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法制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39
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促进外贸发展,提升上海在国际间的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指依托上海市的优势和资源,积极推动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提升上海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促进上海与国际间的经贸合作。
第三条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国际贸易中心,打造高效便捷的贸易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吸引国际贸易企业和专业人才集聚。
第四条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原则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优化贸易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第六条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规则和制度建设、贸易金融和投资体系建设、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和对外经贸交流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规则和制度建设第七条上海市将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制度的制定和改善,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贸易伙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上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八条上海市将加强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研究和解读,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供准确、可靠的法律服务。
第九条上海市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上海市将积极推动国际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提升上海的贸易品质和信誉。
第三章贸易金融和投资体系建设第十一条上海市将加大对国际贸易金融机构的引进和支持力度,建设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十二条上海市将积极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能力。
第十三条上海市将推动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第四章贸易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第十四条上海市将加强对外贸易促进和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的贸易促进平台。
第十五条上海市将加强对外贸易市场的开拓和拓展,促进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增长。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摘要:纵观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总结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并以此来分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已经发展为抢占国际金融新格局中的制高点。
上海作为我国承担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双重责任的领头城市,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无论是在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实力,还是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及国际战略主动权和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非比寻常的意义。
本文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
1、优越的地理、交通和通讯条件从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股票市场,到如今稳坐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和纽约,我们不难看出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多层次条件来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外界大环境;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便利的交通设施不仅对实体经济的意义重大,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交通费用等其他因素也息息相关。
在地理区位上,上海具有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优势。
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东京等主要金融中心时差不大,同时能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构建连续的接力交易。
在2009年9月8日,全球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gdci)报告在上海发布,纽约、伦敦、上海分别以624.4分、553.9分和513.1分列前三位,上海在“航运能级”分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
2、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实力对金融制度形成和金融市场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业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受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收入水平则直接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偏好,从而决定居民对金融的需求程度。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潜力往往会产生一种引导效应,对各跨国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的选址产生影响,引导金融集聚。
稳定的政治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gdp的高速增长。
良法彰显国际金融中心“法治软实力”【摘要】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在于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法治软实力则是国际金融中心维护其声誉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探讨国际金融中心对法制建设的要求,然后以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例展示实践经验。
接着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法治软实力体现方式,并提出提升路径和优势。
结论强调国际金融中心的法治软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加强法治建设是必然选择,法治软实力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国际金融中心与法治软实力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法治软实力、法制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地位、竞争力、国际合作、法治优势、国际规范、金融监管、法律环境、国际金融体系1. 引言1.1 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服务的核心地带,对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金融中心还承载着大量财富管理、金融创新和国际间金融合作的功能,对于推动全球经济融合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中心还承担着促进国际贸易与投资、服务国际结算和资金运转、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等多种重要职能。
其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更对全球经济格局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1.2 法治软实力对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法治软实力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与其法治环境息息相关,而法治软实力作为法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良好的法治软实力可以有效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信誉度和规范性,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驻,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第三章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章金融人才环境建设第五章信用环境建设第六章金融创新环境建设第七章金融风险防范与法治环境建设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重点,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工作的领导。
本市设立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安排上海金融发展资金,用于对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的奖励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扶持。
第七条本市应当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在金融领域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增强本市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推动在本市的金融机构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教育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上海人大2020年第12期“人民币国际化”有多远?“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新经济发展形势下,上海对于地方金融监管还需要改进什么?12月3日,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和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共同召开《新形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制环境的优化》研讨会。
上海金融法制研究会会长沈国明、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福庆致辞。
今年正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节点,市立法研究所开展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立法后评估课题研究,本次研讨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曾全程参与《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工作的市人大财经委办公室副主任张震介绍了修订背景,他认为立法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丰富金融业态多元化市场、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交流合作。
市立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娟就完善地方立法提出了若干思考,从关注中央权限与地方权限、公共政策与地方立法、促进鼓励与规范发展的三大关系出发,分析了修法的亮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李建伟在有关数字货币与立法的专题报告中提出,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于数字货币相关技术创新、金融创新、法治创新的监督管理,妥善应对好国际数字货币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影响。
来自法院、检察院、高校的专家分别就“违约潮背景下资产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地方金融监管相关问题研究———以金融检察为视角”“上海地方金融监管立法研究”“进博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金融法律规制问题研究”作了交流发言。
有关金融机构、相关监管部门、司法机关、高校科研单位的同志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优化法制环境为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出招文/王珏婧沈静本刊讯在最近揭晓的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和上海市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本刊五件作品获奖。
在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本刊推荐的通讯《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全国省级人大常委会首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定诞生记》(作者:胡颢,编辑:郭光辉,刊发于2020年第2期)获得二等奖。
在第30届上海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本刊推荐的立法联系点专题报道(作者:沈启帆、孙鑫、卢慧萍、张楠、王珏婧、林荫茂、张明君,编辑:孙鑫,刊发于2019年第9期)获得一等奖;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推荐的评论《人大工作也要树立标杆意识》(作者:温映瑞,编辑:卢慧萍,刊发于2019年第5期)获得二等奖;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推荐的通讯《突破时空的“互联网+代表履职”》(作者:李俊康,编辑:张楠,刊发于2019年第11期)、闵行区人大常委会推荐的通讯《闵行:首次在街道层面召开预算审查听证会》(作者:王若旻,编辑:张楠,刊发于2020年第4期)获得三等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进一步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21年第10期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许亚岚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金融科技是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极具潜力的亮点之一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来,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市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国内领先的金融中心地位,并正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
未来,上海将如何朝着2035年远景的新目标再出发?对此,《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
从全球金融中心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经济》:近年来,上海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来,您印象最深刻的变化有哪些?曾刚:第一,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总指数已进前三。
按照GFCI的排名,上海从2009年3月的第35名,一路上升到2020年9月份的第3名,并且自2018年以来上海已连续位列全球五大国际金融中心行列。
目前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境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金融市场体系,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居全球第三位,筹资额、股票成交金额分别居全球第一、第四位。
债券市场托管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闵琦报道近期,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1月22日,上海市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和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的主要举措。
《行动计划》阐述了2022-2022年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行动纲领。
《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为确保2022年如期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
《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22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创新高效、透明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对于上海将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行动计划》给出了三个方面的预期性指标:其一,金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即到2022年,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国际债券规模显著增加,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上海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显著扩大;其二,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即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安排更加完善;其三,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即到2022年,上海金融人才结构明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
围绕2022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行动计划》从六个方面阐述了2022~2022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主要包括:一、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二、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三、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四、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五、扩大金融开放合作,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
根据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可将这些条件概括如下:(1)强大繁荣的经济基础。
(2)安定和平的政治环境。
(3)高效健全的金融制度。
(4)分布集中的金融机构。
(5)鼓励扶持的政策取向。
(6)低廉合理的税费成本。
(7)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
吴连烽:香港有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条件星岛环球网2010-09-15 [ 打印] [ 大中小] [ 关闭]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演讲稿亚洲品牌─香港具备问鼎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条件国际宝峰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连烽2010年9月9日感谢亚洲国际品牌战略主题论坛组委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盛会,有机会与来自亚洲各国品牌企业、跨国公司、品牌代言人、国际品牌专家等嘉宾和品牌领袖一道共同探讨亚洲品牌价值、展示亚洲品牌风采、交流亚洲品牌理念、塑造亚洲品牌国际形象,获益良多。
组委会还邀请我在金融领域作主题演讲,我作为在香港从事银行金融业四十多年,见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是追随启蒙领导南洋商业银行庄世平董事长最早参予中国改革开放中有关金融改革实践的其中一员。
我想谈谈对亚洲品牌─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发展关系的个人浅见,如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加指导。
众所周知,最新一次以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亚洲的经济品牌受全球瞩目,尤其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更受关注。
亚洲目前最具潜力的有名列全球10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东京以及正在崛起的上海四大城市,他们未来的发展动向成为焦点。
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亚洲区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伦敦和纽约并驾齐驱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花落谁家是一个敏感和颇受关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具备的综合比较优势,最有机会领先其它三个城市成为亚洲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法治环境配套的重点与路径
王卫明;吴鹏森
【期刊名称】《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7)001
【摘要】“四个中心”建设法治环境配套的重点有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
立法的重点在于完善中央层级的金融立法、创新航运领域的地方立法;中央侧重于完善立法,上海市侧重于制度创新,如创新金融产品等。
执法层面,上海市需要在实现行政监管的协调,提高行政服务的效能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国内金融、航运仲裁机构等方面有所作为。
此外,要重视法治环境配套建设中的区域协调问题。
通过建立区域立法协调机构和区域执法协调机制,解决区域在立法和执法中的可能冲突,形成“四个中心”建设所需的良好法治环境。
【总页数】8页(P65-72)
【作者】王卫明;吴鹏森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i701;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i7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51
【相关文献】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法治环境的完善路径
2.依托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以航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专访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孙卫国
3.平台经济与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路径探析4.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下的社会管理路径研究5.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的“人才短板”与人力资本积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