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者的哀伤’——解读《采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 教学回顾与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1.08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
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一、教案名称:采薇教案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五年级四、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采薇》。
b. 理解诗歌《采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c.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诗歌《采薇》的意境。
b. 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b. 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品质。
c. 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敬师长的美德。
六、教学重点:a. 诗歌《采薇》的朗读与背诵。
b.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c. 理解诗歌《采薇》的意境。
七、教学难点:a. 诗歌《采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b. 诗歌《采薇》韵律的把握。
c. 诗歌《采薇》内涵的感悟。
八、教学方法:a.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问答、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c.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诗歌:a.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
b. 教师讲解诗歌《采薇》的字词、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c.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采薇》的意境。
3. 品析诗歌:a.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采薇》的优美词句。
b.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4. 实践运用:a. 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一段话。
b. 学生互相展示、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c.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诗经·采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女子的采薇之行,表达了她们对父母、兄弟、爱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作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后让人深思。
首先,我想提及的是诗中女子的行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女子采摘薇草之时,意外发现了一只伤鹿,于是放下手中的事情,急忙停止行动,去关心并照顾伤鹿。
这种关注弱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仅在采薇行为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我们应该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物,并尽力去帮助他们。
其次,我认为诗中女子与父母的关系也给人启示。
“父曰:‘薇予予生,孰云予良?’”诗中女子的父亲非常关心她,担心她的安危,对她充满了爱。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而我们作为孩子,也应该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付出,回报他们的爱。
诗中女子对父亲的回应是:“父曰:‘薇予予死,予困于此。
’”她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道之情,即使在困境中也会为父亲着想,不忘感恩。
这种孝道精神也应该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中。
最后,我想谈谈诗中女子对爱情的感受。
她在采薇之时,一直思念与她相爱的男子:“男儿莫敢与我言。
”她将男子的情感放在了心头,对爱情充满了渴望。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珍视值得我们引起共鸣。
爱情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对待爱情真诚,珍惜身边的人。
通过对《诗经·采薇》的反思,我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要关注弱者,关心身边的人。
其次,我要理解父母,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
最后,我要对待爱情真诚,珍惜身边的人。
这样,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更加充实、幸福。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范文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诗经采薇课后反思范文(2)《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其中的《采薇》是一篇反映了古代女子爱情和婚姻观念的诗歌。
通过学习《采薇》,我对古代文学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当代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婚姻观有了一些思考。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发现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被《采薇》中关于女性地位和婚姻观的描写所震撼。
诗中的女子主动出去采集薇草,表现出她独立自主的品质。
她们勇敢地面对困难,不畏艰险,以求自己的幸福。
虽然诗中并未直接表达女子的婚姻观,但可以通过她们的行动和态度推测,她们渴望寻找一个对她们真心真意的伴侣。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强调男女平等和自主选择婚姻的观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案与反思第1篇】设计理念《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
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1.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
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采薇》读后感《采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采薇》读后感1《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
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
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
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
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
生命的解读。
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
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
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
《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
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
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
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
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
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
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
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1】篇〗基本要点: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2】篇〗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反思第【3】篇〗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
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
《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
”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
《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薇》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采薇》读后感1《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
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
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
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
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
生命的解读。
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
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
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
《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
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
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
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
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
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
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
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
一、教案名称:《采薇》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采薇》的内容和主题;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采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采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 讲解诗歌:对《采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5. 背诵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采薇》;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采薇》的学习成果,并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背诵和拓展阅读情况;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分享、讨论、互动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采薇》;2. 参考资料:有关《采薇》的解读、分析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 结合课后作业,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十、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鼓励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课题缘起
《诗经》作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
《采薇》之前,高中生已经学习过的《诗经》篇目是《关雎》《蒹葭》《氓》,都选自国风,
其主题也更多的偏向于爱情故事。这就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诗经》就是对
爱情的记录,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误解,《采薇》的教学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采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自《诗经·小雅》,反映的是大约周宣王时代
士卒戍边抵抗北方强悍的玁狁族的故事,诗中记载了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凯旋归途中的追忆和
感慨,情感丰富,感人至深。《采薇》可以看作是我国边塞诗(战争诗)的滥觞,后世的边
塞诗受其影响的颇多,如《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兵车行》《燕歌行》等。此外,《采
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成为情景交融的千古名句,引发读
者对三千年前的那位士兵的无限遐想,如何让学生立体地认识诗歌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哀
思,是《采薇》一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
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每一篇课文和每一节课中,《采
薇》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两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通过对《采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对现实生
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
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深入细致地阅读诗歌,体会其中丰富、复杂的情感,解读诗歌所体现的个体生命意识。在
移情中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学会分析战争诗(边塞诗)的主旨表达和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其理论依据: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紧扣文本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本课就要求学生
深入细致地阅读诗歌。对其中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解读,其理论依据则源于泰戈尔的《生命教
育读本》,其中有言“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诚然,阅读本身就是与书
中人的对话,从而获得一些实际生活中无法经历的生命体验。
三、教学过程与内容
本课属于《采薇》的第二课时,基本的字词音义已在上节课完成,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于高
中生而言偏难,囿于人生经历,他们很难对生命、人生产生很多感慨,但缺乏不意味着不可
以去启发他们。因此,在这节课开始前,制作了本课的学案,学案基本呈现了本课的思路和
内容,并对其中的“个体生命意识”有通俗的解释,提前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预设,以期课
程顺利进行。
为了唤起学生对《采薇》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以学过的《关雎》《蒹葭》等诗
歌为导入,提示学生《采薇》在内容和主旨上与上述诗歌的区别,
并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及疑问之处,以三个问题“《采薇》的作者是谁?写作目的是什么?诗
歌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了诗歌,并重点关注诗
歌末章,呈现对《采薇》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
(一)经学视角下的《采薇》: 出师戍边时的赞歌。
《毛诗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
即:君王派遣将帅戍守边关时的乐歌。
这个角度的《采薇》解读,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意味,其依据是《采薇》出自小雅,雅乐是
当时的宫廷乐曲,属于正统音乐,是统治者在派遣将士出征前的乐歌。
(二)文学视角下的《采薇》: 戍边士兵的归途之作。
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自采薇遣戍以至于雨雪来思,是实实原有此诗。”
从出发到作战,再到归途,这些事实经过,非亲身经历不可,否则无法对这些事实作细致的
描绘,因此这首诗应当是凯旋的士兵在归途之中写作的。
这重解读是立足于诗歌本身,回归到诗歌内容来还原诗歌主旨,因为根据诗歌对战争及归途
感慨的详细贴切的描绘,这些事实经过,非亲身经历无法呈现,因此《采薇》是戍边士兵的
归途之作更合情理。
(三)清代《诗经》学:君主体恤将士,理想的君臣关系。
李塨:“《采薇》通诗所言,不过出戍之久、军役之苦、决战之勇、戒备之严、往来之劳,皆
先为言之,所以鼓其气,慰其心也。”
是君主在出征前,为了鼓舞士气,宽慰士兵而作的,反映出君主体恤将士,能够站在他们的
角度表达他们可能出现的感受,是一种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表现。
这种解读也是倾向于政治解释,把《采薇》目之为理想的君臣关系,这无疑带有媚上意味,
也不可取。
介绍了以上角度的解读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同意以上解读?并说明理由。大部分学生
认同第二种解读,即士兵归途之作,其中陈彩谊同学的发言是,她对于“出征前的赞歌”不同
意,理由为出征前应当是鼓舞士气,不应该奏唱如此“丧”(颓废)的歌曲。于是我就引出本
节课对诗歌主旨的解读角度,即通过诗歌末章来感受征人心中的千千结,并阐释其中体现的
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采薇》所体现的个体生命意识:征人心中千千结
“战争胜利了,可是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却不是像桌子上的灰一样一擦就没有了。”(老舍《四
世同堂》)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曹禺《日出》)
以“胜利者的哀伤——戍卒的‘思’与‘哀’”为标题, 解读诗歌主旨。首先结合文本提出问题,
“阅读诗歌的末章,找出体现‘我’的存在的诗句”:“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我心伤悲”“莫知我
哀”。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诵读诗歌末章,思考“我”所哀的是什么?
这位戍边归来的士兵心中所哀的可能是:在归途中回忆起作战时的思归而不得的痛苦、近乡
情更怯(家人是否平安健康、家园是否荒芜)、回忆起牺牲的战友已埋骨他乡、战场上的九
死一生、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的时间的流逝……
学生小组讨论后的发言,超出了我预设的“哀”的内容,包括:失去士兵的身份认同感和使命
感,对未来的困惑,对战友的思念和哀悼……
由这些感性的具体的“哀”的内容,升华为理性的概括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士兵在哀
伤之时就是他的生命意识觉醒之时,结合学案的解释,我把“生命意识”进行了通俗的解读,
让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出发,领会生命意识的内涵。
并从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上对《采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作了总结:
个体的生命意识:思归:生命意识的本能体现 ;作战:生命意识的理性体认;归途的哀伤:
对个体生命苦难的感悟与体会。
另外,赏析诗歌末章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列出王夫
之和方玉润的评价: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这样评价《采薇》末章四句:“以乐景写哀,以
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的评价是:“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
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情,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
之有邪?”并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