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15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脑组织炎症。
MRI是一种无创性、无放射线的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弥漫性脑水肿:小儿病毒性脑炎常伴有脑水肿,表现为脑室变形、脑沟变浅,灰白质交界模糊,脑组织密度减低。
2. 病变分布广泛:小儿病毒性脑炎可引起全脑各处的病变,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但以颞叶、额叶、基底节等为主要病变部位。
3. 强化:少数病毒感染炎症病变可在MRI中显示强化,强化的位置、形态和程度各异。
4. 幕隔增厚:部分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可出现幕隔增厚,表现为该区域T1和T2信号增高。
5. 轻度脑萎缩:慢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可出现轻度脑萎缩,脑室扩大、硬膜外腔增宽。
鉴别诊断是指通过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表现来区分各种可能的疾病。
小儿病毒性脑炎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主要包括:1. 细菌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局部出血、脑室积液较为常见,可通过脑脊液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2. 肿瘤:脑肿瘤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通常局部结构破坏明显,有明显的强化,还可以有囊变、坏死等表现,通过病史、病灶位置和形态等来进行鉴别诊断。
3.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但畸形结构的分布和形态通常有特定的规律,通过病史和病灶形态来进行鉴别诊断。
4. 其他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的MRI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通过病毒学检查和病史来进行鉴别诊断。
MRI对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观察到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MRI诊断还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以提高准确率。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积累更多的病例,以完善小儿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标准。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概述】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
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常见脑炎的诊断与鉴别几个概念问题:1.此处所谓常见脑炎是指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
2.此处所谓脑炎是一个统称、泛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种多样,一般感染部位在脑膜的称为脑膜炎,感染部位在脑实质的称为脑炎,脑膜和脑实质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膜脑炎,脑膜和脊髓膜均有累及的称为脑脊髓膜炎。
疾病名称中习惯称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但实际很多情况下实质上是脑膜脑炎。
此三种脑炎以下简称为病脑、化脑、结脑。
此三种脑炎不是儿科特有,在内科病人也有。
以下以儿科患者特点为主加以复习。
一、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的炎症,如果脑膜同时受累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2岁以内小儿发病率较高,6~11月份发生较多。
一、病因:有100多种病毒,但常见的有常见的有肠道v(virus)、单纯疱疹v、虫媒v(如乙脑v)、腺v、巨细胞包涵体v及某些传染病v(如腮腺炎v、麻疹v等)。
可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一)只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1.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v、柯萨奇v、埃可v、冠状v)2.流行性腮腺炎v3.麻疹v4.风疹v5.疱疹v(1)单纯疱疹v(2)水痘带状疱疹v(3)巨细胞包涵体v(4)ED病毒(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痘v7.微小v8.流感病毒A和B9.腺v10.其他,如(1)呼吸道合胞v(2)副流感v(3)轮状v(4)乙肝v(二)虫媒v1.流行性乙型脑炎v2.蜱传播脑炎v(三)经哺乳动物传播的病毒1.狂犬v2.淋巴脉络丛脑膜炎v二.感染途径:(一)病毒入侵途径:主要有皮肤、粘膜、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系统。
其中呼吸道为主要途径。
(二)扩散途径:1.随血液进入:(1)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局部复制→淋巴系统→血液→初级病毒血症→全身器官→再次复制→次级病毒血症→多次循环→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中和;(2)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局部复制→淋巴系统→有抗免疫能力→达到一定浓度后→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有些病毒本身可以损伤血脑屏障,如HIV-1病毒感染血脑屏障内皮细胞→以非细胞溶解机制→中枢神经系统(CNS).或:病毒感染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直接感染脑实质,或经脑脊液→脑实质、脊髓实质.2 .延神经进入:病毒→入侵途径→人体→初级复制→局部周围神经→轴索→中枢神经系统。
(详细版)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脑炎和脑膜炎是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它们都涉及到大脑和脑膜的炎症。
尽管两者可能共享一些相似的症状,但它们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地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是非常重要的。
病因
- 脑炎:脑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 脑膜炎:细菌感染是导致脑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脑膜炎球菌感染。
临床表现
- 脑炎:脑炎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嗜睡、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 脑膜炎: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颈部强直、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典型的克尔森征和___征阳性。
辅助检查
- 脑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和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病毒性基因检测阳性。
- 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糖含量下降、蛋白含量增加,常有细菌培养阳性。
影像学检查
- 脑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实质炎症、脑水肿等。
- 脑膜炎:脑CT或MRI可能显示脑膜增厚、脑裂隙模糊等。
治疗方法
- 脑炎:脑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补液、控制发作,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
- 脑膜炎:脑膜炎需要紧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早期的干预可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通过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脑炎和脑膜炎,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的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种类较多,各类病毒毒力、传播途径、患儿年龄、免疫力等差异,致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病原】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埃可)、巨细胞病毒( 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其它病毒。
【临床表现】不同病毒通过不同途径、累及不同的脑的部位,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流涎、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惊厥等,单瘫、偏瘫、舞蹈样动作、面瘫、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可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猜疑等精神障碍。
(三)伴随症状如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也可在腮腺肿大后发生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分型】1.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小脑炎。
2.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
【实验室检查】(一)脑脊液常规外观清亮,或偶微浊,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单核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诊断1. 脑脊液病毒分离:脑脊液(肠道、单纯疱疹、腮腺炎病毒),唾液、粪便(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
2. 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病毒抗体(IgM或IgG)3. 其它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PCR等技术,检测病毒DNA序列。
(三)脑电图:弥漫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到尖波、棘波、尖棘波等。
(四)影像学改变CT可显示脑水肿改变、限局性低密度影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上述实验室检查。
本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急性脑病如瑞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脑炎确诊金标准
脑炎的诊断,首先要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入手,患者往往表现为头痛、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查体脑膜刺激征阳性。
考虑脑炎以后,要完善腰穿检查,如果腰穿提示脑脊液压力高,大于180mmHg,且脑脊液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的0到10个,脑脊液蛋白数高于正常范围的0到450mg,则可以考虑存在脑炎。
具体鉴别是哪一个种类的脑炎,还需要结合腰穿、脑脊液细胞学以及影像学的结果。
一般病毒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细胞数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之间,患者脑实质都没有损害,影像学无异常,蛋白可以轻度升高或者正常范围。
病毒性脑炎,以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常见,影像学多表现为颞叶或者额叶及海马、杏仁核等有异常密度,有可能严重的患者出现出血坏死性脑炎的表现,脑脊液检查其细胞数,数十到数百不等,蛋白多轻度升高,有时还可以见到红细胞。
结核性脑膜炎则无明显的特异性,患者可以有结核菌感染的病史,比如呼吸道结核或者消化道结核,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升高,几十、几百甚至上千都有可能,蛋白往往增高较明显,糖和氯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pd实验阳性,可以帮助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则是以化脓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细胞数成千上万,蛋白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抗生素治疗有效。
其它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类型的脑炎,比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其鉴别诊断,主要是脑脊液墨汁染色可以查到隐球菌,就可以确诊。
还有自身免疫性脑炎以及其它的脱髓鞘脑炎,需要完善相关的抗原抗体检测才能明确诊断。
各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各型脑炎脑膜炎血象:白细胞计数(WBC):20-40 XXX脑脊液(CSF):外观性状:澄清无色细胞数:0-0.005 XXX蛋白:0.15-2.8 g/L葡萄糖:4.2 mmol/L氯化物:119-129 mmol/LXXX试验:混浊,呈++~+++↑↑,中性↑↑↓↓压力:70-180 mmH2O脑膜炎病原学途径: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季节:冬春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寒战,剧烈头痛,烦躁,惊厥,嗜睡,昏迷,面色发灰,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症(+++),高颅压→脑疝→脱水→酸中毒,休克,DIC脑炎病原学途径:脑炎病毒,乙脑病毒,新型隐球菌临床表现:脑炎病毒: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高颅压,特征性的脑脊液改变,涂片、培养可见致病菌乙脑病毒:夏季,起病缓慢,阵发性头痛,加重或持续,肩背酸痛乏力,纳差,脑膜刺激症,意识障碍,眼颤新型隐球菌:呼吸道,一般起病缓慢,阵发性头痛,加重或持续,肩背酸痛乏力,纳差,脑膜刺激症,意识障碍,眼颤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转移灶结核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嗜睡,谵妄,意识障碍,↑↑中性烦躁,精神异常,癫痫,瘫痪,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受损,浅嗜酸升高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二便失禁,去大脑皮质强直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流行季节,起病急,发热头痛,神志改变,皮肤粘膜瘀斑瘀点,脑膜炎刺激症,特征性的脑脊液改变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大量的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这些部分已经被删除。
同时,对于每一段话,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使得句子更加清晰易懂。
接触过结核患者,出现起病缓慢、高颅压、脑膜刺激症、精神症状等症状,脑脊液中出现结核杆菌,提示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
另外,起病缓慢、免疫功能低下、脑脊液中查到隐球菌等症状,提示可能为隐球菌性脑膜炎。
乙脑病毒感染可出现急性头痛、呕吐、高热、昏迷、抽搐、脑膜刺激症等症状,需要注意与其他病毒感染、化脑、毒痢等疾病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发病季节,病毒感染史。
2.症状:
(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痛等。
(2)神经症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嗜睡、畏光、颈背部
疼痛等。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皮肤改变如皮疹、疮疹、瘀斑,肌肉压痛,腮腺肿大和
心脏体征。
2.专科检查:意识状态,脑膜刺激征。
【实验室检查】
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脑脊液压力、白细胞计数、蛋白、糖和氯化物。
【诊断要点】
1.病初有发热及各种原发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腮腺炎、疱疹、麻疹、水痘等)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明显的头痛、呕吐、发热及脑膜刺激征。
3.多无明显的脑实质局灶损害体征。
4.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增加,蛋白正常或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腮
腺炎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感染时,糖含量可降低。
血清和脑
脊液特异性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1.类脑膜感染。
2.细菌性脑膜炎。
3.结核性脑膜炎。
4.真菌性脑膜炎。
【治疗原则】
同病毒性脑炎。
对于有明显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可选用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脑脊液改善。
3.出院标准:达到上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