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7.97 MB
- 文档页数:35
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施工工法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施工工法一、前言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为了提高运行速度和安全性,无砟轨道轨排法成为一种主流的施工工法。
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工法,本文将对该工法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是一种采用预制轨排的施工工法。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工法简单直观,易于操作和施工。
2. 施工速度快,能够大幅缩短工程周期。
3. 满足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要求,能够提供平稳的行车条件。
4. 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和客流量。
5. 施工质量高,能够确保轨道线性度和平整度。
三、适应范围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要求较高的铁路项目。
同时,它也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包括软土、淤泥、砂土和岩石等。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主要通过预制轨排,将轨道的底床和轨枕分离,采用可拆卸的夹具将轨排固定在底床上,然后将轨板安装在轨排上。
这样,轨道就能够达到平整度和线性度的要求。
工程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机械和工具,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等。
五、施工工艺 1. 基础处理:对基础进行清理和加固处理。
2. 底垫施工:将混凝土底垫铺设在基础上,并保护好底垫面。
3. 轨道底床铺设:将预制的轨道底床组合安装在底垫上,并使用夹具固定。
4. 轨排安装:使用夹具将轨排固定在底床上,并进行调整和校正,以保证轨道的平整度和线性度。
5. 轨板安装:将预制的轨道板安装在轨排上,并进行校正和固定。
6. 铺设轨道板:安装轨道板,保证轨道连接的牢固和平整。
7.轨道调整:进行轨道调整和校正,确保轨道的平整和线性度。
8. 固定和固定:最后进行轨道的固定和调整。
六、劳动组织根据具体工程的规模和要求,合理调配施工人员和设备,确保施工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七、机具设备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轨道底床组合机、轨道板安装机、调整机、固定机等。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一般规定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基本工艺流程见图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投入的主要设备有: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运输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浇注机、滑模摊铺机、钢筋加工设备、线路料运输车、散枕装置、螺杆调整器、粗调机组、汽车吊、龙门吊或其他吊装设备、检测测量仪等。
根据轨枕设计间距提前计算确定轨枕垛间距,桥梁和隧道地段轨枕垛可沿线摆放在线路两侧的电缆槽盖板上,路基地段轨枕垛可沿线摆放在两侧的路肩上。
摆放时轨枕底部应用支垫支撑。
无砟道床施工前应调查当地气温资料,掌握气温、轨温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轨排精调和混凝土浇筑时间。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宜采用轨排支撑架法施工。
轨排组装用工具轨应采用与正线轨型相同的钢轨,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规定。
工具轨应无变形、损伤、硬弯、磨损,工具轨质量及状态应经常检查。
螺杆调整器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施工工艺要求。
螺杆调整器应架设牢固,并与钢轨垂直。
轨排调整定位合格后应安装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轨排横向移位及上浮。
无砟道床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轨道部件的防护,避免混凝土等的污染。
道床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75%之前,严禁在道床上行车和碰撞轨道部件。
支承层或混凝土底座与道床板施工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应形成流水作业,其施工环境温度差不宜太大。
混凝土道床板施工前,应对基底进行彻底的清理,对拉毛不明显的地方应凿毛处理。
支承层施工路基上支承层施工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7.2节的规定。
路基与桥梁及路基与隧道过渡时,支承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平顺过渡,支承层厚度大于30cm的地段应分层分步施工,开始上层支承层施工前应将下层表面拉毛,上下相邻两层之间的施工间隔时间宜控制在2h以内。
端刺及锚固销钉施工路基与桥梁及路基与隧道过渡时,路上端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端刺的设置位置应在设计范围内根据轨枕位置提前计算确定,不影响后期轨枕的安装。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法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1.前言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是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主要结构形式,具有铺设精度高、造价低、经久耐用等特点。
该种无砟轨道结构在国内全面推广之初,其施工铺设技术尚属国内空白,是我国铁路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攻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自2004年承建我国首条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起,就开展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工作;2005年1月承建我国首条时速350km高速铁路—武广(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武汉综合试验段工程后,承担了铁道部无砟轨道技术研究的相关研究课题,开展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和成套设备研制等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2009年5月,“武广客专武汉综合试验段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科研成果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工法根据研究成果提炼总结而成、并成功应用于武汉工程试验段项目,首次在国内实现了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成区段试验铺设(双线14.765公里)。
同时,本工法关键技术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并在武广客运专线全线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工法配套研制的专用设备也被其他企业采购、在武广客运专线使用,铺设双块式无砟轨道400余公里。
与本工法相关的三项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分别是:“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武广客专武汉综合试验段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研究”获得2009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技术及设备配套研究”获得2009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
2.工法特点2.1轨道测量精度高建立轨道控制网(CPⅢ控制网)并以此为基准进行施工控制测量和轨道安装测量;配套使用全站仪、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球型棱镜等专用测量仪器作业;测量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空间位置并自动输出调整参数。
桥梁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作者:王耀东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05期摘要: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采用的是将双块式轨枕采用工具轨组成相应的钢轨轨排,待到轨排安装到位后使用现场浇筑的方式将轨枕浇筑在道床内,从而形成无砟轨道的道床板,待到完成对于混凝土的养护且待到混凝土凝固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在进行钢轨的铺设,待到钢轨铺设完成后现场对长钢轨进行无缝焊接。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桥梁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点及控制,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桥梁;CRTSⅠ;无砟轨道;技术1、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构造1)正线钢轨采用60kg/m、100m定尺长、非淬火无孔U71Mn(G)新轨。
2)扣件采用福斯罗300-1型扣件。
3)双块式轨枕采用SK-2型,满足600mm2、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点2.1安装底层钢筋布设道床板连续配筋,纵向Φ20螺纹钢,横向Φ16螺纹钢。
横向钢筋长2.7m,间距650mm,两端钢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
纵向钢筋共7根,间距440mm。
定位:使用自行制作的钢筋定位尺,将纵横向钢筋按设计间距定位。
纵向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700mm。
相邻接头错开不小于1m,同一截面接头数量小于50%(不多于3个)。
绝缘:接头采用2个绝缘卡固定,两端各设1个。
垫块及保护层:采用同等级C40混凝土垫块将钢筋垫起,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35mm。
在每根纵向钢筋的7个交叉位置,按点位1、3、5、7的顺序,每断面设置4块。
2.2组装轨排使用龙门吊将轨排吊运至自动分枕平台处,通过自动分枕平台一端的轨排定位器,将轨排定位到自动分枕平台上的轨枕上组装轨排。
安装时,先安装绝缘挡块,要与钢轨密贴,再安装弹条,最后拧紧螺旋道钉。
使用扭力扳手拧紧螺旋道钉,扭力控制为160N·m。
当扭力达到要求时,扭力扳手会发出提示响声,此时即可停止。
检查组装质量:轨枕间距偏差不大于5mm;扣件完整、无缺少、损坏、污染。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一般规定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基本工艺流程见图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投入的主要设备有: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运输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浇注机、滑模摊铺机、钢筋加工设备、线路料运输车、散枕装置、螺杆调整器、粗调机组、汽车吊、龙门吊或其他吊装设备、检测测量仪等。
根据轨枕设计间距提前计算确定轨枕垛间距,桥梁和隧道地段轨枕垛可沿线摆放在线路两侧的电缆槽盖板上,路基地段轨枕垛可沿线摆放在两侧的路肩上。
摆放时轨枕底部应用支垫支撑。
无砟道床施工前应调查当地气温资料,掌握气温、轨温变化规律,合理安排轨排精调和混凝土浇筑时间。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道床宜采用轨排支撑架法施工。
轨排组装用工具轨应采用与正线轨型相同的钢轨,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相关规定。
工具轨应无变形、损伤、硬弯、磨损,工具轨质量及状态应经常检查。
螺杆调整器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施工工艺要求。
螺杆调整器应架设牢固,并与钢轨垂直。
轨排调整定位合格后应安装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轨排横向移位及上浮。
无砟道床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轨道部件的防护,避免混凝土等的污染。
道床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75%之前,严禁在道床上行车和碰撞轨道部件。
支承层或混凝土底座与道床板施工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应形成流水作业,其施工环境温度差不宜太大。
混凝土道床板施工前,应对基底进行彻底的清理,对拉毛不明显的地方应凿毛处理。
支承层施工路基上支承层施工应符合本技术指南第7.2节的规定。
路基与桥梁及路基与隧道过渡时,支承层厚度应按设计要求平顺过渡,支承层厚度大于30cm的地段应分层分步施工,开始上层支承层施工前应将下层表面拉毛,上下相邻两层之间的施工间隔时间宜控制在2h以内。
端刺及锚固销钉施工路基与桥梁及路基与隧道过渡时,路上端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端刺的设置位置应在设计范围内根据轨枕位置提前计算确定,不影响后期轨枕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