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晕带内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分布规律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4.32 KB
- 文档页数:2
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研究汞(Hg)是一种有毒重金属,持久存在于环境中,会引发严重的生态毒理问题。
当汞进入土壤时,土壤矿物特性将影响汞的吸附和迁移积累行为。
因此,对土壤矿物作用汞的吸持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汞的行为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土壤矿物有助于限制重金属的污染,在这方面它是廉价及有效的。
土壤矿物的存在,能够改变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并影响其形态及活性。
这一作用主要是由矿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的。
应用表面活性剂理论,研究室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研究土壤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沉积物和汞的吸附上,几乎没有关于土壤矿物对汞的吸附特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
本研究采用以浸出法测定土壤矿物特性。
为此,采集样地、对地表进行随机抽样,分别进行了粒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理化性质分析。
同时,为了研究土壤矿物对汞的吸附性能,采用了固定水势法,利用粒径分析、比表面积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定方法,考察了矿物对汞的吸持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的粒度对汞的吸持能力有影响,粒径越小,对汞的吸附能力越高;矿物表面酸性对汞的吸持能力也有影响,具有较强酸性的矿物对汞的吸持能力较强。
此外,矿物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对汞的吸附性能也有显著影响,比如,高碳酸盐的矿物,具有较强的汞的吸持能力。
本研究表明,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能力受到矿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组成成分的影响。
土壤中各种矿物具有差异性的吸持特性,它们对汞的吸持能力也不同。
这一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矿物对重金属的吸持性能,可以为环境汞污染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性能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如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活性等;另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矿物在重金属污染控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总之,土壤矿物的影响对我们了解汞的行为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水银污染土壤中循环利用的技术研究土壤污染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而其中水银污染土壤更是具有特殊的危害性和复杂性。
水银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常见,但随着工业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银也逐渐被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土壤中的水银含量越高,对生态系统和生命体都造成越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水银污染土壤,循环利用其中的资源,已成为当前环保和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水银污染土壤的特点水银污染土壤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元素态水银的原生态形式,即由自然界中水银产生的无机汞盐,如Hg(NO3)2、HgCl2等;二是有机汞,即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机汞污染,如乙基汞、甲基汞等。
其中有机汞污染更具危害性,因为有机汞化合物能够在生物之间高效地迁移和扩散,进而进入生态链并积累,甚至可能对生命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此外,水银污染土壤具有很高的环境毒性和生态危害性,除了对生命体和生态链的威胁之外,还能引起土壤配合作用的失衡和破坏,进而造成土地的劣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
因此,对水银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已成为当前环保和资源利用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水银污染土壤治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对水银污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如掩埋法、生物重金属固定法、热解分解法、化学还原法、化学稳定化法等,但这些治理手段都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限制。
例如,传统的生物重金属固定技术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进行还原,从而达到吸附和降解重金属离子的目的,但该技术的缺点是微生物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率低、操作复杂、条件苛刻、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化学稳定化技术可以通过合成稳定化剂或者改进土壤结构来达到稳定土壤微观结构分子、跨越化学反应对重金属的稳定化。
但毒性有效勃困量有限,且难以实现总量做到彻底浸出。
总体来说,目前针对水银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是在治理效果和治理成本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汞的土壤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摘要:汞是一种有毒的化学金属元素,如果人们误入含有汞元素的食物,就会造成重金属中毒的情况,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土壤汞污染情况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土壤中汞的含量是影响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土壤中汞含量增高,会使农作物吸收大量的汞离子,如果人类和动物食用了含有汞离子的农作物,就会引发中毒,但由于目前人们还没有任何一种高效针对汞污染修复的方法,因此针对土壤汞污染有效治理方法目前还处于不断的探索当中。
关键词:汞污染;土壤地球化学;环境效应引言:汞的俗称叫水银,我国古代就有对水银的使用,由于汞属于重金属,其密度大于4.5g/cm3,一旦人体内汞含量超标,就会引起中毒,随着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汞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毒金属元素,如果人体或者动物体内汞含量超标,会导致肾脏以及神经系统产生危害,在对汞土壤地球化学的研究中发现,土壤中的反应机制、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分布特征等,对土壤汞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汞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分布1.1汞在土壤中的含量通常情况下,自然情况下,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主要根据母质和母岩决定,这是因为土壤是经过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母质,随后由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经过无数岁月的累积后形成了原始的土壤(如表一所示)。
因此原有岩石中的汞含量也逐渐分布到土壤中,这也导致原有岩石中的汞含量多少决定了土壤中汞的含量情况,和土壤的密度相比,汞的密度较低,因此天然存在于土壤中的汞含量不会超过0.1mg/kg。
但随着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工业发展异常迅速,各种电子产品、造纸技术、工业以及汞矿区的开采等,使得很多地区汞金属富集[1]。
在汞矿的开采区域,使得附近的土壤和水源中汞含量严重超标,由于汞是全球性污染,所以汞污染具有远距离迁移的特性,在对汞土壤的污染调查中发现,汞矿区污染附近300米范围内,土壤中的汞含量在3.8-11mg/kg之间,当距离增加0.3-7.5km时,土壤中的汞含量浓度才会降低0.02-0.81mg/kg。
前沿理论与策略区域治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是生物生存和孕育的载体,它具有天然肥力和供给植物生长的能力。
环境科学家认为,土壤具有吸附、分散、中和、降解环境污染物功能是重要的环境要素。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的深化与拓展,运用当代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观点对土壤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更接近于土壤本质的反映。
土壤除了陆地区域以外,还包括湿地和沼泽区及湖泊的底部。
所以土壤圈是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接口和中心位置。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是研究土壤与植物之问元素交换、迁移、富集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的是土壤中的养分元素、重金属及稀有元素、有机物质的迁移、转化、循环利用,以及它们在与土壤水分之问的相互关系[1]。
汞是一种对环境危害较大、生物非必须的有毒元素,可以随大气长距离跨界运输[2],己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环境中的汞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汞污染具有持久性、易迁移性、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强毒性等特性,并且环境中的无机汞能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脂溶性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3],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土壤汞的含量状况由于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和动物健康,因此,其作为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做大量的修复研究工作。
一 、土壤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土壤液态水是土壤中可溶性营养物质进入生物体环境的重要载体。
相对于地球环境中的水,土壤水微乎其微,但对于生物的作用却不可忽视。
目前关于土壤水分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包括:①土壤水作为溶剂,随着植物对土壤中各营养元素的吸收,参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土壤水被生物吸收利用后,参与生物体的自身组成。
由此可见,水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必小可少,在组成植物体本身的过程中,水是重要的组分。
二、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类元素在太阳能、机械能、化学能和地热能上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迁移或再结合。
土壤中汞的污染摘要:本文对汞污染的来源、危害、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土壤汞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汞;赋存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因素;污染治理引言:重金属汞污染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鱼村出现第一例严重的甲基汞中毒事件以来,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对汞及其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给予了高度重视.。
汞在土壤中以多种形态存在。
不同存在形态汞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有效性各不相同,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汞污染的来源、害、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加以综述,从而为土壤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1汞的污染来源汞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天然释放和人为两个方面。
汞的自然来源较人为因素复杂,主要包括火山与地热活动;土壤、自然水体、植物表面的蒸腾作用;森林火灾;岩石风化等。
姚学良研究认为,成都平原的高汞异常区多数来自平原内基底断裂中产生的地放气作用旧J。
据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8 000 t的汞从岩石中释放,其中一部分进入土壤而使局部地区土壤含汞量较高一o。
这种自然因素引起的汞污染通常占到汞排放总量的1/4L4 J。
从局部来看,汞的人为污染是主导因素。
汞污染的人为来源主要有:①采矿、运输和加工含汞的矿石。
②排放工业废水进入江河湖海由电池制造业、控制设备业、纸浆造纸工业、氯碱化工厂、汞合金和催化剂产生的汞废弃物污染相当严重b J。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应用的汞量约为1×104 t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最终以三废形式进入环境№]。
③燃料、纸和固体废弃物的燃烧。
④农业耕作中不合理地施用含汞肥料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
⑤熔炉的排放。
⑥实验室汞的排放:汞可通过实验室的废弃化学药品、蓄电池、破碎温度计和药品等进入环境。
一支普通的棒式或内标式玻璃体温计含汞约1 g,一台台式血压计含汞约50 g,使用中发生破碎可使汞外泄,形成汞蒸气,造成汞污染。
农田土壤中汞的吸附分配行为研究王晓晨;代宇楠;乔显亮;张艾婧;余慧;白露【摘要】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土壤是汞重要的源和汇,在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理化性质可以显著影响汞的吸附分配行为.本文基于采自全国各地的131份农业土壤样品考察了汞(Hg2+)在土壤中的吸附分配行为,测定了Hg2+的固液分配系数(Kd),并探讨其与p H、有机质(OM)、粒度组成、溶解性有机质(DOM)和总硫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利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发现旱地土壤对汞Kd的主要影响因素是DOM和土壤粒度,而水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总硫.通过淹水实验,进一步探究了土壤氧化还原对Hg2+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旱地土壤中,大部分土壤在淹水30 d后Kd呈明显增大趋势,继续淹水至60 d的Kd表现为稳定或下降的趋势;大部分水田土壤在淹水条件下Kd未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且随淹水时间呈稳定或下降的趋势.%Mercury is one of the most toxic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It is regarded as a global pollutant due to persistence, long-range transport and bioaccumulation. Soi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mercury as the source and sink meanwhile,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dsorption of mercu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s of Hg2+between soil and water (Kd) for 131 agricultural soils collected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Kdvalue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such as pH, organic matter (OM), partical siz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and total sulfu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of dryland soils on Kdvalues were DOM andparticle size, while the main factor of paddy soils was total sulfur by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The effects of redox of soils on mercury distribution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by incubation experiment of flooding. It was found that Kdvalues of most of dryland soils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after 30 days, then kept stable or decreased after 60 days, while Kdvalues of most of the paddy soils showed a steady or downward trend with the flooding time.【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9页(P115-123)【关键词】土壤;汞;吸附;固液分配系数【作者】王晓晨;代宇楠;乔显亮;张艾婧;余慧;白露【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116024;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 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连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汞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累积性被列为全球性污染物[1-2]。
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研究引言汞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重金属元素,不仅具有高毒性,还具有很强的生物蓄积性。
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并且与庄稼的健康生长和人类的食品安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汞撒利类的来源和特点汞撒利类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农业施用、废弃物处理等活动。
它们包括有机汞、无机汞和元素汞。
有机汞主要以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形式存在,无机汞主要以汞离子的形式存在,而元素汞则为矿物质形态。
同时,由于其极高的毒性,长期暴露于汞撒利类可能会导致人体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等。
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过程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通过多重迁移途径进行迁移,包括吸附、淋溶、挥发和生物转化。
首先,汞撒利类会与土壤颗粒表面的负荷物发生吸附作用。
土壤中常见的负荷物有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它们与汞撒利类形成复合物,从而降低了汞的迁移速率。
其次,汞撒利类可以通过在农田土壤中的溶解态进行淋溶。
水在土壤中的运动过程中,会带动土壤中的溶解态汞撒利类向下迁移,进而在土壤剖面中形成汞的垂直分布。
第三,汞撒利类还可以通过挥发作用从土壤表面脱离,并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中。
挥发过程主要受到土壤湿度、气温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也会发生生物转化。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无机汞转化为有机汞,如将汞离子转化为甲基汞。
同时,植物的吸收和生长也会影响土壤中汞撒利类的迁移和转化。
汞撒利类在农田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汞撒利类在土壤中还会发生多种转化过程,包括还原、氧化和甲基化等。
首先,还原作用是指将汞离子还原为甲基汞的过程。
在水logged或缺氧的土壤条件下,还原性微生物可以将无机汞还原为甲基汞。
这一过程中,汞的毒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强,因为甲基汞更易蓄积在生物体内。
其次,氧化作用是指将汞离子氧化为有机汞或矿物汞的过程。
土壤中的氧化性微生物和氧化剂等能够促进汞离子的氧化,降低其毒性。
土壤中金属汞的监测与处理摘要:汞(Hg)是一种有毒的银白色重金属元素,是常温下唯一的液体金属,游离存在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辰砂、甘汞以及其他几种矿中。
它主要用于科学仪器(电学仪器、控制仪器、温度计、气压计)及汞锅炉、汞泵和汞气灯中,俗称“水银”。
由于汞易于流动,在常温下不容易被氧化,但易蒸发为有毒蒸气,因而对人体有着许多危害。
“怎样监测并预防土壤中的金属汞”在当今汞制设备繁多的时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正文1.汞的来源与危害1.1土壤中汞的来源1.1.1 天然存在天然土壤中汞的含量很低,一般为0.1~1.5mg / kg,其存在形式有单质汞、无机化合态汞和有机化合态汞,主要存在于土壤母质以及岩石中。
其中,挥发性强、溶解度大的汞化合物易被植物吸收,如氯化甲基汞、氯化汞等。
汞及其化合物一旦进入土壤,绝大部分被土壤吸附固定。
当积累量超过一定的允许浓度时,生长在这种土壤上的农作物果实中汞的残留量就可能超过标准,对人体造成危害。
1.1.2 人为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汞的用途也越来越多,大量汞进入人类居住的环境。
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利用的汞量在1万吨以上,大部分成为三废进入环境。
采金工业中,利用汞来提炼贵重金属简单廉价;燃煤发电,煤中的汞也使得土壤总汞含量增加;工业废料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其中含有废弃的温度计、气压计等仪器以及电子废弃物中所含有的汞元素;农业耕作时使用废料和农药的不合理等等。
1.2 土壤中汞的危害汞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呼吸、皮肤、消化道等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并且能够形成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同时汞能存在于生物体内,因而食物链对于汞有着非常强的富集能力。
长期接触汞能够使生物体产生汞中毒现象,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精神不稳定、恶心、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损伤肾脏、影响视力等等。
2. 土壤中汞污染的国家标准与含量测定2.1 土壤中汞污染的国家标准元素算数平均值标准偏差几何平均值几何标准偏差95%置信度范围值Hg 0.065 0.080 0.040 2.602 0.006~0.272 表1 土壤表层元素背景值单位:ug / kg(摘自《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土壤pH 自然背景< 6.5 6.5~7.5 > 7.5 > 6.5 汞< 0.15 0.30 0.50 1.0 1.5 表2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GB 15618—1995) 单位:mg / kg2.2 土壤中汞含量的测定测定土壤中汞含量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研究近年来,环境汞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排放到环境中的汞会被植被吸收,最终污染环境。
其中的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是研究土壤矿物中汞的吸持特性。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以期找到适用于处理汞污染的最佳土壤矿物。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多个步骤。
首先,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土壤矿物对汞的吸附特性。
为此,我们采集了五种比较常见的土壤矿物:火山岩、花岗岩、砂岩、砾岩和粘土岩,并将其放入汞溶液中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砂岩的吸附量最高,最多可以吸附97.8%的汞,而粘土岩的吸附量最低,只有17.2%。
随后,我们研究了不同矿物材料的汞持久性。
实验结果表明,砂岩的汞持久性最高,砂岩可以将汞吸附至其表面上,而不会被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和水分溶解。
花岗岩的汞持久性也较高,它可以把汞吸附在表面上7小时,而其他矿物材料的汞持久性较低,平均持久时间在4小时以下。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土壤矿物的结构,并找出其中的结构特点和汞吸附的关系。
研究发现,砂岩中的晶体结构较大,可以提供较大表面积,而有利于汞的吸附。
砂岩中的微孔也比其他矿物类型大,可以更好地捕获和吸附汞。
最后,我们研究了汞吸附与矿物表面电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汞主要通过吸附在矿物表面上以及与矿物表面反应形成氯化汞来实现吸附。
因此,表面电性和矿物的汞稳定性也有直接的关系。
在实验中,研究发现,砂岩的表面电性非常低,它能更有效地吸附汞,而其他类型的矿物表面电性较高,汞持久性较低。
综上,从本次研究中发现,砂岩是最佳的土壤矿物,它具有最高的吸附量、最高的汞持久性以及最低的表面电性,但也不能完全抵消汞污染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寻找适合抵御汞污染的其他有效方法。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砂岩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汞污染的矿物,而其他类型的矿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但其汞持久性和吸附量要比砂岩低得多。
因此,今后就汞污染问题,应该结合砂岩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章编号:1006 446X(2010)11 0019 06土壤样品中汞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胡一珠1 邓天龙1,2 胡志中3 郭亚飞1,2(1.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2 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3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摘 要:土壤中汞的活性及其生物有效性因其赋存形态不同而存在差异,汞赋存形态分析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分类、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汞形态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土壤;汞;赋存形态;预处理;形态分析中图分类号:O656 5 O614 24 文献标识码:A汞作为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重金属元素,因其具有污染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剧毒性等特点,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
当前汞已被各国政府及UNEP、WHO及FAO等国际组织列为优先控制且最具毒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1]。
目前研究已发现汞在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的毒性及环境行为,随其所在自然环境中的赋存形态、迁移活性及生物有效性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汞的形态分析已成为当前全球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
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土壤环境中汞的赋存形态、预处理和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这有助于揭示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和土壤沉积变化规律。
1 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分类汞在自然环境中主要以H g0、H g2+2、H g2+、有机汞这4种化学形式存在。
而在土壤环境中的汞存在形态主要受p H、有机、无机配体及Eh等因素的影响,如在正常的Eh和p H范围内,汞就能以零价形式存在[3]。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外源汞进入土壤后的不同形态汞将逐渐向惰性汞转化[4]。
传统土壤环境中汞赋存形态是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分类,随着研究的深入,汞的形态分类方法多按其提取方式不同而分类[5]。
广州及佛山地区土壤与河涌底泥中汞污染特征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汞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工业废水排放、农业用汞等活动使得土壤及水体中的汞含量逐年增加。
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的危害。
因此,对汞污染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广州及佛山地区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工业、农业等活动频繁,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污水排放口,因此该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汞污染问题。
研究广州及佛山地区土壤与河涌底泥中汞污染特征,可以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广州及佛山地区土壤与河涌底泥中汞污染的特征、来源以及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 采样点的选取:选择广州及佛山地区的不同类型土壤和河涌底泥进行采样,共计50个采样点。
2. 采样及分析方法:采用标准土壤和河涌底泥采样方法采样,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分析手段分析土壤和河涌底泥中汞含量。
3. 数据处理:将采样点的汞含量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确定土壤和河涌底泥中汞的来源及分布规律。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明确广州及佛山地区土壤与河涌底泥中汞污染的特征、来源以及分布规律。
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减缓大气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8卷第3期2007年6月土壤通报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 Vol.38No.3Jun.2007土壤中汞的存在形态及过量汞对生物的不良影响鲁洪娟1倪吾钟13叶正钱12杨肖娥111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31002921浙江林业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随着汞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由汞及其化合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汞对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危害愈来愈引起普遍的关注。
本文着重介绍汞在自然环境和土壤中的各种存在形态阐述不同形态汞对植物进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汞不同形态情况下人体的中毒症状和中毒机理并对减少汞污染的治理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汞存在形态植物人类中毒症状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642394520070320597204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3年2月3日在内罗毕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汞在全球大气、水和土壤中的含量已增加了三倍左右在工业区附近汞的含量更高汞污染的不断加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
Stigliani曾用化学定时炸弹ChemicalTimeBombsCTB来描述它对环境污染的延缓效应和危害1。
自然环境中汞的本底含量很低:大气中汞的含量为0.1-1.0ppb水中汞的含量为0.3-1.0ppb土壤中的汞含量为30-100ppb。
自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汞的用途越来越多汞的生产量剧增从而使大量汞进入环境。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应用的汞量约为1×104吨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最终以三废形式进入环境2。
对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某些工业废弃物的处理。
汞在许多工业中被广泛的使用3如应用在电池制造业、控制设备业、氯碱化工厂、汞合金和催化剂中并可以作为各种杀菌剂包括细菌、真菌等。
土壤汞污染研究进展土壤汞污染研究进展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土壤汞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土壤汞污染的成因、影响以及治理技术,以期加深人们对土壤汞污染问题的认识。
二、土壤汞的来源土壤汞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活动。
自然来源主要包括地壳中的汞和大气降污。
地壳中的汞含量较低,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壳中的硫化物和金属矿物被开采,导致土壤中的汞含量增加。
大气降污是指大气中的汞通过降水沉积到土壤中。
人为活动释放的汞主要来自燃煤、水银制造和废物处理等过程。
燃煤过程中释放的汞是重要的来源,尤其是燃煤火力发电厂、冶金厂和水银电池厂等。
三、土壤汞的迁移转化土壤中的汞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包括元素汞和有机汞。
元素汞是土壤中最常见的形态,它可通过大气、水和水生生物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
有机汞主要来自微生物降解,并通过食物链积累到高级生物体内。
土壤中的汞迁移主要通过土壤的水文和生物过程完成。
水文过程包括降水和地表径流,这些过程可将土壤中的汞带入水体。
生物过程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和动物进食,这些过程可将土壤中的汞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
四、土壤汞的生态效应土壤汞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植物和动物体内的累积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植物对土壤中的汞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
当动物以含汞植物为食时,汞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到食物链的上层。
大量的汞累积在食物链的顶层,对动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产生影响,导致生物体的功能障碍和生殖问题。
此外,土壤汞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减少土壤的肥力。
五、土壤汞的治理技术治理土壤汞污染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土壤开挖、覆盖和隔离等方式,将污染的土壤与环境隔离。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法、沉淀法和吸附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将汞转化为不溶性的化合物,从而实现土壤中的汞去除。
土壤吸附相态汞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的开题报告以下是一份关于“土壤吸附相态汞成晕机制、方法技术及找矿研究”的开题报告,仅供参考。
一、选题意义汞是一种具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不良影响。
土壤中的汞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有机质和硫化物等化学物质的存在往往增加了土壤中汞的含量和毒性。
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多样,主要包括元素态汞、有机汞和无机汞等。
元素态汞是一种高毒性的化学物质,容易严重污染土壤和水环境,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因此,了解土壤中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探究土壤对汞的吸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土壤中汞的吸附成晕机制和影响因素,开发适用于汞矿找矿和等方面的汞化探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方案1.土壤吸附相态汞成晕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土壤吸附汞的过程,探究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和成晕机制,研究影响汞吸附的因素,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条件等因素。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观察土壤颗粒和表面组分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分析吸附机制和成晕规律。
2.土壤汞化探方法技术研究基于土壤吸附汞成晕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发适用于汞矿找矿和等方面的汞化探技术,探讨汞含量和形态等指标与矿床富集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土壤汞化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利用多种仪器和方法,如汞化探土壤取样、封闭室法测定汞含量、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技术手段,建立汞化探的实验流程和分析方法。
三、研究预期成果1.对土壤中汞的吸附行为和成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为汞污染的土壤修复和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2.开发适用于汞矿找矿和等方面的汞化探技术,建立基于汞含量和形态等指标的矿床富集程度评价方法,为矿床勘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3.总结土壤汞化探方法的实验流程和分析方法,为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研究
汞是害人社会的毒害物质,土壤矿物的性质对汞的吸持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就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进行综述与研究,以期为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一、汞的危害
汞是一种毒害物质,主要以汞离子(Hg2+)和有机汞(Org-Hg)的形式存在于环境中,它有极强的毒性,可以改变细胞和细胞元素,从而导致健康危害。
汞能影响生物体的神经系统,致病或致死,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
此外,汞也有可能污染土壤、地下水和河流水体,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
土壤矿物可作为一种汞污染物的吸附剂,它们吸收Hg2+和有机汞在土壤表面,防止它们进入生物体系。
根据不同矿物组成,有铁氧化物、硅酸盐和碳酸盐等,它们对汞的吸持能力也有所不同。
(1)铁氧化物
铁氧化物是土壤中的主要矿物之一,具有良好的阴离子吸附性,可以有效吸附汞离子。
然而,缺乏铁氧化物的土壤可能导致汞离子的易溶性增加,有可能风险汞的植物传输。
(2)硅酸盐
硅酸盐相对于铁氧化物对汞的吸持能力要差得多,但其有效降低汞离子,有利于降低植物中汞的含量。
(3)碳酸盐
碳酸盐可以有效结合汞,形成汞碳酸盐,使其稳定,从而阻止汞进入生物体系。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土壤矿物对汞的吸附能力受到土壤矿物组成的影响。
因此,为了改善土壤的吸附能力,应针对不同的汞污染程度和土壤组成,科学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以建立可持续的汞污染治理体系。
本文就土壤矿物对汞的吸持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矿物对汞的吸持能力。
本研究有助于为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指导,为汞污染治理提供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