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贵族遗风和诗意之美——哈尔滨
- 格式:doc
- 大小:6.81 KB
- 文档页数: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史诗。
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哈尔滨美轮美奂的的建筑艺术。
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中西方各种建筑流派在哈尔滨竞相绽放、争奇斗艳。
一条千米百年中央大街,就几近浓缩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被各地的旅游者成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也确不为过。
随着历史的研磨,一些建筑已不复存在,除了给世人留下遗憾,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历史、保护历史、铭记历史。
哈尔滨著名摄影家刘延年先生,身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用广深的镜头记录下了哈尔滨的一大批知名保护建筑,并出版了《老街余韵》珍贵摄影邮册,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记录和保留历史,昭示后人。
笔者将刘延年先生摄影作品进行了翻拍呈现博友,愿与大家共飨建筑精品的大餐。
每座建筑都标注了具体的方位,意在方便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哈按图索骥、寻找芳踪。
透过镜头,我们仿佛又看到历史天空的漫天飞雪,耳边又回想起百年老街上的铜马车的蹄声。
圣.索菲亚教堂(又名: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沙俄远东军随军教堂,1907年始建,1912年重建,1923年再建。
位于道里区透笼街95号。
金安国际购物广场中的东北虎皮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协和银行。
位于中央大街75号。
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私邸,曾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所在地。
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号。
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1年,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后为苏联红军会馆。
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仿巴洛克式建筑,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曾做过哈尔滨教师俱乐部。
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7号。
省电力公司食堂,哥特复兴式特征的浪漫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基别洛—索科大楼,曾为意大利领事馆。
位于南岗区63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巴洛克建筑风格,1935年落成,原为俄国东正教堂,现为天主教堂。
冰城哈尔滨:漫雪纷飞凌霄卧银装素裹天鹅舞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在冬天,这座城市被白雪覆盖,整个城市宛如一幅银装素裹的画卷,成为一座冰雪之都。
冬日里,漫天飞舞的雪花落下,给哈尔滨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与诗意。
而在这片洁白的世界里,还有一群优雅的“白领”——那就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动物——天鹅。
它们在冰雪世界中翩翩起舞,成为了这个城市冬日风景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每年的冬天,数以百计的天鹅从远方飞来,落户在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中。
它们在这里栖息、繁衍,成为了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这些天鹅成了城市的精灵,它们在冰天雪地中嬉戏、觅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生机和美丽。
冰城哈尔滨的冬季是美得令人心醉的。
寒冷的冬季,却无法减弱这座城市的热情。
在这里,白雪皑皑,冰封江河,整个城市被雪花装点得如梦如幻。
而在这个冰雪世界中,天鹅就像是一群迎风起舞的精灵,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
哈尔滨的天鹅不仅多,而且品种丰富。
它们有的是白天鹅,优雅婀娜,有的是黑天鹅,身姿矫健。
它们或优雅地在湖面上游弋,或翩翩起舞,把这片冰雪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动人。
每当天鹅俯冲入水,掀起万道水花,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仿佛一幅清新洁净的画面一般。
除了湖泊和江河中的天鹅外,哈尔滨还有一个特别的天鹅驯养基地——松花江天鹅湖。
这里是哈尔滨市区最大、最重要的天鹅栖息地。
每年冬季,数以千计的天鹅从西伯利亚飞跃而来,在这里落户栖息。
湖面上,时隐时现的天鹅们在水中嬉戏、觅食,它们的精彩表演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湖边的树林里,还有众多的野鸭、鸳鸯等水禽在这里栖息,形成了一幅生态丰富的美丽画卷。
每当夕阳西下,湖面上的天鹅开始散漫地游弋,夕阳映照着它们的身影,仿佛天鹅成了夕阳的镜子,美得令人心醉。
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下,无数游人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妙时刻。
天鹅在哈尔滨的冬日里,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它们用优雅的姿态和活泼的动作,给这座冰雪之城注入了独特的生机和色彩。
1、建筑的魅力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有着这样一组建筑群体——“中华巴洛克”她具备独特的建筑魅力,她有着“迷”一样的神奇色彩。
带着对“中华巴洛克”的种种迷恋之情,我走进了道外传统风貌街区,当一座座建筑矗立在眼前,心中也为之一颤,产生了对建筑的无限敬畏。
由此“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风采,在一砖一瓦中冽冽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尤存。
于是在心中淌溢着一剂力量,一剂赋予我们保护她的力量。
2、建筑的风格城市急促的脚步追不上建筑的变化。
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是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浪漫旎色。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
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也许这是先辈们在为我们捕捉一种熟悉的记忆,也许是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3、典型建筑你是否沉醉过东方园林主义的翰墨飘香,你是否迷恋那西方文化艺术的别样风情。
“中华八洛克”建筑可以带您登上艺术的殿堂,开启幻想的大门,这里的建筑就是一场中西交融的艺术集汇,气派不失雄伟,典雅不失庄严;简洁不泛堂皇之气,可谓箭繁相怡,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前店后宅的功能。
在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从华丽中将色彩驿流。
探索神秘的建筑之旅从这里开始4、老街寻景天高云淡,“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天地之间显着尤为耀眼,无论从建筑的风格还是从建筑的形式,都在向示人展示它的神奇风姿。
沿着深巷一路走来,我转了一条又一条,发现迷失在艺术的长廊里。
踏上回廊内的木制楼梯,脚下发出的吱吱声响,宛若穿梭在岁月的旅途中,离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越来越近。
这里的每一处情景都是一种会摄人魂魄的艺术,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华巴洛克5、民俗旧照——老照片展示当人类臻渐完美之时,可超越平凡感受尊贵。
一组建筑承载着典雅与古朴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
历史、文化、与记忆融会成一幅最动人的画卷展开中华巴洛克的宏伟蓝图,向我诉说着诗一样的美丽画面。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画报》 2019年第11期
文/ 张博图/ 赵刚
有一种情怀叫“中华巴洛克”,中式的胡同高墙里有着西方古典美学的韵味。
有一种情怀叫“东方小巴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欧亚文化的道外老街文化。
有一种情怀叫“老道外人儿”,生活中一点一滴似乎都有着百年前傅家甸的光影。
哈尔滨人都把道外区的老城区,亲切地称为“老道外”。
这个“老”字,承载了哈尔滨几
代人的记忆。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集中在老道外,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
筑群。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发达。
20 世纪初,沙俄的技术人员大多居住在道里区和南岗区,这两个区外来文化痕迹明显。
道外区作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地,生活习惯和审美观不免受到
了很大影响。
后来大量“闯关东”人来哈尔滨开商铺、做买卖,挣了钱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
于是,国内的工匠纷纷效仿道里区中央大街外国建筑外形风格,采用中国的建筑方法,建成中
式“洋楼”——欧式外观、中式院落,而这些“洋楼”商住两用,成为了哈尔滨的建筑经典。
如今走在老道外的小巷里,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黑漆金字的木质牌匾挂在商店门前,
街边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瞬间,仿佛有种穿越回20 世纪初的错觉。
树荫下叼着旱烟袋的老大爷;身边走过短发
青衫的女学生;街口的包子刚出炉,顿时就被人群围上了。
这些情怀一股脑儿地冲进“中华巴洛克”建筑群里,赋予了这座老城区连绵不绝的生命力,让我们在斑驳的旧影儿里看到了城市之光的新色彩。
写哈尔滨的古诗一、《松花江畔赏雪》“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二、衍生注释:1. “冰城”:指哈尔滨,因为哈尔滨冬季寒冷,结冰期长,冰雪景观闻名,所以被称为冰城。
2. “琼花”:这里指雪花,雪花洁白晶莹,如同美玉雕琢而成的花朵。
3. “松水”:即松花江,松花江流经哈尔滨,是哈尔滨的重要水域。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的是哈尔滨冬季的雪景,旨在展现哈尔滨独特的冰雪风貌。
从情感上看,充满着对哈尔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首句“冰城素裹绽琼花”直接描绘哈尔滨被白雪覆盖的景象,“绽琼花”将雪花飘落比作花开,十分形象。
第二句“松水悠悠映彩霞”动静结合,江水悠悠是动态,彩霞映照是静态,丰富了画面。
“风舞琼枝千树玉”运用拟人手法,风像舞者,树枝像被赋予了美玉,写出了树枝挂满冰雪的美态。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哈尔滨的美能让天下人沉醉。
四、作者介绍:假设作者是一位叫李逍遥的文人。
他是一位热爱旅行的落魄秀才,游历至哈尔滨时,被这里的景色震撼,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他热衷描绘自然美景,擅长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壮美的景观,且将自己对所到之处的热爱融入诗句之中。
五、运用片段:1. 旅游宣传场景在哈尔滨的旅游推介会上,主持人这样说:“‘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正如这首古诗所描绘的那样,我们哈尔滨的冬季就像一个冰雪构建的童话世界。
洁白的雪如同盛开的琼花,松花江畔的景色更是迷人,大家快来体验哈尔滨的美。
”2. 文化讲解场景导游对着一群游客讲解道:“咱们现在置身在哈尔滨这个冰雪之都,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风舞琼枝千树玉,哈尔滨美醉天涯。
’您看这周围的树枝,像不像诗里说的‘千树玉’?风一吹,真就是风在舞着玉枝呢,这就是哈尔滨独一无二的美啊。
”3. 文艺创作场景一位画家正在创作以哈尔滨冬季为主题的画作,他在画作旁题诗道:“冰城素裹绽琼花,松水悠悠映彩霞。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位于中国最北端的地区,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多彩冰雪文化的城市。
今天,我将带大家游览该城市的几个著名景点。
第一站: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俄国殖民时期,是当时俄国人生活、娱乐和贸易的重要场所。
如今,中央大街保留了大批俄式建筑,独具特色的街道和艺术品装饰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你可以在这里走走,享受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站:圣索菲亚教堂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正教堂。
教堂的设计灵感源自古代罗马五场等圆顶建筑,以及现存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哈吉索菲亚清真寺。
教堂内部的壁画和装饰艺术品,展示了古老文化的精髓。
第三站:太阳岛太阳岛是哈尔滨最美丽的景点之一,位于松花江上,是由哈尔滨市政府投资建设,仿照日本枫丹白露岛而建。
岛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和花草,四季景色各异,尤其是秋季,红黄绿三色交错,堪称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第四站:冰雪大世界冰雪大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主题公园,位于太阳岛附近的南岸。
这里设有巨型冰雪雕塑、滑冰、滑翔跳伞等丰富的游乐设施,也有一系列文化展览、竞赛和冰雪娱乐项目,让你亲身体验冰雪娱乐的极致快感。
第五站:哈尔滨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博物馆之一,哈尔滨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其收藏品以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生物和自然环境为主。
博物馆内展品丰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就是我为您介绍哈尔滨的几个著名景点,希望可以吸引您来此旅游。
谢谢!哈尔滨景点导游词(400字)哈尔滨是一个多彩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彩冰雪文化。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几个著名景点,让您在短时间内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第一站: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黑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保留的俄式建筑,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这里还有大批精美的艺术品,让您领略哈尔滨独特的文化。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得以大量保存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这种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且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魅力。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更是哈尔滨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背景介绍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哈尔滨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曾经是俄罗斯列宁格勒铁路的起点,也是东北亚的商贸中心。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就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
2. 外国文化的影响:外国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引入哈尔滨,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风格。
这种融合的风格既展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3. 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出现,既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通过这些背景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1、精巧玲珑的木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
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奉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而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原名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
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德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
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7月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工程暂停,至1900年12月竣工,历时11年。
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
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东西走向的大直街被老百姓称为"龙脊",而大直街与红军街相交成中心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教堂无疑成为全城的景观控制点。
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与周围合成良好的广场空间。
至此,中心广场及广场中心的教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
站在教堂的台基上,西侧有莫斯科商场红色穹顶的呼应;东侧与远处秋林商行银灰色的穹顶相对;而南侧则是与优美舒展的哈尔滨火车站遥遥相望。
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其尖尖的帐篷顶,小巧的"洋葱头"以及阳光下变幻迷离的光影是如此的迷人,在任何角度观赏建筑都会获得良好的景观。
由于教堂处于广场中央,要求考虑来自不同方向人流的视觉效果,因而建筑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凸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人口,南北两侧均略凸成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紧凑而合理。
简读哈尔滨老哈尔滨建筑保护提要:如果城市是书,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
建筑积淀了历史与文化,积淀了人类文明。
城市的兴建受到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及人为诸多的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
中国幅原辽阔,古今大小城市遍布各地。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样包含中国城市建设的兴衰史。
西北楼兰古城与东北渤海古城,由于战乱或自然环境的恶化,已变为废墟千余年。
既便如此,放射出的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光彩。
江南青瓦粉墙的苏州城与北方金碧辉煌的北京城相距千里,浓重的中华民族文化使它们血脉相连。
一、"东方莫斯科"崛起在中国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出现"古典洋楼"。
有些"洋楼"还特意运用了中国的建筑语言。
不管怎样装扮,"洋楼"总没有占据中国城市的主体形象。
中国版图上出现的第一座由"古典洋楼"构筑的城市是建立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哈尔滨市。
时间是公元1898年。
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清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尾声。
内乱外患,清王朝已无力对付沙俄对东北边境的侵犯。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沙俄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并管理中东铁路的特权。
位于松花江南岸的小渔村--哈尔滨正处在滨州、滨绥、哈大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上,这使哈尔滨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沙俄管理中东铁路的活动中心。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大批沙俄及欧洲一些国家、地区的移民,迅猛涌向中国东北这片乐土。
30余个国家地区的数万移民,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处女地上,按照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及经济实力,利用中国的人力和物资,大兴土木。
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欧式古典建筑为基调,并汇集了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的商店、教堂、住宅等纯欧式古典建筑,构成了哈尔滨市的主体形象。
让哈尔滨规划建设像莫斯科一样美丽,是沙俄出于政治目的及安抚大批沙俄士兵和移民思乡心理的手段。
Delicious寻味之旅一路向北,感受冰城美食盛宴——寻味哈尔滨编辑/songger 设计/鸣鸣哈尔滨,北国一颗闪亮的明珠。
松花江蜿蜒而过,这座冰雪构成的城市仿佛一颗明珠,闪耀在祖国的东北面,中国古老文化和欧洲文明在这里碰撞出梦幻的场景。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哈尔滨”这个名字就是从满族语“阿勒锦”转化而来,意为名誉、荣誉。
早年,这里曾是中东铁路的枢纽,俄罗斯人、犹太人,以及其他欧洲各国的侨民纷纷涌至,欧式建筑也随之层出迭现。
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穿行其中,让你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置身异域的恍然。
走在冰城,走在999999块方砖铺就的大街上,寻找藏匿其间的古老建筑,手持一串冰糖葫芦,把自己缩进厚到几乎是球状的衣物里,舔一口落雪的味道。
Delicious寻味之旅哈尔滨周边的景点超级多,可以不重样的玩上好几天!但是去往各个景点的交通并不是很方便,如果想省去交通上的烦恼,可以考虑找一个当地向导或者直接报名户外游玩路线,不但无需自己做攻略,还根据自己时间选择线路,在专业领队的带领下玩遍所有经典景点,既安全又省心。
这座城市自来有冰城的美誉,她的冰灯、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冰雪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
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并于20世纪下半叶,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
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游园会成为赏冰灯、雪雕的艺术大观园,流光溢彩,美景纷呈。
冬季,是哈尔滨最漫长的季节,也是最迷人的季节,雪花悠然飘洒,大江冰封横卧;以冰为砖,以雪为墙,巧手的工匠,用它们筑成一个个梦幻的城堡;以雪为被,以冰为床,寒冬里的人们,在冰天雪地里摔摔打打,滑一次爬犁,打一场雪仗。
这座城市,冰雪是她的名字,北国的冬天,被其演绎得分外浪漫精彩。
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
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
城市印象-哈尔滨的百年巨变(之二)城市印象-哈尔滨的百年巨变(之二)哈尔滨新貌(2007年6月拍摄)。
注:这是我在搜狐博客上读到的一篇介绍哈尔滨市的文章,作者昵称“思念悠长如发”。
作为哈尔滨人,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
因此我把它转载在这里,请大家一起分享作者对哈尔滨的描述。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天鹅项下的珍珠”之美称。
哈尔滨总面积56579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37平方公里),人口935.32万,其中市区人口323.53万人。
哈尔滨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
因文庙、极乐寺和西方古典式建筑及造型奇特的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被世人誉为“东方小巴黎”。
哈尔滨自然风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阳岛、东北虎林园、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松峰山、二龙山、玉泉狩猎场和亚布力滑雪场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同时哈尔滨还是世界冰雪文化发源地之一,她的亚布力高山滑雪、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松花江上冬泳,雪塑、冰雪游乐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此外,还有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每年一届的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
在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和风飞舞的是哈尔滨女人浪漫的笑靥,随雪飘落的是哈尔滨男人热忱的情怀。
热情的哈尔滨人已经为前来做客的各地朋友敞开了一道洁白美丽的冰雪之们。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舞妖娆,良田万顷。
这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时尚美丽,豪情万种。
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发展史相比,哈尔滨是一个仅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却是一座独具殖民文化特色的城市。
它少了些许的裹尸马革汗竹香的历史故事,多了几许异国浪漫的都市情怀,素有东方“巴黎”的称谓。
哈尔滨的名字源于满语哈尔锦,是晒网场的意思。
1898年沙俄为了修中东铁路,在松花江边设了一个小站,就是哈尔滨的前身,然后雨后春笋般地形成了集工业、商埠为一体的新兴殖民城市,前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人在这里居住。
建筑作品: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似乎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全国各个地方都开始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促进旅游业,一是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品位。
什么是巴洛克巴洛克一词为“不规则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此形容那些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意大利罗马耶稣会教堂被称作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在哈尔滨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就是道里教育书店(下图)和南岗秋林公司。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巴洛克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度奢华”,或者称为“过度装饰”。
这一点在结构设计师那里是完全不讨好的,因为几乎所有装饰都不能为结构强度提供任何有益的支持——仅仅增加荷载负重而已。
不过,就像乾隆一定要发展百花不留地的瓷器一样,在西方那个极尽奢华的年代,巴洛克几乎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中华巴洛克的由来中华巴洛克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西泽泰彦在《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色》一文中,将哈尔滨近代的中国系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中国古代建筑样式规范”的“中国样式”建筑,另一类是“基于中国工匠对西洋古典建筑样式的理解而造就出来的”,西泽泰彦将这类建筑称为中华巴洛克。
西泽泰彦认为,“这类建筑的外观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式,但附加的装饰则是在属于古典系的巴洛克式建筑中不曾见到的。
”当然,主要原因是1920年前后,大量的中国富商来到哈尔滨松花江沿岸附近做生意,为了体现自己的成功、富有和大气(其实和现在很多人一定要建摩天大楼是同样的心理),于是雇佣中国工匠按照西方样式修建了这种西方风格+中国传统装饰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的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构件和细部装饰上。
梁玮男在分析中华巴洛克建筑特点时说,从整体上看,中华巴洛克强调立面的水平和垂直的划分。
水平划分为三段,即底层底座、二层、檐口及女儿墙。
垂直方向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主入口和左右两翼。
“哈尔滨讲坛”第十五讲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哈尔滨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影响主讲人:杨旭(黑龙江省民政干部学校副教授)上一讲,我们主要介绍了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情况,将这些建筑的源流、风格、流派都做了一个一一的展示。
可以说,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是我们城市建筑的精华,是一页我们值得自豪的历史。
而下讲,我将接续这一文脉,讲述哈尔滨建筑的某些遗落、它的历史价值、城市建筑所流变的三个时代,最后则对整个哈尔滨建筑做一个综述和点评。
——被遗忘的历史碎片(打片)哈尔滨的建筑是充满异域风情的,也是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明的某些精华的。
但是否这些都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我们城市在建筑保护上,是否从没有一丝伤痛?这将是我想讲的另一个问题。
从中国改革开放看起来走入了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而事实上,中国这20年真正的文化损失要超过“文革”。
哈尔滨也不例外,大量应该保护的建筑,几十座、几百座地在消失,我们原本城市的老建筑,都是一个面,它有着完整的建筑环境、建筑景观(象老兆麟街区,原有“八杂市”;马家沟革新街一带,原来都是一片片开着丁香花的苏联民房),而如今虽然尚有中央大街、博物馆广场破坏较少外,其它的建筑都变成了孤立的点,甚至有人说,哈尔滨的特色正在一点点地消失,这应该说是一场无奈的现实。
但我作为一个哈尔滨建筑的热爱者要说,覆水难收成为既往的这一点我们无奈,但现存还有一些须重视的建筑及许多独特的历史碎片,我们却不应该忘记掉。
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城市总体建筑面貌的一部分,许多是我们失去了将要回想的城市记忆,所以,我准备讲一讲道外的建筑价值及其他一些地方被遗忘的历史碎片。
(打片)●●道外,哈尔滨人的老城厢(打片)道外,历史上是真正中国人居住的区域,它曾设过治,比如滨江关道,也曾有过本民族经商繁华的历史时期,因此,它所留下的历史建筑,是中国式的,但是其建筑景观上,却吸收了哈尔滨“租界”南岗、道里的大量精华,表现了一种“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面貌,加上它自成风格的“四合院”、规划完整的老街,可以说现在的老道外,是保留哈尔滨历史原味最多的街区,虽然这几年它也发生了一些巨变,但如今我们能够展现的道外景观,仍具有着一些独特的历史味道。
“哈尔滨讲坛”第十三讲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哈尔滨建筑的独特面貌主讲人:杨旭(黑龙江省民政干部学校副教授)哈尔滨的建筑,其实在外地游客来说,一直是一个话题。
许多走过中央大街、博物馆的外地人,一经走过那里,都会对哈尔滨的建筑立即作出反映:“呵,这里的建筑真美,哈尔滨真是一个十分洋气的城市!”。
而我们本身的哈尔滨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只因“身在此山中”,常常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觉,或者是许多哈尔滨人由于熟视无睹或者妄自菲薄,并不知道国家所说的历史名城,即哈尔滨上世纪这份建筑遗产它的真正价值及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回溯展示一下我们这份宝贵的历史家珍。
此外,哈尔滨从50年代以后,又陆续创作了一批延续这一文脉的新作,它们有些也相当经典,并构成了我们城市新的文化遗产。
而所有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需要我们认识并加以珍视,也需要我们真正了解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及意义之所在。
毕竟,知其才能爱其,只有爱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我们这份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
那么,关于《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这一讲座,我准备分做上下两讲来讲。
上讲,我主要谈一下哈尔滨建筑遗产的独特面貌,这里,一是要讲一下哈尔滨这种面貌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就是要详细介绍一下哈尔滨历史建筑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进而使大家对哈尔滨的建筑艺术主要是历史时期的建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下讲,我主要是讲哈尔滨建筑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那么首先,从城市建筑保护角度,我要先谈一下我们城市现在遗落的一些珍贵的历史碎片,因为它们也是城市大保护概念的一部分。
其次,我将从哈尔滨建筑文化对不同时代建筑影响的角度,把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大体分为三个时代,分别对其评述,最后再对哈尔滨建筑艺术做一个总体评价。
下面,我就从上讲开始讲起:(打片)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我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感受,就是每当我漫步中央大街街头,我的这双耳朵是最消受的了。
因为许多外地人来这里,他们常常会发自出自真心的一种感叹:“这里的大街太洋气了”,“这里的建筑好象是到了外国”。
哈尔滨之美作文
《哈尔滨之美》
哎呀呀,要说哈尔滨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啊!我记得有一次冬天去哈尔滨,那真叫一个绝!
我一到那儿,就被那满眼的冰雪给震撼到了。
那冰雕啊,简直太神奇了!我就跟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孩似的,在那冰雕的世界里跑来跑去,眼睛都不够用了。
我看到有个冰雕的城堡,哇塞,那叫一个精致,就跟真的城堡一样,我都想住进去了。
我还忍不住伸手去摸那些冰,哎呀,冰凉冰凉的,但是感觉特别奇妙。
走在路上,那脚下嘎吱嘎吱的声音,听着可有意思了。
我还特意在雪地里踩了好多脚印,看着自己的杰作,心里那叫一个得意。
然后我看到路边有卖糖葫芦的,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冰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我立马跑过去买了一串,咬一口,酸酸甜甜的,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晚上的时候,哈尔滨的夜景更是漂亮得不像话。
那些灯光照在冰雪上,五彩斑斓的,就像童话里的世界一样。
我找了个地方坐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感觉自己都要陶醉在这美景里了。
哈尔滨啊,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的美真的是让人难以忘怀。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好好感受感受那独特的魅力呀!这就是我眼中的哈尔滨之美啦!。
这座北方城市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很不完整的,是远观的。
不知因为什么缘故,我一直很难把握她的气质。
这种感觉延续至今。
虽然我对城市本身并不陌生,但是我对在城市芯子里的东西,是疏离的,仿佛没有找到那扇隐藏的门,却是在玻璃窗外对她眺望一般。
多年之后,当我读到阿成先生的小说和余秋雨的散文(我本人并不十分看好其大部分矫柔造作的文章,但关于东北地方的记述,如《流放者的土地》等,可做常识性阅读)时,我也不太能完全意义上把他们的文字同我的记忆重合起来。
说到底,记忆很奇怪;个人的认知有差异;而童年的眼睛,又更带有童话的色彩。
最先浮起的记忆,是廊柱与石子马路。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相当多,在我去过的所有城市,只有哈尔滨,只有这一座城市,保有如此浓厚的欧陆风情。
这种风情不仅是有几座教堂、有几条石子马路,而是已经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已经渗透在城市的血脉里,已经和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们水乳交融了。
随处可见的廊柱,走几条街就会有一座教堂,这已经成为城市中寻常可见的景致。
而现在几乎成为哈尔滨的一个代名词的中央大街,在悠长的岁中,也不减风情。
当下,它是步行街,没有车轮的飞驰,宛如一块城市中的净土,而我总能想起百多年前,俄罗斯的遗贵们坐着高大而华丽的马车行径而去,留下马蹄和车轮与石子相碰的声音,在空气中萦回不散,萦回不散……即便是从前街道的名称,也有许多以俄国名人命名,例如最近改回原名的奋斗路,旧称为果戈里大街。
我小的时候,读过许多童话以及儿童读物,这是至今都让我很自豪的一件事。
童话世界真纯净美,陶冶心灵的作用,我相信可以延续一生。
后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完整地阅
(好象是由一位意大利年轻人采集编撰而成,由于隔的时间长了,读上下两册的《意大利童话》
已经记不清名字),两本厚厚的书中千百篇童话,几乎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都可寻到踪影。
童话中的境界,总使我对现实世界产生纯美的憧憬。
而这些憧憬则大多萦回在城市中这些欧洲风情的建筑里。
那些高大的、宽厚的台阶,那些擎天而立,样式各异的石柱,那些尖顶、圆顶的教堂,那些大理石铺成的音乐厅,小客厅,还有宫殿般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的窗户,色彩缤纷的墙壁,这一切都让儿时的我有如进入梦境,进入童话的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每周都要去一位音乐老师家学习弹钢琴,这位老师住在离中央大街很近的一条街上,我每次去学琴,都要走过长长的中央大街。
多年前,中央大街还不是步行街,我有时候走着去,更多的时候乘车,看着街道两旁拉洋片一样向后闪去的各种建筑,就会有种进入梦的迷惘和沉醉。
小小的头脑中会浮现起俄罗斯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童话、歌谣。
我妈妈常常在这条街上,带我慢慢走,边走,边为我念美丽的诗句。
有一句我印象很深,那是在一个秋天,天很高,很蓝,她轻轻念:秋风象一把温柔的梳子……
晚上从老师家回来,妈妈牵着我再次行经中央大街,街灯都亮了,石头路面在灯光的微微泛着白光,远远近近的高大建筑投下或明或暗的阴影,有些高高的窗子里透出温暖的光亮。
这样的时候,我总能产生类似小人鱼或灰姑娘中宫殿与城堡的意想。
耳边,还留有老师弹起的古典音乐的旋律,尤其是海顿和莫扎特的曲子,那些小夜曲,安详、精致;或是肖邦的的钢琴曲,忧伤的如同悸慈的诗句;或是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片段,让我怀疑,也许在哪扇亮着的窗户里,就有年轻的胡桃夹子在比剑。
文化就是这样的,艺术就是这样的,慢慢流进童年的孩子的心灵深处。
于是,在多年之后,偶尔在晚上路过中央大街,便生出无端的感动,仿佛多年前的一首歌,悠长的咏叹穿越时空,轻叩我的耳鼓。
我幼年时代背诵的诗歌,大部分是在这座城市学会的。
包括中国古典诗歌和一部分外国诗篇。
于是,城市似乎也多了一种诗意之美。
幼年时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接触,得益于我生命中两位女性。
一位是我奶奶,她用口耳相传的那种古老却行之有效的方法,教会我背许多古典名篇;另一位是我妈妈,她点到及止,悄无声息地引导年幼的我一本本打开厚重的外国名著。
于是,我经常可以回想起来:在这条路散步的时候,伴着黄昏的斜阳,奶奶教我背着《西州曲〉〈琵琶行〉;而在这个旧屋中,妈妈曾送我一套外国文学名著插图本,书册很多,摆满了书架长长的一层。
哈尔滨并非是给我印象最早的城市,也并非给我印象最深最多的城市,也并非是我自认为最了解的城市,但是我最初的学习是从这里开始的。
正因如此,我对这座城市,有很多关于文学、文化、音乐的记忆。
恍然见有种错觉,感觉这是我去到过的最有诗意的城市。
哈尔滨带给童年的我的另一个印象,便是她的热情奔放和博大忧伤。
热情奔放是她的夏季。
夏天给童年的我最深的印象是悠悠的松花江,阳光明媚的太阳岛,街边的小提琴手风琴声和人们欢快的野餐。
国人在儒家文化几千年的熏染下,有很强的入世精神,大多有属于范希文两字关情式的忧乐观,他们隐忍而辛勤,清醒而理智。
而西方的酒神精神,则很少很少。
哈尔滨人就拥有西方的酒神精神。
年幼的我曾多次被这种快乐、奔放、抛却一切世俗烦恼的逍遥而感染。
松花江边野餐的人们,永远很多,永远有爽朗的笑声,永远不知疲倦。
手风琴小提琴和美声唱法(现在少了,但是夏天举行音乐会的传统至今未变)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飘入耳朵,融入心灵。
如此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外乡人会以为是因为什么节日、庆典的缘故,而其实并不是的,这只是普通的一天,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也许野餐的人,江里游泳的人,街边拉琴的人才刚刚下班,刚卸下一身的疲惫,但快乐的本质掩藏不住。
这里好象天天在过节。
前几年,有一次看片子,看到关于太阳岛的资料带,全部是新闻纪实。
人们那欢乐畅快、无忧无虑的情绪感染了每个看片子的人,甚至有人提出质疑:这是纪实吗?还是有导演的成分?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
片子里的生活就是生活原来的面貌,是本质!我恍若回到童年,回到那些金子般的岁月之总。
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能不快乐呢?!
形成对比的是哈尔滨的冬天,冬天是博大而忧伤的,如同博大忧伤的俄罗斯文学。
童年的我,读过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数量及其有限,现在回忆起来,较长的差不多只有《金蔷薇》、《雕的心》、《宝石花》、《普希金童话》、《我的童年》,以及插图本的《苦难的历程》等为数不多的著作。
但是,弥漫在这些作品中的气韵,与哈尔滨的冬天的气韵如此相似,当时的我无法表达,而今的我也只能尝试着表达一点点。
冬天的严寒,仿佛掩住了表达感情的渠道,而感情只在人们心中相融通。
我相信每个哈尔滨人,或是了解哈尔滨的冬天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认识一位江西的年轻人,他曾在哈工大读完了本科有读完了硕士。
在哈尔滨生活了六年,却仍然不太能理解哈尔滨的冬天。
感情细腻的他曾对我说:冬天是死寂的,有什么压在心上。
不是的,我的年长的朋友,哈尔滨的冬天远不是这样单薄和灰暗,只是你未曾体会出她的博大与厚重,我也未曾完全体会。
被冰雪覆盖的土地,比常年青绿的土地更加深沉,更加隐忍,更加藏而不露。
冰、雪、强烈的风、无边的寒冷是这儿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
带走了冰雪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是不属于这片土地的。
要真正了解这片土地、这座城市,必然要了解其冰雪文化。
而冰雪文化可不单是看一次冰灯,过一个冬天就可以参透的,冰与雪在哈尔滨塑造的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内质,是不能掩饰的别样风景—
—博大,而忧伤。
清晨,睁开双眼,窗子上是美丽而精致的冰花,树上常航有树挂形成,脚下踏着的仿佛千年的冰霜。
各种冰上运动塑造着又一种文明。
溜冰是很小就会的,那是冰上的舞蹈,舞者和自然有着无限亲近的默契。
我小时候学溜冰,不知道摔过多少次。
然而,有个奇怪的现象:在冰上摔到的孩子,很少落泪,他们有着被冰雪塑造出的坚贞与顽强。
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冷月、寒星,地上银光闪烁。
在这样的自然中生存,慢慢的,才会感受到冰雪文化的内质。
所以,我认为与这座城市总是有些疏离,总是无法真正触及其内里,也许是因为城市本身有着多重文化内涵,有着多重文化交融以及厚重博大的精神,我还无法完全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