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和微创治疗操作规范的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244.56 KB
- 文档页数:3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近年来,国内外腰椎学术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方式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临床指导意见。
其中,北美脊柱协会于2011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在国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COA)、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北京学术年会(BOA)等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亦达成了部分专家共识,但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通过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形成了本腰椎管狭窄症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在此与广大同道分享。
一、定义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二、症状早在1954年就有学者指出,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体征,目前对于该症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认为除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特殊体位下的神经源性跛行症状,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可于前倾、前屈、蹲位缓解,过伸位加重。
患者可伴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多以固定的脊神经分布区为主,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酸胀、针刺感、肢体发凉等。
部分狭窄较重的患者可出现二便异常或障碍,较少发展为失禁表现。
可出现足部背伸无力或不能,也可有足趾无力表现。
三、体征症状多、体征少,是该病的典型特点。
患者骨科专科查体往往无明确的阳性体征。
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部过伸试验阳性。
有些学者尝试让患者在走步机上进行步行耐量试验,以此判断相对狭窄程度。
部分患者可出现肌力、腱反射、感觉异常。
四、影像学X线可见腰椎前凸减小,可合并侧弯或滑脱,椎间隙塌陷,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
CT、MRI和腰椎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工具。
CT及MRI上可见黄韧带、关节突增生,病变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病变椎间盘突出压迫同节段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
MRI上还可见腰椎曲度改变,病变椎间盘信号减低,退变节段上、下终板信号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2020)•指南与规范•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共识一、前言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
虽然国内外已有LDH诊疗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发表[1~4],但临床上尚缺少一个系统介绍LDH 诊疗的指南或共识。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脊柱源性疼痛学组专门组织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征求建议,反复讨论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
临床医师在参照专家共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对LDH 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诊疗管理策略。
二、定义LDH 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三、流行病学LDH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
至少95% 的LDH 发生于L4-5 和L5-S1[5]。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LDH 发病率大约2% ~3%,而35 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约4.8%,女性约2.5% [6]。
四、病因1. 退行性改变 2. 损伤 3. 腰骶先天异常 4. 遗传因素 5. 其它因素五、发病机制1. 椎间盘退变 2. 机械应力损伤 3. 免疫炎症 4. 细胞外基质代谢失衡六、临床表现(见表1)1. 症状(1)腰痛:腰痛常为首发症状。
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为酸胀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复发作,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下肢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打喷嚏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严重者可伴相应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异常或麻木。
(3)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椎间盘巨大突出、脱垂或游离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双下肢及会阴部疼痛、感觉减退或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2. 体征(1)一般体征:腰椎侧凸,跛行。
龙源期刊网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疗法作者:徐栋华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1期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微创外科越来越引人注目。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手术治疗,越来越多地被介入疗法所取代。
所谓介入,即指放射线(X线)和超声波成像学器械及技术的介入,主要是指X线。
X线过去主要用于透视和摄片检查,现应用于治疗过程中的引导和监控,使手术定位准确、操作安全,损伤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效果增强。
过去的常规腰椎间盘切除术,是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医生切开皮肤、肌肉,打开椎管,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具有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保守治疗都可以缓解疼痛。
常用的保守治疗,包括卧硬床、戴腰围、牵引、推拿、理疗、应用药物等。
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可能无效,此时可以选择介入治疗,有CT引导下药物注射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臭氧注射术、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等多种。
CT引导下药物注射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处于腰腿痛急性期,可在C臂机或CT引导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
治疗时,患者在C臂机或CT机监控下,医生将一根比头发丝粗一些的穿刺针刺入椎间孔的外侧,然后推入药物。
药物一般为消炎、止痛、活血、营养神经和改善炎性环境等作用的药物混合,通过椎间孔到达突出的椎间盘及炎性的神经根旁,可明显缓解疼痛症状。
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也是在C臂机或CT监控下,利用导入激光的光、热、压力等效应能,使膨出的髓核汽化,水分迅速蒸发,蛋白质溶解汽化。
调整至最佳照射条件后,只有髓核汽化而周围没有损伤,有效地降低了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缓解了对神经根及椎间盘周围痛觉感受器的刺激。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相似,在C臂机或CT监控下,将带针芯的穿刺针刺入椎间盘的中后1/3处。
正侧位透视确定进针位置正确后,依次旋入各组套管针,最粗套管针送至纤维环内0.3厘米左右并固定,其余拔出。
沿此通道送入环锯,切割纤维环,再用髓核钳夹碎并取出髓核组织,最后放入髓核切除器,接通负压吸引器,切割、抽吸髓核组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2009-12-19 16:45:44| 分类:医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一、非手术治疗之中包括:1、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3、牵引疗法4、物理治疗5、推拿治疗6、针炙治疗7、封闭疗法8、小针刀疗法二、手术治疗中包括1、常规开放性手术(包括: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2、椎间盘镜微创手术3、经皮穿刺切吸术三、介入治疗中包括:1、胶原酶化学溶解疗法2、臭氧注射疗法3、超低温消融治疗现将目前最常用的各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中,包括治疗性药物和缓解症状类药物。
由于腰椎间盘的特殊结构决定很多一般药物难有治疗作用,因此一般中西药物也只有止痛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达不到根治腰突症的目的。
“姚氏通络活血胶囊”是由科学的组方经现代先进提纯工艺制成的纯中药,独创的“髓核中药溶解疗法”能轻易浸透过软骨终板,直达病灶,使椎间盘髓核脱水萎缩,溶解髓核而达到治疗作用,这是姚氏与其他一般缓解症状类药物的不同之处。
由于腰椎间盘内血液供应先天不足,椎间盘纤维环更是基本无血液供应,椎间盘内营养以上下软骨板的渗透为主,所以一般药物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治疗作用,只能达到消炎止痛的暂时性效果。
药物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两种,内服药常用中药,而一般的西药只用来止痛;外用药,即外用的膏药,敷剂、喷剂、擦剂等;外用药的作用一般用来止痛,并且常见过敏现象。
二、牵引治疗我们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突出物的大小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三种类型。
以临床症状的轻重分急性期和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一般的医院均建议病人首先使用牵引治疗,牵引主要以机械的力度牵拉椎间隙,而减轻椎间盘的内压,使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稍减轻,从理论来讲是比较正确的,但临床的治疗效果的确不太理想。
这主要是由于牵引的力度因人而异,难以撑握;另一个是适应症的选择难以准确区分;再者是病人的配合问题。
2021版: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但其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且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把握不准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LLIF的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制定了LLIF专家共识,以供业界参考。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由Capener[1]于1954年首次报道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其后,Larson等[2]于1976年将该术式改良并广泛地应用于腰椎疾患的手术治疗。
2006年,Ozgur等[3]首次应用L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LLIF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在获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同时,该项技术具有出血量少、植骨面积大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但由于LLIF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而且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足,导致在围手术期的评估与处理、并发症防治及术后随访等诸多方面存在争议,对LLIF的稳步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LLIF的应用在国内尚无相关专家共识。
为规范LLIF在国内腰椎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推动该技术的稳步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研究法[4]进行LLIF专家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由工作组详细查阅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后,制定共识所用的调查问卷,并邀请以腰椎学组委员为主的国内65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调查研究过程先后经过三轮问卷调查及会议讨论,按照Delphi调查研究法对问卷中获得70%(含)以上专家同意的条目纳入共识范畴,并以此为依据起草了本共识,以供广大同道参考。
最新专家共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与康复管理指南(2022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患者趋向于年轻化。
目前国内外仍缺乏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管理的相关规范与指南。
本指南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分型、诊断、治疗、康复五个维度入手,坚持预防为主、规范诊疗、快速康复的原则,旨在提供规范标准的临床管理方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本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参照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进行分级,证据等级分为高、中、低、极低4级;推荐强度分为3级,自1级向3级强度递减。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腰椎间盘突出指腰椎间盘部分组织局部性移位超过椎间盘的正常边缘,突出的组织可以是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或是它们的任意组合,但并不一定引起临床症状。
当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导致对应的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无力、麻木、疼痛及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时,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诊断须区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利用CT或MRI即可判断,但不足以诊断临床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诊断名词,指在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的病理学基础上发生椎间盘局限性突出,压迫和(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出现腰痛、神经根性疼痛、下肢麻木无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
详见:腰椎间盘突出症推荐意见1:综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当影像学和神经定位相符时,即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诊断(推荐强度:1级,证据等级:高)。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推荐意见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用MacNab分型明确病变的病理学实质,MSU分型评估病变程度和位置。
分型应结合考虑腰椎间盘病变和神经及神经通道的关系,有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
详见:腰椎间盘突出MSU分级分区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推荐意见3:对于轻症或因个体情况不能实行手术的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推荐强度:2级,证据等级:中)。
合理选择联合微创介入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发表时间:2015-10-27T14:19:05.0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期作者:李洪裕[导读]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 154211 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应根据椎间盘的突出情况选择适合的、针对性强的微创介入联合治疗措施,使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个体化乃至间盘化。
达到最佳效果。
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 154211摘要:目的根据患者病程长短、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破裂的程度、髓核有无破出、神经根有无粘连、黄韧带和骨性椎管结构有无继发性改变等,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可为复杂多样。
临床常用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消融术和化学消融术两大类,激光、射频消融术属于物理消融术,胶原酶和臭氧治疗技术属于化学消融术。
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所有不同病程的椎间盘突出。
因此,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应根据椎间盘的突出情况选择适合的、针对性强的微创介入联合治疗措施,使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个体化乃至间盘化。
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合理选择联合微创介入技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性疾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妨碍着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
脊柱介入疗法是近20年来新开展的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较以往的手术疗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且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
已被医患双方接受的治疗方法。
但各种微创介入技术均有其一定的适应症,疗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能扩大其适应症,提高疗效,联合应用脊柱微创介入技术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依据椎间盘突出的病理类型、影像学提供的解剖学资料,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合理联合应用脊柱微创技术。
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病人294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总结报告如下:1方法治疗方法:(一)、对包容型间盘突出或膨出病人且椎间盘高度≥75%采用激光汽化加臭氧消融或射频加臭氧消融。
以微创介入为主配合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探讨C型臂X光机引导对腰椎间盘突出(LDH)以微创介入为主配合理疗治疗的初步经验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拓展腰椎间盘突出微创介入配合理疗治疗方法,提高微创介入配合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水平。
得出结论:以微创介入为主配合理疗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臭氧胶原酶理疗介入 C型臂X光机引导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引起腰背痛及下肢疼痛、麻木、发凉等症状的主要病因,临床常见多节段突出,但以第4-5腰椎最多见[1]。
我科从09年5月——12年6月联合用上述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入组标准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其中A组60例;B组6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病程时间、突出间隙、突出类型、临床表现大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组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组,B组60例:A组治疗基础上先进行PLDD再配合针炙、中频、蜡疗治疗。
1.3操作方法1.3.1 A组病人俯卧位,严格按手术无菌操作要求,消毒铺巾,局部麻醉,C型臂X光机,臭氧治疗工作站。
在X光监测导引下,将穿刺针设计角度经”安全三角”向病变椎间盘内刺入,确定到位后进行治疗,用注射器注入50~60μg/mL的臭氧8~12 mL,间隔30 min 后于突出物注入胶原酶600 U, 拔针局部按压,观察病人无特殊不适,安返病房。
嘱患者俯卧位8小时,绝对卧床60小时。
一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1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
1.3.2 B组 (1) 病人俯卧位,严格按手术无菌操作要求,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在C形臂X光机引导下采用激光汽化减压治疗机18G穿刺针(德国塞拉姆CeralasD15型)经“安全三角”向病变椎间盘刺入至髓核区, 确定到位后进行治疗,由穿刺针插入400 μm 光导纤维,用单个脉冲激光汽化髓核,以每个椎间盘总能量1500~1800 J切割、汽化,同时再向椎间盘内用注射器注入注入50~60μg/mL的臭氧8~12 mL,间隔30 min 后注入胶原酶600 U,拔针局部按压,观察病人无特殊不适,安返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