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5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金融学本科论文选题]1.关于服务贸易外汇监管有效性评估的研究2.入社农户对新型融资方式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ACS系统下央行事后监督工作的转型与发展4.我国国债期货市场重启后的市场发展状况及建议5.社会融资规模是恰当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吗6.通货膨胀持久性的不确定性与货币政策: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7.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演进与创新研究8.论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比较优势、融资风险及应对之策9.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10.1996-2022年我国真实利率测度及特征研究11.基于违约模型内部评级法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研究12.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对房价租金背离的影响研究13.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DEA分析14.基于Logi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评估研究15.利率市场化对河南地方银行的影响16.保障房融资、信用错配与系统性风险17.消费者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研究18.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19.民间金融发展的风险与防范对策20.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探析21.P2P网络借贷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1.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基于AHP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风险因素研究3.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值途径探讨4.银行同业业务创新与社会融资规模关系分析5.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6.对当前玉林市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7.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8.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金融流动性的互动机制分析9.发达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探讨11.农村土地流转新融资模式研究12.金融支持西江经济带实体经济发展实证研究13.航空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分析14.高管薪酬、贷款规模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实证分析15.金融排斥到普惠金融:基于特定对象的路径设计16.法制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研究17.中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研究18.不同股权激励方式对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19.非首发保荐人变更信息披露市场敏感性反应实证研究20.集团化、专业化与保险企业的DEA效率21.国外银行同业客户内部评级模型的构建与分析22.CIR-CKLS-Jump利率波动模型与商业银行隐含期权定价23.财产保护类家族信托模式及其产品设计24.储蓄和信贷协会对美国利率政策的影响25.基于企业端融资费用支出视角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测算26.促进县域微型金融发展的内外生联动机制分析27.基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异质性合作社内部融资路径分析1.国际金融中心人才特征及上海金融人才战略2.基于省际数据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测度3.民间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特征研究5.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研究6.基于金融结构视角的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需求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探析7.中国货币结构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8.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9.中外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对比分析10.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有效性的实证研究:2022-202211.基于半参数Copula模型的相依关系研究12.省联社体制有助于“三农”金融服务吗13.薪酬管制对国有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及与员工薪酬差距影响研究14.关于汇率泡沫成因的实验研究1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下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策略研究16.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信用评级及指标体系初探1.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3.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题目4.金融毕业论文选题5.金融的毕业论文选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摘要:上海有望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最大优势和机遇是中国巨大的潜在金融市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应该继续坚持贯彻执行。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在过去的几年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大幅度缩减,同时历史上形成的一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对下行,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金融的地位相对上升。
危机中显现出来的机会是否能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发展契机,也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报告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金融业改革持续深化,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业在改革中求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对我国并没有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但我国也并没有因为远离金融危机在金融发展水平上取得突破进展,整体上仍保持平稳态势正常运行。
二、国家政策层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08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上海时明确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要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的软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等六方面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为上海金融业实现率先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由于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本着易量化、数据可获得、抓大放小和反映主要问题等原则,我们选取了其中7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地理、经济、金融和制度等方面情况。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注重人、物、环境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根据金融主体、金融客体和金融环境三个方面建立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包括天津在内的8个城市进行了评分排名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天津金融建设中遇到的机遇与阻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主体金融客体金融环境评价体系金融中心的发展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方便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中心所在地经济和贸易的繁荣。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注重建设和发展金融中心。
本文将从金融主体、金融客体、金融环境三个角度建立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天津与我国其他金融城市进行分析比较,明确天津金融业发展状况,判断天津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建立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金融中心进行评价研究多采用建立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例如,伦敦金融城(2007)提出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数(GFCI),该排名报告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为评价指标,对全球46个城市加以量化分析和排名。
胡坚、杨素兰(2003)按照经济指标、金融指标、政治指标三项指标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从天津金融中心建设分析的角度,通过建立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包括天津在内的8个金融城市进行量化评价。
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需要多方面条件推动,同时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
本文注重人、物、环境和谐有序的发展过程,分主体、客体、环境对金融中心建设条件进行归纳,并建立起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认识论,实践活动需要具备三要素,即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环境。
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正是在实践环境这一传导媒介中进行的。
将哲学认识论应用到金融中心活动中,可以看到在金融中心发展建设这一实践活动中,应具备三个要素条件,即金融主体、金融客体和金融环境。
指标体系评价与构建【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指标体系的定义与作用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五、构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对于指标体系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指标体系作为一种衡量和评价事物发展水平的工具,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进行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动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指标体系的定义与作用指标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目标和背景下,根据特定的指标选取原则,选择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主要作用包括:1.衡量和评价事物的发展水平,为决策者提供依据;2.揭示事物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工作提供方向;3.引导和促进事物的持续发展,为实现目标提供动力。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构建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指标体系的目标和范围,明确指标体系所要衡量和评价的事物;2.收集和整理相关指标数据,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3.根据指标选取原则,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指标,构建初步的指标体系;4.对初步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优化和完善指标体系;5.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测试,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评价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评价方法包括:1.专家评审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指标体系进行评审,评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2.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与所要衡量的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有效性;3.实证分析法:通过实际应用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检验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构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例,首先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收集相关数据,构建初步指标体系。
然后,对初步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筛选出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内容摘要:本文在考察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金融联动、金融创新等方面入手,探索适合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独特发展道路。
关键词:金融中心指标体系模式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现状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最早是从美国经济学家帕得森将纽约作为金融中心,研究纽约金融中心在美国和世界的影响和重要位置开始的。
根据金德尔伯革关于金融中心的定义,金融中心不仅仅可以平衡私人企业储蓄和投资以及将金融资本从存款人转向投资者,而且也影响支付和地区之间存款转移。
银行与金融服务中心充当了空间价值转移和交易的媒介与桥梁。
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专业化的国际借贷和国家之间支付服务。
金德尔伯革认为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今天的金融服务中心。
欧伯瑞、戈林等从地理位置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对金融中心进行研究。
欧伯瑞认为,地理和时区并不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戈林认为,国际金融中心(IFCs)的产生源于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与金融活动的性质。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规模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的,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有黄达(金融中心功能研究)、曾康林(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研究)、姚念慈(金融中心业务研究)、谢平(国际金融中心类别研究)、张幼文(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研究)、干杏娣(国际金融中心环境研究)、杜洵诚(国际金融中心制度研究)等。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性体系综合指标体系: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GDP增长率/人均GDP)、贸易密度(进口占GDP比重)、投资密度(FDI 流入流出占GDP比重)、经济政策环境(经济稳定性/国家信用评级/政府支出)等。
企业环境指标体系:金融市场聚集度、商务成本、金融服务、法律法规、基础设施、政府经济政策、高素质管理人才、高层生活质量等。
金融环境指标体系: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货币可兑换与国际化程度、金融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金融市场准入与自由度、金融监管水平、金融信息透明度、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等。
2004年10月Meizhong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48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兼論上海與新加坡的國際比較*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再斌**山西運城學院/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解宇***摘要: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確立了一套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指標體系,幷運用系統工程的層次分析法和模糊判斷法對這些指標進行了量化實證分析。
關鍵詞:國際金融中心層次分析法模糊判斷法把上海建設成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成爲一種國家戰略。
但是,如何對不同模式國際金融中心的效率和優勢進行評價?用什麽指標來判斷上海是否已經具備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性條件?如果已經具備這些條件,那麽我們現在又具體處在什麽樣的水平上?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將在國際金融中心具體評價指標上做些開創性的基礎工作,幷運用HAP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中的模糊判斷法進行一些試探性的量化比較研究。
一、確定評價指標的基本原則建立一個對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水平和運作效率進行評估的指標體系是比較困難的,因爲這牽涉到指標體系的容量和測度問題,這些指標不但要準確、靈敏、真實地反映金融中心的建設情况,還必須簡明扼要,便于取得數據,同時還要綜合性地反映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性條件和外部環境。
我們確定如下原則作爲指標選取的基本原則:1. 綜合性,即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對于定性指標,力求給出數量化的方法與途徑。
2. 準確性,即能準確地反映出金融中心的建設水平,主要通過對現存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與歷史演化脉絡的分析得出具體指標。
3. 可操作性:即選擇現行核算統計制度中可以取得的指標,而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
4. 典型性:即從大量指標中篩選出那些最具代表意義的指標。
5. 梯度性:對各種指標區分出不同層次,以便在具體量化分析中得出不同權重。
二、國際金融中心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任何事物的最終結果都將受到演化時的初始條件、遺傳因子和路徑選擇的影響,都將經歷一個制度鎖定和閉鎖的過程。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引言金融中心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并同其他城市或地区形成强烈竞争的区域。
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是衡量一个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构建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了解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更加有效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估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可以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和战略制定的参考。
一个完善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从经济、金融、法律和政治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准确反映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且能够与其他金融中心进行比较。
构建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及关键指标方法构建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可以通过调研问卷、专家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来获取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
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指标构建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关键指标:1.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金融行业增加值、外贸和国际收支等经济数据,反映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金融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规模、金融创新能力等指标,反映金融中心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3.法律指标:包括金融监管环境、法律体系健全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指标,反映金融中心的法治环境和法律保护能力。
4.政治指标:包括政府支持程度、政策稳定性、政府效率等指标,反映金融中心的政治环境和政府支持程度。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构建完善的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后,可以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金融中心评估中。
政府、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可以根据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战略。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还可以帮助金融中心进行自我评估和提升。
金融中心评价指标
GFCI指数将构成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划分为五个核心领域,即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以及在上述四个领域的领先进而具备的总体竞争力。
在研究模式中,人才指标包括了人才的匹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商业教育、人力资本的发展等;商业环境是指市场监管水平、税率、贪腐程度、经济自由度、商业交易的便利程度等;市场发展程度指标包括了证券化水平、可交易股票和债券的交易量与市场价值、众多金融服务相关企业集聚于某一金融中心产生的聚集效应等;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建筑和办公地的成本与实用性;总体竞争力则是基于“总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而创造的城市的总体竞争力水平及城市宜居程度等指标。
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作者:刘轶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6期
摘要:在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的要件基础之上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衡量指标体系,然后利用2004—2006 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曼谷和首尔八个地区与国家的数据,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所设计的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对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显著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117-02
一、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
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就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
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经济影响力的中心,要有许多强有力的因素作为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人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或是地区,其自身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必要条件。
强劲的经济增长对于国际资本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吸引,从而对国际资本形成一个吸收作用。
同时,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该地区,无论是进入实体经济部门还是虚拟经济部门,都会增加对金融中介的需求。
资本逐利的本性会进一步增加对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进而刺激和推进该城市或是地区的金融部门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开拓和发展,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
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二)金融因素
毋庸置疑,金融因素是影响一个城市或是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
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职能是资金的融通,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项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国际金融中心,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的成本都会低于其他非国际金融中心,而获得报酬却高于其他非国际金融中心。
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对该城市或是地区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成熟程度以及开放程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作为非经济类因素,对一个国家或是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治环境不直接作用于经济运行,却为经济运行提供引导和保护,有些时候却又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和羁绊。
政治的稳定性往往是国际游资和外商进入该地区投资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不稳定的政局或是过于封闭的政治环境,都会减少游资的进入。
所以,政治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人才因素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高素质的人才,包括金融人才和其他专业人才是保证金融市场保持活力和富有创造力的源泉。
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高效的运行,并且能够不断地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吸引投资者;电子信息人才、律师等相关行业的人才为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和协助,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因此,人才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的构建
对上述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分析可见:本文所要构建的用于评估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指标、金融指标、政治指标和人才指标四个。
此外,本着易量化、数据容易获得、简洁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我们共选取了四组共20个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金融和政治状况并且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指标。
如下所示:
(一)经济指标
1.GDP 增长率
2. 投资比率= 投资额/GDP
(二)金融指标
金融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
1.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1)金融部门产值/GDP;(2)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数量;(3)金融业的电子化程度;(4)金融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
2.金融国际化指标
(1)外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2)银行等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与本币之比;(3)银行等金融机构海外存款与存款之比;(4)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5)国际资本净流入量;(6)本币自由兑换程度。
3.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指标
(1)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市值/GDP;(2)金融市场的广延度(金融市场的种类、金融产品的种类、金融中介的数量、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数量);(3)金融的成熟程度;(4)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三)政治指标
通常情况下用于度量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性的指标有:政局动荡的可能性并由此造成的政策变化,政府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等。
然而要想将这些指标量化非常困难,因此在这里不使用这些指标,而采用世界遗产基金组织给出的一个地区的经济自由指数来衡量。
(四)人才指标
1.受等教育人数/该地区人口总数
2.金融专业人才/该地区人口总数
3.从事金融业人数/该地区人口总数
4.世界范围内知名学府数量
三、利用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一)对国际金融中心衡量指标体系的简化
在这20个指标当中,由于某些指标难于量化但却非常重要,如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等;有些指标虽然可以量化但是数据却不容易获得,如金融创新的数量、金融产品的数量等,因此在进行回归之前,我们将某些不易量化但是可以用虚拟变量来表示的品质变量数量化,而将那些不能通过虚拟变量表示的品质变量以及难于获得但将其去除对整个评估体系不会造成本质上影响的变量剔除。
在经过多方面考虑之后,我们将衡量指标体系简化,如表1。
(二) 模型的建立和虚拟变量的设定
以一个地区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是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性的还是区域性的这一变量为因变量,记为Y;以该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GDP 增长率、投资比率、金融部门产值/GDP、
受高等教育人数/总人口、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透明度和政治风险等级作为自变量,分别记为x1,x2,x3,x4,x5,x6,x7,建立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Y=β0+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
其中,Y、x5都是虚拟变量,其取值分别如下所示:
Y=1 非国际金融中心2 准地区金融中心3地区金融中心4准国际金融中心5国际金融中心x5=1 非常不成熟(新兴市场)2 比较成熟3非常成熟
x7直接采用世界遗产基金组织给出的经济自由指数。
(三)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2000—2006 年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上海、曼谷和首尔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在数据的选取上,GDP 增长率、投资比率采用的是地区所在国的GDP 增长率和投资比率。
此外,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全部来自《国际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而有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年的数据不存在,在此采用其2000—2005 年这六年间可得的三年数据代替,由于这些国家或地区近年来经济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以,这种替代对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对于某些地区某些年份某项数据的缺失,则采用其他年份的平均值代替。
(四)回归及结果分析
用Eviews对表1 中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因为R2=0.999999,ADJR2=0.999997,并且各变量系数检验都通过t值检验,整个方程的T检验也通过 ,因此,单个解释变量以及整个方程都是显著成立。
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所以简化后的模型是合理的,用此模型来判断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评价国际金融中心运行的效率是有效的。
将上海2001—2009年的数据带入该模型,得出的Y值介于3和4之间,即上海已经成为地区金融中心,正在逐步成为准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和实际也相符合。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和人才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用代表经济、金融、政治和人才的20个细化指标进行衡量,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使用简化体系进行衡量同样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云.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综合经济,1996,(4).
[2] 胡坚.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J].经济科学,1995,(2).
[3] 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2007,(3).
[4] 黄蓉.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5] 李虹,陈文仪.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J].经济纵横,2002,(2).
[6] 姚洋,高印朝.金融中心评价值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7,(5).
[7] 刘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判断——基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8] 聂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5).
[9] 世界银行发展数据小组.2001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 张塞.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