注意找出场景描写的有关议论、说明,找出段落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9-17自然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插入“芦柴棒”重病惨遭毒打的描写,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
这是含着眼泪在控诉! 作者用“画外音”的方式,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第三部分(18─25自然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这一部分从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到本文的主题。
(六)对全文进行小结。
作者实际上安排了主、副两条线索。
主线将包身工的种种惨状综合在一天的生活过程之中,从早写到晚,反映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一天如此,365也就可想而知了──以小见大。
副线以议论、说明为主,材料翔实,条分缕析,对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