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部分有关各领域的海外研究著作

中国史部分有关各领域的海外研究著作

中国史部分有关各领域的海外研究著作
中国史部分有关各领域的海外研究著作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美)洪长泰著

注:该书属于域内外民俗学丛刊一种,根据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译出。中文版序由钟敬文撰写。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民间文学的发掘、讨论和推广。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著

注:该书是一个天才人物写的一部天才的著作。一部现代经典,西方“中国研究”一个时代的象征。很少有哪一部著作能够引发如此普遍的关注,如此持久的讨论与讨论。尽管七十年代以来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人们却始终无法回避它所提出的问题。

《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史华慈等著

注:该书属于《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一种,收录了史华慈、周策纵、余英时、德利克、施瓦支、弗斯、林毓生、格里德、李欧梵、戈德曼等十位学者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台港学者论五四》萧延中、朱艺编

注:该书属于《五四与现代中国》丛书一种,收录了周策纵、胡秋原、周阳山、金耀基、张灏、余英时、谭志强、张玉法、周玉山、洪长泰、王自扬、周明之、汪荣祖、陈晓林、陈曾焘等十五位学者有关五四运动的文章。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英)冯客著

注:该书是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而成的,研究了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美)史景迁著

注:该书初版于1981年,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改良和革命中的作用,根据这些知识分子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主要是小说、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描述和分析他们的心路历程。

《现代中国的思想冲突:民主主义与权威主义》(美)纪文勋著

注:本书作者系美籍华人。自从五十年代移居美国后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作为他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该书于1986年在美、英两国同时出版。这时作者已经去世两年了。

《救亡与传统:五四思想形成之内在逻辑》(日)近藤邦康著

注:谭嗣同、章炳麟、李大钊三位思想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大救亡运动的思想代表人物,本书试图通过对他们思想的分析来说明中国的近代历史。

《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美)周策纵著

注:在中国近代史上,再没有任何的主要事件像“五四运动”这样惹起各种的争论,这样广泛地被讨论,可是对它的正式研究却又是如此贫乏不足的了,再基于其他几点原因,作者写就这本书

新儒家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美)艾恺著

注:作者在序中提到,为什么称梁漱溟为“最后的儒家”。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事,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美)墨子刻著

注:1977年该书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问世后立即引起美国及国际汉学界的普遍重视,美国亚洲学会,《哈佛亚洲研究》都曾组织对这部书的专题讨论。

《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美)杜维明著

注:该书第七章有对新儒家的宗教信仰和人际关系的论述。有关新儒家成员的基本介绍,可以参看李山等著的《现代新儒家传》(非汉学著作)

明清经济史

《纵乐的诱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加)卜正民著

注:连向来以文笔流畅著称的史景迁都称赞,这是一部赏心悦目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充满了动感和细节。

《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合理化的财政改革》(美)曾小萍著

注:孔飞力在评论该书时说道,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建立在档案之上的对于制度的最好的研究。它将为一代研究者树立标准——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美)何炳棣著

注:该论文原刊载于Harvard Journal Asiatic Studies,17卷1、2合期。由巫仁恕翻译成中文。

明清技术史(补充)

《长物志:明代物质文化与社会地位》(美)柯律格著

注:目前暂无中译本。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美)白馥兰著

注:该书力主将科技看作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与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

金文与西周史

《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美)钱存训著

注:该书的第三者有关于金文的性质、类别、款式和用途的叙述。

《西周史》(美)许倬云著

注:该书于再版前言中写道,本书出版迄今,已经逾年,去年并有幸获得两项金鼎奖。受奖时,念及先母,不但语不成声,实因此书属稿时,领取预付稿费,作为先母家用津贴,而款为用尽,先母弃养,稿费余数,竞拨入治丧费用!今日俸給稍丰,而一丝一忽不能奉养。树

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子之恸,昊天罔极。

《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ccording to Tung Chung-shu》Sarah A. Queen

注:该书属于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一种。

海外中国农村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美)施坚雅著

注: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将对中国农村的市场活动作出一些局部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这个被忽视的课题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严格的经济学的内容。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美)黄宗智著

注: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执着从史实到理论而再回到史实的认识程序,避免美国社会科学为模式而模式的陋习。

《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美)马若孟著

注:尽管该书出版已经有30个年头,但作者仍然相信它的主要观点不仅为西方和中国学术界所承认,而且并没有得到很大的修正。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中)李伯重著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The Macmillan Presss Ltd., Houndmills, England)与美国圣马丁出版公司(St. Martin’s Press, Inc. , New York, USA)。中译本(《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年》),王湘云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注:彭慕兰教授评论道,本书强有力地反驳了两种有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基本观点:一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保持着一种糊口式的封建经济;另一是这个地区存在着马尔萨斯人口压力,非常局限的技术导致了缓慢的但却是连续的贫困化趋势(也被称为“内卷化”趋势)

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美)白凯著

注:本书属于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美)阎云翔著

注:作为一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个以前从未被其他学者研究过的客体: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美)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著

注:该书属于阅读中国系列一种,叙述、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后在华北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分析了这些改革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社会及农民的影响,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明清医学史

Carol Benedict的《19世纪中国的鼠疫》、梁其姿的《中国麻风病史》以及詹姆斯·摩尔的《瘟疫与大火:与鼠疫作战与1900年檀香山唐人街的烧毁》

注:这三本书均没有中译本。

民国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美)史扶邻著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法)白吉尔著

《向公众呼吁:1920年代中国报纸对情感的展示和评判》(美)顾德曼著

《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美)易劳逸著

《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美)郝延平著

《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韩)裴京汉著

注:以上六本书分别从各个角度讨论了民国。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美]巫鸿1,朱志荣2( 1.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芝加 637;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 按语:巫鸿( Wu Hung) 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 -1978 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 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 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 年 5 月 5 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作者简介: [美]巫鸿,男,汉,北京人,1963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8 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并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1994 年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终身教职,后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艺术史专业方向教授,并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朱志荣( 1961 -) ,男,汉,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 美学,艺术理论。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 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

艺术品基金国内外研究综述_李林俐

艺术品基金是由基金管理人负责募集资金,并通过多种投资艺术品类组合或者单一艺术品类组合而获利的投资方式。由于艺术品市场具有跟股票市场之间关联度低甚至负相关的特点,因此艺术品成为一种可行的另类资产类别,从而为当代艺术市场注入了新的力量。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品基金是1904年成立于法国的熊皮艺术品基金(La Peau de l’Ours),该基金在10年间购入了154件艺术品,并在1914年以几乎是原价4倍的价格成功出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收益。英国铁路养老基金(British Railway Pension Fund)也是艺术品基金历史上最为鼓舞人心的案例之一。这基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铁路基金购入了2400多件艺术品,总共支付了4000多万英镑。截止到2000年, 该基金的全部藏品都售出,其总现金收益率高达11.3%,从而创造了艺术品基金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神话。除此之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一批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成立于卢森堡的Artemis(阿尔蒂米斯)艺术基金、Modarco艺术基金、收藏家基金等。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时,这些基金公司几乎无一幸存。进入2000年以后,艺术品基金又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霍夫曼领导的美术基金(Fine ArtFund,伦敦)和托博领导的菲门乌德艺术基金(FernwoodInvestment Fund,美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前者,更成为了当前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品基金投资狂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支。这一时期成立的其他艺术品基金还有瓷器基金、艺术护甲基金等等。在当代显著的金融全球化趋势之下,中国艺术品基金也积极地融入到了这一潮流和进程中。我国最早的艺术品基金是西安的蓝马克艺术基金。而民生银行2007年推出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信托”也是国内艺术品基金短暂的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两支。此外,国内艺术品基金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艺术金融市场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陆续加入了进来。在杭州,浙商资本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基金;而在厦门,福建首支艺术品基金华晨艺术基金也已经成立。可以说,艺术品基金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发展,为艺术市场引入了一股强大的资本力量。对于艺术品基金这一艺术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与反思,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一、国外对艺术品基金的研究现状 早在瓦萨里时期,《名人传》中就记录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赞助体系,涉及到了对艺术与金钱关系的考量。这一著 艺术品基金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李林俐 摘 要:艺术品基金的出现是艺术与金融邂逅的产物。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艺术品金融 化进程,并出现了大量聚焦于艺术品基金发展情况的研究成果。2010年是中国艺术品基金元年,加速 了我国的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对艺术品基金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艺术学视域 下审视艺术品基金,将为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的文化消费、艺术品消费提供某种可供参考的理论视角,它 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文化经济所做的积极的理论回应,对艺术品基金的组织模式和运作策略等相关特性 有系统的认识,艺术基金研究将在这一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艺术品基金对艺术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艺术品基金;研究综述;意义;价值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 新计划资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中国艺术品基金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KYZZ-0083) 北京保利2011春季拍卖会现场DOI:10.16129/https://www.doczj.com/doc/0610270831.html,ki.mysds.2015.05.009

艺术史研究方法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 λ风格分析法 1.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是相当重要的,但关键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方式决定了风格。风格分析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而它主要关注的部分是个别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作品整体的构图和特征。 2. 沃尔夫林与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他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将作品的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的专门方法。 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的背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中。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 λ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的eikon(图像)和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的意思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标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图像志要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的和视觉的资源。最后,图像志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的主题,特别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中的传统、发展和具体的内涵。 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图像研究的第四阶段的一个任务。它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它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某一种特定的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图像学的调查集中在社会历史(而不是艺术的历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上,以及艺术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图像学研究者试图展现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 在图像学看来,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风格的产生和变化也完全由时代精神决定。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它围绕着母题的识别和内容的解释,最终要回到社会文化依托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上来。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一书中写到: 图像学研究取决于我们有能力感知特定的时期或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潘诺夫斯基等学者把图像学理解为一门以历史——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它在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结构关联,是探索社会背景的一个极端形式。 λ情境分析 贡布里希、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情境分析法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处于艺术与社会的二元张力之中,因而艺术品只有在其原本的历史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对艺术品的理解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分析才具有意义。它力图阐明个人与其情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怎样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作为一种历史理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它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先行设定答案,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欧美文学名著选读考试重点

作者作品搭配 Geoffrey Chaucer杰佛里.乔叟 1.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故事集> 2.The Book of the Duchess<公爵夫人之书> 3.Troilus and Criseyde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The Legend of Good Women <贞洁妇女的传说> 5.The House of Fame <名誉之屋> 6.The Parliament of Fowls 《百鸟议会》 7.Romance of the Rose 《玫瑰传奇》 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 1.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 2.The Merchant of Venice 威尼斯商人 3.As You Like It 皆大欢喜 4.Twelfth Night 第十二夜 5.Hamlet 哈姆雷特 6.Othello 奥赛罗 7.King Lear 李尔王 8.Macbeth 麦克白 9.Venus and Adonis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10.The Rape of Lucrece 鲁克丽丝受辱记 Francis Bacon弗兰西斯.培根 1.Advancement of Learning 学术的进展 2.Novum Organum 新工具 3.The New Atlantic 新大西洋岛 4.Essays 随笔 Daniel Defoe 丹尼尔.笛福 1.Robinson Crusoe 鲁宾逊漂流记 2.Caption Singleton 辛格顿船长 3.Moll Flanders 莫尔.佛兰德斯 4.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大疫年日记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 1.The Chimney Sweeper 扫烟囱的孩子 2.Song of Innocence 天真之歌 3.Song of Experience 经验之歌 4.Poetical Sketches 素描诗集 5.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国革命 6.The Marriage of Heaven Hell 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7.America:A Prophecy 美国 https://www.doczj.com/doc/0610270831.html,ton 弥尔顿Robert Burns罗伯特.彭斯 1. A Red, Red Rose 一朵红红的玫瑰 2.Poems, 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 苏格兰方言诗 集 3.The Tree of Liberty 自由树 4.Scots Wha Hae 苏格兰人 5.The Two Dogs 两只狗 6.Holy Willie’s Prayer 威利长老的祈祷 7.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我的心呀在高原 8.John Anderson, My Jo 约翰.安徒生 9. A Man’s a Man for All That 不管那些 William Words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1.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rn Ways 《Lucy Poems》露茜组诗 2.The Solitary Reaper 刈麦女 3.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 漫游 4.Lyrical Ballads 抒情歌谣集 5.An Evening Walk 黄昏漫步 6.The Excurison 远足 7.The Prelude 序曲 George Gordon Byron 乔治.戈登.拜伦 1.She Walks in Beauty 2.Oriental Tales 东方叙事诗 3.Don Juan 唐璜 4.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5.The Prisoner of Chillon 锡雍的囚徒 6.Manfred 曼弗雷德 7.Cain 该隐 8.The Vision of Judgment 审判的幻境 9.The Age of Bronze 青铜世纪 Edgar Allan Poe 埃德加.爱伦.坡 1.To Helen 致海伦 2.The Raven 乌鸦 3.Annabel Lee 安娜贝尔.李 4.The Bells 钟声 5.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厄舍古宅的倒塌 Walt Whitman 瓦尔特.惠特曼 O Caption!My Caption!A,船长!我的船长!

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 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具有使中国进入世界的性质。换句话说,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意识到了它有责任以民族性的美和艺术自我教育,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就目前的进展看,这场讨论仍然处于表象层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仍在套用西方既成的概念体系自我讲述,缺乏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性的深度认知。单就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构成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深度。在这种背景下,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成为将这场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人们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美和艺术的这种互文性,既无法充分解释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更缺乏说服力。比如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审美的。今人虽然捏造出一个“狞厉之美”的概念,但它仍然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后世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在根本上蔑视审美化的形色表现,而是将哲学性的显道或写意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据此可以看到,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美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考试,参考书目

附表:中国美术学院(10355) 专业代码及名称研究方向导师 计划 数 考试科目 (含初、复试) 主要参考用书 050403 美术学中国书法创 作和理论研 究 王冬龄 朱青生 2名 1、命题论文 2、书法基础 3、命题书法创作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3、《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4、《中国“现代书法”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祝遂之1名 1、《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 2、《观堂集林》王国维著,中华书局。 3、《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5、《印学史》沙孟海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7、《历代印学论文选》,西泠印社出版社。 陈振濂1名 1、《大学书法创作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学院派书法创作理论大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现代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画创作 实践与理论 研究 王赞 尉晓榕 何加林 林海钟 闵学林 范景中 6名 1、命题论文 2、专业技法 3、创作与阐述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画学集成》王伯敏、任道斌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 2、《思嘉室集》任道斌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 4、《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 5、《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画史》、《宣和画谱》、《画 禅室随笔》、《石涛画语录》(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 画全书》)。 雕塑形态学 龙翔 曾成钢 孙振华 2名 1、命题论文 2、专业技法 3、创作与阐述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美学概论》王朝闻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艺术概论》王宏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1985年版。 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1979年版。 5《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6、《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外国美术史》潘耀昌、欧阳英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8、《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 版社1988年版。 9、《中国雕塑史》孙振华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年 版。 10、《中国当代雕塑》孙振华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版。 11、《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孙振华编著,中国美 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世界雕塑史》雷·H·肯拜尔等著、钱景长译,浙江美 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3、《现代雕塑简史》赫伯特·里德著、余志强译,四川美 术出版社1988年版。 14《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欧阳英编著,中国美术 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绘画创作实 践与理论研 究 许江 司徒立 焦小健 3名 1、命题论文 2、专业技法 3、创作与阐述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版本任选。 2、《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张少康著,学苑出版社。 3、《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 4、《艺术作品的本源》,选自《林中路》海德格尔著,上海 译文出版社。 5、《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海德格 尔著。 6、《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瓦尔特·比梅尔著,商务印书馆。 050403 美术学 视觉文化与 策展研究 范迪安 许江 高士明 张颂仁 3名 1、中外美术史 2、文艺理论 3、文化研究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伽达默尔著,上 海译文出版社。 3、《文心雕龙注》刘勰、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东方学》爱德华·萨伊德著,三联书店。 5、《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博尔德温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哲学当务之急:当代法国思想六论》陆兴华著,同济大 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 与外国美术 史 范景中 邵宏 3名 1、中国美术史 2、西方美术史 3、美术史理论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著,天津人民美术学院出版社。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3、《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画论丛刊》。 5、《美术史的形状》,范景中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术史与美 术理论 曹意强2名 1、欧美艺术史学史 2、中国绘画史 3、艺术理论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理想与偶像》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 2、《艺术与历史》曹意强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 版。 3、《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艺术史的视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视觉文化与 近代中外美 术传统研究 洪再新1名 1、欧美艺术史学史 2、中国绘画史 3、视觉文化理论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美术史的形状》I、II,范景中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社2003年版。 2、《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雷德侯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3、《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49—1987)》洪再新编,上海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4、《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图象》黄时鉴编著,上海辞书出版 社2008年版。 中国思想与 绘画 金观涛 毛建波 2名 1、中国哲学史 2、中国绘画史 3、中国近代思想史 4、外语(英、日、 德、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卷),劳思光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美术通史》王伯敏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王而敏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3年版。 050404 设计艺术 学 工艺发展与 文化遗产 郑巨欣1名 1、设计艺术史论 2、文化遗产保护 理论 3、造型艺术基础 及理论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工艺文化》柳宗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工艺美学史》杭间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设计理论辑要》郭廉夫、毛延亨编,江苏美术出版 社2008年版。 4、《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张柏春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 5、《设计造型基础》宋建明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艺术设计理 论与实践 宋建明 吴海燕 王雪青 郑巨欣 3名1、命题论文 2、设计造型基础 3、设计表达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 2、《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下册)李砚祖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中国工艺美学史》杭间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版。 4、《设计造型基础》宋建明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1985年版。 王澍1名 1、《园冶》(明)计成著,各种版本均可。 2、《江南园林志》童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上下卷)俞剑华编,人 民美术出版社。 4、《建构文化研究》(英)弗兰姆普著,王俊阳译,中国建 工出版社。 动画理论与 实践 林超 吴小华 1名 1、命题论文 2、动画基础 3、动画创作与阐述 4、外语(英、日、德、 法任选) 5、综合面试 1、《中国动画艺术史》主编:孙立军,张宇,海洋出版社2007 版。 2、《动画的时间掌握》(英)哈罗德.威特克等著、陈士宏等 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3、《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特征及其文化探源》肖路著,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 5、《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0年版。 6、《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 注:1、同等学力者须加试覆盖本专业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参考书目:《古文观止》;中、外美术史的任一版本。2、外国留学生须考中文。 3、选考德语、法语的考生必须具有相应语种硕士学位外语水平,进校后学位外语自学。

全国2020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供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注:题干后标注的页码为《社会学概论》官方指定教材2012年版的页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C)。【P40】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A)。【P42】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D)。【P44】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 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B)。【P46】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A)。【P48】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D)。【P50】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P58】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D)。【P64】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C)。【P71】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A)。【P76】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P79】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A)。【P89】

英美文学名著选读选择

1.Charles Dickens is a great writer in the ___ A__. ? A. Victorian Age B. Renaissance ? C. Romantic period D. 20th century 2.The early inhabitants in the island we now call England were _B __. ? A. Celts B. Britons ? C. Britain D. English 3. In 55 B. C., Roman troops led by _A__ invaded Britain. ? A. Julius Caesar B. Claudius ? C. King Alfred the Great D. William 4.The Roman occupation in Britain lasted for about __C___ years. ? A. 200 B. 300 ? C. 400 D. 500 5.Old English came into being by the _D___ century. ? A. 4th B. 5th ? C. 6th D. 7th 6. In __B__ Britain became a Roman province. ? A. 55 B. C. B. 43 A. D. ? C. 410 A. D. D. 787 A. D. 7.The Anglo-Saxon period ended in _D___. ? A. 1017 B. 1042 ? C. 1016 D. 1066 8. _A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the life of the gleeman. ? A. “Deor’s Lament” B. “The Wife’s Complaint”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The Seafarer” 9. __C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love. ? A. “Deor’s Lament” B. “Widsith”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The Seafarer” 10. __B__ is an early English poem about the adventures of the sea. ? A. “Deor’s Lament” B. “The Wanderer”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Beowulf” 11. __D__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e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 ? A. “Deor’s Lament” B. “The Wanderer” ? C. “The Husband’s Message” D. “Beowulf” 12. Grendel is a monster described in __C____. ? A. “Deor’s Lament” B. “Widsith” ? C. Beowulf D. “The Seafarer” 13.The Roman occupation lasted for about 400 years in Britain, and in __D___, all the Roman troops went back to their continent and never returned. ? A. 55 B. C. B. 78 A. D. ? C. 400 A. D. D. 410 A. D. 14.__C__ is the first important religious poet in English literature. ? A. John Donne B. George Herbert ? C. CaedmonD. Milton 15.When we speak of the old English prose, the first name that comes into our minds is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

[全]扬州大学《852中国美术简史》专硕考研真题汇总

扬州大学《852中国美术简史》专硕考研真题汇总 1中国美术史教材的特征 (1)作者和内涵上的共性 都是世界美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2)特点 注重中国美术发展的独特性、留意中国美术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普世性,而普世性的最突出特点是多元性。 2跨语境研究 (1)背景 “包罗万象史”由19世纪的欧洲学术界提出,由于多元性的普世价值,始终具有跨语境研究的鲜明特点。 (2)概念 跨语境研究是指在两种和两种以上语言文化系统中,对在各自语境中的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它也发生在许多文化区域间的比较。它承认多元价值的事实性与重要性,以寻求其普世的意义。 (3)发展

①重视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研究中的普世性,就能显示其多元性。 a.受以德语为母语的欧洲的影响 第一,滕固受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方法的影响,其《中国美术小史》是艺术进化观点的早期尝试,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观念进行重新分类的初次实验。 第二,郭沫若受米海里斯《美术考古一世纪》的启示,不仅确定了先秦美术风格断代的一系列标准器物,而且续写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中国编”。 第三,范景中的《美术史的形状》被视作潘诺夫斯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的新篇。 第四,中国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和制约,艺术社会学的方法教条化,与欧美新艺术史学派的研究相反。 第五,中国学术界重新对欧美艺术史学理论方法作了系统的译介和借鉴,恢复学术氛围,推进学科建设。 b.受日本学术界的影响 滕固在日本接受新学,郭沫若完全是在日本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都表明跨语境研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c.受海外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影响

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中国社会学史》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的作者是?()( ) A.费孝通 B.吴文藻 C.李达 D.孙本文 2、对建国前中国早期社会学作系统总结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郑杭生、李迎生的《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3、下列哪本著作是孙本文先生于建国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著作?()( ) A.《社会学原理》 B.《社会学发凡》 C.《当代中国社会学》 D.《社会学ABC 》 4、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第一部专史是?()( )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社会学界于下列哪一年出版了两部中国社会学史同名专著?()() A.1984年 B.1987年 C.1998年 D.1990年 6、将中国社会学史划分为“发轫期、萌芽期、幼苗期、成长期与改革期”的是下列哪位学者?()() A.李剑华 B.蔡毓骢 C.杨堃 D.韩明谟 7、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社会学史著作是?()() A.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 B.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C.孙本文的《当代中国社会学》 D.张琢的《现代中国社会学》(1979-1989) 8、群学”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 A.庄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9、国人始用“社会学”正式译名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外国社会学著作是?()() A.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 B.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 C.季廷史的《社会学提纲》 D.有贺长雄的《族制进化论》 10、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端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