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乡村城市化(Rural Urbanization)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推动力
(一)农业发展是前提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阶段基本对应。 (三)第三产业也是城市化的推动力之一。特别是进入工
业化后期以后,将取代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设区市:① 区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2,区辖行政地域全部为城市 人口。② 区人口密度小于1500人/km2,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它街道 办事处人口。 ③区驻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周边乡镇的全部人口。 不设区市:(1)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它街道办事处人口。(2)驻 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乡镇的全部人口。 建制镇: ①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人口。 ②驻地镇城市建设延伸到村的村委会全部人口。 ③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 人口大于3000人,按城镇人口计。 注:常住人口为连续居住半年以上者。
古希腊城市特点: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 地方;②大都有城墙环绕;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 导地位;④大都有中心广场,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⑤ 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住着富 人;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人居住的地 方;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⑧城市统治 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 民不受侵犯。
——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农工商)、防御、宗教、公 共空间、绿化、交通、居住分化、城乡关系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 观差异。 地理位置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 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