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生物的变异1(1)
- 格式:pdf
- 大小:961.68 KB
- 文档页数:9
《生物的变异》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生物的变异”。
具体内容包括:变异的概念、变异的类型、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变异的概念,掌握变异的类型及原因,了解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变异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原因。
难点: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不同品种的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品种的植物、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会存在变异?变异对生物有什么意义?”2. 基本概念:讲解变异的概念,解释变异与遗传的关系。
3. 变异类型:介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举例说明各种类型的变异。
4. 变异原因:阐述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变异原因。
5. 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变异如何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促进生物进化。
6.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7. 例题讲解:讲解与变异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变异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变异的概念2. 变异类型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3. 变异原因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4. 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变异的概念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2)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阐述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答案:(1)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基础上产生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差异。
变异与遗传密切相关,遗传为变异提供了基础,变异是遗传的表现形式。
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知识点总结
1、引起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2、变异的类型:
3、(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基础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2)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有利变异:对自身有利。
(4)不利变异:对自身不利。
3、生物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动、的新品种。
4、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
5、”南橘北枳”是南方的橘子移到北方之后,味道、色泽等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原因是二者的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性状发生了改变。
6、变异的应用
(1)太空椒:基因突变。
(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
(3)高产奶牛:人工选择。
7、把大花生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大吗?
不一定,要由控制花生大小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来确定的。
假设“A为显性基因控制性状”大,“a为隐性基因控制性状”小,大花生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或Aa;如果是AA期后代均表现为大,如果是Aa,其后代就有大、小两种可能(不考虑环境因素)。
【八年级生物的变异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
(2)理解变异的类型,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3)阐述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物变异实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变异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
(2)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及实例。
(2)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实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变异的图片,如不同颜色的玫瑰花、不同形状的南瓜、不同毛色的兔子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生物的变异。
2、知识讲解(1)变异的概念举例说明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就是变异。
比如,一个人的眼睛颜色可能与父母不同,同一株植物上的叶子形状可能有所差异。
(2)变异的类型①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例如,基因突变导致的人类镰状细胞贫血,基因重组产生的多种多样的花卉品种,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无子西瓜等。
②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导致,遗传物质没有改变的变异。
比如,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皮肤变黑,同一个品种的小麦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产量不同。
(3)基因突变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即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人类的白化病、血友病等,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结果。
(4)基因重组解释基因重组的概念,即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以杂交水稻为例,说明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物的变异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基因突变有以下特点:①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②由于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确定的,因此,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
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1. 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图⑤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1)图①②都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2)图③中的变异会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变短(3)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4)图中①②④的变异都不会产生新基因(5)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如基因a可以突变为基因d(6)a、b、c均可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7)Ⅰ、Ⅱ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会引起基因突变(8)若基因a上游的起始密码子发生突变可能影响其正常表达(9)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10)当环境改变时,原先对生物生存不利的性状也可能变得有利(11)同一双亲的后代,出现多种不同的性状组合,往往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12)“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内有三个染色体组导致联会紊乱从而不育(13)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突变的基因才能遗传给下一代(14)基因重组既可以发生在染色单体上,也可以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15)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16)猫叫综合征是人的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的遗传病(17)γ射线处理使染色体上某基因数个碱基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18)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19)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种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20)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21)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22)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23)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1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24)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25)经低温处理的幼苗体内并非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会加倍(26)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可育植株(27)发生在水稻根尖细胞内的基因重组常常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28)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性状(29)Aa自交时,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出现性状分离(30)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四倍体植株作母本,在四倍体植株上可得到三倍体无子果实(31)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能发生的变异类型有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知识点]染色体变异[答案](4)(7)(9)(10)(11)(14)(17)(18)(20)(25)(28)[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生物的变异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变异的定义生物变异是指基因组中某段DNA序列发生改变,导致个体或群体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
变异可以是点突变、染色体片段丢失和重复、基因重组等。
变异会导致物种的进化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二、生物变异的分类1. 根据变异的程度,生物变异可分为微观变异和宏观变异。
微观变异是指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座位点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宏观变异是指染色体水平上的大片段DNA序列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量异常等。
2. 根据变异的性质,生物变异可分为有害变异、有利变异和中性变异。
有害变异是指变异导致个体的生存或繁殖能力下降,包括致命突变和严重缺陷等。
有利变异是指变异导致个体的生存或繁殖能力提高,包括适应性突变和新功能基因的出现等。
中性变异是指变异对个体的生存或繁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包括一些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微小变化。
3. 根据变异的遗传方式,生物变异可分为突变和重组。
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突发性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重组是指染色体间或染色体内DNA序列的重新组合,包括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等。
三、生物变异的成因生物变异的成因包括自发变异、诱发变异和人为诱发变异等。
1. 自发变异是指因自然修复系统的故障或DNA复制错误导致DNA序列发生突变或重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主要成因。
2. 诱发变异是指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高温等诱发细胞DNA损伤,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
辐射和化学物质常常是诱发变异的主要原因。
3. 人为诱发变异是指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或人为选择培育新品种,通过诱发变异来创造新的生物体。
四、生物变异的影响生物变异会对个体和群体的性状、适应性和遗传多样性产生影响。
1. 变异对个体的性状产生影响。
在变异基因型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包括外观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等。
2. 变异对个体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初中《生物的变异》生物教案初中《生物的变异》生物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变异现象的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发展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态度。
强化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生物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具体影响。
如何将生物变异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变异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花朵、不同形态的果实)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身边的生物变异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变异的原因和意义。
2. 探究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点突变、插入或删除突变等)。
通过动画或图解展示基因突变的过程及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变异类型对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3. 探究生物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述自然选择和生物变异的关系,解释变异如何影响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利用案例分析,探讨生物变异如何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模拟自然选择过程,体验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
4. 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应用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应用生物变异原理的实例。
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生物变异调控方面的潜力和争议。
开展小组活动,设计一项基于生物变异的创新项目,如环保型农作物育种方案。
5. 课堂总结与反思总结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类型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生物变异的例子。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物变异的小论文或报告。
初二生物生物的变异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哪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A.人类的红绿色盲B.由于水肥充足,玉米长得穗大粒多C.同一品种小麦,生长在阳光充足处的秆粗穗大D.原本肤色相近的双胞胎兄弟因工作环境不同,肤色差异很大【答案】A【解析】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由于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变异不能传给下一代,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人类的红绿色盲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C、D中的变异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考点】生物的变异2.目前人们认为比较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颌分泌出我们所需的某些物质。
A.乳房B.遗传基因C.细胞核D.染色体【答案】B【解析】乳房生物反应器是指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费用,可以减少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乳房生物反应器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故选:B【考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3.人们利用生物的变异选育对人类有益的变异类型。
下列与遗传选育无关的是A.太空椒B.杂交水稻C.无籽西瓜D.白化玉米苗【答案】D【解析】A、太空椒是利于太空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新品种,属诱变育种,A正确;B、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属于杂交育种,也叫基因重组,B正确;C、无籽西瓜,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遗传物质发生变化,产生无籽西瓜,属于基因突变育种,C正确;D、白化苗植株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不利变异,不是有益的类型,D 错误;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
2023年初中《生物的变异》生物教案2023年初中《生物的变异》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
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
2、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可能会根据课本上的结论直接得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探究中的讨论题。
4、对变异的原因地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探究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弄清楚。
三、对重难点的讲解和自学、探究指导1.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探究之后,再经过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均能解决。
2.难点的解决:a.学生在探究之后得出的实验结论大多数是课本上的变异的原因,与实验数据的解读相关性不大。
初二生物教案:生物的变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3).说明变异的意义(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难点:遗传的变异[教学过程]:一、引言: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八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变异9篇生物的变异 1预期学习结果:●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能对同一种类的动植物外形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2、学生讨论。
3、小结: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
1、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2、学生仔细观察。
3、交流发言。
4、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小结。
6、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讲解:变异。
三、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1、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2、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图。
4、汇报交流。
5、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四、了解变异的种类。
1、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2、小结。
生物的变异 2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现象(2)能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两种因素(3)能举例说出遗传与变异对生物个体和种族延续的意义(4)能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1.2能力目标(1)通过对变异的现象和变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
(2)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意义的讨论,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和实际相,并且能够有新的想法,求异的思维方式。
(3)通过小组讨论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合作。
1.3德育目标(1)通过对变异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通过分析变异的原因和人类活动变异的影响,学生们能够热爱自然,主动保护环境。
(3)通过对遗传与变异的意义的讨论,学生能够树立辩证的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变异的概念、特点难点:生物变异的原因,遗传和变异的意义三、课前准备1.大小品种的花生各l 000 g,随机分装,30 粒1袋。
2.多媒体课件。
3.测量用具 ( 量角器、直尺、三角饭 ) 每组两套。
4.红、蓝两种颜色的笔 ( 描点连线 )。
5.学生活动记录用表。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
但是,我们也知道,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
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
把同一株植物的种子种下去,后代植株也是有高有矮,有的结穗多,有的结穗少。
像这样,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
同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新课一、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师:除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变异,在自然界中,其他生物存在着变异的现象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想想你们知道的有关变异的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同学们说了很多变异的现象,那么我这里还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观察,给生物的变异归纳出一个定义。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人的性状和遗传〞之后关于生物变异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比较适合运用探究式教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让学生去动脑筋,教师尽量不去直接讲述知识,而是多用引导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上,学生应该知道变异现象非常普遍,并且能判断何种变异可遗传给下一代,何种遗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并且对于农作物育种有最根底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变异的概念。
〔2〕学会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能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学.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2〕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现代农业开展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生物遗传变异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媒体准备:生物变异的PPT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提问: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描述的是—种什么生物现象?〔学生答复〕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话题。
二、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概念1、出示问题:什么是变异?2、学生看书后答复。
3、教师点评,并强调概念中关键词。
4、由此引出变异的特点。
〔二〕变异的分类1、出示问题:变异的分类有哪些?2、学生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交流结论。
3、教师及时总结,并比较两种变异的分类依据。
〔三〕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开展的意义。
〔由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总结〕〔四〕观看变异的应用案例。
〔五〕师生共同分析生物的育种方法。
七、板书设计:第五节生物的变异1、变异的概念:2、变异的分类:1...... 2......3、变异的应用: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目标达成:1、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2、出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学生展示【创境激趣】人体所需的氧气来自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