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9.65 KB
- 文档页数:7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儿童病毒性脑炎(2016年版)一、病毒性脑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轻中度)。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抽搐、嗜睡、意识障碍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脑实质受损征象。
3.脑电图(EEG)可显示局灶性或弥散性异常。
4.头颅CT/MRI检查可显示脑水肿、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
5.抗生素治疗前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轻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无细菌、结核菌和真菌感染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对症治疗:高热时降温,惊厥时止惊、降颅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病毒治疗。
4.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
5.必要时应用保护脏器功能、营养神经药物6.必要时针灸、康复等综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中症2-3周。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卫生部疾病编码病毒性脑炎。
2.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3)心电图和X线胸片,并根据病情复查;(4)脑电图;(5)头颅CT/MRI;(6)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涂片、培养、病毒性抗体)。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血乳酸、血氨、自身抗体、甲状腺相关抗体;(2)血、脑脊液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3)并发其他感染患者行分泌物或排泄物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七)选择用药。
1.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
2.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3.渗透性脱水利尿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和速尿等。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脑膜炎诊断标准脑膜炎(meningitis)是指脑膜(脑的外膜)发炎的疾病,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所引发。
脑膜炎通常以高热、头痛、颈部僵硬等症状开始,并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脊液分析是确诊脑膜炎的关键,以及病原学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菌的类型。
脑膜炎早期症状非特异,易被普通感冒或流感所掩盖,因此,一个准确的脑膜炎诊断标准对于识别患者的疾病、早期治疗以及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脑膜炎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
一、症状和体征1. 典型表现:典型脑膜炎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高热(发热至少持续超过三天)、恶心和呕吐。
同时,性格和行为改变也是常见的症状,可能表现为嗜睡、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
对于成年人而言,颈部僵硬是一个重要的体征,但对于小儿和婴儿来说,颈部僵硬可能难以检测。
2. 隐匿表现: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可能很隐匿,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发热和头痛。
此时,其他症状如恶心和呕吐可能不明显。
对于成年人来说,颈部僵硬可能是唯一的体征。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如不典型的皮肤疹、耳朵或鼻腔流液。
3. 高危人群和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年龄段,脑膜炎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小儿和婴儿可能出现高热、疲倦、拒食、嗜睡、不安以及呕吐等症状。
新生儿可能还会出现皮疹、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对于老年人来说,症状可能较为不典型,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等。
二、实验室检查1. 头颅CT或MRI:头颅CT或MRI可以排除其他发热引起的脑膜炎类似症状的原因,如脑肿瘤、脑脓肿等。
此外,颅内结构的改变可以提供有关脉络丛严重程度的线索。
2. 脑脊液分析:腰椎穿刺是最常见的脑脊液分析方法。
脑脊液检查可以确定炎症是否存在,以及炎症的类型。
主要包括:- 外观:正常脑脊液呈无色透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呈混浊状态。
- 细胞计数和分类: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增加(通常大于10个细胞/微升),并且大部分是中性粒细胞。
诊疗指南脑膜炎诊疗指南: 脑膜炎前言脑膜炎是指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感染和炎症。
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的病例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诊断方法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和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时要仔细观察是否有颈项强直、抽搐或神经系统损伤迹象等。
2. 腰穿检查:通过腰穿检查可以获得脑脊髓液,进而进行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检测。
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压力、蛋白质和细胞等的异常情况。
3.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扫描和MRI可以提供脑膜炎的相关信息,例如脑部炎症、脑脊液积聚等。
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一般为10-14天。
2. 对症治疗: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以使用镇痛药、抗恶心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3. 对于病毒性和真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会被应用于治疗。
4. 并发症防治:细菌性脑膜炎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如脑水肿、颅内高压等。
对于高危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治疗,如脱水、脑室引流等。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针对一些常见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脑膜炎球菌等,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和避免使用患者的个人物品可以减少传播。
3. 避免季节性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需要注意预防,避免感染以减少患脑膜炎的风险。
总结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适当的诊断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以上是关于脑膜炎的诊疗指南,希望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同时,由于本文档仅为参考,如有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以及常见后遗症2024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也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颅内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及常见后遗症。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病毒性脑膜炎通常有以下症状:1、发热患者常出现发热情况,体温一般不超过40℃,且年龄越大、病情越重。
2、剧烈头痛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眶后,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有脑膜刺激征。
幼儿可能没有头痛,表现为易激惹、易哭闹症状。
3、脑组织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症状,其常表现出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言语、吞咽功能障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4、皮肤出现斑丘疹患者皮肤可能会出现斑丘疹的状况,发病范围比较局限,包括面部、躯干以及四肢,有时会出现损害神经系统的情况。
二、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和抵抗力偏低有关。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于病毒感染侵袭脑膜导致,好发于儿童时期。
在儿童时期由于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在接触有病毒的环境时,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比如会出现病毒性感冒,当病毒侵袭身体破坏血脑屏障时,容易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症,称之为病毒性脑膜炎。
在成年人时期,身体抵抗力比较好,相对儿童而言,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概率会比较低。
在确诊病毒性脑膜炎之后要尽早治疗,因为耽误时间越长病情会越严重,后期容易产生癫痫发作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三、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1、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对于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表现来分析。
如果病情比较轻微,没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可以通过抗病毒以及消炎的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杀灭病毒,从而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如果病毒性脑炎比较严重,引起脑积水,产生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比如腹腔引流手术,要排出颅内的积水。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试验、血糖;(4)血培养、CRP、PCT;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