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中僵硬现象的成因及纠正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探析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播音主持教学中,一些问题常常被指出,如学生表现不够自然、缺乏表演技能、语
调单一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1:学生表现不够自然
原因:有些学生缺乏个性和自信,不会恰当地调节语音和神态。
解决对策: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和比赛,让他们多接触舞台,增强自
信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声音呼吸训练、声音演练等方法,培养学生自然
的语音和自信的神态。
问题2:缺乏表演技能
原因:有些学生对表演没有深刻的理解,不知道如何创造情感和气氛。
解决对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表演原理,如情感动态、形态语言等,培养学生的
表现力。
同时,可以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流行的热门事件等,激发学生表演兴趣和热情,提高表演技巧和创造力。
问题3:语调单一
原因:一些学生对语言表达的音调和节奏不够敏感,缺乏语音的变化和调节。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用音节训练、语调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音技巧和节奏感。
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听多模仿,学会挖掘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音表达的
水平。
总之,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人的特点和问题,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同时,多实践、多反思、多调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快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话筒前易出现的问题1、紧张在话筒前播出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紧张。
紧张过度会引发心理障碍,所以,紧张和积极是有区别的,紧张的状态往往是大脑出现空白,语言和思维不是同步进行,嘴上说的不是脑子理想的,思维混乱,脑子空空。
说了半天受众听不明白说的是什么。
心理一紧张随之而来的是生理的紧张,全身肌肉僵持,手脚不知到怎么放,做出的动作和所表达的语言不协调,导致了喉部肌肉僵硬,面部表情不自然。
生理现象僵持又影响了有声语言的表达,发出的声音呆板,缺少活力,不能打动人感染人。
有声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快,快的让受众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急急忙忙往下冲,快的收不住车,或者是紧张的说不出话来,脑子里一片空白。
2、懈怠在话筒前播出易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懈怠。
懈怠和放松是两种状态。
懈怠是播出时没有神,整个心理状态懒散、松垮,没有对认知产生积极的反映。
这种情感是消沉的,表情呆滞麻木,思维停滞,反应迟钝等。
对播音没有认识和创作的热情。
这时的状态会直接反应在有声语言上,给受众一种不想说、不愿说的感觉。
就像一个人喝醉酒走路脚底下没根一样,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
这种状态播出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和受众交流,那么受众也不愿听、不愿看。
有声语言表达出的形式是一拖一拖的或一甩一甩的调子,受众难以接受。
话筒前的运动状态1、正确的话筒前状态适当的正确的话筒前状态总起来说应该是:整体节目、稿件内容、表达方法全局在胸,唤起强烈的播讲愿望;精神高度集中,不抢先不拖后,想到再说,语言和思维同步;说感受有起伏、有变化,不紧张、不懈怠、不断线;声音有弹性,全局在胸,唤起强烈的播讲愿望;精神高度集中,不抢先不拖后,想到再说,语言和思维同步;说感受有起伏、有变化,不紧张、不懈怠、不断线;声音有弹性,肌肉松弛,气息自如;这是正确的话筒前状态。
(1)、整体节目、稿件内容、表达方法全局在胸。
(2)、精神高度集中,不抢先不拖后,想到再说。
(3)、说感受有起伏、有变化、不紧张、不懈怠、不断线(4)、声音有弹性,肌肉松弛,气息自如内容和节目做到了全局在胸;语言和思维也同步进行了;表达过程中像是在说自己想说的话,既积极又不紧张,内容既有起伏又有变化,达到这种境界离不开播音员自身的生理状态的配合。
播音主持常见语言问题及矫正播音主持常见的语言问题很多,总体上说来,播音主持的语言问题可归纳为语音、语言表达及用声三部分。
一、语音常见问题语音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在于“咬字”和“吐字”两方面。
前者主要是“咬字不准”,后者则较为复杂一点。
1.字音不准这种情况多出自方言区的播音主持。
有的人仅掌握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而哪个字发什么音并没有一一对号入座,难免会在发音时出现误差。
随时查阅字典是解决字音不准最简单的办法。
2.吐字无力播音初学者往往唇舌无力,字头不清晰,使整个字音松散。
可结合用气练习声母发音,提高唇舌力量和气息力度。
3.吐字含混吐字含混不清往往是韵母发音不准造成的。
适当扩大i、a、u三个元音在口腔中的三点距离,使元音对比加强,可改善这一状况。
4.吐字不圆润复合元音韵母发音时加大舌的动程可增加吐字圆润感。
即使单元音韵母,在发音时,舌头也应在本音位范围内做适当滑动,以增加字音的流动感。
另外,归音不到位及声调幅度过小,也会影响吐字圆润。
二、语言表达的常见问题语言表达方面的常见问题为重音、语速和语调三个方面。
1.重点不突出我们常常说某个人说话“不得要领”,这主要指,整篇稿件在播读过程中,整段话在讲述过程中,缺少重点,听起来语言目的不明确。
出现这种情况时应注意,语句重音可利用放慢、加重等声音手段将其突出;重点句子也可利用对比方式使其显露出来;而建立在分析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可借助明显变化的声音手段表现出来。
2.速度不当指表达时语言速度过快或过慢。
播音主持和主持人在播讲时,其内心时钟节奏对语言速度有较大影响。
初学者会因紧张等因素造成内心节奏加快;而过于沉稳同样也会破坏正常的内心节奏,两者都会使播讲速度与播讲者自我感觉不一致,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
速度过快和过慢往往与播讲者日常口语习惯速度、播讲者的性格心性有关。
播音主持和主持人应当通过实践,逐步“校正”自己的内心时钟节奏。
此外,由于播讲所面对的多半是具体的听众或观众,不同的听众或观众总会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播讲者应针对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自己的播讲速度。
小议播音发声中的“松”与“紧”发声是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结合、气息与声音脱节、刻意追求声音共鸣等问题。
在姚喜双老师的课上,他用两“松”两“紧”来解决学生在发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标签:发声气息下巴松紧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发声的掌握尤为重要。
不管是广播媒体还是电视媒体,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听”,也就是“有声语言”。
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有声语言”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所以,怎样将自己的声音更好地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并能更好地接收有效信息,这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笔者本科所学专业就是播音主持,毕业后在电视台做主持工作,后又转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专职教师。
四年的工作经验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发声在播音主持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发声的过程中,通常会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1.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播音主持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学习时死记硬背教材是没有用的。
教材中,与发声有关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如“声音像一条有弹性的带子,下端从小腹拉出,垂直向上,至口腔咽,沿上颚中纵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
”至于声音怎样像带子一样下端从小腹拉出,就只能意会了。
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又不能和实践练习结合在一起,练习起来就非常被动。
2.气息与声音脱节在发声练习时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调节气息,达到呼吸顺畅、自由的状态。
在发声练习时觉得自己的状态不错,气息也很通畅,但是在实际的稿件中有时会发现气息跟不上去,一直以来笔者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尤其是大气息量的稿件时,总是觉得气息不够用,处理时不但会大喘气,有时还会出现“断裂”的情况。
发声陷入瓶颈期,很难解决。
3.刻意追求声音共鸣将喉头明显下压,会使声音显得浑厚。
在稿件的练习中,有时为了追求声音的共鸣,笔者会有意将声音靠后,也就是“压嗓子”。
这种做法,影响了声音的清晰度,也影响了舌头的灵活度。
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播音发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姚喜双老师在课上给我们一一做了解答。
播音主持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调整策略导语: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临“大敌”而无所畏惧。
下面我们讲述一些关于播音主持人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以及应对策略。
播音主持人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一)紧张怯阵有不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在面对实播或考试容易出现紧张怯阵心理,其表现是:紧张过度,丧失自信.不能自我控制。
看着稿件视而不见,脑中形成空白,思维滞塞,言辞不畅.心理负担重,越播越快、越紧,声音捏挤、抖颤、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交流等等。
形成紧张怯阵的原因:实践经验少;环境的改变,如录音改直播,播音室改大会或晚会直播,观众由不见面改当面观看等等;情绪气氛的改变,如过于严肃的气氛,紧张情况的发生等等,还有播音员因为说不好,经常接到听众来信,领导记批评,渐渐形成压力,张嘴就害伯,很长时间说不出来,对此现象同行称之为“恐惧症”。
得了恐惧症,严重者不得不改行。
(二)应激反应衰竭由于过度兴奋、过早兴奋出现的状态,这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身体上的各种异常反应。
如考前或主持晚会开始前,情绪过早地进入兴奋状态,情绪特别高。
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必然过多地消耗能量,到了。
战时反而精疲力竭了。
这种“应激”现象的出现如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逐渐产生“应激反应衰竭”。
从生理机制上分析,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过高而产生扩散,导致皮层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而造成的,播音或主持节日的临场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祁适应能力差,或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等等都容易产生这种“应激反应衰竭”。
(三)懈怠懈怠的表现:情绪低落,四肢无力,动作懈怠,意志消沉,思维不畅,元精打采。
懈怠的原因:播音员过度疲劳,休息不好或缺乏事业心,或意志力不强,就易出现冷漠懈怠。
(四)追求技巧偏离稿件内容想技巧和形式而离开所播内容这就是杂念在干扰。
如有的播音员到话筒前还想气息对不对,声音这么发不好,小腹怎么没使上劲儿……这样怎么能不失败呢?在有稿件播音中不能考虑声音语速,但播着播着感觉到太急促太紧了,这时要调节:一要适当,二要迅速(企该缓的地方有意慢下来)。
针对我台播音员声音干涩及设备现有条件作出的改进方案我台现阶段新闻播音的主要问题在于:一、由于个人嗓音特质问题造成我台男播音声音不够浑厚,女播音声音不够柔美;二、由于调音台调制不当和现有设备的局限性造成采集到的声音干涩;三、由于采编人员对声音的采集不够重视造成的声音出现破音或是男女声音不平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如下:一、介于嗓音特质属于播音员自有特点,在此仅希望新闻播音员多多练习播音技巧,用技巧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二、采用分轨方法,就是一个播音员对应调音台上的一路输入,保持单路输出不变,根据不同新闻播音员的音色进行最合适的调整,对所有轨添加很少的混响效果,以达到润色目的。
但是这样做势必会增加音频头的拔插次数,尤其是对调音台音频输入口造成损伤,所以最好是在话筒与调音台之间接一个音频分配器,通过音频分配器将单一音频输入分成六路分别接到调音台对应的输入上,在音频采集的时候只需要推相应播音员那一路的推子(Fader)即可。
这种方法可以将调音台输入口的损伤降到零,也给音频采集人员带来了方便。
接线图如下:三、同期音频采集人员应仔细查看调音台音量指示表头,让音频指示始终保持在绿色与黄色指示条之间,尤其不能让表头显示红色。
于此同时还要留意一下Edius的音量指示,最好不要出现黄色和红色指示,由于调音台上增益(Gain)按钮可调节的缘故,最终以后者即Edius为准。
上次看到音频采集的非编机上的音量指示条处在未激活状态,这样盲目的拾取声音效果可想而知。
前期录制可以点下图的按钮实现音量实时监听后期制作当中可以通过下图播放窗口的红色区域实时监听通过以上的改进和调试,可以使我台新闻播音音频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播音时常见用声问题及其纠正的方法和语音、表达两方面相比,用声方面的问题较多。
有些问题是一般性的,有些问题则较为严重。
一般性的包括“气息浅、声音弱”,“气息不够用”等。
严重的则可称作“发声过度”。
下面分别介绍,并简要介绍了矫正的方法.1.一般性的用声问题:①气息浅,声音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呼吸方法不当,没有使用较深的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式呼吸。
此外,呼气过程中吐字器官控制不好,气流在字头浪费过多,以及精神状态过分紧张,也会导致此问题产生。
这种问题多见于女声。
存在这种问题的人,可针对相关环节来解决。
②气息不够用有些人一句话说到句尾时会有气息不足、发音费力的感觉。
此问题应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解决。
一方面要改善呼吸,增加吸气量(“开源”)。
另一方面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同时,句子前部不要用气过多;声门开度不要过大;字头和字尾适当控制,防止气流跑冒(“节流”)。
2.“用声过度”所谓“用声过度”,是指用声超过发声能力或在疲劳状态下长时间用声的现象,它是对多种不良用声习惯的统称。
由于“用声过度”违反了发音器官的正常活动规律,很容易造成嗓音疾病,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播音主持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①音色过亮有些人在语言传播用声时,刻意追求声音的明亮,以为这种音色好听,于是长时间用这种“金属般”的声音来播音或进行其他工作。
这对嗓音保护是不利的。
我们知道,语言传播用声是一种有控制的发声状态,其强度和起伏度比日常说话一般都要大些,喉部的负荷自然也比日常状态下要大。
特别是当发强实声的时候,声带会紧密靠拢,产生一定的摩擦碰撞,从而进一步加大喉部的负荷。
如果长时间用这种极为明亮的声音讲话,就会使声带一直处于摩擦碰撞之中,嗓子很容易疲劳,甚至引起声带充血,有些人还会感到喉咙发干、疼痛,工作之后会出现发音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由此可见,声音过亮对嗓音是有损害的。
同时,长时间使用同一种音色表达,尽管色彩明亮,也会令人产生单调之感,还会显得极不自然,大大削弱声音的表现力。
播音主持常见发生错误及纠正方法有哪些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说好普通话是基础,那么就一定要进行语音、发声、表达方面的基础训练。
那么怎么才能练好气、声、字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播音主持常见发声错误及纠正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播音主持发声训练:常见错误发声及纠正方法1、喊叫音色:尖锐、刺耳、粗糙,有时跑音;原因:盲目追求高音造成,呼吸部位浅,舌根、颈部、下腭肌肉紧张,喉咙被卡紧纠正方法:A、调整好呼吸,吸气部位要深,呼气控制,提起软腭,舌根及下腭要松弛;B、不要加强高音,使声音走向向低宽发展;C、从自己最自然的中声区,发a o e i u v 六个主要元音的延长音,声音要拉开立住;D、平时多练习一些柔和的诗歌、民歌、短句等2、闷暗音色:沉闷、缺少光泽(亮度)。
原因:口腔肌肉松散,牙关不开。
这样的发声没有共鸣,给听众有声无字的感觉。
纠正方法:A、加强21个声母的重点练习,同时与开、齐、合、撮四呼结合起来练习,全面锻炼口腔;B、双唇音/b、p、m/与开口呼韵母相拼的音节练习,速度放慢,出字有力,韵腹拉开立起,收好字尾b-ang-bang(棒);p-ang-pang (庞);m-ang-mang (忙);b-ai-bai(百)C、如果遇到发音部位靠后的声母、韵母,应该有意识地往前送,不影响音色的前提下,发音部位前移。
D、四字词练习:花红柳绿锦绣河山山明水秀心知肚明E、绕口令3、喉音音色:生硬、沉重、弹性差;原因:气息短浅,上胸部紧张,舌根用力,后声腔开得过大。
这样嗓子容易疲劳损伤。
纠正方法:A、舌头活动部位要准确,一般舌头的活动主要在舌尖及舌的中部,注意放松喉咙;B、两肩放松,调整好呼吸,发音时,头位不要过于压低,让音波在口腔中轻轻上提;C、张口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体会喉咙、舌根、下腭放松的感觉;D、加强唇舌的练习,如/b、p、m、d、t、n、l/和韵母相拼的音节;E、短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4、鼻音音色:暗淡、枯涩,象感冒声,鼻子堵塞;原因:口腔开度不够,软腭无力塌下,舌中部抬起使部分气流进入鼻腔,从而失去了部分口腔共鸣纠正方法:A、关闭鼻腔通路,用半哈欠的感觉将软腭提起,放松舌根、牙关,让后声腔的开度加大;B、用上述感觉发六个单元音的延长音,发音总趋势是下行的感觉;C、将16个鼻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与比鼻韵尾作拆合练习:ang-a-ng uan-u-a-n ong-n-g ing-I-ngD、注意少练的音节:有鼻音的人初练声应该少练/m、n/声母开头的音节和/n、ng/结尾的音节。
播音主持专业在发声训练中的常见问题作者:张旭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7期[关键词] 播音主持;发声训练;问题[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116-02播音主持艺术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是一项语言艺术活动,如果说有的人靠体力,有的人用脑力,而我们干播音主持的人则要动“口力”,所以,播音主持语言基本功训练尤为关键。
经过多年的教学,下面我就来总结下播音主持专业在发声中的常见问题。
一、舌头生硬不灵活舌头是我们口腔中最灵活的发音器官,通过舌头的活动,能够与口腔许多部位构成气流阻碍,改变口腔共鸣器的形状,从而发出不同的音素来。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舌头的活动来改变共鸣器形状,人类是不能发出复杂声音的。
所以,舌头是否灵活决定了咬字是否清晰。
然而在长期的说话过程中,学生有许多舌头用力错误的说话情况,导致发音不准或是声音在口腔出现尖音和僵、挤等情况。
(一)整个舌头只有舌尖用力整个舌头处于平直状态,只有在发声的时候舌尖用力,这在女生当中比较普遍,口腔用力部位集中的嘴唇,说话时嘴不自觉用力夸张,这就导致声音偏前偏尖,这就是为什么会发“j、q、x”出现尖音的原因。
(二)整个舌头只有舌根用力相比于低喉位导致的喉音和低喉位音色,声音靠后表现为共鸣区域靠近口腔后端。
这种声音的出现往往是舌根抬起导致的。
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实验,整个人放松,然后慢慢张嘴,注意体会自己的舌头是否有动作。
科学发声的要求是不管我们如何开合口腔,舌头都是稳定的,如果开口时候舌根抬起,就会导致气息被隆起的舌根阻碍,最终在口腔后端产生了共鸣。
所以,口腔开合时候舌根的稳定非常重要。
声音靠后的人群往往唇部无力,唇部无力会导致口腔前端的肌肉群松散,会进一步恶化声音的靠后。
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让上唇与上齿有贴合在一起的趋势,会让整体声音更加集中且积极。
掌握几种练习舌头的方法:1.舌尖顶下齿,舌面慢慢向上拱,力度逐渐加大。
2021音乐表演身体僵硬成因与应对措施范文 摘要: 在音乐表演时,表演者身体会不自觉表现出僵硬的现象,这一现象往往是表演者的心理反应。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音乐表演中出现的焦虑、紧张、身体僵硬等现象加以浅析。
关键词: 音乐表演;身体僵硬; 影响因素; 一、音乐表演心理焦虑概念分析 (一)表演心理焦虑的概念 表演心理焦虑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可以从心理上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1994年以前并没有表演心理焦虑这一概念,1994年后社会学家在社交心理焦虑障碍的鉴别诊断里,对表演心理焦虑的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讨论以及定义,认为表演心理焦虑是社交心理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有舞台恐惧、身体僵硬、在有陌生人的社交场合表现害羞等现象。
(二)音乐表演心理焦虑概念分析 在大多数研究中,引用较多的是萨拉蒙对音乐表演心理焦虑下的定义,即音乐表演心理焦虑是在公共场合下体验到持久的痛苦不安,影响了表演技巧,并且使表演者不能发挥其音乐才能、体现不出台下的练习和水准。
通常情况下音乐表演心理焦虑一般包含以下四种反应,即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等。
美国学家肯尼于2009年对音乐表演心理焦虑下的定义比较全面,她认为,音乐表演心理焦虑是与音乐表演有关的、明显的、持久的身体僵硬体验,它是由生理或心理上的脆弱或特殊的心理焦虑条件反射经验而引起的。
二、音乐表演身体僵硬的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者对音乐表演身体僵硬形成的原因尚有争议,且对于身体僵硬的现象有较多讨论。
其中包括性格特质、糟糕的表演经验、追求完美等。
本文将音乐表演中身体僵硬的影响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有研究证明,表演者的表演心理压力来自家长的高期望值、童年时不健康的家庭生活及家庭环境,这对成年后的音乐表演出现身体僵硬有重要影响。
这一观点与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相符,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来源于家庭,当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形象不一致时,会产生自卑感。
因此,家庭的影响是个体在音乐表演中产生身体僵硬的重要因素。
浅析主持人“播音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摘要]“播音僵化”现象是很多主持人在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给播音主持工作造成不小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从“播音僵化”的概念、表现及危害的论述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主持人播音僵化原因[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53-01“播音僵化”也称为“播音的格式化”,是指用一种固定的语言处理方式来代替所有的语言处理方式,呈现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化”,播音因此缺乏了生命力,很多主持人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一、主持人“播音僵化”的表现及其危害有些主持人在工作中出现音色单调、语势单一、节奏四平八稳、情感表达千篇一律的状态,这种语言处理手法的贫乏现象就是“播音僵化”造成的。
播音的“僵化”很难真实地表现文稿的原本创作意图,严重影响了文稿要传递的信息,对于播音和主持工作的危害很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清楚地认识其产生的原因。
二、主持人“播音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一)被错误观念影响和束缚近些年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主持人队伍的逐渐壮大,一些素质不高、未经较系统专业训练的人也被盲目地扩充到该队伍中。
这些“主持人”可能只接触到了该专业的皮毛,他们也许听过“播音腔”这个说法,认为“播音腔”就是一种语言规范器,不论风格、内容、情感如何,所有的稿件都要通过这个机器被打磨出一样表达方式,处理成一样的感觉才叫“播音”。
这是对“播音腔”的极大误解,其实“播音腔”只是对播音的所有语言特点进行的名称概括,并非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表达方式。
有些主持人受此错误观念的影响和束缚,认为只要在表述上做到语音清晰,声音明亮就可以了。
这样对“播音腔”的曲解导致的“播音僵化”在实际的主持工作中还是较多见的。
观念上错误如同站错了队,应加以及时纠正。
(二)情绪管理不善播音中,主持人的情绪调整不好很容易形成播音的“僵化”,这里从两种具体表现来进行分析:1.情绪过于激动,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一些主持人知道播音时应该投入丰沛的感情,所以一旦体会出一点情感,就将情感惯性无限夸大,完全放纵自己的情绪,全然不顾文稿的结构和安排,不顾文稿背景的交代、铺垫和反衬等部分的情绪情感处理变化。
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之一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之一:声音训练2021-03-2516:57一、常见的不正确发声方法及其纠正1、喉音(一)音色声音闷在厂喉咙里,生硬、沉重、弹性差。
(二)产生原因这就是由于气息出格,上胸部紧绷,同时舌根用力,后声腔叶越桔过小,喉部被牵小,声音逗留在喉咽部振动的结果。
由于声音逗留在喉咽部没人,也不能获得口腔的全面共呜,声音似冻在喉咙里,并使声带负担过重。
这样嗓子难烦躁,时间短了就可以产生炎症。
(三)化解方法1.舌头的活动部位要正确必须认识到,舌头的活动部位主要在舌尖及舌的中部。
通常的规律必须就是舌尖轻抵下齿背,收紧舌根、下腭,喉咙维持僵硬。
2.两肩收紧,调整不好体温发音时,头位不要过于压低,气息要有一定的深度,让气息得到控制。
另外应该改变音波在口腔中的走向,使它轻轻上提,顺软腭、硬腭这条抛物线到达着力点硬腭前端。
3.用张口吸气或“半自慰”的感觉体会喉咙、舌根、下腭收紧的感觉这时由于软腭上提,口腔后部声音的道路通畅无阻,因而也会得到口腔共呜,喉部的负担相对减少。
4.练声中强化唇舌的力量练习双唇音及舌尖音/b、p、m、d、t、n、l/和韵母相拼的音节。
重点练习bi(鼻)、pi(劈)、mi(咪)、滴(di)、ti(梯)、ni(妮)、li(哩),还可练习ji(机)、qi(期)、xi(昔)、nü(女)、lü(吕)、ju(居)、qu(区)、xu(需)。
练习时要结合前几条的要求来练。
5.词组练翡翠(fěicuì)、翠绿(cuìlǜ)、明快(míngduài)、班长(bānzhǎng)、棉花(miánhuā)、全家(quánjiā)、站立(zhànlì)6.选择短诗练习在练声中可选择“言前、一七、灰堆”等辙口的短诗以及古典诗词去练。
例如:一七辙金陵图韦庄江雨靠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不正确发声原因及纠正方法发声是一种需要技巧和训练的能力,有些人在说话时可能会出现不正确的发声方式,这可能会导致声音的失真、嗓音疲劳、发声困难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不正确发声原因,并提供一些纠正方法。
1.喉咙紧张喉咙紧张是发声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
紧张会导致喉咙肌肉紧绷,使声音失去弹性和可控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放松喉咙和颈部肌肉来减轻紧张感。
可以进行舒缓的颈部和喉咙拉伸操,并尝试慢而深的呼吸来放松身体。
2.不正确的呼吸方式呼吸是发声的基础。
不正确的呼吸方式会导致声音不稳定、嗓音疲劳等问题。
正确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即深吸气时,应该感觉到腹部向外膨胀,而不是上升的胸部。
通过练习深呼吸和腹式呼吸来改善不正确的呼吸方式。
3.声带过度紧张声带是发声的关键部位,但过度紧张可能导致声音尖锐、刺耳。
要纠正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些声带放松操。
可以轻柔地喷气,发出“哈”或“呵”等声音,同时放松喉咙和嘴唇。
4.咬字不清发音不清晰可能是因为发音不准确或发声时没有正确发音。
纠正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练习正确的发音方式,并进行语音训练。
可以通过大声朗读、练习咬字清晰和利用舌头和嘴唇的运动来改善发音问题。
5.语速过快语速过快会导致语调混乱,让人难以理解。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可以尝试慢下来,并在说话时留下适当的停顿。
可以通过练习读慢速的文章,并在朗读时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来改善语速过快的问题。
6.缺乏发声练习发声是需要训练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没有进行发声练习,那么在说话时可能会出现不正确的发声方式。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发声练习,如吐字、唱歌、朗读等。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提高嗓音的弹性和稳定性。
总之,正确的发声是一个需要技巧和训练的过程。
通过放松喉咙和身体、改善呼吸方式、进行声带放松操、练习发音准确性、控制语速等方法,可以帮助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式。
这些方法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耐心,但通过坚持下去,你将能够改善自己的发声技巧,有一个更好的发声效果。
播音主持基本功训练之一:声音训练2008-03-25 16:57一、常见的不正确发声方法及其纠正1、喉音(一)音色声音闷在厂喉咙里,生硬、沉重、弹性差。
(二)产生原因这是由于气息短浅,上胸部紧张,同时舌根用力,后声腔开得过大,喉部被撑大,声音停留在喉咽部振动的结果。
由于声音停留在喉咽部出不来,也得不到口腔的全面共呜,声音似闷在喉咙里,使声带负担过重。
这样嗓子容易疲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病变。
(三)解决方法1.舌头的活动部位要正确应该认识到,舌头的活动部位主要在舌尖及舌的中部。
一般的规律应该是舌尖轻抵下齿背,放松舌根、下腭,喉咙保持松弛。
2.两肩放松,调整好呼吸发音时,头位不要过于压低,气息要有一定的深度,让气息得到控制。
另外应该改变音波在口腔中的走向,使它轻轻上提,顺软腭、硬腭这条抛物线到达着力点硬腭前端。
3.用张口吸气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体会喉咙、舌根、下腭放松的感觉这时由于软腭上提,口腔后部声音的道路通畅无阻,因而也会得到口腔共呜,喉部的负担相对减少。
4.练声中加强唇舌的力量练习双唇音及舌尖音/b、p、m、d、t、n、l/和韵母相拼的音节。
重点练习bi(鼻)、pi(劈)、mi(咪)、滴(di)、ti(梯)、ni (妮)、li(哩),还可练习ji(机)、qi(期)、xi(昔)、nü(女)、lü(吕)、ju(居)、qu(区)、xu(需)。
练习时要结合前几条的要求来练。
5.词组练习翡翠(fěi cuì)、翠绿(cuì lǜ)、明快(míng duài)、班长(bān zhǎng)、棉花(mián huā)、全家(quán jiā)、站立(zhàn lì)6.选择短诗练习在练声中可选择“言前、一七、灰堆”等辙口的短诗以及古典诗词来练习。
如:一七辙金陵图韦庄江雨靠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播音发声练习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一)虚声过多1.主要表现:声音不实在,有些无力,没有足够的亮度和响度。
2.矫正方法:虚声过多的学生,要注意锻炼唇舌的力度,练习一些响亮实在的词语和绕口令,如“百步穿杨”“中国伟大”等力度较大的词组,以及绕口令《八百标兵》《白庙和白猫》等。
新闻播音当中,基本以实声为主,一般不出现虚声,而且换气声不要太大。
(二)声音过于靠后1.主要表现:声音沉重,不明亮。
发声过程中也容易疲劳和不适。
2.矫正方法:注意“两头紧中间松”,口腔和小腹加强控制,喉部保持松弛。
舌根要灵活,不要太生硬。
注意与口腔共鸣的调节方法相结合。
(三)鼻音偏重1.主要表现:声音暗淡,不响亮,影响语言的清晰度。
2.矫正方法:注意软腭挺起,牙关打开,减少过多的气流经过鼻腔。
克服口腔、双唇的无力状态,保持积极的播音状态,不可过于懒散。
(四)声音分散1.主要表现:声音不集中,不饱满,冲击力不强。
2.矫正方法:在发声的时候注意嘴唇中间三分之一部分用力,力量不可过于分散。
注意气流冲击硬腭前端,也就是我们说的声挂硬腭,使声音更集中,更有冲击力。
(五)缺乏弹性1.主要表现:声音缺乏变化,没有抑扬顿挫的对比。
2.矫正方法:加强对比训练,包括高与低,快与慢的对比训练等。
高与低的训练,可以练习声音的爬高与降低。
比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这句话,可以先逐渐升高地说,然后再逐级下降地说,体会声音的高低变化,丰富声音的层次。
快与慢的训练,可以用不同速度来说一句话。
比如“班干部不管班干部”这句话,可以分别用快速和慢速来练习,体会快与慢的变化。
声音弹性的获得还需要情感的支撑,加强情声气结合。
播音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情感僵滞”问题在播音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在很好地分析和理解稿件之后,表达依然平直,无法吸引受众的问题。
这是因为学生只顾简单的念字出声,没有较好地调动好情感,处于“情感僵滞”状态造成的。
一、“情感僵滞”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一)缺乏感受力就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稿件的内容、情绪和情感。
这些学生拿到稿件后能理解稿件的内容,但是无法把自己沉浸在稿件内容里,无法将自己融合在稿件所描绘的景、人、事、物之中。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对于稿件提供的环境和情节的认识不足,无法透彻摸清稿件的精神实质。
学生只能潜在稿件表层,游离在稿件的思想之外,致使大脑无法因为稿件产生兴奋点,从而很难产生感受。
心理学提出,没有感受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情感。
所以,感受力的缺乏也会导致“情感僵滞”。
(二)没有激发出真实情感有些学生在明确了稿件的内容和思想之后,在播送稿件时有意识的要求自己什么地方要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于是学生有可能去刻意充分的“演”出感情,用很强的意识去强迫自己要激动起来,这种激动只是个别机体和器官的激动,而不是大脑真正接受刺激产生的真实情感。
由于大脑一直都没有接受刺激,心灵一直没有被触动而真正感动,所以一到正式播音时,就只是简单的记忆住了某个器官和机体的激动状态,从而用器官和机体的激动代替了真实的感情,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使播音不自觉的进入了虚情假意的状态,也就导致了“情感僵滞”。
二、教学中解决“情感僵滞”问题的方法(一)对于缺乏感受力的解决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训练想象力入手。
因为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将文字符号转变成刺激大脑兴奋的信息。
有了想象的参与,感受就不会空洞,更加具体化,有的放矢,表达也就生动不僵化。
那么对于想象力的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随意拿出一句话来进行表达训练,比如说“你回来了”这句话,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可以产生多种语气态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语言环境。
例如,“出差多日的丈夫回到家,妻子对他的问候”,或者是“室友看到你下课回来的打招呼”,或者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与刚开完家长会回来的父亲的对话”,通过对以上的三种情境的想象和设计我们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情感和态度:热切的关心、随意的问候和胆怯的探底。
播音中僵硬现象的成因及纠正措施
作者:刘国庆
来源:《声屏世界》2012年第08期
在播音过程中,初学者常常会出现一种僵硬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地阻碍了播音时真实的感情表达,使其播音水平难以提高。
播音中的僵硬状态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与成因各不相同。
究其实质,就是感情处于单一的某种状态,没有变化,没有随着稿件的具体内容运动起来。
成因分析
对稿件内容缺乏具体感受致使播音僵硬。
播音员想明白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并不太困难,但是想使自己沉浸于稿件内容之中,使自己的情感融于稿件中的感情体验,使自己能随着稿件的叙述产生相应的有声语言,就没有那么容易办到。
有时是未能理解透彻,没有看到宣传的针对性;有时是距离稿件的生活太远,感情很难体验得到或体验得不深;有时是播音时意识中有一部分精力游离于稿件之外,大脑没有围绕稿件内容形成兴奋点,没有产生相应的情感。
一般来说,话筒前所分散的精力是用于“指导”自己播稿,它告诉你这里应该快那里应该慢,这里应该高那里应该低,形成了一种自我干扰,这样向观众“说”的意识被削弱了,怎么会不僵硬呢?自我提示不是不要,但是如果过火了,反客为主就不对了。
如有的播音员说,我越想有感情地播出就越没感情,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还有的播音员在话筒前将自己的播音限制在某种格式之内,播音时真情刚刚有所产生,就立刻站在一旁审视着嘲笑自己,总是保持着一种矜持的状态,虽然有感情表达意向,却总也跳不出这个框框,怎么能有真情表达出来呢?
没有唤起自己真实的感情致使播音僵硬。
有的播音员主观上很明白要有感情,要求自己在这个地方出这种感情,在那个地方出那种感情。
于是他们就想“表演”出一种感情,并且想“表演”得“充分”,拼命地“挤”感情,使自己“激动”起来。
真实的情感没有产生,却动员了部分机体“激动”,这种骗人的假感情,必然会导致言不由衷。
感情过于激动致使播音僵硬。
感情过于激动也会导致僵硬状态。
每篇稿件都有它的感情基调,稿件的各个部分又有它的具体感情,这些具体的感情又都表现着基调。
有些播音员按照调动感情的要求,努力引发出了来自稿件的较强烈的感情,但是这种较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他自己的播音全部过程,全篇每句话都是在这种“激情”驱使下出口。
也许这种激情在稿件的某一高潮部分是合适的,可是从头至尾,把铺叙、反衬、背景部分都置于某一种激情状态下去播,就必然会僵硬,使之无法入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播音员对播音时的心理状态有误解。
一般来说,地方台有一部分播音员对播音理论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只是出于对广播电视的爱好才加入到播音队伍中来。
由于他们平时常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头脑中对播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意识。
这种意识
使他们盲目地追求某种播音“气派”,如高调门似的播报,就是在没有得到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形成的习惯。
而且,他们还认为,好的播音感情,就是一种激动状态。
所以有的播音员一经提示需要有感情,就强迫自己处于“激动”状态,其中多数是假激情。
而当指出感情不对头时,他们改正的方法就是更加“激动”。
紧张导致播音僵硬。
有的播音员说,摄像机不开时我不紧张,摄像机一开我就紧张起来了。
有的播音员在演播室外听别人录音,当哪一句他认为播得不理想时,自己试一下,语气情感是合适的,但当自己进入演播室时又会陷入紧张。
紧张的结果是使其感情激动加剧,甚至在不需要激动的地方也进入激动状态。
紧张还可以压抑各种感知器官,使人无法获得由稿子引发的具体感受。
纠正措施
善于找到隐藏的原因。
前面说过,“感情激动”来自于对感情的误解;“拉下脸来”在于自我矜持的制约;“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边播边自我“指导”等等,这些不正确的东西对于播音员来说都是不自觉的。
一篇不好的播音作品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有多种可以寻找、解释的原因,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至关重要。
播音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很难朝正确的路子走下去。
譬如,播音员由于误解,处于激动的感情之中无法找到真实细致的感受,播出来的东西就会远离稿件的要求。
这时如果在认识问题没解决之前,再三强调应该有什么样的感情,播音员在寻求提示的感情时仍然会按他所理解的方式去使劲,那将会越来越僵硬。
有一位播音员在新闻播音时的语气很平直,那是因为他内心节奏太紧,不够自如放松。
虽然他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却难以解决。
原来这位播音员在播稿子时虽然一字不错,但说的是什么却全然不知。
琢磨了一段时间,他终于找到了原因,是“半个脑袋”作怪,当他克服了那种“半个脑袋”播音的习惯之后,情况就有所改观。
注意讲究方法。
初学播音的人刚踏进播音领域,就好像进入了原始森林,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需要播音员不断地学习,进行业务基本功训练,应有针对地增加各种练习的量的安排。
一种正确的感觉找到了,需要重复才能把握它,而不是满足于一两次火花式的偶然所得。
在话筒前不能尽情地表现个人的感情。
首先播音员自己要学会把精力集中在稿件内容中。
懂得这一点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播音员应尽快缩短这个过程。
其次要尽快进入角色。
播音员在播音时要努力突破潜在的羞于表达,一旦进入角色敢于真心真情地说话,僵硬状态就会有所改变,就会带着感情自如地说话。
调整僵硬的状态要因人而异,有的播音员可以从调整气息入手;有的播音员可以先从语气形式上找变化,从外在声音形式推动内在心理活动;有的播音员可以从容易动情的这类稿子出发;有的还可以有目的地通过观摩话剧或是译制片等手段来启发自己。
总之,作为一名播音员,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修炼自己,全面提升自己,才能将播音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更多的播音精品。
(作者单位:上饶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文献:
1.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