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象、意"论看《文心雕龙》的文图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490.50 KB
- 文档页数:6
《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t》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同于总论,这就是首先必须明晰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科下的长期争议,主要就是混为一谈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必须就是横跨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就是创建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认知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
《文心雕龙》的意象创构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意象创构看成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关键,论述了艺术语言与意象传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和谐一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道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本体意义。
同时,刘勰还从想象和比兴的角度论述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尤其突出了主体情感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作用,解决了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问题。
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审美意象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中重视意象的传统。
刘勰的《文心雕龙》把意象的创构与传达看成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创作的首要问题、构思的关键。
他虽然只是在《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中提到“意象”这个名称,而且主要是指情意与物象交融的心象,没有大张旗鼓标出是在讨论意象问题,但整个《文心雕龙》都认真探讨了意象思想,特别是意象的创构过程,对后世的中国文论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既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意”、“象”和“道”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既有“意象”说成果的基础上,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讨论了意象创构的问题,对意象的思维机制、意象构成的辩证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意象”概念从此成为审美范畴,得到普遍运用和研究,并且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
一、言辞与意象传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了言辞与意象传达之间的关系。
刘勰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文心雕龙·神思》)也就是说,意象的表现都只有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才能完成,而且只有正确合适的艺术语言才能正确、真实地传达客观物象,由此形成审美意象,即所谓“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文心雕龙·神思》),揭示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与言辞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文心雕龙》得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就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就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就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就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得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得《辨骚》,既有列入“枢纽"得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得性质。
“论文叙笔"得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得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得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得《杂文》与《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得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与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得十九篇就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得《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与批评论得性质.最后一篇《序志》就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得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得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ﻫ“枢纽”不等于总论,这就是首先要明确得.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得长期争论,主要就就是混淆了“枢纽”与总论得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就是贯穿全书得基本论点,或者就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得指导思想.从这个理解来瞧,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得性质.所谓“枢纽”,也就是关系全书得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与不利下面得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得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就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得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文心雕龙》的意象批评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有许多具有深远意象的描写.意象批评是指从文学作品的意象入手来分析作品的批评方法.
例如,龙的形象在《文心雕龙》中被广泛使用,它象征着权力、尊贵、高贵、霸气等.其中龙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尊贵的追求和赞美, 又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此外,河流、山脉、花鸟等自然元素在《文心雕龙》中也有着重要的意象.例如,河流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山脉则象征着高远和坚毅,而花鸟则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文心雕龙》的意象批评,另外,在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象的元素。
例如,“雕龙”这个词语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象,它象征着文学创作的完美和卓越。
“文心”这个词语也具有重要意象,它象征着文学创作的智慧和灵魂。
《文心雕龙》的意象批评,另外,在作品中还有许多描写人物的场景,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重要的意象。
例如,主人公“陶唐”是一位渴望成为文学巨匠的年轻人,他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渴望,以及不懈的努力和毅力。
另外,在作品中还有许多描写其他人物的场景,如文学家、贵族、书商等,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重要的意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各种阶层人物的描绘。
总之,通过意象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隐含的思想和主题,并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
《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文学家刘晨所著的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开山之作。
该书共分八篇,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体的分类、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篇以“文心”为题,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是要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读者领略其中的道理和情感。
刘晨认为作品的情感应真实自然,道理应深邃精微,通过文字的表达得以体现出来,因此文学创作需要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感情积淀。
第二篇以“记”为题,明确了文学的功用在于传承与记载,文学作品应当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性,呈现出真实的历史面貌。
刘晨强调了“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作品要严谨真实、富有表现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震撼。
第三篇以“议”为题,探讨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认为文学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文艺理论家,刘晨倡导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文学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提出文学应当“雅俗共赏”,既要有高尚的审美品位,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四篇以“称”为题,介绍了文学的分类和规范,强调了文体的多样性和特点。
刘晨对古文、诗歌、赋、颔联等文体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文学分类理论,为后人研究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审美趣味提供了参考。
第五篇以“义”为题,阐述了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与时代的态度和见解。
刘晨认为文学作品应当有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价值。
第六篇以“度”为题,讨论了文学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要求,提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的“雕细篆大”的审美特质,注重字句的细腻雕琢和整体结构的完美协调,力求形神兼备,气蕴悠长,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第七篇以“适”为题,探讨了文学作品的现实应用与审美观感的平衡,主张文学既要符合时代的需求,又要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刘晨认为文学既是享乐的艺术形式,又是人们审美情感的满足,应当追求虚实结合,理性感性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下面简述《文心雕龙》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价值。
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
《序志》又解释“雕龙”两字的含义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原来在战国时代,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又发挥其学说,当时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
雕龙是指言辞修饰得很细致,有如“雕镂龙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注)。
“岂取驺奭”句与《文心·杂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句一样,都是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句末“也”字作疑问助词用。
刘勰这里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文章注意写得美丽细致,他这部书细致地讨论作文之道,故采取过去“雕龙奭”的说法,名叫《文心雕龙》。
如用现代汉语,大致可以译成《文章作法精义》。
《文心》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大致说来可分四个部分,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序志》称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是一组,《正纬》、《辨骚》是另一组。
《原道》等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
刘勰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
刘勰认为“五经”文风最为雅正,作文宗法“五经”,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思想艺术都完美。
《正纬》、《辨骚》两篇,指出纬书、楚辞两类作品,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特别是楚辞),写作时也应当吸取。
《辨骚》最后指出,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奇辞异采,“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这可以说是对《原道》以下五篇的小结,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汉魏以来,人们习惯上把诗赋认作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样式,所以刘勰用倚靠《诗经》、驾驭楚辞来提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文心雕龙》论文语言学批评论文: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摘要: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本;形式美;语言学批评文本即文学作品本身,是西方语言学批评(主要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的核心概念。
这一批评流派认为文本是语词编织的产物,文本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存在于文本自身的语言形式之中,因此,文学批评不应到文本之外去寻找内容,而应以文本为中心,通过细致解析文本内部的语言形式,发掘出形式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相区别。
因此,本文将以“文本”作为切入视角,着重考察《文心雕龙》所涉及的文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文本与世界”、“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关系以及文本内部的构成要素,并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观相比照,揭示刘勰文本观的独特性。
一、文原于道:文本与世界1、文本与客观世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了文学的起源问题,认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太极”即为“天地未分之前的自然元气”,按照汉儒宇宙构成论来看,天地万物是由太极所生,人作为“三才”之一,所写之“人文”必然也源自太极。
这里,刘勰似乎把文学的起源指向了玄虚神秘的不可知论,而与客观世界没有什么关联。
在《文心雕龙》中与“太极”一样玄虚神秘的还有“道”、“道心”、“神理”、“神道”、“天道”等概念,如“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原道》)、“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夸饰》)、“天道难闻,犹或钻仰”(《征圣》)等,这些概念异形同义,指的都是“神秘的道”。
收稿日期:2017-07-10作者简介:孔娜娜(1994-),女,河南商丘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阐释学。
言意的考辨:从《周易》到《文心雕龙》摘要:言意关系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概念,历来受到持续的讨论。
自从《周易》问世以后,“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言意观得到无数名家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有《诗经》中的“比、兴言志”、老庄的“道”与言的关系、王弼“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创新和发展、郭象之“寄言以出意”及《文心雕龙》“义生文外”“言外之意”的论说。
文章在理清这些经典的继承发展关系的同时,辨析其内在义理承传之要,并指出其影响与时代限度。
关键词:《周易》;《诗经》;《文心雕龙》;言意关系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72-06(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孔娜娜∗∗∗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关于言意关系,从《周易》开始已有涉及,而《诗经》则从侧面展现,发展到老庄创造性提出“道”与“言”的论点,认为“道不可言”“无言之言”,利用“三言”来阐释“道”;王弼更是创造性地架起了“言”“意”之间的桥梁,指出“象”的重要作用;到了郭象,则提出“寄言以出意”的新论,是在继承《庄子》的基础上,又将其言意观运用于注《庄子》的实践;而《文心雕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提出自己的观点:“义生文外”“言外之意”。
本文将对这些观点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论点进行再次阐释,并进行析理。
一、“言意之辨”的滥觞———《周易》之言意观《周易》又称《易经》,为群经之首,关于言、象、意的关系,《周易》中已有相对详细的描述,可总结为“言不尽意,立象已尽意”。
若要探讨言、象、意的关系,必应先明确何为“言”、“象”以及“意”。
“言”,可称为“言语”,是指依赖于卦象的卦辞和爻辞,用以表达卦象和爻象的深层含义,如《易经·系辞上》言:“彖者,言乎象者也。
文心雕龙的文论成就和结构体系《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刘勰在东晋时期编写。
全书共分为六十篇,包括文学的起源、文学的分类、文学的技巧以及文学的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文论成就和结构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论成就1.文学分类《文心雕龙》首先对文学进行了分类,将文学分为五种,即诗、赋、曲、文、笺注。
其中,诗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赋是以描写景物为主,曲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文是以阐述思想为主,笺注则是对古籍进行注释。
这种分类方式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中。
2.文学技巧《文心雕龙》对文学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修辞、格律、章法等方面。
其中,修辞包括比喻、夸张、反复等手法,格律则是指诗歌的韵律和格调,章法则是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
这些技巧的运用对于文学的表达和传达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3.文学审美《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审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思想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还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与道德的紧密联系。
这种审美观念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创作中。
二、结构体系1.篇章结构《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篇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
作者采用了对比、举例、论证等手法,使得篇章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结构。
这种结构体系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思想体系《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也非常严谨,作者对文学的起源、分类、技巧和审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也为后世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3.语言风格《文心雕龙》的语言风格简练明了,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文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深入人心。
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文学创作和表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解读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之一,由刘勰所著。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文学理论。
文心雕龙共分为八卷,分别探讨了文学的起源、目的、内涵以及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全面系统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和特点,并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文心雕龙对文学起源进行了深入研究。
刘勰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天性,人类天生具备了表达自己情感和体验的欲望,并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表达。
他还阐述了文学的本质是通过言语来塑造形象,以此抒发情感、传递思想。
其次,文心雕龙探讨了文学的目的。
刘勰认为文学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影响他人的情感和思想。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具备情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法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发共鸣。
文心雕龙还详细论述了文学的内涵。
刘勰将文学内涵分为六个方面,包括情感、意象、语言、品格、故事和章法。
他强调了这六个方面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准确用词、生动形象的描写、对比与意象的运用等等。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探讨了文学创作技巧。
他强调了修辞技巧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在文学作品中能增加艺术感和表现力。
他还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如创作应该遵循情理合一、言之有物等原则。
此外,文心雕龙还讨论了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
刘勰提出了“设色取势”的观点,其中“设色”指的是描写手法和创作技巧的运用,而“取势”则是指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他认为,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
总结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承载了古代文学家对文学本质、创作技巧和评价标准的思考与总结。
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指导意义深远,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学习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我们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
三、《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按照《序志》所提示,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二是《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论文叙笔”;三是《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这只是刘勰对全书主要轮廓的说明,其具体安排还有以下情况:第一、二部分之交的《辨骚》,既有列入“枢纽”的必要,又与《明诗》以下“论文叙笔”各篇有相同的性质。
“论文叙笔”的二十篇(加《辨骚》为二十一篇),一般称为“文体论”,其中又分“文”与“笔”两个部分:由《辨骚》到《哀弔》的九篇属“论文”,由《史传》至《书记》的十篇为“叙笔”,间于这两类之中的《杂文》和《谐隐》两篇,则兼属“文”、“笔”两类。
“割情析采”的二十四篇,又可分为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部分:《神思》至《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创作论与批评论之间的《时序》、《物色》两篇,也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
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序言。
根据《文心雕龙》的这种结构体系,下面拟从“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创作论、批评论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首先讲“文之枢纽”,重点探讨《文心雕龙》全书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一)“枢纽”不等于总论,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关于《辨骚》篇属上属下的长期争论,主要就是混淆了“枢纽”和总论的性质。
所谓总论,应该是贯穿全书的基本论点,或者是建立其全部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这个理解来看,不仅《辨骚》,《正纬》也同样不具备总论的性质。
所谓“枢纽”,也是关系全书的关键问题,不首先解决,就将影响和不利下面的论述。
如《正纬》,因为儒家经典在东汉时期被纬书搅混了,不首先“正纬”,就会影响到在全书中贯彻“宗经”的基本观点。
所以,“正纬”不过是为“宗经”扫清道路,并未提出什么总论性的论点。
《辨骚》论骚体,实为“论文叙笔”之首。
刘勰之所以把《辨骚》篇列为“文之枢纽”,有两个重要原因:一、“论文叙笔”共二十一篇,在全书中所占分量是很大的;而全书的理论结构,又是在这二十一篇的基础上,来总结文学理论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刘勰是首先分别探讨各种文体的实际创作经验,再由此提炼出一些理论问题来。
文心雕龙文体论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体论著作,全书共分为六十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和意义1.1 背景:《文心雕龙》写作于南朝梁代,当时正值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经济困难。
此时,刘勰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理论。
1.2 意义:《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阐述文学艺术理论的著作之一。
它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参考。
它对古代诗歌、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文心雕龙》的结构和内容2.1 结构:《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分为三编。
第一编主要讨论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二编主要探讨诗歌、辞章和散文的写作技巧,第三编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名篇。
2.2 内容:《文心雕龙》全书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其中包括对诗歌、辞章、散文等各种文体的定义和分类,对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以及对古代名篇的赏析和评价等。
三、《文心雕龙》的核心观点和理论3.1 文章分类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四体”说,即诗、赋、辞、章四种不同的文章体裁。
他认为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2 修辞手法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象”、“喻”、“比”、“夸”等多种修辞手法,并阐述了它们的用法和效果。
3.3 情感表达理论:刘勰认为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他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以意为主”、“以情为本”的观点。
他强调了作家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4.1 文体分类影响:《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四体”说成为后来古代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考,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