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由此我们可总结如下:

水分子间隔

不变

数目

间隔

排列方式不变

运动状态

【结论】针管实验的正确猜想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

【提问】不同状态的水,分子排列情况怎样?不同状态的水,分子运动状况怎样?

【展示】

【讲述】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组织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其变化实质是什么?

【总结】水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从微观上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运动状态)。而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了。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下列两个问题。雨后初晴,路边的水渍为什么变得无影无踪?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滴下?

【讲述】在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克服了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离开液体表面,变为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去了。

烧开水掀开锅盖会有水滴地下,是水蒸气在锅盖上冷凝的缘故。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便离开水面向锅盖处运动。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运动减慢,彼此靠近,间隔变小,于是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活动天地2-1的内容,读完后课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水分子的变化。

知识点二、分子

【过渡】其实不但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那么请同学们完成课本活动探究2-1,并填写实验表格。

1.取两支25 mL的量筒,一支加入10 mL水,另一支加入10 mL酒精,然后将这两种液体在其中一支量筒混合,静止后观察现象。

2

别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展示】展示【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插入【教学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总结】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些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相互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之间间隔较小。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3)分子有能量,总在不断的运动。(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失去能量运动减慢)(4)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分子之间聚在一起可以形成物质)

【随堂练习】

1.七月的公园,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答案:A

2.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的是()

A.刮风时尘土飞扬

B.进入花园闻到花香

C.将25m3的石油气装入0.024m3的钢瓶中

D.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答案:A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分子的性质,能从微观方面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通过活动天地了解了分子的特点是体积小、分子之间有间隔,不断运动的。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教学方案】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第1课时 参考教案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现象。 4.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5.初步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6.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7.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引出分子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提问】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结冰,是什么变化类型?你的理由是什么? 【讲述】我们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气 、水结冰都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它们之间的变化只是物质状态之间的改变。只是水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很小,小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么小的分子我们是如何观察到的?它又有哪些性质呢?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学完这节课,你的问题都能得到答案了。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水的三态变化 【讲述】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 mL计算)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

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通过 计算我们得知水分子的质量约3×10-23g。一个水分子的体积约3×10-23mL。 【组织讨论】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过渡】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运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设想你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变大。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问】如果把封闭在针管中少量的水煮沸,大家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为什么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讲述】老师这里有一份小资料,请同学们阅读。 1.气体分子的运动特点:气体分子总是会充满他们所占据的整个空间,并在这个空间不断运动。 2.气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3.液态时,水分子的体积约为:3×10-23mL。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分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到底是水分子发生了哪种变化? 【总结】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x)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x)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x)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二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过程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 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 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用具: 分子内聚力演示器、烧杯、水、墨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例如墙里开花墙外香;炒菜时香气四处飘逸;到医院时闻到一股药味等,同学们还能举出其它的一些例子吗?这些现象为什么? 合作探究 前面我们学过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理学中所说的分子包括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分子很小,是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在一个物体中,分子的数目是巨大的,这么多的分子在物体中处于什么状态呢?提出你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根据。(例如这些分子是运动的或者这些分子是静止的。)一、扩散现象 让学生观看教师用书的视屏资源(2)观察空气和二氧化氮的学生体会各个 例子,举例并力 图解释这些现 象。 思考、讨论、猜 想、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感受各种扩散 现象的过程,总 结扩散的定义, 分析推理物体 内部分子的运 动情况。 从学生熟 悉的例子 入手,学习 新知。 学会猜想 必须是有 根据的。联 系实际现 象。 让学生感 受各种情 况的扩散 现象,更形 象具体。固 体、液体、 气体扩散 快慢的比 较。

【八年级】2020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21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

【关键字】八年级 2.1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2、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3、了解水天然循环的过程,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学习重点:分子的性质 【课前预习题】 一、水的天然循环 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__________ 变化完成的,在此过程中, ___________ 为水提供了能量。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的 ___________ ,完成了水资源的 二、水的三态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水是由大量的 ___________ 构成的,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用H2O表示水。水受热时,水分子能量,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______,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___,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遇冷,水分子能量,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_______,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______,水又由气态变成液态。 2、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_______ _ (3)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填空题 1.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 构成的,一滴水含有________________ 个水分子。 2.水由冰变为液体,再由液态变成水蒸气属于________________ 变化;水分子的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水的三态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 变化。 3.固体的水,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分子都在________________ 震动;液态的水,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在一定体积内________________ ;气态的水,水分子

《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烧杯两个、红墨水、酒精、冷热水。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打开一瓶香水,回想一下,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1厘米3空气的分子,如果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①打开酒精,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讲台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3、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流变化的条件 三、水的人工净化 [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 内容) 实验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 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过滤;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作 用 .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肥皂水来检验,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的是硬水。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蒸馏或煮沸的方法。 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 是、、、 。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 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 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 充分搅拌后静置。 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 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 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 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 加热,待水分消失。 (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 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 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课时及每课时的具体内容 1课时:物质的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3.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宏观、微观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难点: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具及学具准备烧杯红墨水香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课件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在运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 仔细观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 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 二、进入新课 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1、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

运动的水分子大赛获奖教案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知道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 2.1运动的水分子》(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本P22-2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是如何变化的?它们伴随着怎样的能量转化? 2.水是如何进行天然循环的? 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 (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二)检测: (1)出示检测题 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 1.一滴水中约含______个水分子。 2.水的三态变化实际是______发生变化和______发生转移。 3.______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它们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4.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5.水的三态是指_____ 、______、______。 让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后教: (一)先交换练习本,然后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这2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尖子生更正)(二)讨论:(先让尖子生“兵教兵”,尖子生讲不对或不全的,教师更正或补充) 评检测题:为什么这样填写? (三)同学互改,交换更正。 五、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二)出示作业题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2.1 水分子的运动教案1 鲁教版

水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的道路”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纷繁的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的本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仪器及药品: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量筒、水、酒精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漂亮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同学们兴致高涨的观看图片 [引发问题]:遗憾的是这座漂亮的城市存在了不长时间就在人间蒸发了。因为这是xx年哈尔滨冰雕艺术节上的作品。谁能告诉老师这座冰雕城市消失的原因呢? [生]根据物理上学到的宏观知识很容易的得出,当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冰会逐渐地融化为液态的水,再后来就会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冰会融化,水会蒸发,我们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同学们知道吗?想不想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验探究一]:将针筒中的水煮沸、观察现象。 [生]观察实验,并清楚观察到体积增大了 [提出问题]:大家都看到了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了许多,那么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得出不同的猜想:1、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2、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集中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制造悬念]:到底哪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呢?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动画,看一下你能获得哪些相关信息。 [多媒体展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和排列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动画阅读课本29页上面的水的三态图片,互相交流,得出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生]观看动画以及课本上的三态图片,组内互相交流,获得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特点: 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仍有一定间隔。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分子运动的更快,分子间隔变大。

初三化学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初三化学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学习目标 1、从分子的角度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2、理解分子的性质,能够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知识整理(自学第一部分,水的三态变化后完成) 1、水分子的符号是,每个水分子由构成的,并且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水蒸气、水或冰都是由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______和______不会改变,水分子本身,变化后改变的只是水分子间 的和分子的,这样的变化是变化。 、水分子的导致了水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分子间间隔,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水分子失去能量时,运动分子间隔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三、知识运用: 1、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所以易被压缩。液态、固态物质分子间间隔,难被压缩。 2、(1)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因为 (2)百花盛开,香远溢清,说明 (3) 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体积却小于200mL,说明 归纳:分子的性质(1) (2) (3) 3、知识应用:用分子的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 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你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失,却看不见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 (2) 湿衣服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凉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得快。(3)妈妈在厨房炒菜,你在卧室里就能闻到香味。 (4)气球易被压缩,铅球不易被压缩。四、分子 1、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基本特征有:(1) 、(2) 、(3) 五、知识巩固: 1、下列表示水分子的图示的是()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A、B C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能量,运动速度,分子间隔;无论是水变成水蒸气还是变成冰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 是的。 3、在下列括号内,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性质的序号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有一诗人赞誉贵州茅台酒“贵州茅台酒,开坛十里香”。( ) (2)可以将大量氧气压入蓝色钢瓶中。( ) (3)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 ) (4)盛有酒精和汽油的瓶子,存放时要塞紧瓶塞。( ) 4、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按照右图放置, 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可观察到两 瓶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由原子构成 六、当堂检测 1、水蒸发时分子本身 (填“变”与“不变”),因而属于变化。 2、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3、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干燥,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4、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溢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现象说明(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由原子构成C、分子的质量很小 2.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于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D.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水分子的运动

课题: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自学法 学生信息: 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通过第一单元中物质组成的奥秘的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却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冲动。 教学起点分析: 教学起点应从身边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出发来认识分子的特征,并适当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配以恰当的比如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使学生自发地用分子特征去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 教学资源与设备 音像资料:水滴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图片、模拟水蒸发时水分子的运动图片 实验仪器:烧杯、酒精灯、药匙、碘的升华仪器、温度计 实验药品:品红、水、酒精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水是我们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每天都要喝水,用水,但大家对水熟悉吗? 生:有的答熟悉,有的答不熟悉。 师:如果有一个外星人(或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地球上,你准备怎样向他介绍你所熟悉的水呢? 生:思考后回答有:水是无色的、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温度低时会结冰,温度高时能沸腾。水能洗衣服、浇花、灌溉农田、水能发电。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能形成美丽的云朵,遇冷可变成雨、雪降落下来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前面我们学习过世界万物都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师:其中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粒? 生:想 媒体播放:水滴图片 师:大家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水分子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初三) (5)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案(人教版初三)(5)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明白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不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讲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讲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 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分组实验以及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关于大千世界的爱好,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截了当感知的现象,能够认识无法直截了当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 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为辅 教学预备: 教师:香水、长颈漏斗、硫酸铜溶液、量筒、课件等 学生:烧杯两个、水、蓝墨水、铅柱两个、钩码、小刀、针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讲台上喷香水,后排同学有什么感受? [生]闻到香味。

[师]什么缘故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生]因为香水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了。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就会闻到香味。这就讲明了分子是运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扩散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觉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观看实验: ⑴硫酸铜与清水之间的液体扩散现象 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在水下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能够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向学生展现3天前、6天前配好的溶液,界线越来越模糊。 [师] 大伙儿看到的是硫酸铜溶液和水之间的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是专门常见的,能不能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屋里能闻到香味。 [生乙]在公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例子能够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那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⑵固态碘升华的固体扩散现象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少许固态碘。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 计

运动的水分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发生这些变化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分子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的经验,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学生还不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自发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为此,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当定位于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宏观上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能用蒸发、凝聚、凝固、液化等词语描述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对于 “物质状态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这样的化学问题还不能清楚认识,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让学生重新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2、初步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三态变化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用分子的特征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T液态T气态(物理变化) 不变水分子的大小改变水分子的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体积和质量)。 2、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的现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能体会到分子很小、有间隔、 不停运动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奇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香水,冷热水,烧杯,墨水,铅圆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通 过我们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 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 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 也得用80多年。 ②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 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 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 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 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 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 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观看墨水扩散实验: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水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依倨课本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我对第二单元第1、2节的知识点与老师们交流一下,供老师们参考,这一节主要有8个教学重点,分3课时讲解: 1、水的三态变化及实质。 2、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水的天然循环路线图及水分子在水的天然循环中如何表现,用分子的观点去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的能量变化等。 4、过滤操作的仪器、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进一步熟悉化学基本操作。 5、黄泥水的净化。 6、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区别、判断。 7、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8、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及各环节的作用。 下面就几个重点、难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水的三态变化 1、用好课本30和31页的图,让学生小组讨论获得结论,强调分子的大小是不变的,分子的间隔是可变的,引导学生理解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下分子的排列及运动状态。并要求学生说出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状态的关系,并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水的三态变化能进行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说明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变化的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的间隔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是物理变化。 2、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因此我们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呢?在水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

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建议用实验或视像,如品红扩散的视像或其它【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一个洒精分子如果放大到排球大小,相当于将一个网球放大到地球大小,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这一事实。 二、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书上的图例和【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视频,如品红扩散、洒精和水混合、氨分子扩散、不同温度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不同等视频资源,加深学生对分子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三个性质。 2、要从生活中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及应用,能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春暖花开季节,人们站在紫丁香树旁,常闻到怡人香味;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象拿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样;湿衣服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干的快;水烧开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小水滴滴下;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是否等于200ml等等。 3、特别强调分子的三个性质是分子的性质,而大豆与100ml小米混合在一起,体积也是小于200ml就不能用分子间有间隔的理论解释,能用分子知识及水的三态变化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三、水的天然循环 1、建议准备三瓶水:矿泉水,自来水,黄泥水,可让学生尝一尝矿泉水和自来水,体会两种水的区别(结论:自来水不好喝),而后再向学生提出如何将江河水净化成饮用水,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过滤操作和黄泥水的净化,同时增强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2、下雨了,这些水从哪里来的?引出水的天然循环,通过学生讨论课本33页活动天地2-2观察分析水的天然循环路线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水分子在水的天然循环中如何表现:从宏观上看,是水的三态变化,从微观和能量观看,水循环是水分子运动,是水分子能量的变化。这一过程中,没有其它物质的分子,是物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

化学《运动的水分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分析水的三态变化的本质,认识分子的特征 ②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初步体验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②通过对三种状态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理解,以及对生活中水分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微粒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投影仪、 体积相同的大豆和小米。 (两个相同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 【学生】量筒(50ml、100ml 各一支)、 酒精温度计一支、酒精、水、 胶头滴管、烧杯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 1、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吗? 2、你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几种存在状态?它们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3、你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讲授新课 (一)、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针筒中的水加热】 封闭在针筒中的水 沸腾后,液态的水会变 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 增大。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一种可能并解释这种现象 我猜想: 0 加热前 0 加热后 1 a.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d.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另一端去了? 【初识水中乾坤】 水 水蒸气 冰

0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的向空间扩散。0 液态的水:水分 子无序排列,在一定 的体积内较自由的运 动; 0 固态的水:水 分子有序排列,都 在固定位置上振动; 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时,水分子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 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液态。 水的三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知道: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和 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和。分子本身没改变,这种变化属于变化 (二)、水的天然循环 阅读课本25 页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在水循环的每个环节上,水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分子的能量如何变化? 2.水分子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3.通过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什么? 地球上的水及淡水储量和分布

《分子热运动》教案设计

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有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实行解释。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度组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度组实验以及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有斥力又存有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于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能够理解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难点: 分子之间存有相互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演示法、讨论法、类比法为辅 教学准备: 教师:香水、长颈漏斗、硫酸铜溶液、量筒、课件等 学生:烧杯两个、水、蓝墨水、铅柱两个、钩码、小刀、针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讲台上喷香水,后排同学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生]因为香水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了。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就会闻到香味。这就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扩散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观察实验: ⑴硫酸铜与清水之间的液体扩散现象 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在水下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能够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向学生展示3天前、6天前配好的溶液,界线越来越模糊。 [师] 大家看到的是硫酸铜溶液和水之间的扩散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是很常见的,能不能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在屋里能闻到香味。 [生乙]在公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例子能够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那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⑵固态碘升华的固体扩散现象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少许固态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