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12.4机械能内能转化》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2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
例如,用一个滑轮组,让学生观察物体下滑时速度的变化,以及滑轮组温度的变化,从而引入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2. 讲解:通过PPT和视频,详细讲解机械能和内能的定义、相互转化关系和转化过程。
让学生在理论层面上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例如,用一个小车和一个斜面,让学生观察小车下滑时速度的变化,以及斜面温度的变化。
4. 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讨论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理解和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到位。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2课时 主备人:何颖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知道燃料的热值概念,能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会计算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3.了解燃料的燃烧效率和热机的效率。
学习重难点重点 燃料的热值概念形成,计算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
难点 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燃料的燃烧效率。
学习过程★阅读课本p 51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活动12.8中,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后,烧杯中水温的变化情况 (一样/不一样);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燃烧后,酒精比碎纸片放出的热量 (多/少)。
2.更多实验表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 (相同/不相同)。
3. 某种燃料 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注意是完全燃烧。
)燃料的热值用 表示,单位是 。
4.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 ,与燃料的质量、体积及是否完全燃烧 (有关/无关)。
一杯酒精和半杯酒精热值 (相同/不相同)。
5.酒精的热值是3.0×107 J/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 。
6.质量为m 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
★燃料利用效率在实际利用燃料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比值叫燃料的利用效率,简称热效率。
热效率的计算过程如下:①利用热值公式,计算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这就是总功。
②若加热另一物体,利用比热公式计算吸收的热量;若是热机,则计算出机械能。
这是有用功。
③热效率 = 总功有用功×100% 例1 完全燃烧3Kg 某种液体燃料,放出1.8×108J 的热量,则完全燃烧5Kg 这种燃料,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到掉一半这种燃料后,它的热值是多少?【解析】因为燃料完全燃烧,所以Q=mqq= 6×107J /KgQ 2=m 2q=3×108J因为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燃烧多少无关,是一个确定值,所以到掉一半该燃料后热值不会改变,所以还是6×107J /Kg 。
一、课题: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课时:2课时执教者:俞惠忠二、教学目标:1、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它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汽油机的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史上的意义。
4、通过探究,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5、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到做功是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知道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和其中的能量转化。
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讨论五、教具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汽油机模型、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烧杯、燃烧皿、酒精、碎纸片、水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①观察课本P42图12-21、12-22②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③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探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活动1)课本P42图12-23现象:铁丝的弯折处发热说明:对铁丝做功使铁丝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活动2)空气压缩引火仪现象:棉花燃烧说明: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④上述实验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一、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1.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①如果物体对外做功,会发生什么现象?②生活中物体对外做功的事例?学生观察、讨论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学生讨论程(活动3)演示点火爆炸(课本P43图12-25)现象:盒盖被顶开,盒口出现“白气”③分析“白气”的形成说明: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起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上述过程2.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机械能增加;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机械能减小。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有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正在滚动的轮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轮子在滚动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2. 概念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3. 实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摩擦生热、压缩空气等,让学生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3. 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a. 摩擦生热b. 压缩空气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研究内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相互转化,如电能、光能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内能的概念及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一、内能的概念1. 微观解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物体内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具有动能;同时,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具有势能。
内能就是这两种能量的总和。
2. 生活实例: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热水取暖、饭菜发热等,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江苏省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2.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有关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和区别;2.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原理;3.利用实验验证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介绍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3.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原因;4.进行实验,验证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复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问题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机械能的理解和运用。
2. 概念介绍介绍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两个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总结两者的区别。
机械能:物体具有的由位置和速度决定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内能:物体分子和原子的微观运动和排列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可以以热能的形式传递,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3. 相互转化的过程和原理讲解机械能和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通过具体的示意图和实例,生动地解释转化过程。
当一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使物体的温度上升。
例如,摩擦力会使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当物体发生变形时,由于分子的碰撞和摩擦,分子内能增加,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
例如,杠杆的变形会引起物体的内能增加。
4. 实验验证进行实验,验证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实验器材包括弹簧、升温器、温度计等。
1.实验一:弹簧振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将一个弹簧固定在架子上,挂上一个物体;–让物体做上下振动,观察弹簧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通过测量温度变化和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分析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关系。
2.实验二:杠杆变形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四、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4、通过探究,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5、初步认识燃料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法是做功。
知道燃料的热值,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实验器材】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汽油机模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纸片、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
示。
12.4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以“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理解并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砝码、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机械能的转化。
我将准备一个小车和一个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推动小车,使其下滑到底部,然后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 讲解:通过实验,向孩子们解释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化。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他们将使用砝码和小车,通过改变小车的速度和高度,观察砝码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4. 讨论:引导孩子们思考机械能与内能的关系。
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例如摩擦生热现象。
让孩子们举例说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二)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机械能和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一节课,我将继续深入探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活动设计思路清晰,从生活实例出发,逐步抽象出物理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
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弹簧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机械能与内能的概念,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的例子?”2.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能量的转化现象,如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
3.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实例,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过程。
2. 难点: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理解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初步掌握了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关系。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12.4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教案2 苏科版教学目标:1.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2.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3.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燃料的热值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燃料的热值的的概念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器材:天平废纸酒精火柴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提问:(1)什么是热机?热机工作是能量是如何转化的?(2)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哪里因素有关?举例说明(与燃料的质量和燃料的种类)二、新课教学1、燃料的热值实验探究: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了解实验器材:(2)实验过程:见课本(3)分析实验数据:提问: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完全燃烧后,烧杯中的水温的变化情况相同吗?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4)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时,酒精比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
更多的实验表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一般是不同的。
板书:热值定义、符号、单位、公式。
燃料的热值的反映燃料燃烧时释放能量本领大小的物理量,是燃料的性能之一,因此燃料的热值只取决于燃料的种类,而与燃料的多少无关.对某种燃料来说,它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观察热值表,了解不同燃料的热值。
思考: 汽油的热值是4.6×107 J/ kg它所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 ______.1 / 2介绍节约燃料的方法: 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尽可能减小各种能量损失.2、热值的应用例1:请计算出5kg的酒精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例2:圻河水电站1h内约有10800t的水从50m的高处落下,水的重力所做的功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小少焦炭所释放出的能量(焦炭的热值3.0×107 J/ kg)3、阅读课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
2.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3.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文,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学:个人复备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1.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用表示,单位是。
2. 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放=。
3. 酒精的热值是,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四)热值活动一: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的热量阅读教材读P54,思考下列问题,准备和同学们交流。
a.实验中是通过来比较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
这个方法叫法。
b.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你认为在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因素相同?这里又用到了另一种物理研究方法法。
c.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等的酒精与碎纸片完全燃烧时,酒精比碎纸片放出的热量(多/少)。
结论:更多的实验表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一般是(相同/不同)的。
预习交流:①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用表示,单位是;②质量为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放=;想一想:①热值定义中的“完全燃烧”是指;②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燃烧属性,它的大小应与有关,而个人复备与其它因素无关;③运用公式Q放=mq进行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应为;④若气体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 /m3。
则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练一练:×107 J /kg,求(1)700g干木柴完全燃烧能放出多少热量?(2)若这些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可以把多少千克的水由20℃烧开?(气压为1个标准气压)(3)实际生活中700g干木柴燃烧时能把这么多的水烧开吗?原因是什么?预习交流:①酒精的热值是,②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2.4.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内容《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首先从能量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比机械能与内能,感受到物体之间能量可以转化,再通过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点火爆炸装置介绍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本节重点让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与转移作为能量改变的形式,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在落实基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热机的发展"视频,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节以图片形式围绕重点内容举例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物理观念: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机械能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演示,认识汽油机,了解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的转化情况。
科学思维: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探究或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汽油机的学习以及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四、【教学资源】铁丝、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火柴头、汽油机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联系实际引出热机的概念。
顾基本概念学生可能会认为很简单,但要过渡到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启发下引发下一步探究。
教学
内容
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课题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课型:新授
课程标准三
维
目
标知识与
技能
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
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
理;
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
作过程;
4.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
史上的重要意义;
5.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
同,会查热值表;
6.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
7.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
的观念。
过程与方
法
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
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
理;
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
作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
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教学
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教具
学具
内燃机示教模型,教学挂图。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复习
二.进行新课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
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
边指示边讲解)。
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观察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
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
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
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
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
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
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
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柴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4.练习: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观察、听讲观察过程
理解记忆
比较
独立练习
课堂
总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学习指导 44-45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