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79 KB
- 文档页数:2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一)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含量增多,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超声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脂肪肝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介绍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
脂肪肝的超声特点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内脏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
对于脂肪肝的超声检查,其特点如下:•肝脏回声增高;•肝脏纹理消失或变形;•肝内可见强回声和弱回声;•肝外胰腺和肾脏回声无明显改变。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根据超声表现,国际上对于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一般有以下几种:标准一•肝内各叶间隔清晰;•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肝内外胆管清晰可见;•肝实质回声均匀。
若出现以下任意一项,则诊断为肝脂肪变性:•肝实质回声减低;•肝脏边缘模糊;•肝脏结构模糊;•肝内回声持续性强回声区或弱回声区簇集。
标准二•肝内纹理消失;•肝内回声增强;•肝外胰腺和肾脏回声不变。
若符合以上三项,则诊断为肝脂肪变性。
标准三•肝脏内侧回声增强;•肝脏外缘弧形回声增强;•肝脏内有多个强回声灶;•肝外胰腺和肾脏回声不变。
若符合以上任意一项,则诊断为肝脂肪变性。
总结超声检查是目前较常用的脂肪肝诊断方法之一,并且对于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标准也比较明确。
若您出现相关症状,可及时去医院进行超声检查,及时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注意事项在进行超声检查前,需要准备好以下事项:•注意饮食,避免高脂饮食;•检查前应该排空膀胱;•在检查过程中要听从医师的指示。
结语脂肪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常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很好地诊断脂肪肝,并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预防和控制脂肪肝的发展。
一、实训背景肝脏超声检测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经济的肝脏疾病诊断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及临床应用,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诊断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肝脏解剖生理: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功能等基本知识。
(2)肝脏超声检测原理:掌握超声波在肝脏组织中的传播特性,了解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
(3)肝脏超声检测技术:学习肝脏超声检测的操作技巧,包括探头选择、检查部位、扫描方式等。
(4)肝脏超声诊断标准:了解肝脏超声诊断的分级标准,掌握肝脏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
2. 实践操作(1)肝脏超声设备操作:熟悉肝脏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包括探头连接、图像采集、参数设置等。
(2)肝脏超声检查: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缘、回声等特征。
(3)图像分析:对采集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判断肝脏是否存在异常,并给出初步诊断。
(4)临床案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肝脏超声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三、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课堂讲授、资料查阅等方式,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2. 实践操作阶段(1)设备操作:在指导下,熟练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设备的操作流程,能够独立完成图像采集和参数设置。
(2)肝脏超声检查:在指导下,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缘、回声等特征。
(3)图像分析:通过分析采集到的肝脏超声图像,能够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异常,并给出初步诊断。
(4)临床案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分析了肝脏超声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四、实训收获1. 理论水平提高通过本次实训,对肝脏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
2. 实践能力增强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肝脏超声检测的操作技巧,提高了肝脏疾病的诊断能力。
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综述作者:王茜王兴田张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85-02【关键词】超声检查;脂肪肝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脂肪肝最简单、快速的方法,而且准确度较高。
合理正确的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是每个超声医务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本领。
1 脂肪肝的概念及发病机制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所致。
正常的肝脏内也有脂质堆积,主要是用来构成细胞膜,但其总含量不超过肝脏湿重的5%,一般情况下,脂质成分多为磷脂。
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5%,就发生了脂肪肝,脂肪肝的脂质成分多为三酰甘油。
临床上按含脂肪量的多少,脂肪肝被分为3度:轻度5%-10%,中度10%-25%,重度>25%。
如果肝内的脂肪浸润均匀,分布累及整个肝脏,便形成均匀性脂肪肝;如肝内的脂肪浸润分布不均匀,则形成局灶性脂肪肝[1]。
非均匀性脂肪肝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占到平均人口的10%[2]。
脂肪肝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程度也加重。
2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近年脂肪肝的发病年龄趋向广泛,从年轻肥胖者至老年,患者体重多超过年龄与身高的标准,特别在肥胖儿童。
多无自觉症状,或轻度食欲不振,腹胀,维生素缺乏,易疲劳等一般症状。
重度脂肪肝,肝脏增大,其肝包膜膨胀,韧带牵拉或脂肪囊肿破裂,炎性反应可致肝区痛及至发热。
有饮酒史或肝炎期内体重明显增加。
化验检查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血糖增加。
3 脂肪肝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关系高血糖、高血压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脂肪变性时引起机体脂肪代谢障碍,从而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代谢异常,致使糖异生加强,糖转化为脂肪相对减少所致。
4 脂肪肝与饮酒的关系据报道,75%-90%慢性嗜酒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浸润,也是欧美国家脂肪肝最常见的原因。
一、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肝脏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能力,近期我们组织了一次肝超声诊断实训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1. 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2. 培养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超声诊断技巧;3.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邀请专家对肝脏解剖、生理、病理及超声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授课,使学员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员了解肝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提高诊断能力。
3. 实操训练:在模拟器上进行肝脏超声诊断实操训练,使学员熟悉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
4. 实际操作:在指导下,学员进行实际病例的超声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专家授课内容丰富,学员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对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学员们对肝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诊断能力。
3. 实操训练阶段:学员们在模拟器上熟练掌握了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为实际操作打下了基础。
4. 实际操作阶段:在指导下,学员们对实际病例进行了超声诊断,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提高了诊断水平。
五、实训成果1. 学员们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诊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2. 学员们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了超声仪器操作、图像采集、分析等技能;3. 学员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六、实训总结1. 本次实训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效果显著;2. 学员们在实训过程中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3. 实训活动为提高我科医务人员对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1篇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我有幸参加了超声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超声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超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虽然理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超声诊断技术。
1. 理论知识是基础。
在学习超声课程之前,我对超声诊断的了解非常有限。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了解了超声成像的原理、常用设备、图像分析等基本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是关键。
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对超声诊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
在课程中,我们有幸参观了超声科,观摩了专业医生的诊断过程,并亲自操作超声设备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超声诊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操作水平。
二、团队协作与沟通的重要性超声诊断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和沟通的工作。
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1. 团队协作。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医生、护士、技师等各个岗位的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诊断任务。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沟通交流。
超声诊断不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病情,如何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
这些沟通技巧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超声诊断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超声诊断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1. 学习新技术。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超声成像的新技术,如三维超声、弹性成像等。
这些新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
2. 提高自身素质。
在超声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非均匀性脂肪肝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方法:3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检查局灶浸润型,呈相对高或高回声,边缘清楚,但不规则似血管瘤。
有时高回声占据肝的一段或一叶。
弥漫性非均匀性脂肪肝,不均匀的脂肪浸润占据肝实质的大部分,呈高回声,边缘不整,其间夹杂的正常肝组织呈岛屿状相对低回声区,常使检者产生错觉将正常肝区误为“病灶”。
Ⅰ型(局限浸润型)6例(占20%);Ⅱ型(叶段浸润型)9例(占30%);Ⅲ型(弥漫非均匀浸润型)15例(占50%)。
结论:超声对非均匀性脂肪肝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为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非均匀性脂肪肝;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30-02非均匀性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局限于肝的一叶,数叶呈不规则分布。
脂肪沉着区与非沉着部分复杂交错。
通常右前叶胆囊与门脉右干间,或右后叶或左内叶为多。
B型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经济、快速、无创伤性的优点,多数脂肪肝是依靠B超而作出诊断。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检出且确诊的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30例临床声诊诊断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3.5岁。
所有患者均经彩超检查,可疑患者经CT、MRI等方法进一步证实。
1.2 方法超声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
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探头置右肋间、右肋下及剑突下,声束由前向后显示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等断面。
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功能者,应显示肝脏主要血管的分布及走向。
2.结果2.1 二维显示声像I型(局灶浸润型):肝脏形态大小及边缘多无明显改变,个别病例可呈不规则楔型。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与病理鉴别诊断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
超声检查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能够直观地观察肝脏内部的脂肪沉积情况,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将重点介绍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与病理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声波的传导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脂肪肝的超声检查,主要观察肝脏的回声特征和脂肪沉积的程度。
正常肝脏的回声为均匀的中等回声,而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回声会增强,呈现为高回声。
脂肪肝的超声图像通常呈现为肝脏回声增强,肝脏内部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区域,这些低回声区域即为脂肪沉积所致。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肝脏的大小、形态和血流情况,进一步判断脂肪肝的程度和并发症。
然而,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脂肪肝与其他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纤维化等在超声图像上可能存在重叠的表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脂肪肝的超声图像也受到检查者经验和仪器设备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检查,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进行进一步确诊。
为了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的病理鉴别诊断,肝组织活检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肝组织活检通过穿刺肝脏获取组织样本,然后经过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脂肪肝的程度和并发症。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观察脂肪肝的脂肪沉积情况、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等,进一步判断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和病因。
然而,肝组织活检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慎重考虑。
总之,超声检查是脂肪肝的常用诊断方法之一,能够直观地观察肝脏内部的脂肪沉积情况,并与其他肝脏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然而,在脂肪肝的鉴别诊断中,超声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肝组织活检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的病理鉴别诊断,但也需要慎重考虑其风险和不适应症。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如何描述一、超声诊断脂肪肝的超声表现特点是肝脏回声增强,使肝脏回声均匀,显影度较低。
肝内脂肪影响肝脏回声的表现是类似肝纹理的回声间隙消失,回声变得密集均匀,肝外周区腔积液不明显。
此外,还可见到肝实质内低回声脂肪浸润区,呈网格状分布,肝脏表面光滑,肝边缘整齐,还可能伴有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二、治疗方法1.生活方式改变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饮酒,控制体重。
这些生活方式改变对于轻度的脂肪肝是非常有效的。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脂肪肝的重要手段,如可使肝脏内脂肪减少,改善肝脏功能,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其中最常用的是利胆药,补充谷胱甘肽,抗氧化剂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脂肪肝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这包括吸脂术、肝移植和药物介入治疗等方法。
但是这些疗法较为复杂,风险评估必须非常严格。
三、注意事项1.避免长期饮酒,控制体重,保持适量的运动量。
2.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腹部超声,随时监测肝功能扭转和肝癌的发生。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4.合理饮食,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限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5.保持心态乐观,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身体健康。
以上是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如何描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脂肪肝怎么回事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多,肝重量增加,肝组织中脂肪含量超过肝细胞重量的10%以上,且除外已知的其他肝病和药物因素引起的肝脏脂肪堆积。
它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肝病,危害极大,容易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脂肪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前者与大量饮酒有关,后者很大程度上与过度饮食以及缺乏运动有关,也就是俗称的“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病人。
治疗方法:1.改善生活方式: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该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的摄入。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超声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掌握超声检查肝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熟悉肝脏的正常声像图特征和常见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二、实验器材1. 超声诊断仪2. 肝脏探头3. 记录本、笔三、实验对象选取10名志愿者,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在20-60岁之间,身体健康,无肝脏疾病史。
四、实验方法1. 受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2. 超声检查采用实时超声诊断仪,使用肝脏探头。
3. 调整探头角度,依次检查肝脏的各个切面,包括:(1)肋间斜切面: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内部回声等。
(2)剑突下横切面: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内部回声等。
(3)肋缘下横切面: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内部回声等。
(4)肋缘下斜切面: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内部回声等。
4. 记录检查结果,并与正常肝脏声像图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肝脏形态:10名志愿者肝脏形态基本正常,边缘光滑,包膜完整。
2. 肝脏大小:10名志愿者肝脏大小基本正常,长度在9-13cm之间,宽度在6-9cm 之间。
3. 肝脏内部回声:10名志愿者肝脏内部回声均匀,呈细弱回声。
4. 肝脏血管:10名志愿者肝脏血管走行正常,无异常扩张或狭窄。
六、讨论1.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快捷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2. 正常肝脏的声像图特征为: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包膜完整,内部回声均匀,血管走行正常。
3. 肝脏疾病常见声像图表现:(1)脂肪肝:肝脏体积增大,内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
(2)肝硬化:肝脏体积增大或缩小,边缘不规则,包膜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血管走行扭曲。
(3)肝囊肿:肝脏内部出现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
(4)肝血管瘤:肝脏内部出现低回声或等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见血流信号。
(5)肝癌:肝脏内部出现低回声或等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周围可见肿瘤血管。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及相关原因分析发表时间:2018-03-19T15:06:37.5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冯玉华[导读]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当肝内脂肪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健康体检部广东珠海 519000)【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超声诊断价值及脂肪肝形成相关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6月份笔者在体检中心520例体检者作研究对象,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超声检查,520例体检者中共检出123名脂肪肝患者,占23.7%,经比较,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脑力劳动者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体重、血脂、血糖正常及非脑力劳动者。
结论: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脑力劳动者是脂肪肝的高危因素,体检时需加强对此类人群脂肪肝检查,以便得到及时治疗,保证患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超声体检;脂肪肝;超声诊断;相关原因【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49-02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当肝内脂肪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已经成为当前常发生的肝脏疾病,严重的脂肪肝患者最后将演变成肝硬化,因此,加强对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此次研究中探讨超声体检对脂肪肝的诊断效果,并总结脂肪肝的相关原因,为预防脂肪肝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6月份笔者在体检中心所检52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体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例为300:220,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3.4±2.6)岁,脑力劳动者291人,非脑力劳动者229人。
1.2 超声诊断方法1.2.1仪器:日本日立HITACHI-Aviusl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C715,频率1~5MHZ,中心频率3MHZ1.2.2检查方法:进行超声检查前,被检查者需禁食8小时以上,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探头频率根据被检查者体型自动进行调整,增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被检查者肝脏进行多切面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边界,包膜,轮廓清晰状况,及肝内光点回声是否均匀,有无增粗或致密的强弱变化,肝脏相关管状结构显示清晰状况。
脂肪肝的超声表现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微滴堆积所致,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太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细胞5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就可称为脂肪肝。
常见的原因有:单纯性肥胖、酒精性肝病、中毒性肝病、代谢障碍性肝病等。
临床上表现多种多样,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患者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疲乏感是脂肪肝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但与组织学损伤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中、重度脂肪肝有类似慢性肝炎的表现,可有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恶心、呕吐、肝区或右上腹隐痛等。
轻度脂肪肝肝功能基本正常,中、重度脂肪肝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中度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5倍。
B超对脂肪肝的检出比较灵敏,主要依据肝血管的清晰度、超声衰减程度等对脂肪肝进行分级诊断,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检查方法:选用频率为3.5MHz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嘱患者空腹8h 于清晨接受检查。
检查时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其上腹部,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置于上腹部,分别经横断、纵断及斜断面检查,在剑突下、右肋间隙及右侧肋缘,对肝脏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肝脏血管及胆管内的回声进行观察,在检查过程中让患者采取不同的呼吸运动方式以配合检查,做好记录并保存有关图像。
典型脂肪肝的超声显示肝脏体积正常或稍增大,形态饱满,两下缘角变钝。
肝脏实质回声光点细密、近场呈云雾状,远场回声减低,比肾皮质及脾脏回声强,部分实质内可见片状低回声区,肝内管道显示不清,门静脉管壁回声减弱。
举个例子:男,35岁,以“右上腹不适两月余”为主诉就诊。
患者近两月来自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右上腹不适、隐痛,尤以进食油腻食物后为甚,查体体型偏胖,右肋下缘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中等硬度。
实验室检查:ALT 55.9u/L,AST 66.0u/L。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检查
脂肪肝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症状;较重者可有肝大、肝区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黄疸和肝功能异常;长期的脂肪肝可发展成肝硬化。
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
现对超声诊断脂肪肝病例56例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脂肪肝者56例,男性36例,女性20例,进行肝胆B超检查者同时行实验室血脂含量测定。
1.2方法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
2.5~
3.5MHz。
嘱检查者空腹,常规方法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区光点回声强弱、分布及血管网络分布情况等。
1.3探测要点测量肝的各径线,了解有无明显的肝大征象。
观察肝实质的回声散射情况及肝内管道清晰度。
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细密,深部回声减低,管道结构模糊时应考虑脂肪肝的可能。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内血管的血流,血流信号常减少,尤其对于深部的血管,信号常难以显示。
为使肝实质显示清晰,需要合理调节仪器各参数,如选择较低的探头频率以增加扫查深度;适当提高远场的增益,使深部结构显示清晰。
对于局限性脂肪肝患者,应多切面、多角度地显示和鉴别病变区,避免假阳性。
2超声表现
根据脂肪在肝内的分布情况,脂肪肝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限性脂肪肝两类。
2.1弥漫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整个肝均匀性增大,表面圆钝,边缘角增大;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半细而密,呈一片云雾状改变。
肝内脂肪弥漫浸润,致声衰减和散射明显增加,使回声强度从表浅至深部逐渐减弱,且致深部回声微弱而稀少,有时甚至在正常灵敏度条件下不能显示,而呈无回声区。
后方轮廓回声亦显著减弱,甚至极难观察到。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血流的灵敏度降低,尤其对于较深部位的血管,血流信号较正常减少。
肥胖病员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也常可发现肝脏声像图呈各径线测值增加,肝脏前半部回声密而较强,后半常有轻度衰弱而呈现较低回声,肝内管道回声仍然可见,但较模糊。
脂肪肝发展呈局限性时,常在左半肝深部或尾叶内呈现较低回声,易误诊为肝癌。
需注意观察鉴别。
有的也可在胆囊附近呈现类似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
2.2局限性脂肪肝通常累及部分肝叶或肝段,超声表现为脂肪浸润区部位的高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的相对低回声区,两者分界较清,呈花斑状或不规则的片状。
部分局限性脂肪肝仅累及某一规则的区域,多位于肝右叶,脂肪浸润区呈致密的高回声,单个或多个区域;有时在肝实质回声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在肝门部或胆囊周围常可显示局限性低回声区,直径2~5cm,境界清晰,无包膜,无球体感。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不均匀回声区内无明显彩色血流,或正常肝内血管穿入其中。
3讨论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或中毒、蛋白质、抗脂肝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均可引起脂肪肝。
与肥胖、酗酒、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中毒有关。
轻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一般病人均较肥胖,可伴有或不伴有血脂过高。
典型脂肪肝声像图诊断容易。
对肥胖病人出现类似声像图,而肝内管道回声仍隐约可见者,报告宜慎重。
对肝内局限性低回声区(如左叶深部或尾状叶等处),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系脂肪堆积(脂肪浸润)或系局限性脂肪组织的存在所致;也有认为系脂肪肝内的局限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回声。
对疑为肝癌者,一般可通
过近期随访复查,方得以鉴别诊断。
个别脂肪肝病员,在脂肪肝声像表现背景上呈现类圆形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分布尚较均匀。
境界清楚,无包膜回声。
彩色多普勒在病变区周边及内部均未测到明显血流声像,超声引导下吸取细胞学检查未有恶性依据,经一般治疗后,团块回声消失,脂肪肝声像依然。
如有条件,可作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