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网师园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31
网师园:苏州园林的瑰宝
在江苏省苏州市,有一座被誉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网师园。
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
网师园的总面积并不大,但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匠心独运。
园中的建筑、山水、花木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走进网师园,你会被那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的小径、波光粼粼的池塘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网师园的布局独具匠心,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各种建筑和景点。
水池的北面是一座名为“月到风来亭”的六角亭,这里是观赏月色的最佳地点。
每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清风徐来,亭中的人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水池的南面是一座名为“濯缨水阁”的建筑,这里是品茗赏景的好地方。
坐在水阁中,可以欣赏到池中的荷花、游鱼,同时感受到苏州水乡的独特韵味。
网师园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的精致细腻。
园中的建筑大多采用木质结构,雕刻精美,彩绘华丽。
门窗上的镂空花纹,屋檐下的飞檐翘角,都展示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网师园的文化内涵丰富,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园中的“万卷堂”曾是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的书房,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此外,网师园还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园中的“殿春簃”就是昆曲大师俞振飞曾经居住的地方。
总的来说,网师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建筑艺术、文化积淀于一体的古典园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领略到苏州水乡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网师园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地方。
苏州园林-网师园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南部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
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
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
网师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住宅部分共四进,自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沿中轴线依次展开。
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
万卷堂大厅是园林建筑的主题,过去为园主办事与接待宾客之处,装修陈设华丽。
万卷堂,藏书万卷之堂。
小山丛桂轩,此为秋日景点,取“桂树丛生山之阿”(《楚辞·小山招隐》)之境界。
轩南为太湖石庭院山,轩北有黄石主峰云岗,一玲珑,一浑拙,势成幽谷,匝种桂花,秋日竞放,香气蕴郁谷间,久聚不散,“小山则丛桂留人”(庾信《枯树赋》)。
濯缨水阁为夏日景点。
水阁是歇山卷棚式,纤巧空灵,坐南朝北,高架水上,凉爽宜人,可凭栏观荷赏鱼。
取名“濯缨水阁”,源于《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缨,指官帽帽带。
)意为达则濯缨,隐则濯足。
月到风来亭月到风来亭在园内彩霞池西,六角攒尖型,三面环水,亭心直径3.5米,高5米余,戗角高翘,黛瓦覆盖,青砖宝顶,线条流畅。
取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之意,故名。
内设“鹅颈靠”,供人坐憩,是临风赏月之佳处。
“殿春”,即春末,楼阁边小屋称簃,旧为书斋庭院。
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绝品收藏)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绝品收藏)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
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
期间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
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网师园东宅西园,有序结合。
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
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
中部主园“网师小筑”,以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
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
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
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
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
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里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
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
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
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
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
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
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
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
网师园园林艺术分析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是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而网师园作为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以布局紧凑,建筑精巧和比例协调而着称,处处显露苏州人的美学观和吴地文化风格;网师园建于时期,原本只是取名叫“渔隐”的小型私人花园,几经沧桑变更,清朝时期,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最终形成了这一中的精品杰作;1997年还被列为;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占地约半公顷,她以水为主题,布局精致、紧凑合理、结构精巧、典雅自然,园中有园,景内有景、小中见大,虽小不觉其小,是整个中最小巧精致的,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它至今仍保有私人花园的趣味与特色,其园林中目前最重要的特色是“夜花园”,也就是夜间传统音乐表演与园林艺术的结合,目前参观网师园,也能欣赏到在园中传统音乐与戏曲的表演;网师园可分成了三部分:东部住宅、中部花园、书画宴乐之地;首先,来看看园东的宅院四进,四进的厅堂装修及门楼雕刻俱精;网师园有两个园门,东西各一个,东门设在第一进的轿厅之后,门额上砖刻“网师小筑”四字,外客可由此门进入花园,另一园门设在内宅西侧,供园主人和内眷进入;通过砖雕门楼进入第二进大厅,大厅屋宇高敞,装饰精工雅洁,陈设讲究;从大厅向北走,进入第三进内厅,即撷秀厅了,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在此楼纵目远眺,全园景色、天平、灵岩、七子山诸景,尽收眼底;穿过曲廊,进入后花园;北是“梯云室”,这里景色十分迷人;此地植物造景非常丰富,花园周围用太湖石砌成大小五个不同花台,植水带草,有海棠、紫薇、腊梅、桂花等,形成五个植物层和四季有花佳景;此外,此地的太湖石假山也十分耐人寻味,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玲珑空透的太湖石是江南一带重要的造园材料,除了此地,在网师园其他庭也都有大量运用;总而言之,网师园的建筑之美,在东部住宅区可得到尽情欣赏;第二部分说说书画宴乐区;“五峰书屋”是园主读书与藏书的地方,室内面阔五间,南北透明半窗,光线充足;屋前屋后天井开阔,湖石清秀嶙峋,奇特多姿,期间更有芭蕉、腊梅、紫玉兰、山茶花为此增色不少,确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五峰书屋”西连“集虚斋”,“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的红木家具,和以竹为题的书画满堂,与”竹外一枝轩“相呼应,极其幽谧;”另外,“看松读画轩”则是主人画室,它远离池案而建,颇具古“与”雅”的品味;“古”即指古树,白皮松、木瓜树、古柏皆有百年以上历史,风姿美丽,也证实了历史的悠久;其外还有古木“寿星”,即是硅化木,是一种特殊的木化石;这些都显得十分古味十足;“雅”字又怎么体现呢轩内陈设的红木家具,红木鼓式大圆台,灵璧石都给了一种古雅沉静的韵味;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连,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有时也用园内有园,大园包小园的方法,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却“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之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而网师园着名的“殿春簃”小院,整个庭院占地只有一亩,但造园要素“五脏俱全”,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的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屋后有天井,屋前有石板平台,南部为大院,空间大小比例适度,明暗、开合、虚实对比十分精致;庭院湖石;深潭、名木极具特色,水、石、花、木虽不多,却变化巧运,有章法、有韵律、有节奏,它集中体现了苏州私家园林的园中园、景中景的艺术效果,是古典园林小庭院建筑精品;从外宅的宅门入院,循小段游廊可直通“小山丛桂轩”,此轩为宴乐厅,秋日景点,它体量轻巧,四面采光,东、西、南三面均为矮墙,,南面是太湖石假山庭院,透过南墙上的漏窗可隐约看到隔院之景,因而院落虽狭小却不显封闭;这就是通过漏窗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伸,使人游之意味无穷的借景之法了;另外,北有黄石主峰“云冈”,一玲珑一浑拙,有种深山幽谷之感;从月到风来亭南行可到达蹈和馆和琴室,这是一个封闭性的小庭院,是主人操琴的地方,蹈和馆东、琴室背面对二峰精致的湖石假山,气势峥嵘,又加以紫竹点缀,确为一个操琴的好地方;第三部分则是中部花园区了,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彩霞池居全园之中,它虽小,却颇具特色,一泓碧水,常年澄绿;理水手法也很巧妙,水源、水体、水尾层次分明,为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精髓;其中的小涧、小桥衬托出了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池中种植垂莲数目不多,但起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环池亭阁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等也都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尺寸也适当缩小了,显得小巧精致;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着,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射鸭廊”是一条5米长的小廊,却与曲折小廊有异曲同工之妙,内观亭、廊、轩三者一体,各具鲜明特色;东依山墙,西邻水池,南连半山亭,北接“竹外一枝轩”,这组建筑在小空间中取得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成功艺术效果;“竹外一枝轩”则充满赏心悦目的画境,它临水而筑,敞门空窗,不同空窗不同景,步移景换,如诗如画,满园春色美不胜收;“至于月到风来亭”则建在彩霞池西岸,亭西墙上嵌有一块杂木框明镜以借景,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观;另外还有“濯缨水阁”,它位于彩霞池西南端,凌空而筑,底部八根石柱把造型轻巧活泼的水阁轻轻托起,像一艘停在湖边的游船;它是夏天纳凉清心的好地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分析完此园,仿佛游览了一遍,也让人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盎然生机;网师园真可谓“地只数亩,而有迂问不尽之致;居虽近底,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其精致空灵,堪称江南小园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