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8
急性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概念】
本病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类型。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抽搐、头痛、意识及人格改变,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表情呆滞,木僵,缄默或动作增多,行为冲动,智能障碍。
神经症状可见偏瘫,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嗜睡,昏迷,去皮质状态,癫痫,颅压升高,脑疝等。
【护理评估】
1、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注意发热程度。
(2)头痛、呕吐症状。
(3)精神状态及意识变化。
(4)有无癫痫发作及意识变化。
2、心理状况。
3、自立能力。
【护理措施】
1、按神经内科病人护理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按上述评估中所列各项观察病情。
3、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恢复期病人应协助肢体功能锻炼。
4、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
5、高热者,按高热患者护理指南执行。
6、精神失常者,要加强安全护理,防止自伤或伤人。
7、意识障碍者,按意识障碍病人护理指南执行。
8、癫痫发作者,按医嘱及时给药,尽快控制发作,并按癫痫病人护理要点执行。
9、瘫痪者,按瘫痪病人病人护理指南执行。
10、按医嘱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
11、按医嘱执行药物治疗。
12、做好心理护理,加强与病人交流,讲解有关本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本病的防治及急救知识。
2、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语言训练、肢体运动和功能锻炼的方法。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的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种类较多,各类病毒毒力、传播途径、患儿年龄、免疫力等差异,致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病原】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埃可)、巨细胞病毒( 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其它病毒。
【临床表现】不同病毒通过不同途径、累及不同的脑的部位,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流涎、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惊厥等,单瘫、偏瘫、舞蹈样动作、面瘫、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可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猜疑等精神障碍。
(三)伴随症状如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也可在腮腺肿大后发生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分型】1.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小脑炎。
2.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
【实验室检查】(一)脑脊液常规外观清亮,或偶微浊,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单核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诊断1. 脑脊液病毒分离:脑脊液(肠道、单纯疱疹、腮腺炎病毒),唾液、粪便(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
2. 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病毒抗体(IgM或IgG)3. 其它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PCR等技术,检测病毒DNA序列。
(三)脑电图:弥漫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到尖波、棘波、尖棘波等。
(四)影像学改变CT可显示脑水肿改变、限局性低密度影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上述实验室检查。
本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急性脑病如瑞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怎么治疗?
脑膜炎是指脑膜被感染的一种炎症,在我国也是非常常见的,它是属于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23级某个部位,比如呼吸
道或者,耳膜感染了,就会发生脑膜炎,脑膜炎也分很多种情况。
有一种叫病毒脑膜炎,而病毒性脑膜炎,绝大多数是由于肠道病毒,那么当你得了病毒性脑膜炎疾病时可以有怎样的处理方法呢!
病毒性脑膜炎85%~95%由肠道病毒引起,包括脊髓灰质炎
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腺病毒。
细菌性脑膜炎是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应立即治疗。
症状出现就应马上去急诊。
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是根据脑脊液涂片和培养找到细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及时治疗,争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还要对症处理高热,控制抽风,减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还要使用激素减少颅内炎症粘连。
抗生素对病毒性脑膜炎不起作用,应该加用抗病毒的药物。
1.早期发现,就地隔离治疗。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药物预防: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对症用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
4.菌苗预防。
所以,如果患上了这样的疾病,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去看医生,听医生怎么说,然后,按照医嘱,严格有效的去治疗疾病,当然做这件事情肯定是要坚持的,不然很难环节疾病哦。
病毒性脑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
若病变主要累及大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
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此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大多数患儿病程呈自限性。
【诊断标准】
(一)病毒性脑膜脑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倦怠、嗜睡。
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
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病程大多在1~2周。
(二)病毒性脑炎
急性起病,大多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可有精神情绪异常、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改变,甚至脑疝。
部分患儿可有偏瘫,病理征阳性。
病情严重可有失语、多汗、流涎、瘫痪等后遗症。
病死率较高。
(三)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可正常,淋巴细胞可增多。
2.脑脊液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分类计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大多正常或稍增高,糖含量正常。
3.头颅CT、MRI可有异常。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应以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关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与良好的护理。
成人补液量1500~2000ml/d,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保证热量。
(一)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
(二)控制脑水肿和惊厥。
(三)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四)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以及常见后遗症2024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也是神经内科临床上最常见的颅内感染,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及常见后遗症。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病毒性脑膜炎通常有以下症状:1、发热患者常出现发热情况,体温一般不超过40°C,且年龄越大、病情越重。
2、剧烈头痛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多在额部或眶后,以及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能有脑膜刺激征。
幼儿可能没有头痛,表现为易激惹、易哭闹症状。
3、脑组织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症状,其常表现出昏迷、嗜睡等意识障碍;言语、吞咽功能障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4、皮肤出现斑丘疹患者皮肤可能会出现斑丘疹的状况,发病范围比较局限,包括面部、躯干以及四肢,有时会出现损害神经系统的情况。
二、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和抵抗力偏低有关。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千病毒感染侵袭脑膜导致,好发千儿童时期。
在儿童时期由千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在接触有病毒的环境时,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比如会出现病毒性感冒,当病毒侵袭身体破坏血脑屏障时,容易侵入颅内引起脑膜炎症,称之为病毒性脑膜炎。
在成年人时期,身体抵抗力比较好,相对儿童而言,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概率会比较低。
在确诊病毒性脑膜炎之后要尽早治疗,因为耽误时间越长病情会越严重,后期容易产生癫痛发作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
三、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1、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对千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表现来分析。
如果病情比较轻微,没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可以通过抗病毒以及消炎的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杀灭病毒,从而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如果病毒性脑炎比较严重,引起脑积水,产生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比如腹腔引流手术,要排出颅内的积水。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
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
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
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
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
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
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
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
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
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
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
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
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
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
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
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
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
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
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
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
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
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
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
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
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
《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
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
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致,则心灵有时而昏,甚至昏狂、昏癫、昏蒙、昏闭、昏痉、昏厥,而会不省人事矣。
”均说明温热疫毒致病。
同时温热易化火生痰,闭窍动风,出现身热嗜睡,或项强,或瘛疚;温热之邪夹湿邪为病,湿困肌表则身重肢倦;邪气阻滞脾胃则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闭心包则表情淡漠、朦胧嗜睡。
【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一、西医疾病鉴别1.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本病无明显全身毒血症状,周围血象和脑脊液中糖不降低,蛋白质不明显升高,可供鉴别。
2.肿瘤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蛋白显著升高,糖降低,病程迁延,伴发颅内压增高,有原发病灶等,可资鉴别。
3.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急性起病,寒战,弛张型发热、全身酸痛,肌痛(腓肠肌为主),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钩端螺旋体血清凝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两次测定之间增高1倍以上等,可作鉴别。
4.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热,喉痛,全身淋巴结肿大,可有黄疸,周围血象中单核细胞为主,无脑脊液改变等,可作鉴别。
二、中医病证鉴别痉证与中风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而中风可兼有筋脉拘急的抽搐症状,但同时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可以鉴别之。
【病毒性脑膜炎的理化检查】1.血液检查(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亦有减少或中度增多。
如出现大量非典型单核细胞,且嗜异反应性时,提示EB病毒感染。
(2)血清学检查:①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差。
②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较敏感,可做出早期诊断,但特异性不强。
③抗体中和试验:特异性强,且敏感,但因中和抗体出现较晚,故对早期诊断无帮助。
④腮腺炎病毒感染时,血清淀粉酶增高。
2.脑脊液检查(1)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色清,白细胞数增加,(10~1OOO)×10的6次方/L不等,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几小时后主要为淋巴细胞。
(2)生化检查:蛋白质正常或稍高,糖及氯化物一般为正常。
但在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患者,糖含量可减少。
(3)可见单克隆IgG正常或轻度增高。
腮腺炎病毒脑膜炎病例的脑脊液中测出单克隆IgG腮腺炎特异抗体,并可持续存在1年。
(4)乳酸脱氢酶(LDH)正常或轻度增高。
(5)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CRP)基本正常。
3.病毒学检查从血清、脑脊液以及粪便、尿液和咽拭子中分离出病毒,常可做出特异性的病毒学诊断,用PCR技术、凝胶电泳分析对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本病多为散在发病,亦可呈地区性流行。
无论何种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90%以上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下。
通常急性起病,有剧烈头痛、发热、颈项强直,并有全身不适、咽痛、恶心、呕吐、畏光、眩晕、嗜睡、精神委靡、项背部疼痛、感觉异常、肌痛、腹痛及寒战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咽峡炎、视力模糊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病人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可出现皮疹,大多与发热同时出现,持续4~10天。
柯萨奇A5、9、16病毒和ECH04、6、9、16、30病毒感染,皮肤典型损害为斑丘疹,皮疹可局限于面部、躯干或涉及四肢,包括手掌和足底部。
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可有流行性肌痛(胸壁痛)和心肌炎。
临床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少见,偶尔发现斜视、复视、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腱反射不对称和病理反射阳性。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一、诊断标准1.病初有发热及各种原发病(如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以及腮腺炎、疱疹、麻疹、水痘等)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有明显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脑膜刺激征。
3.多无明显的脑实质局灶损害体征。
4.脑脊液在绝大数患者呈无色透明,细胞计数自数十至数百,少数可逾千。
除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外,余均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在少数患者可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多正常,免疫球蛋白多有异常。
5.可有原发病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
有的体液及排泄物可分离出病毒。
(参照: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40~741)二、常见证及其辨证要点各种原因的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很相似,不易鉴别。
其起病急骤,按卫气营血传变,分证如下:·邪犯卫气为病之早期,症见发热恶寒,剧烈头痛,颈项强直,食欲不振,口渴咽痛,恶心呕吐,眩晕怕光,精神委靡,项背疼痛,腹痛腹泻,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口渴咽痛,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热陷营血高热不退,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咽痛口渴,肌肉酸痛,眩晕怕光,食欲减退,腹痛或腹泻,表情淡漠,嗜睡。
可有皮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高热不退,剧烈头痛,表情淡漠,嗜睡,可有皮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盛动风身壮热,头胀痛,心烦躁动,手足躁扰,甚至瘛疭,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辨证要点:身壮热,头胀痛,手足躁扰,甚至瘛疭,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热夹湿邪发热不退,口渴不多饮,身重脘痞,呕恶纳差,心中烦闷,腹痛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辨证要点:发热,身重脘痞,呕恶纳差,舌质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
【病毒性脑膜炎的辨病论治】(一)专病专方1.疏风清热解毒方(李兰舫,韦恩沛,叶莉.疏风清热解毒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3<3>:133)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5g,紫花地丁15g,薄荷9g,炒牛蒡子9g,白僵蚕6g,蚤休12g,夏枯草12g,生大黄5go每日1剂,分3~4次服。
2.清开灵注射液(孙秋来.清开灵治疗腮腺炎并发脑膜炎2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1994.(16):19)孙秋来以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腮腺炎并发脑膜炎20例,年龄7~14岁。
20例全部治愈。
治法为清开灵14~20ml/d,稀释于5%G.$2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1周,4~6天临床治愈。
(二)单味中药板蓝根:陈大毅用板蓝根注射液肌内注射并口服汤药治疗135例流行性腮腺炎伴有脑膜炎,平均治愈日为9天。
板蓝根中的嘌呤、嘧啶及吲哚类成分可能有干扰病毒DNA合成作用。
(陈大毅.流行性腮腺炎135例中西医疗效观察.新中医,1986<3>:21)【病毒性脑膜炎的分证论治】1.邪犯卫气(1)治法:泄热清气,解毒散风。
(2)方剂:银翘散(《温病条辨》)合白虎汤(《伤寒论》)加减。
(3)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2g,牛蒡子10g,荆芥10g,桔梗12g,板蓝根30g,菊花10g,蔓荆子10g,生石膏30g,粳米10g,竹茹10g,葛根30g。
(4)备选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适用于暑湿犯病,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藿香6g,金银花9g,鲜扁豆花9g,厚朴6g,连翘9g。
(5)加减:腹痛腹泻,苔黄腻,加藿香10g、佩兰10g、山药12g;精神委靡加黄连6g、淡竹叶10g、九节菖蒲10g;高热加用紫雪丹。
(6)临证事宜:银翘散为辛凉平剂,白虎汤主治阳明热盛,二方配合,相得益彰,但若系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则不可误投本方。
2.热陷营血(1)治法:清营凉血,熄风开窍。
(2)方剂:清瘟败毒饮(《疫病论》)加减。
(3)组成:生石膏30g,生地黄30g,犀角粉lg(分冲),黄连6g,炒栀子12g,桔梗10g,黄芩12g,知母12g,玄参12g,麦冬12g,竹叶卷心10g,葛根30g,竹茹10g,九节菖蒲12g。
(4)备选方:神犀丹(《温病经纬》)。
适于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者。
水牛角、石菖蒲、黄芩、生地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香豉、玄参、天花粉、紫草。
(5)加减:高热不退,嗜睡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腹痛加延胡索10g;腹泻加白术10g。
(6)临证事宜:本方主治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
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仍需重用石膏。
若热盛者,清热药入口即吐,则可少佐辛温之姜汁,或采用凉药热服的方法。
3.热盛动风(1)治法:清热凉肝,熄风止痉。
(2)方剂: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3)组成:羚羊角粉2g(分冲),桑叶lOg,川贝母12g,生地黄20g,钩藤30g,菊花10g,茯神木12g,生白芍12g,生甘草6g,竹茹15g。
(4)备选方:钩藤饮:适用于热极动风而兼有阴伤者。
钩藤9g,羚羊角O.3g(磨粉冲服),全蝎O.9g(去毒),人参3g,天麻6g,炙甘草1.5g。
(5)加减: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2g;邪闭心包而神昏谵语者,加紫雪丹;腑实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芒硝10g;营血热盛而舌绛发斑者,加水牛角粉10g,生地30g,丹皮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