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寓言二则》拓展阅读:寓言故事及寓意
- 格式:doc
- 大小:15.12 KB
- 文档页数:3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
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
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
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解题质疑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2.师讲《鹬蚌相争》的典故:战国时候,秦国最强。
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小的国家。
在弱小的国家之间,也常常发生一些战争。
《寓言二则》课文后附课文分析寓言二则亡羊补牢①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狠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战国策·楚策四》改写。
拔苗助长①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孟子·公孙丑上》改写课文内容分析:《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
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刻舟求剑》读后感
阅读提示:学习了《刻舟求剑》,你有什么感受以及有相似的经历吗?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不禁大笑起来。
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了:在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过江,一不小心把宝剑掉进了江里,他没有去找剑,而是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记号,还告诉别人: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到岸边再捞。
等船到了岸边,他跳进江里找剑,当然,他怎么也找不到。
因为船是向前行走的,而剑却停在那里不动了。
看完这篇成语故事,我又想起了童年时的一件趣事。
那是我还不满六岁,妈妈教我认识方向,那时我想:唉!认识方向太难了,这可怎么学呀?我得想个办法记住。
于是,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我先在屋里站好,知道了右边是东。
正巧妈妈带我去玩,就想试试这个法灵不灵。
我一出门,就告诉妈妈:“妈妈,右边是东!”“扑哧”一声,妈妈笑了。
我不知道原因,疑惑不解地问着原因。
妈妈说:“傻孩子!你右边啊,现在是北!”我听了,不愿意了,困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在家里右边是东,而出来就成北了呢?”“这样,你把身体转过来,再看看右边是什么方向。
”妈妈告诉我。
我转过身来,顿时明白了:方向是不会动的,动的是自己的身体。
“怎么样?现在明白了吧!”妈妈问。
我点点头。
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可笑。
那时的我也像“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一样。
做事太死板,不灵活,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我想:我以后要灵活地对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这些问题。
这样,就不会再出一些像“刻舟求剑”似的笑话了。
《揠苗助长》读后感
阅读提示:学完《揠苗助长》,你懂得了什么呢?是不是和下面的小读者有一样的感受呢?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
到了书店后,我就去寻找我最感兴趣的书,只见眼前的一本《寓言故事大全》把我吸引住了。
从中我看了许多寓言故事,其中《揠苗助长》使我深受启发。
这则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宋国的农夫,整天巴望着自家农田里的禾苗迅速地长高。
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妙计:他迫不及待的来到田地里,将种在田地里的一棵棵禾苗往上拔,整整忙了一天的功夫,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告诉了儿子,我们家的稻子终于长高了好些。
他的儿子听后,马上到田里去看个究竟。
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
我们都知道禾苗都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生长的,反之,如果不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在我们的平时学习中,也会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
记得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习作让我们写,并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个男女生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好又快。
”我是第一位写好的,我就急着交于老师看。
我心想老师一定会在班上表扬我的。
结果反而批评了我,并指出了我习作中的不该发生的毛病,如有的字写得潦草,连自己都认不清是什么字了;没有分自然段去写啦;没有作文题目啦;没有标点符号啦。
通过这次习作后,我深受启发: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
寓言两则(全文5篇)第一篇: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寓言两则1课题: 6 寓言两则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3.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言:首先解题《寓言两则》,告诉学生,“寓言”就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两则就是两的意思。
二、通过第一则问:《掩盖过失的猫》掩盖过失什么意思?区别“寓言”与“语言”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都是怎么掩盖的?这样做对吗?你明白恶劣什么道理?三、读懂第二则问: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表演,看谁表演的好。
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营造情境,催发他们入情入境和角色同步合作。
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引入。
二、分角色激发兴趣。
三、学习生字1.认读11个生字,会组词。
2.会写11个生字。
3.难学指导,突出重点。
左右结构:脸、掉、满、阵、根半包围:逃、瘦上下:等、冒5.实践活动:(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家长听(2)用简笔画画出下面的词语。
吹嘘失望虚掩教学反思:寓言两则2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二则》评课稿一、教材背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内容之一是《寓言二则》。
寓言是一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递道德或智慧教育的文学形式。
通过学习寓言故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情感意识及理解能力。
本次评课稿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旨在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道德与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寓言二则》,学生应能够:•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故事中的必要情节,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寓意;•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故事分析和表达。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寓言二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和分析寓言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寓意;•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道德意识:通过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寓言二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情感体验: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寓言二则》。
其中包含两则寓言故事:《北斗之星》和《西施箴言》。
通过学习这两个寓言故事,学生将深入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每个故事中的情节和寓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结合《寓言二则》的教学,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阅读导入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先阅读寓言故事,理解其中的情节和寓意;•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故事的内容,并共同完成分析和表达;•问题导引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深层次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故事演绎法:引导学生将《寓言二则》中的故事进行课堂演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分析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故事的表达和写作。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寓言二则》拓展阅读:寓
言故事及寓意
阅读提示: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烧炭人与漂布人
烧炭人在一所房子里经营,看见有一个漂布人搬迁到他的旁边来住时,满怀高兴地走上去劝他与自己同住,并解释说这样彼此更亲密,更方便,还更省钱。
漂布人却回答说:“也许你说的是真话,但完全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
”
这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不同类的人难相处。
风与太阳
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
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
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
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
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
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这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
恋爱的狮子与农夫
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向她求婚。
农夫不忍将女儿许配给野兽,但又惧怕狮子,一时无法拒绝,于是他急中生智,心生一计。
狮子再次来请求农夫时,他便说,他认为狮子娶自己的女儿很适合,但狮子必须先拔去牙齿,剁掉爪子,否则不能把女儿嫁给他,因为姑娘惧怕这些东西。
狮子利令智昏,色迷心窍,很轻易地接受了农夫的要求。
从此,那农夫就瞧不起狮子,毫不惧怕他。
狮子再来时,农夫就用棍子打他,把他绑起来。
这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有些人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抛弃自己特有的长处,结果,轻而易举地被原来恐惧他们的人击败了。
瞎子和小野兽
一个瞎子精于用手触摸各种动物,什么动物只要他一摸,便能分辨出来。
有个人带来一
条小狼,请他摸一摸,说出是什么东西。
他摸了摸这个小野兽后说:“这是一条狐狸,还是一条狼,我不大清楚。
不过有一点我却十分明白,让这种动物进羊栏总是不安全的。
”
这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恶劣的习性在年小时便可得知。
一只眼睛的鹿
有头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海边吃草,他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而用瞎了的那只眼对着大海,他认为海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
不料有人乘船从海上经过这里,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他射倒了。
他将要咽气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而我所信赖的海这面却给我带来了灾难。
”
这故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事实常常与我们的预料相反,以为是危险的事情却倒很安全,相信是安全的却更危险。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冀教版
一、选择题。
1、我母亲待人最(),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A.慈详
B.仁慈
2、他在这()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还没有安定下来。
A.广漠
B.广大
3、没有一个人()过我。
A.约束
B.管束
4、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
A.请
B.央
5、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繁衍()
A. yǎn
B.xiǎn
二、填空题。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勤俭——()忙碌——()保留——()
筹划——()惦念——()相依为命——()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勤俭——()敷衍——()残缺——()
生疏——()热闹——()相依为命——()3、解释下面成语的意思。
有求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B
2、A
3、B
4、B
5、A
二、
1、节俭繁忙保存筹备惦记生死与共
2、浪费认真完整熟识冷清势不两立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