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五章 生物氧化
- 格式:ppt
- 大小:4.95 MB
- 文档页数:71
生物氧化课件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化学》教材第五章“生物氧化”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生物氧化体系、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过程以及其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及生物氧化体系;2. 掌握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过程;3. 了解生物氧化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过程;教学重点: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生物氧化体系及其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活中的氧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生物氧化体系;3. 例题讲解:以电子传递链为例,讲解其组成及氧化磷酸化过程;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与生物氧化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生物氧化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生物氧化基本概念2. 生物氧化体系3. 电子传递链组成氧化磷酸化过程4. 生物氧化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生物氧化体系及其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 答案: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正确描述生物氧化体系及其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氧化在其他生物过程中的应用,如光合作用、有氧运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对于生物氧化这一章节,明确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氧化磷酸化过程为难点与重点。
1.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包括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a、细胞色素a3等;2. 氧化磷酸化过程:涉及ATP合酶、ATP的合成与释放、质子泵等关键环节。
生物氧化课件精品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理解生物氧化的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生物氧化过程,掌握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氧化实例,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传递链的理解,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生物氧化过程及其在实际生物体内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生物氧化学习资料,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呼吸作用的加强,引入生物氧化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9.1节,阐述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氧化过程。
3. 内容讲解:(1)讲解教材9.2节,阐述生物氧化过程,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电子传递链。
(2)讲解教材9.3节,分析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解释ATP的过程。
(3)讲解教材9.4节,分析生物氧化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氧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4. 生物氧化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氧化过程。
(2)解释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
(3)分析教材中的一个生物氧化实例,阐述其原理。
2. 答案:(1)生物氧化过程:电子传递链的传递,氧气作为终端电子受体,水。
(2)生物氧化与能量释放的关系: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ATP,释放能量。
(3)生物氧化实例分析: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通过氧气与细胞色素结合,实现电子传递和能量释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氧化过程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氧化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如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
2012基地班生物化学作业(生物氧化部分)姓名学号成绩一、填空题(30%):1.典型的呼吸链包括____NADH ____ 和_ FADH2__两种,这是根据接受代谢物脱下的氢的______初始受体________不同而区别的。
2.在无氧条件下,呼吸链各传递体都处于_还原_________状态。
4.举出电子传递体抑制剂___鱼藤酮_、安密妥__、_抗霉素A5.高能磷酸化合物通常指水解时____释放的自由能大于20.92kJ/mol;__________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ATP___________,被称为能量代谢的___即时供体______。
6.真核细胞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是___线粒体_____________,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偶联因子都定位于___线粒体内膜上__________。
7.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氧化还原电位_____低________的载体依次向氧化还原电位______高_____的载体传递。
8.鱼藤酮,抗霉素A,CNˉ的抑制部位分别是____NADH和CoQ之间____,Cytb 和Cytc1之间,和__Cytaa3和O2 ___________9.2,4-二硝基苯酚(DNP)是氧化磷酸化的__解偶联剂____________。
11.解释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被公认的学说是____化学渗透学说___________,它是英国生物化学家__________P.mitchell_____于1961年首先提出的。
12.化学渗透学说主要论点认为:呼吸链组分定位于____线粒体______内膜上。
其递氢体有____质子泵______作用,因而造成内膜两侧的__氧化还原电位_______差,同时被膜上___ ATP_______合成酶所利用、促使ADP + Pi →ATP13.在线粒体呼吸链中,___细胞色素氧化酶aa3_______又称末端氧化酶,该酶辅基中的铁原子能和______蛋白质___结合,还能和__CN_______、___氧气_______结合而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