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肉瘤
- 格式:ppt
- 大小:326.50 KB
- 文档页数:27
肝血管肉瘤治愈的案例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治愈的案例相对较少。
然而,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提供一些希望。
一个案例是上海的张先生,他被发现患有直径达35厘米的肝脏特大血管瘤,重达11斤。
这个肿瘤在三年内从无到有,迅速生长,占据了整个上腹,甚
至影响到盆腔。
由于肿瘤巨大,腹部明显隆起,触诊腹壁紧张。
然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嘉定院区)的医生们成功地摘除了这个巨大的血管瘤。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年仅22岁的小李(化名),他因右上腹剧烈疼痛被诊断
为右肝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右肝上长了个直径约13cm的肿块。
普外科刘德见主任医师、胡军副主任医师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现小李2年前就因左侧乳腺血管肉瘤行手术切除治疗。
而肝脏上的病灶在9个月前只有9mm大小,但患者没有进一步检查治疗。
短短9个月时间,右肝肿块增大约14倍,不排除左侧乳腺血管肉瘤术后转移至右肝可能。
然而,医生们成
功地切除了右肝肿块,左肝代偿性增大。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尽管肝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但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仍有可能治愈。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案例都是个案,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肉瘤1例陈丽红涂海斌林健玲(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福建福州350025)肝血管肉瘤(pr i m ar y hepat i c angi osar com a ,PH A )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但影像学表现多样,极易误诊。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PH A 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1病例资料1.1临床表现患者,男,54岁,2020年4月29日因乏力、食少伴上腹部闷胀3个月入院。
体格检查:肋下6cm 可触及肝脏,余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43.9μm ol /L ,丙氨酸转氨酶85U /L ,天冬氨酸转氨酶104U /L ;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检测、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肿瘤标志物均正常;丙肝、丁肝病原学检测、自身抗体、乙肝两对半定量、高灵敏H BV -D N A 定量:阴性。
1.2影像学表现彩超: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内见多发低或高不均回声结节,大者约3.1㎝×3.3㎝(尾状叶),大部分结节内部可见低-无回声区,部分结节实性部分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考虑肝脏恶性肿瘤,肝脓肿待排除。
M R I 平扫+增强:肝脏体积增大,平扫肝实质内弥散结节状异常信号,T 1W I 呈稍低信号、部分病灶边缘见环形高信号,T 2W I 压脂呈稍高、稍低或高低混杂信号,D W I 示部分病灶呈稍高或高信号,A D C 图示部分病灶可见减低,增强扫描示动脉期肝内长T 1长T 2信号影呈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最大者位于肝I 段,约2.6cm ×2.3cm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可见强化,造影剂未见明显廓清。
考虑可能少见的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血管源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腹部CT 平扫+增强+血管成像:肝脏体积增大,平扫肝实质内弥散结节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边缘不清,部分结节内可见更低密度影,最大者位于肝I 段,约3.2cm ×2.1cm ,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部分呈小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部分病灶呈渐进性强化,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可见肝内动脉供血。
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肝血管瘤在早期是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而当肝血管瘤疾病出现症状时,也常有很多朋友会误以为是其它的恶性肿瘤而惊慌失措。
虽然肝血管瘤的早期症状很难发现,但只要有一些很好的鉴别方法去诊断,还是可以发现肝血管瘤疾病的存在的。
那么,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有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的诊断:
而原发性的肝癌疾病通常有如下这几大类: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肝功能异常和AFP升高的情况;而转移性肝癌疾病则是为多发现象的:常常有消化系统的原发病灶;
2.有肝棘球蚴病的诊断:
由于肝血管瘤患者可能有牧区生活史,有和羊、犬等接触的,在肝包虫皮内试验是为(Casoni试验)阳性的,并且嗜酸性细胞计数就会增高;
3.肝非寄生虫囊肿的诊断:
在孤立单发肝囊肿易与肝血管瘤的鉴别当中,只有少数的多囊肝,有时是有可能与肝血管瘤疾病相混淆的,而多囊肝50%以上会合并为多囊肾的,即病变自开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数是满布肝脏的,但超声CT检查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也有可能是与家族的遗传因素有关;
4.其他的鉴别诊断方法:
即肝腺瘤疾病,这种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都是极为少见的,但肝腺瘤疾病的发展是比较缓慢,而肿块坚硬的像似橡皮一样;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具有恶性肿瘤的发病症状,在青少年的身上是极为多见的。
肝血管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如果大家对肝血管瘤疾病的症状有所了解了的话,那么一旦出现了以上的这些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了,以免耽搁了肝血管瘤疾病的治疗,等到其发展成严重的后果时,那就没法再进行治疗了,所以还是希望广大朋友在平时多加注意,小心预防疾病的发生。
原文链接:/gxgl/2015/0724/227502.html。
2020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肝脏血管源性肿瘤起源于内皮细胞,属于肝脏间叶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HCH)、硬化性血管瘤(HSH)、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婴儿型肝血管瘤(IHH)、肝血管肉瘤(HHS)、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等。
除HCH外,肝血管源性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本文对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分类、诊治难点及最新的诊疗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医师有一定借鉴和帮助。
1. 海绵状血管瘤HCH是最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普通人群HCH的发病率为0.4%~20%,尸检发现率为0.4%~7.3%[1]。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胚胎阶段肝血窦的发育障碍有关。
HC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女性居多,男女比约为1∶5[2]。
多数HCH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趋势,不会产生临床症状。
如瘤体逐渐增大,可出现右季肋区疼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压迫症状等。
巨大HCH伴血小板减少者,可导致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HCH也有自发性破裂出血的个案报道。
HCH患者的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查一般正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HCH的首选检查方法,较小的HCH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强回声占位,较大的HCH则表现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杂乱、强弱不均。
MRI对HCH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T2加权像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
增强CT显示“快进慢出”征亦是HCH的特征性表现。
病理学特点为瘤体由网格状、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重叠构成,血管腔大小不等,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血管腔之间存在纤维组织。
HCH发展缓慢,无恶变倾向。
因此大多数确诊的HCH定期随访即可,无需特殊处理。
如果HCH最大直径>5 cm,且近2年临床随访观察影像学检查提示瘤体直径增大>1 cm;或存在与HCH相关的持续腹部疼痛或不适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