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38481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72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清单1:文章构件的一般作用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作用清单3:常见表现手法与技巧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⑵要使情、理、事融和在一起。
以抒情、议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2.融情于叙⑴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件的叙述中⑵在传情处下重笔,写细节,使情感有依附,让人可触可感,产生共鸣。
3.形神俱备“形”:物质,是具体特征;“神”,精神,是联想、寄寓等精神活动,注入对象中的思想感情。
①摹形要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刻画丰满的形象。
②在形象描摹中要融注激情,使“摹形”和“传神”有机结合。
步骤1.读文勾画。
概括段意口语化概括,写在卷边(一模: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1 从烟花三月诗句,联想划船2 多次接触干涸的运河3 与同是文明标志的长城对比 4 开始谈论运河文明…2.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必要时题干缩句例如:(一模:15“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人怎样的生态智慧?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5分))-缩写:古人咋想的?关于生态,古人咋想的?-关于生态,古人有哪些思想体现出“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文章第⑦段中古人的哪些举措对限制当今中国的“三公”消费有借鉴意义?(4分)缩写:古人干的哪些事情值得借鉴,以缩减三公经费?3.圈定范围,筛取信息。
题干中的原句定位例:(同上)“敬天畏天” “天人合一”出现在哪里?中国古人向来尊重自然,形成了“敬天畏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既然要“以人合天”,人类就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而要“顺应天时”。
4.综合分析,整合重组。
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5.根据赋分,分点答题。
15. 评分要点:人与自然合为一体,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分);人不能违反自然的运行规律,要顺应天时(2分);对自然要取之有度,不能恣意妄为。
(2分)6.打好草稿,简洁通顺。
主观题基本解题思路图示常见题型解题思路题型一:局部内容作用分析题解题思路1.定位:看所处位置(开头、结尾等),联系上下文思考。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古董阿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这样。
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
古董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厂,举人士子穷家读书的,搜寻故旧。
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
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
这个同学很喜欢我到他家,我们的家庭都属于同一阶级成分,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甚为相得,没有政治的压力。
班上还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水画狂热,用毛笔蘸水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水,说实在挺好看的。
我画的很杂,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
我们两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的意思。
我们是放学后去玻璃厂的小子。
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去琉璃厂的时候,已是公私合营之后的时代,店里的人算是国家干部职工。
安静。
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净。
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
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人和气。
熟人进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
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高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
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
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
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含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边的文章,达成1—4 题白日鹅的记忆从维熙到达南方,能否是因为这座城市,有个白日鹅旅馆的缘故?头一夜,我就梦见了我曾见过的四只白日鹅。
1964 年,我在一个农场劳动改造,第一次见到那本性驯顺、美如天使的水禽动物,是在劳改大队部的葡萄架下。
我隔着铁丝网,向往地望着白日鹅那一身洁白的羽翼,内心不由自问:蓝天才是它的故土,江河湖泊才是它们诗的天堂,它们到这儿来干什么?还摆出一副悠闲自得、闲庭信步的架势!飞吧!我的天使!这儿是囚笼,不该是你闲步的地方;露水闪光,水草萋迷的青青河边,那边有你的群落,有你的家族,为何你要依恋这个鬼地方呢?以后,我知道了:本来这两只天鹅是被主人剪去了一圈欲飞的翅膀。
它们来自天茫茫的东北大草甸子——兴凯湖,那边的劳改农场时,把它们“姊妹俩”也装进囚笼,像携带随从眷属那般,把它们迁徙到这个地盘上来了。
使我悲伤的是,跟着生计环境的改变,它们本性中的和善,被光阴的流光啮食掉了,使这日使般的两姊妹,只剩下天鹅的形态与仪表。
有一次,我到劳改队办公室去请示什么事情,当我穿过葡萄架时,那“两姊妹”居然拍打着仅存的短短翅膀,对我发动了突然侵袭。
一只对我嘎嘎狂叫,神态如同家狗般凶厉。
一只用嘴叼住我褴褛的长袖,撕扯下我袖口的一缕布条。
我挣扎着,我奔跑着,待我逃出葡萄架,惊魂初定以后,留给我的是满腹的疑心。
“这仍是天鹅吗?”“这是两条腿的狗。
”“这不是黑狗、灰狗、黄狗。
”“这是被异化了长翅膀的白狗!”50 年月中期,当我仍是个青年作家的时候,我去过东北三江草原。
一个猎人告诉我,他从不捕杀白日鹅。
他说此种鸟类不单羽毛洁白如雪,还有代其余鸟类孵化雏鸟的本能。
有的“娘”把娃生下后,一扑棱翅膀飞了。
白日鹅则饰演“娘”的角色,把其余鸟类家族的后辈孵化出来。
群居草原和与囚犯为伍的白日鹅,反差这样之大,几乎令人惊讶。
认真想一想,仿佛从中发现了一点道理。
地壳喷出火热的岩浆能够造出,磨盘眼里流出的粮食能够碾成粉面;漂亮的天使安琪儿,在评论驯化豢养以及囚犯们的挑逗欺辱之下,就不可以改变它那和善的灵魂吗?它最先是出于生计本能的抗争,长此以往就把人类视若顽敌,见了脖子上驮着脑袋的人,就第一对其进行侵袭!大概过了年把光景,一群白日鹅在春日北返,它们在天空中发现了两个同族,便久久在天空彷徨不去。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附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梦的远方林清玄①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②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③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④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及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徐祯霞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
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
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
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
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
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
【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备考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信一口明嘉靖十三年,被流放云南,“永远充军烟瘴”的大诗人杨慎来到建水拜访他的朋友,西南边睡的建水城令他大吃一惊并留下了数篇文字。
令我惊讶的是,杨慎诗里描写的建水,并未隔世,我几乎以为,杨慎才搁笔走了不久。
杨慎笔下的这个建水城大体上还在着,“少年社火燃灯寺”,燃灯寺还在,依然在响着木鱼。
寺院门口的那口井依然清冽,杨慎如果在燃灯寺喝过寺僧沏的茶,茶水应当就是这口井里的水。
如今建水县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送水的马车。
马车上绑着一只铁桶,里面装着井水。
马车驶进小巷,将井水送给各家各户。
在自来水已经普及的今天,城市里还有送井水的人,除了建水恐怕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
这是一份古老的工作,我三十年前来建水的时候,就见过这些送水的马车。
现在,马车已经被汽车包围了,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在汽车中间,没有被取缔,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送水的人骑在桶上,吆喝着湿淋淋的马车跑过建水城,就像童话里的人物。
马车一到,接水的人们心怀喜悦,开门出来,提着一桶芳香四溢的清水回家去。
井水渗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中,没有这桶水,一天的生活便无法开始。
马车送来的水,取自水板井。
建水民谣说:“先圈大板井,后建建水城。
”如果没有这口井,建水城不会建在此,文明不会兴起。
至今,大板井的水依然清冽甘醇,一位前生产队的老会计守护着它,老伯已经70多岁了,终日坐在井后面的小庙里,他后面是供着龙王的神龛。
水井对于建水人来说,不仅仅是水源,而且是来自大地的保护神,每一口水井都具有神的地位。
许多井的旁边,都盖着庙,里面供奉着龙王、水神,终年香火不绝。
建水立城以来,一直靠井水滋养。
喝井水的人,已经死去无数,运送井水的人,也死去无数。
但新一代的送水人仍通过送水而生活,这是一种故乡经验。
井水是一种“信”,这不仅是源于生活习惯的依赖,更是祖传的“信”,每个建水人都收到过这个“信”。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丰城的窑江子①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②也看窑。
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
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③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
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④看窑去。
⑤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
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⑥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
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
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⑦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
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
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
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
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⑧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
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⑨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
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
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
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