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四上 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古诗两首》释句导读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八校课改集体备课模板学校:河口镇第四中心小学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上册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主备人甘蜜参备人执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我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重难点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具体流程复备栏预学案【自主学习】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4页。
导学案【导入新课】1、上一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合作探究】1、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结合你的理解,说说古诗的意思。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充分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美丽风景,体会诗人的心境。
3、《游山西村》中的“莫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足”字写出了农家的特点?【达标检测】附《一课一案创新导学》第5课第16页。
【整理总结】这类诗与写景抒情类的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________。
【板书设计】游山西村写景抒情景色迷人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上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
译文: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险峻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俯瞰,从低处仰看,景色各不相同。
我不认识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注释:题:书写、题写;西林壁:西林寺的墙壁;横看:正面看;
面目:面貌;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诗中指庐山;
题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注释:山西村:村庄名;腊酒:诗中指每年农历十二月酿的酒;
足:足够;豚:小猪;足鸡豚:指农家人待客热情豪爽;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晚春田园杂兴(其三)》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5课《古诗两首》复习检测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代诗人所写。
前两句,后两句。
2.《游山西村》是代诗人所写。
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水复”对“”,“疑无路”对“”。
五、读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做一做。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 ( )A.早晨B.中午C.夜晚2.诗中“翠”的意思是( )A.翠鸟,鸟名B.绿色的硬玉,翡翠C.绢3.“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别致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说的是诗中哪两句的意思?参考答案:一、B D C二、略三、略四、 1.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宋,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C 2.C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必背内容第五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大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侧、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3、诗中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明理,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问题。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大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季节里待客农民把鸡和猪都给客人品尝。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我苦苦思索着解决的办法,忽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告诉我们,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古诗两首教学内容: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
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
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