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八节:瘿病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3
第八章瘿讲稿(中医外科学)第八章瘿概论【概述】概念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块性疾病的总称,学的甲状腺疾病。
刘熙《释名》曰:“瘿,婴喉也。
”其特点是颈前结喉处或为漫肿,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历史沿革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如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瘿瘤证治》中记载:“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气瘿、肉瘿、石瘿仍较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因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并发症。
西医范围古代文献无瘿痈病名,因其具有局部肿胀疼痛等痈的特点,与西医学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桥本氏甲状腺炎尚未归纳在上述瘿病分类之中。
【脏腑经络归属】颈部经络所属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瘿病发于颈前结喉两侧,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颊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之分支所过,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临床上瘿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而发病,而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冲任不调,又可出现月经紊乱、心悸多汗、两手震颤等症状。
在瘿的辨证过程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与情志失调、水土因素、禀赋遗传、外感六淫等有关。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是其主要病机。
如〈〈外科正宗-瘿瘤论》所说:“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所成。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癥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第一章肺系疾病1 感冒:卫表不和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喷,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以见相见的症状2)时行感冒都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3)病程一般为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是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主2 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冲击声门1) 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2)应询问病史的新久,起病的急缓,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3)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3 哮病:伏痰遇感引触,壅塞气道,肺失宣降,功能失调1)呈反复发作性。
发时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以如常人,或稍感疲惫、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3)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4 喘证: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为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1)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5 肺痈: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1)临床表现: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浊痰,经旬日左后,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逐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痰不净,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为慢性。
2)验痰法:肺痈咯吐的脓血脓痰腥臭,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3)验口味:肺痈病人生吃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4)体征:舌下生细粒,迁延为慢性患者,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
第八节瘿病【概述】一、定义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级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沿革1、关于瘿病的记载,我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
《庄子》和《吕氏春秋》均有所记载。
2、《诸病源候论》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
3、《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做脏器疗法已有相当的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4、《圣济总录》从病因角度对瘿病进行了分类。
5、《外科正宗》指出瘿病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取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并载有治瘿重要方剂:海藻玉壶汤。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根据瘿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均属本病范围,【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内伤2、饮食及水土失宜3、体质因素二、病机1、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2、病机转化:初起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3、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4、病性: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在气与在血;2、辨火旺与阴伤。
二、治疗原则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三、证治分类1、气郁痰阻证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郁,化痰消瘿。
中医内科学必背重点笔记上篇总论1.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4.葛洪《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祛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
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6.《千金要方》提出了苦参治疗痢疾。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薛己《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于时行病,具有较强传染病。
4、《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病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六淫、时行邪毒病位:肺、肌表(二)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失和。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发热等。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2015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内科学:瘿病的概述及病因
中公网校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瘿病的概述及病因。
瘿病的概述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的病因
1.情志内伤
是由于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虑,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
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
痰气凝滞日久,使血液的运行亦受到障碍而产生血行瘀滞,则可致瘿肿较硬或有结节。
2.饮食、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或久居高地,水土失宜,一方面是:影响脾胃的功能,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而生痰;另一方面是:影响气血的运行,痰气瘀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3.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
另外,如素体阴虚的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情缠绵。
例题:
瘿病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正确。
瘿病1.病因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
2.病机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其病理因素有气滞、痰浊、瘀血。
瘿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证。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
3.诊断依据1)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
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4.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首先需辨明在气在血,其次辨别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其三辨清病情的轻重。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本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但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或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5.病证鉴别1)瘿病与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
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6.治疗原则治疗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7.辨证论治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凝结颈前。
肝胆瘿病详细讲解肝胆疾病是指涉及肝脏和胆囊的各种疾病,其中肝胆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讲解肝胆瘿病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肝胆瘿病,也称胆管瘤、胆囊管瘤,是指胆囊内发生一种良性肿瘤。
它通常是由于胆囊内胆固醇沉积引起的,也可以是结石或胆石引起的。
肝胆瘿病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当它们增大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这可能是由于瘿病压迫胆囊或导致胆道阻塞引起的。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腹胀。
在一些情况下,瘿病可能会导致感染,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
这些感染可能会导致发热、胆囊区域触痛和黄疸等症状。
为了诊断肝胆瘿病,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腹部超声、CT扫描和胃镜。
超声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肝胆瘿病,它们的大小和数量。
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评估瘿病的位置和周围器官的影响。
胃镜可以排查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消化道溃疡或胃食管逆流病。
对于无症状的小瘿病,通常不需要治疗。
对于有症状的瘿病或瘤体增大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瘤体来减轻症状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
对于较大的瘤体或有其他恶性肿瘤可能存在的病例,可能需要更广泛的手术干预。
在手术之前,可能需要一些治疗来控制症状。
这可能包括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和消炎药来控制感染。
对于瘿病引起的胆囊炎或胆管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预防肝胆瘿病的最佳方式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均衡的饮食、减少胆固醇和脂肪摄入、适量的运动和避免生活中可能导致胆石形成的风险因素。
定期体检也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瘿病,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总而言之,肝胆瘿病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特征是胆囊内的良性肿瘤。
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引起疼痛、恶心、呕吐和感染等症状。
通过超声、CT扫描和胃镜等检查可以诊断肝胆瘿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预防肝胆瘿病的发生。
第四单元瘿病细目一概论(一)概述瘿病是甲状腺疾病的总称,是指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点是: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
良性肿物大多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
包括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甲状腺炎等。
临床常见的有气瘿、肉瘿、石瘿及瘿痈四种。
瘿在古代文献中按脏腑归属有五瘿之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中云:“坚硬不可移者曰石瘿,皮色不变者曰肉瘿,筋脉露结者曰筋瘿,赤脉交结者曰血瘿,随喜怒消长者曰气瘿。
”临床上以气瘿、肉瘿、石瘿常见,而血瘿与筋瘿多属颈部血管瘤、颈部动脉体瘤,或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深部静脉,引起颈部浅表静脉扩张的合并症。
至于瘿痈,古代文献无记载,因其临床具有局部肿胀木硬、色红、灼热、疼痛等痈的特点,故与西医甲状腺炎相对应而定名。
(一)病因病机瘿病的病因病机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结于颈部,逐渐形成瘿病。
1.气滞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则形成气滞。
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
2.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结肿块,如石瘿。
3.痰凝肝气郁滞,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因外邪所侵,体质虚弱等,多能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
4.痰火郁结肝郁胃热,风温风火客于肺胃,积热上壅,热毒灼津为痰,痰火凝聚,搏结而成,如瘿痈。
5.冲任失调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经,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任脉主一身之阴经。
冲任失调,肝木失养,肾阴不足,可引起心悸、烦热、多汗及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相应症状发生。
(三)治疗原则瘿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对于瘿痈、早期的气瘿、肉瘿及晚期石瘿不适合手术者,可运用药物疗法;对于石瘿应早期诊断,尽早手术治疗;气瘿、肉瘿后期出现压迫症状或伴有甲亢,药物治疗无效,或疑有恶变者,应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学笔记知识提纲上篇 总论第一节 感冒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咳嗽第三节 哮病 第二节 淋证 第四节 喘证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五节 肺痈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六节 肺痨第七节 肺胀 第四节 阳痿 第八节 肺痿 第一节 心悸 第五节 遗精 第二节 胸痹 第一节 郁证 第三节 不寐 第二节 血证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四节 癲狂 第六章 气血津液 第三节 痰饮 第五节 痫病 第四节 消渴 第六节 痴呆 第五节 自汗 第七节 厥证 盗汗 第一节 胃痛 第六节 内伤 第二节 痞满 发热 第三节 呕吐 第七节 虚劳 第四节 噎膈 第八节 肥胖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五节 呃逆 第九节 癌病 第六节 腹痛 第一节 痹证 第七节 泄泻第八节 痢疾 第二节 痉证 第九节 便秘下篇 各论 第一节 胁痛 第七章 肢体经络 第三节 痿证 第二节 黄疸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颤证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四节 鼓胀第五节 头痛 第五节 腰痛 第六节 眩晕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中 医 内 科 学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感受外邪,正气虚弱(二)病机;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疏风宣肺(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第二节咳嗽一、定义: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