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58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测量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图5-1-13)。
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
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s(即40ms),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
(一)心率的测量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
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 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
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 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量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1.概念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一、心电图图形描绘和检测(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心电图多是直接描记在印有许多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小方格纸上,小方格的各边细线间隔均为1mm,纸上的横向距离代表时间,用以计算各波和间期所占的时间,因为心电图纸移动的速度一般为每秒25mm,所以每一mm(一小格)代表0.04s;粗线间隔内有5小格,故每两条粗线之间代表0.2s。
纸上的纵向距离代表电压,用以计算各波振幅的高度或深度,当输入定准电压为1mV使曲线移位10mm时1小格为1mm,代表0.1mV。
(二)心率的计算有以下计算法。
1.测定邻近2个P-P间隔的时间(代表一个心动周期),然后代入以下公式:心率=60/P-P或R-R间期(s)2.数30大格相当于6秒钟距离中P或R波的数目,乘以10,便得出一分钟心房或心室率,此法常用于计算心率不齐者的平均心率。
(三)各波振幅及时间的测量1.测量各波的时间应选择波形比较清晰的导联。
从波形的起始部内缘测量至波形的终末部分的内缘。
2.各波振幅的测量:如测量一个向上波形的高度,应从等电线的上缘垂直地量到波的顶端,测量一个向下波形的深度时,应从等电线(基线)的下缘垂直地量到波的最低处。
测量一个双向的P波,应将等电线的上缘垂直地量到波的顶点,加上自等线下缘垂直地量到波的最低处振幅算术和。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与正常值:(一)P波:P波前1/3代表右心房除极,中1/3代表右左心房共同除极,后1/3代表左心房除极。
P波在肢体导联呈钝园形,有时有轻度切迹成双峰,双峰间距<0.04s。
P波的宽度(时间)<0.11s,儿童<0.09s。
额面P环的电轴多在+60°左右,因此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Ⅱ、avF、Ⅰ、V4-V6直立,这是窦性P波的标志,Ⅱ、avL导联P波方向不定,V1导联的P波可呈双向。
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25mV,有胸导联不超过0.2mV.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异常,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